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联·论文|曾正社:联卷河东唱大风--浅议当代楹联“河东流派”与楹联文化传承发展

2017-11-28 河东楹联网


第十七届中国(运城)楹联论坛

楹联流派与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兼论河东流派

联卷河东唱大风

--浅议当代楹联“河东流派”与楹联文化传承发展

陕西  曾正社


群贤毕至,誉满河东联焕彩;

大运长兴,韵扬天下梦飞歌。


我是一名在职干部,也是一个楹联爱好者。非常荣幸能够应邀参加第十七届中国(运城)楹联论坛,共同为促进楹联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建言献策。在此次论坛前,我曾不止一次的反复思考:楹联为什么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推崇和青睐;当代楹联“河东流派”,为什么能够享誉华夏,产生积极强大的社会影响;楹联文化怎样才能够繁荣发展?今天,借此机会,就以这些问题为导向,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敬请与会的领导、专家、师友提出批评意见。


楹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为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它是汉语言文字的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被称之为国粹,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当今时代,楹联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钟爱,归结起来就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集思想智慧,文学艺术,启迪教化等为一体的,高智能的精神给养品。产生这样的认识,基本的缘由有三点:


第一,楹联文化源远流长。目前,楹联界普遍认为,我国最早的楹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在自己卧室门前的桃符板上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也有学者认为,作于唐朝中期的敦煌桃符题词是我国迄今发现保护最早的楹联。那么,楹联到底诞生于唐朝哪个时期,暂且不作探究和讨论,仅从楹联的诞生、演化、发展的过程来讲,迄今也有千百年的历史渊源。而在楹联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楹联所达成的共识主要还在于:一是楹联是由祈祥的桃符和门神演化而来的;二是楹联是从我国最早的经书、骈文、律诗等文体中孕育形成并脱胎换骨而来的;三是楹联是一种独立的讲究一定节律和格式的文体;四是楹联是一种精神矿物质,营养丰富,雅俗共赏,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因此愚以为,楹联经过几千年的蒙育、成长、雕磨、淬炼、发展,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影响广远的国粹之珍品。


第二,楹联文化是一种广普性的大众文化。楹联被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称,还在于它是一种应用率极高的大众文化,普及甚广,尤其是在广大城乡,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除旧迎新、红白喜事、庆典场合、学校公园、牌楼庙宇、祠堂景点等等,到处都有楹联的点缀和渲染。楹联是一种大众文化,人人喜爱,关注度极高,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大众性。楹联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不分阶级权势,高低贵贱,文人墨客,凡夫俗子都可学它用它,表情达意。二是实用性。人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情感抒发。喜时作对,放荡情怀;乐时撰联,怡情养性;悲时吟句,倾诉衷肠;愁时感言,释放郁闷。总之,联用其时,精神慰藉。三是鉴赏性。楹联属于文学艺术作品,它不仅给人以精神寄托,更重要的是在品读楹联的过程中,能使人们的感知入境入情入心,找到灵魂归处。从而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畅享飘逸劲爽的美感,悠哉快哉乐哉。


第三,楹联文化蕴涵丰富的精神给养元素。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对联本身就兼具对立、对称,相互关联的属性。若用哲学的原理看待对联,对联所表述的就是客观事物主观认识的两重性,与对立统一的规律相辅相成。所以,对联富含一定的哲理性。比如,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像这样的楹联哲理性就很强。对联的最大效用就是教化性。经常品读一些经典楹联,犹如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就会受到陶冶,思想就能得到启迪和教化。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勤俭持家久;诗书济世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传世名联教化作用就非常好。对联还有激励警示的属性,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如,“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鱼因贪饵遭钩系;鸟为衔虫被网羁”。“可任性呼?多想想手中权力,本为谁予;当警心矣,且听听牢里悔声,都自贪来”。像这样的楹联,激励警示的作用就非常突出。当然,楹联的营养元素和作用还不至这些,不同的人受益的程度就不同。



