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吴起镇“切尾巴”战役遗址
内容来源:学习强国
“切尾巴”战役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刘河湾村。该遗址东至洛河,南至二道川河,西至塔儿湾脑畔梁,北至头道川河。遗址东西长5000米,南北宽2000米,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
1935年10月正当中央红军离甘进陕之际,蒋介石电令宁夏马鸿逵:“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兹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与此同时,蒋介石给东北军军长何柱国、第三十七军军长毛炳文也发去同样的命令。国民党随即调集五个装备精良的骑兵团,先后于甘肃省环县河连湾集中,协同尾追红军。
中央红军行军神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于10月18日进入吴起境内铁边城,夜宿张湾子村。10月19日下午4时左右毛泽东随一纵队抵达陕北苏区吴起镇,随后彭德怀率领二、三纵队也抵达吴起镇附近宿营。毛泽东进入吴起境内就作出了一系列英明决策。为了保护苏区人民不受追敌的侵害,立即部署了“切尾巴”战斗,决心将尾追之敌歼灭在苏区以外。为了打好这一仗,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召见地方干部,并作了重要指示。吴起镇周围的各级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坚决响应党中央的战斗号令,领导游击队和赤卫军,立即准备担架,做好救护准备,选派强有力的干部、战士给中央红军当向导,配合中央红军打好这一仗。
10月20日,彭德怀部署了这场战斗,将主力部队设伏于头道川、平台山、二道川和三道川一带,布下口袋阵。
同日,国民党军马鸿宾第三十五师骑兵团团长马培清带领骑兵顺头道川、二道川之间的山岭侦察前进。国民党东北军骑兵军第六师师长白凤翔带领第三师、第六师共三个骑兵团顺头道川而下,由正面推进,妄图歼灭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他们未曾料到已钻入中央红军的伏击圈内。
10月21日凌晨4时,毛泽东登上吴起镇西平台山,来到设在一棵杜梨树下的指挥所,召开了部分干部战前动员会,强调打好这一仗的重要意义。随后疲劳至极的毛泽东要休息,叮咛警卫员陈昌奉:“枪声激烈时不要叫我,枪声零星响时再叫醒我。”可见毛泽东对这次战役运筹帷幄,稳操胜券。
战斗全面打响后,中央红军采用分块切割、相机包围的战术,把敌骑兵分别包围在二道川、平台上,头道川的杨城子、圪坻梁、柳树梁、燕山梁一带,经过数次激战后战斗取得胜利。至此,红军切断了长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宣告国民党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阴谋破产了。
吴起镇“切尾巴”战斗,从10月19日开始至21日结束,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参战约12000人,被毙、伤、俘2050余人。缴获山炮、迫击炮、轻重机枪数十门(挺),战马1720余匹,其中驮马800匹,还有各种枪支、马刀、炊具、食品、电台等。“切尾巴”战斗,中央红军一纵、二纵和三纵队共约5000人参战,牺牲200余人,其中有军团政治部秘书长李鸣铁、红三军团卫生部政委胡定国、一纵队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二纵队十大队大队长黄珍、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方镇钧。这些烈士长眠于胜利山、白沟洼、袁沟和洛河之滨及头道川、二道川等地。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风趣地说:“步兵追骑兵,作战史上创造了个奇迹!”从前沿指挥所回到吴起镇新窑院,毛泽东作《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赞扬彭德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表彰他对敌作战英勇无畏的精神,用电报发给彭德怀。原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收到诗后,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将原诗退还给毛泽东。
吴起镇“切尾巴”战役是中央红军在吴起镇对国民党骑兵进行的反击战斗,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仗,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苏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次战役,吴起群众将平台山称为胜利山。20世纪70年代,“切尾巴”战役指挥所遗址的杜梨树干枯,群众又在原地补栽了一棵杜梨树。2010年,中共吴起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杜梨树旁立了高大魁伟的毛泽东塑像,在其东面的山峁上立了身跨骏马的彭德怀塑像。
吴起镇“切尾巴”战役遗址,2018年7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编辑:张建
审核:刘艺
彩陶|人面鱼纹盆 子非鱼,却知鱼之乐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