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要去西藏旅游 | 黄开发

黄开发 文汇笔会 2024-01-27

五一假期刚过,一个在南方的大学任教的朋友打来电话。他准备暑期中自驾西藏,从G318川藏线进藏,然后向北走G219新藏线,向我了解情况。去年暑假我带参加完中考的儿子毕业旅行,从北到南走过一趟新藏线。

2004年暑假我第一次进藏,在拉萨与陌生的驴友租车去过阿里小北线和珠峰。18年过去了,游览西藏的游客显著增多,特别是五花八门的车辆多了,自驾成了西藏旅游的主流方式。旅游带来了基础设施的改善,进藏国道和藏内的主干道都变身为沥青路。这为进藏自驾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七八月份的旅游旺季,游客蜂拥而至。318国道怒江大桥上的车辆常常排成数公里的长龙,有如内地大城市的交通高峰。

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花很多钱、很大精力甚至冒险去游西藏?有人说去西藏是自虐,有人视西藏为心灵的天堂。

旅游的原动力来自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每一个游客都期待途中的奇遇。单之蔷在《中国国家地理·219国道》书前的长文中说,最聪明的旅行者的标准是“走最少的路,看最多的不同”。好奇心往往追求极致。西藏的地理、天象、人文都可以说臻于极致。这里有最高的雪山家族,最壮阔的冰川,世界级的高山大河,世上最高的公路,这个星球上最深的峡谷,最接近蓝天的红、白、黑三色的喇嘛教庙宇……哪一种景观都令人神旺。

冈仁波齐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人情总是倾向于喜新厌旧。传统的山水名胜留下了前人太多的足迹,似曾相识的风景难以打动人心。虽然西藏旅游已经开始大众化,然而西藏地处边陲,地域广袤,道阻且长,仍然保持了相当大的新鲜度。

当地的道路和旅游设施不断改善,然而进入青藏高原仍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对自驾者来说尤其如此。在雪域高原,滑坡、落石、塌方、洪水、雪崩、泥石流、冰雪路面等地质、天气灾害频仍,救援又难以及时到位,对自驾构成威胁。然而在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驴友眼里,艰险更衬托了美景,增添了旅途的魅力。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快感往往来自于对艰险的克服,来自身心受虐后的安然无恙。有人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乱石堆里发现盛开的雪莲花,喜不自胜,发视频留念。如果在一座植物园的温室里看到这样的奇花异草,那感觉就稀松平常了。219国道上的“丙察察”在网站视频中的出镜率甚高,此路段起点为云南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途经察瓦龙乡,到西藏察隅县,连接着滇西与藏东南。可以说这是在紧贴着怒江的悬崖上开凿的一条砂石路,以经常出状况而闻名,滑坡、落石、塌方、流沙时有发生。这条风景奇丽的超级烂路吸引了众多的自驾爱好者。

西藏地广人稀,景点分散,乘公共交通出游很不靠谱。当地的主要公路都是铺装路面,自驾方便、快捷。自驾高度个人化,给人以自由的心理体验。车厢像是沿着道路流动的观景装置,具有打开和关闭模式。你可以在喜欢的地方随意停留,从无感之处绝尘而去。自驾和骑行虽然仍以目的地为导向,然而更强调流动过程的意义,重视沿途的风景。一段风景佳胜的道路——哪怕是烂路——本身即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如从定日县城去珠峰的108拐,川藏南线上的怒江72拐, 219国道上的“丙察察”都是这样的路段。

雨中的珠峰108拐

我曾五次进入青藏高原,两次进藏,最近的三次都选择了自驾。

去年,我开的是一辆四驱的城市SUV,临行前把四个轮胎换上带M·S标志的四季胎。从北京出发,经青海、南疆入藏,走无数车友神往的新藏线——G219新疆喀什地区的叶城到西藏日喀则市的拉孜段。新藏线全长2300公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途经四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穿过阿里地区数百公里的无人区,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空气最稀薄的公路。我们从叶城海拔1700米的零公里处,到海拔5118米的西藏北大门——泉水湖公安检查站,30个小时里海拔高度上升了3400多米。路途中,不时有作为警示物的一堆堆汽车残骸闯入眼帘。很多人选择从G318川藏线或G214滇藏线入藏,可以逐渐适应高原稀薄的空气,然后从南至北下行新藏线,降低难度。而我们还是迎难而上,充分体验在高反中爬行世界屋脊的感觉。川藏线是入藏的大众线路,风景佳,路况好,沿途服务设施较为完善。许多走川藏线的自驾车的前后挡风玻璃上都有车贴,上书“此生必驾318”。连怒江大桥的东桥头边都被人竖了一块有这几个字的牌子。318的高热度反而是一些车友另辟蹊径入藏的原因之一。

我喜欢看西藏的风景,也留意看风景的人和他们的车。和很多人一样,我原以为自驾西藏的车子起码需要四驱车,最好是硬派越野。其实不然。行驶西藏的自驾车不仅有小排量的两驱车,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机动的甚至非机动的车辆:房车,摩托车,机动三轮车,自行车,电动轮椅,手推车,等等。在珠峰自然保护区佩枯错北岸的停车场上,我还看到过一辆由泰山牌大拖拉机改造的房车(下图)。

为多了解当地的交通信息,我去年进藏前有时翻看微信视频。可能是网站记住了个人的偏好,我回京后登录视频网站,常看到西藏行车特别是事故的视频。于是知道了更多自驾或骑行的人的旅行经历和动机。