楹联“河东流派”的影响和启示

运城,乃古河东,是尧舜禹三帝建都之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华之根,故有“古中国,新运城”之说。运城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以楹联为标志,被誉为“中华楹联巨匠”的明代御史乔应甲就是联史上的代表人物。“乔阁老”的楹联专著《半九亭集》是联界公认的传世珍品,它对地域楹联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钟灵毓秀的人文宝地,深厚悠久的地域文化,蕴藏丰富的楹联资源,为运城楹联文化事业的延续发展培植了富饶的土壤,积聚了优越的条件。楹联“河东流派”,就是当今运城“楹联文化现象”的缩影,是全国联坛的一面旗帜。


楹联“河东流派”的定位。激扬奋进的时代,必然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先进的文化必然有先进的代表性人物。2012年8月,运城被命名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这就是当时风靡全国的“运城现象”。“运城现象”孕育了一支楹联创作劲旅,被誉为“河东一百单八将”,其杰出人物就是以杨振生、廉宗颇、朱天运、张丹薇等组成的“运城联坛十杰”。从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看,我对“河东流派”的定位可用“高、大、强、多”来概括。高,就是这只团队创作水平高,形成了鲜明的“豪放、凝重、新奇、时尚”的风格和特点。大,就是队伍庞大,组织网络庞大。强,就是实力强,团队中屡屡有成员在全国征联中获得大奖。多,就是后继人才多,层出不穷。


楹联“河东流派”的影响。2013年第35期的《中国楹联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楹联'河东流派'的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文章,当即引起了全国联界的高度关注与赞扬。读罢此文,自己联想顿生,受之启发,也写了篇,“关于'楹联流派'触发的点滴思考”的评论,之后也在中楹报头版发表。楹联“河东流派”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得到了权威组织和高层领导的赞赏。已故中楹会会长孟繁锦先生看到“河东流派”的报导后批示:“伟大时代催生'河东流派',流派群起,楹联之未来”。二是在全国联界激起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态势。如,河南、天津、湖北、甘肃等地,流派争雄的势头非常强劲。三是为楹联文化向全民文化普及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四是进一步彰显和弘扬了楹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五是增强了楹联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性。


楹联“河东流派”的启示。楹联“河东流派”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主要启示有:一是党政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保障。运城市委市政府关于楹联文化事业发展出台了许多文件,重要的联事活动主要领导到场参与就是有力的证明。二是楹会组织的有力有为,大胆探索和创新是关键。他们最先探索总结出的“三提升”、“三结合”、“十六字”工作方针,就是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的总结。三是联人的自觉和自信是根本。河东大地有一批热爱楹联的“痴情”人士和莘莘学子,为区域率先繁荣发展楹联文化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实现楹联文化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那么,传承和发展楹联文化,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积极借鉴运城楹联“文化现象”及“河东流派”的成功做法,不断的探索总结和完善,并按照“1234”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有力有序扎实推进。


“1”,即一个目标。努力实现楹联文化全面振兴。传承发展楹联文化,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楹联文化的全面振兴。全面振兴要达到全面普及和全面发展,实现楹联文化的全面小康。


“2”,即二个要求。实现楹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所为创造性转化,就是把楹联文化蕴含的思想、智慧、道德、理念、精神要求,转化成人们的意识动能和行为自觉,激发生活实践和创造热情。所为创新型发展,就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善于扬弃,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应用,创新机制,实现发展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


“3”,即三个结合。一是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新创造相结合,把楹联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用楹联来抒发人民的情怀。二是与时代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任务相结合,楹联创作和联事活动要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声相应,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同心合力,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三是与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守牢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倡导新风尚,传递正能量。


“4”,即四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始终牢记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创作。二是必须坚持赢得地方党政的重视和支持来有力推动。楹联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影响力越大,服务中心意识越强,愈能引起党政的重视和支持,重视支持力度越大,推动力就越强,发展就越快。三是必须坚持“两手抓”。要一手抓楹联文化知识的普及,一手抓楹联人才的培育。从娃娃抓起,让楹联进校园、进课堂,建设更多的楹联希望小学,培育楹联小花朵,造就楹联新人才。还要一手抓楹联组织建设,一手抓流派打造。努力达到全国各级楹联组织全覆盖,以“河东流派”为榜样,在全国联界掀起追赶超越的大气流,让流派争雄,流派群起。四是必须坚持建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机制。建设“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有创新、有奉献”的各级楹会领导班子。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人才济济,水平一流,队伍强大”的流派群体。健全政府、楹会、联人三位一体的领导、工作、创作;责任、考核、激励机制,确保楹联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繁荣与振兴。最后,谨以拙作为圆梦楹联鼓与呼!


