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妙声 灵隐寺 2024-03-19


月亮因其皎洁明亮的特性,在佛教中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喻像。今天,我们选取佛经中常见的四种月喻,邀您共赏佛经中的月亮,愿圆月光辉照亮您的一生。


月喻觉悟人生

清净光明,圆满普照


佛陀在讲经说法中,常用天地万物来比喻生命。其中最有意思的比较,就是拿月亮来比喻觉悟者人生。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共诸比丘僧入城乞食,如偈所说:

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行步如鹅王,面如净满月,

世尊与众俱。

——《杂阿含经》卷二十三


此以净满月比喻世尊与诸比丘弟子入城乞食的庄严威仪。


如世所见,皎月圆满,行于虚空,清净无碍。而诸苾刍,不破威仪,常如初腊者,具足惭愧,若身若心曾无散乱,如其法仪,入白衣舍,清净无染,亦复如是。

——《佛说月喻经》


此以圆满皎月比喻比丘严持戒法,清净无染。


婆罗门白佛: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

佛告婆罗门:譬如明月净分光明,色泽日夜增明,乃至月满,一切圆净。如是,善男子于如来法律得净信心,乃至正见真净增明,戒增、施增、闻增、慧增,日夜增长;复于余时亲近善知识,闻说正法,内正思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化生天上。婆罗门!是故善男子譬如月。

——《杂阿含经》卷四


此以清净明亮之月色比喻诸善男子对于正法生净信心,如理思维,依教奉行。


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尔时天及人民便蒙光泽,便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犹如秋时月光盛满而无尘秽,普有所照。此亦如是。若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出现世间,天及人民便蒙光泽,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如月盛满,普照一切。

——《增一阿含经》卷三


此以月光普照比喻世尊出现于世对天、人等众生的利益。


凡此种种,都是用圆满、光明、纯净的月亮来比喻觉悟者,不仅自身功圆果满,清净解脱,而且能够普照一切,安乐众生



月喻菩萨善法

离诸翳染,圆明朗彻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八云:


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得如月。何等为十?所谓一者、令诸有情皆生欢喜;二者、众所乐见;三者善法增长;四者、恶法损减;五者、咸皆称赞;六者、体相清净;七者、乘最上乘;八者、常自庄严;九者、游戏法乐;十者、具大神通威德。


具体来说:


一、皆生欢喜

菩萨初出世时,令诸有情悉得远离烦恼而生喜乐;

如月初出,见者皆得清凉,心生悦乐。

二、众所乐见

菩萨初出世时,诸根清净,种子洁白,于诸威仪无不具足,令诸有情目睹心乐;

如月初出,皎洁圆明,见者无不爱乐。

三、善法增长

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善法精进勤修,渐渐增长,乃至坐于道场,一切胜相皆悉圆满,智德成就;

如白分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名白分月),其光明增至十五日,盛满圆具。

四、恶法损减

菩萨具出世智时,一切恶法日减日损,乃至坐于道场,净尽一切,无复遗余,断德成就;

如黑分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名黑分月),其光明日减日损,至于晦日一切不现。

五、咸皆称赞

菩萨初出世时,一切天人阿修罗等咸悉称赞;

如月初出时,世间一切大小人民咸悉瞻仰,无不赞美。

六、体相清净

菩萨修远离行,体相无染,清净化生,非假父母遗体不净所生;

如月天子胜业感果,体相清净,洁白无染。

七、乘最上乘

大乘菩萨得最上乘,广为一切有情转大法轮,使其开悟,超出三界;

如月天子乘清净轮,照四天下,令诸见者离暗得明。

八、常自庄严

菩萨所修胜妙功德,常自庄严,不假外饰;

如月天子本相清净,常自庄严,不待澡沐而光洁也。

九、游戏法乐

菩萨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

如月天子常受天乐,而离翳染。

十、具大神通

菩萨神通自在,威德无量,普令有情离诸垢暗;

如月天子清净圆明,具大神通,有大威德,徧四天下,物无不照。


菩萨若能修学如是十种之法,则尘缘净尽,体性圆明,慧光普照,令诸有情发菩提心,正如月天子之光照一切,功德无边,故取以为喻也。



月喻第一义谛

因指见月,指非是月


佛法中还有一个与月相关的比喻,出现频率极高,那就是“指月”之喻。如《楞严经》卷二: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在这段经文中,佛以手指比喻说法的内容,以月比喻希望闻法者通过听法而觉悟的清净自心。一个人用手指为众生指出月亮的方向,众生应当顺着手指的方向去找寻月亮,而非仅仅关注在手指本身。


诸佛出现于世,为众说法,也是如此,所有言教文字都是一种方便,令众生觉悟自心的方便,如果闻法者仅仅执着于所听到的法音,而不能够因言见谛,藉教明心,那么就好像是将指月的手指当成了月亮,而根本不知真月何在了,实在辜负诸佛菩萨一片苦心。


因此,《楞伽经》卷四说: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

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愚人见到指月,就只看见指头,而看不到月亮。诸佛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手指指月。手指是语言,月亮是真理,仅仅执着于语言文字的人,又怎能看到真理的本身呢?


这一指月之喻与禅宗不立文字的风格颇为契合,因此常被宗门学人引用。后世有一部著名的传灯录,就以指月为名,即《指月录》。



月喻清净自性

浮云遮障,随分显现


月在佛教中还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自性。自性本来清净圆满,皎洁犹如明月,但无始劫来烦恼片刻不息,迷惑自性,不能完全显现觉悟光明,犹如满月被浮云遮盖一样。


因此,释迦如来当初在菩提树下,举头见明星出现,忽然悟道,遂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所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而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无非令人觉悟自性清净光明,恰似吹散浮云,圆显朗月。


众生随着修学佛法的浅深不同,断除烦恼的多少有异,浮云遮障的厚薄也会有所区别。断除烦恼多者,犹如满月出现瑕疵;修学佛法浅者,仅仅于厚重云中偶见月光而已。


乃至随众生觉悟程度不同,所见佛身及涅槃圣德也有不同,如《大般涅槃经》卷九云:


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啖之者,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


这段话指出,众生见月有圆缺有无的变化,其实,月亮不论何时何地都圆满自足,光照四方,正如佛性本自清静无染。月有阴晴圆缺,实为人自身处在无明之中,仿佛有云遮挡掩盖了佛性圆满自足、清静无染的本性。


故《华严经》中有偈云: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月光赞

月光三昧,普照乾坤,

法界众悉永蒙恩。

一点净圆明,性海澄清,

随处映禅心。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随喜供佛斋僧,广种福田!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天王殿  楹柱联——愿下心低首 普度众生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天王殿  楹柱联——金刚一杵 扫荡群魔

▲天王殿  楹柱联——峰从天外飞来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天王殿  楹柱联——法门不二 大腹能容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云林学处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学处 | 诵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合集)学处 | 阅读体会佛教尊师传统学处 | 《地藏赞》(梵呗唱诵)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上)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中)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下)

学处 |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常识系列常识 | 为什么汉传佛教寺院大都被称为“丛林”
常识 | 你听说过出家人的“身份证”吗——僧籍 度牒与戒牒常识 | 僧人袈裟为何那么殊胜常识 | 出家师父们还有哪些日常服饰常识 | 寺院的中轴线上都有哪些殿堂?(上篇:山门、天王殿)常识 | 寺院的中轴线上都有哪些殿堂?(下篇: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 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常识 | 佛教中秋拜月仪轨
常识|佛弟子为何要在中秋之夜礼拜月光菩萨


编辑 | 妙声

责编 | 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