“黎明”前的“暴风雨”,“热情”后的“告别”
前不久,我们欣赏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代表杰作,今天,“贝多芬之旅”将继续前进,在他的中期钢琴奏鸣曲中寻找时代的剪影。
同九部交响曲的轨迹相似,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到了1800年以后,渐渐摆脱了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固有形式,对传统的奏鸣曲式进行了大胆的突破。而且在欧洲启蒙运动的时代大潮后,贝多芬尤其关注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的终极命题,并倾向于在音乐中融入个体的情感。这些在音乐史上散发着耀眼光芒的钢琴奏鸣曲,也早早就预示了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
第一乐章充满了紧张和激情,极富戏剧性;
第二乐章“柔板”则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充满无尽幻想的画卷;
第三乐章“小快板”充满无穷的动力,第一主题经过多次变奏,如同生命的脚步快速走过。
很多人将这部作品与莎士比亚的剧作《暴风雨》联系在一起,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贝多芬确实和《暴风雨》主人公普洛斯彼罗一样,坚持与命运作不屈斗争,热爱生活并保持崇高理想,在苦难中涅槃。
《暴风雨》中的米兰达 1916
“黎明”这个标题并没有经过贝多芬“批准”,很有可能是出版商为了销量“KPI”杜撰的。贝多芬把这部作品题献给长期帮助自己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所以这部奏鸣曲更常见的标题是“华尔斯坦”。
《F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的标题又是出版商起的,但这回出版商显示出了水平。
“热情”听起来确实令人精神振奋,充满激情。贝多芬的个人情感在这部作品中挥洒地畅快淋漓,他用最简洁的音乐素材、最精炼技法写出了最丰沛的情感。
《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记录了贝多芬与他的朋友、学生鲁道夫大公在动乱中分别直到重逢的场景,时间线从1809年5月拉到1810年1月。这次,贝多芬没等出版商“下手”,自己就起好了标题。
“告别”的标题运用贯彻始终,三个乐章的小标题分别是“告别”、“离开”、“重逢”,贝多芬将这几个单词的字母用对应的音符“编码”,写成每个乐章的主导动机。
贝多芬开始给奏鸣曲起标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浪漫主义历史浪潮的势不可挡,也是人们越来越渴望自由表达情感的真实写照。也许,贝多芬音乐最为动人的地方正在于,他的情感就是作为一个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他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高潮与低谷、苦难与希望,都是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到此还没结束,下期我们走进贝多芬的晚年~
同舟共济,国家大剧院在行动👇:
音乐相伴:
作曲家与曲目:
主题系列:
舞蹈相伴:
演出相伴:
中国歌剧:
外国歌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阿依达 | 玫瑰骑士 | 军中女郎 | 法斯塔夫 | 泰伊思
音乐会:
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 | “弓弦盛宴”音乐会 | 弗莱明 | 郎朗在巴黎 |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 门德尔松交响曲音乐会丨电影音乐精选 | 进行曲精选 | 世界顶级音乐会 |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经典合唱
纪录片:
展览相伴:
360°VR探秘国家大剧院艺术馆 | NCPA原创与制作剧目展 | 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艺术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