河东鼓浪,大风蔚起,看流派争雄,国粹荣光织锦梦;

华夏飞歌,伟业蒸腾,赞民族昌盛,鸿途焕彩壮心声。



曾正社,男,1966年生,大专文化,在职干部,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楹联报》特约评论员,渭南市“秦东联坛十强”。




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 论文 回顾

联·论文‖杨振生:河东流派的文化自觉与时代使命——从“初现端倪”到发展壮大

联·论文‖王庆新:刍议河东流派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向

联·论文‖ 汪星群:新艺术流派  大文化担当--从河东流派看楹联文化发展

联·论文‖欧阳飞跃:清襟凝远 妙笔纵横——“湖湘楹联七子”流派浅析

联·论文‖王家安:由岳民立先生新型楹联理论兼谈楹联学科体系建设

联·论文‖文振西:发展大楹联 功夫在联外——兼论河东流派的创作风格及发展路径

联·论文‖吕可夫:左撇右捺撑起上仄下平——“河东联派”产生的重要启示

联·论文‖ 曾小云:传承清联写作技艺 攀登楹联艺术高峰

联·论文‖ 周永红:试论对联流派之构成要素以及当今准“流派”现象之实质与意义

联·论文‖巩行远:运作楹联能做大——— 山西运城市楹联文化及其“河东流派”现象的文化感悟

联·论文‖王永江:对以“中楹流派”为代表的网络对联风格变迁的探析

联·论文‖杨旭:试论“河东流派”的三种境界

第十七届中国(运城)楹联论坛暨楹联流派与楹联文化传承发展——兼论河东流派研讨会纪要

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论文集前言



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  论文选

联·艺‖叶子彤——乔应甲对联作品之艺术技巧

联·艺‖王庆新——直面社会人生的谠论诤言——乔应甲联语内涵理义特征浅识

联·艺‖马长泰——乔应甲楹联的文学价值初探

联·艺‖龚联寿——乔应甲《半九亭集》初探

联·艺‖杨振生——《半九亭集》的联史地位及联语风格

联·艺‖余德泉——一部具有历史和学术双重价值的楹联典籍——《半九亭集》楹联初步探讨

联·艺‖陈树德——《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

联·艺‖明乔应甲《半九亭集》中所反映的民本思想

联·艺‖曹克定——读乔阁老“偶感”联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作品展播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及金奖获得者作品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上)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下)

河东楹联网视频 精 选


【视频+解说词】联海弄潮——记当代楹联“河东流派”领军人杨振生

【视频】运城市启动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

联·视频‖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吟诵会实况(上)

小年巨献——【视频】杨振生诗联作品朗诵会实况视频

视频:运城市楹联学会为景海鹏父母送楹联


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文章汇编


【定稿】岳民立:把运城建成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岳民立:关于楹联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是“家”是“帅”是“旗手”--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上)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下)

序言 · 蒋有泉:岳民立与“河东楹联”

中国联人精神的优秀代表——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希望指尖上的两行文学,能用优美语言、铿锵的韵律为您丰富生活色彩、启迪人生智慧,也希望您对我们发布的作品评头品足、发表高见,转发优秀作品,更希望您能将自己的楹联、诗歌、散文等佳作、照片发送给公众平台管理员邮箱sxhdylw@126.com(发送请注明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号),让大家在微信上共同分享您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嗨!这里是运城市楹联学会暨河东楹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我们的微信号: hedongyl  随时随地恭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