“披荆斩棘的骑士”视频号的主人是一个自驾的文艺女青年,她在返程途中,用散文诗般的语言诉说了她独行西藏的人生感悟:“这是我一个人旅行的第三个月,虽然灵魂对这片青藏高原充满了不舍,但我知道我该回家了。故土空洞的房间并没有人为我亮起一盏灯,但我依然知道那是我的故乡,是人生终要回去的归途。再次路过然乌湖时,她荡漾着璀璨的绿色,我们彼此相拥、相逢即是离别,或许这就是江湖。我猜是怒江感受到了我急迫回家的心情,途经318路段,经常下碎石雨而堵车的怒江七十二拐,变得通畅无比。……一路偶遇的朝拜者让我明白,信仰是心灵的寄托,更是向善的力量。雪山下热情好客的藏族朋友,山前融化的冰川水,弯弯绕绕的盘山路,看似荒凉却写满故事的山丘,还有那些茫茫风雪中翻过的一座又一座的垭口,它们不仅拥有高原独有的地貌,也是最接近太阳与风的地方。我的脸被紫外线灼伤,我的皮肤干裂痛痒,可那又怎样,终归是皮囊,我的灵魂丈量了这片高原一步两步便可抵达的天堂……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我在水边长大,山中明心,于是悟出了豁达。”女“骑士”的独白大约可代表部分具有文艺气质的青年游客的心声,他们满怀激情,认真观察,用心体验,从中发现自我和感悟人生。

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还有骑共享单车独自穿过西藏的游客。一个17岁的少年,在出发地成都扫了一辆共享单车,到拉萨,再走G219新藏线穿过阿里无人区,骑至新疆帕米尔高原的盘龙古道。他骑行52天,一个月付租金18元,计划在满18岁时骑完5000公里。他的脸晒伤了,像高原上的小伙子,黑里透红,头发乱得像草鸡窝。他一路住帐篷。认为如果装备太好了,没有什么体验感。一顶帐篷,一个睡袋,几件衣服,雨衣雨裤,其余的什么都没有。自行车的前胎已经磨破两处。他说这条路比较刺激,很过瘾。现场的台湾采访者问,这条路有狼出没,你不怕?小伙子回答:我运气不好,一路上没有遇见。当初是想着G219上有狼出没,才瞒着父母出门的。一路上,我最怕的是别人把自己的单车扫走了。完成旅行计划后,我就是成年人了,我要回家,然后去当兵。我就是要去做别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采访结束,他快速骑上车,风也似的飘上了山谷里的公路,明黄色的背包像是一面青春的旗帜。看完这段“vlog博主:台湾帅玛莎”的微信视频,我不禁落泪,也许是家里也有这么大喜欢骑行的小伙子的缘故吧。

这是一类自我考验、自我超越型的游客,道路、山水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方法。在他们看来,有狼的风景,方可显示英雄本色。

拉昂错

近年来,西藏的道路上多了一种车型——手推车。一个56岁的男子,穿皮衣,戴着火车头帽子和太阳镜,在109国道从南向北推车行走。傍晚八九点钟,天光尚亮,快到唐古拉山口海拔4900米的无人区了。车看起来破破烂烂,是自己组装加长的。车主带着四条半大的黄狗,人和狗都是每天两顿饭,狗们一顿需要一盆食。它们不见荤不吃,主人有时自己不吃,也不愿让一路相伴的狗挨饿。周围的山地残雪片片,黑白相间,像花脸雪糕。他从广州出发,已经走了500多天。他要经过内蒙,前往此行的终点——漠河的北极村,前方还有5000多公里的行程。他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自己将在2024年春节前走完全程。拍摄者问他此行的初衷,答曰:“好奇,喜欢玩。”

去年出发去西藏前,我到4S店做长途前车检。接待人员调侃式地笑着问,那么多人都去西藏,西藏到底有啥好呵?我笑答,一个人除了工作,总要有点儿别的爱好吧。我的工作特点是天天趴桌子,所以休息的时候不爱下棋、搓麻,喜欢多动一动,看外面的风景。以后如有人再问类似的问题,我准备一律回答:“好奇,喜欢玩。”

去西藏的游客各有各的动机,很难分门别类。以上只是给我印象较深的几个实例,大概有一定程度上的代表性吧。每人的动机也不会是单一的,总会有意无意地带有其他方面的考量。在那个17岁的少年和56岁的中年之间,虽然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似乎仍可以找见类似的情怀。笼统一点看,也不难发现游客们一些共通的心理倾向。不少视频的背景音乐选择了许巍的老歌《蓝莲花》,特别是开头的一句频繁地响起。在林芝色季拉山观景台前的停车场上,一个车队在出发前一起唱这支歌。歌词云:“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我喜欢许巍2002年的一个现场演唱版,没有前奏,直截了当,当开头的一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快唱完时,配乐涌入,形成主旋律。没有激昂慷慨,却有一种走向自由世界的深沉执着的力量。据说这是一支致敬玄奘的歌,很多车友选择它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多或少地把旅游视为自由的象征。

旅游是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疏离,可以暂时解脱现实的羁绊,自由地选择。也许在广袤无垠、多姿多彩而又面临风险的雪域高原,最能驰骋不羁的心情。

               2023.6.10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2021笔会文粹《我也浮过生命海》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

彭伟:“存域外书,絮中国事”

任荣炼:任溶溶书房

姜凌:外祖母吴曼君的越剧人生

郁土:谈体罚

刘庆邦:不断汲取生活的源泉

江曾培:话说“勿愿寿”

西坡:好的作者便是人人的朋友

甫跃辉:高考日

谢冕:家乡来了亲人

钱红莉:小满未满

顾文艳:并非所有的噪音都是虚构

沈轶伦:我们叫她小铃

谢其章:我与姜德明先生的交往

潘敦:吐司记得烤两遍

汪家明:怀念朱正琳,忆《成长》

夏岚:温泉水滑

梁由之:话说《百年文人》

王族:红柳烤羊肉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为什么要去西藏旅游 | 黄开发

黄开发 文汇笔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