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断欲绝求②

灵隐寺 2024-03-19


《四十二章经》前文回顾: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


对于佛陀所讲的各种甚深微妙的道理,我们要能够通达了解。


悟就是觉悟、了解。要能了解无为法。什么是无为法?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讲的。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有形的,无形的,都称为法。世间任何物质,都是有所作为,有所造作的,因此,称为有为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所有的森罗万象,都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


无为法,是有为法的反面,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来就具足了,不加以造作,也是永远不灭的。我们必须悟解无为法──我们的本性,也就是真如佛性。这个真如佛性,一旦能够觉悟、了解了,就可以认识它本来的面目。它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是“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


什么叫“内无所得”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如佛性,只是我们在迷昧当中,不能觉悟,不能了解我们有这么一个宝贝。既然这个真如佛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所以一旦我们到了成佛的时候,并无所得,这叫做“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并不会多一个,没有成佛、没有觉悟,也不会减少什么,本来就是具足的,所以说是“内无所得”。


无为的真心,对“内”既然无所得,对“外”也是“无所求”的。“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真如佛性,不是人家给我们的,也不是我们没有,突然间有了。内与外是相对待的,内心既然是本来具足,当然也不必向外去追求,所以真如佛性是一种无为法,不是造作的,是人人本已具足的。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心,指我们的本心,系,是束缚,道,是指圣道。譬如要证四果阿罗汉,必须修四谛、三十七道品,这就是道。但是,如果时时刻刻的有修道这个观念,为修持这个名目所系缚了,反而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心要能够很超然的,不为种种的修持法门所束缚。


《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佛所说的许许多多佛法,不可以执着,不要被法的法门所系缚了,法只是个譬喻,好像一个“筏”。我们要过河,从这边到那边去,必须靠这个筏摆渡,但是,过了河以后,这个筏对我们就没有用了。因此佛经说“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心不系道,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心既不要时时刻刻为所修持的圣道所束缚,“亦不结业”。我们内心能够很坦然、很超然的,不为烦恼所包围,不去造许多的业,这个时候,就能够得到自在了。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


无念,念是意念,属于心理状态。我们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好像水一样源源不绝的。但是,一个人的修持功夫到了家的话,这个念头(也是妄念)就不存在了,完全是正念现前。也就是已经没有迁流的妄念,到达了灵明无为的境界。


无作,没有造作的行为。无念无作,非修非证,都是形容我们的真如法性(真实的本性),本来就是这样,没有念,也没有造作,这种殊胜的境界,在我们没有证得真如佛性之前,也等于是说食数宝,没有真正地证到它的真面目。


讲到非修非证,本来我们学佛,必须下功夫去修持的,成佛也好,做菩萨也好,没有不修持的,但这个地方却说非修,不需要修持;非证,也不需要去实证。岂不是矛盾?要知道修证,本来包含了出世因果的道理,可是,真如本性、真空佛性,或是理体,它是不需要经过修证,本来永远具足的,因此,不需要经过种种的修证了。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历,就是经历;诸位,指修持佛法的等级,好像前面所讲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是一级一级修证的,这是小乘修持的阶次。至于大乘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位次,也是一级一级慢慢地修证的。


现在所讲的真如境界,是从凡夫位,不需要一步一步去修持,一下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那个最崇高的、无上的位置。这是修学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完全在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一天一天地修学,才能一步步达到那种地步──道,我们的本性。


本章主要就是学佛必须断欲,把五欲断除,并且要去除贪爱,有这样的修持,将来有一天,一定可以证得我们的佛性。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与两宋首尾呼应的两部佛教史书

藏识|翠微亭下忆精魂 宋韵正气世常存

藏识|灵隐寺具德弘礼禅师求道因缘与弘化事迹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巡觅

巡觅|承宋韵之脉 铸时代之魂

巡觅|如何建立信仰——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 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


☀学处

学处|在普贤行愿中降伏我慢

学处|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

学处|居家的清明节 佛弟子可以做些什么

学处|如来法身和报身有何不同


☀观照

观照|草长莺飞的二月 正是你我用功的好时节

观照|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观照|惜福与培福

观照|人生实在太苦


☀开示

开示|倓虚法师:略解“照见五蕴皆空”

开示|太虚大师:佛学的本质

开示|虚云老和尚: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

开示|印光大师关于清明祭祀的两则法语


☀一偈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合集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出家证果②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出家证果③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断欲绝求①


☀联灯

联灯|从善待动物的过程中 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联灯|佛教既要远离世俗 为什么还会倡导知恩报恩的感恩理念

联灯|如何应对消费悲情的慈善乱象而又不损自己的慈悲心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物语

物语|紫薇——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物语|梅花破雪已成春

物语|春风只解吹梅落——今年春天最后的梅花

物语|按下“暂停键”的灵隐寺中 动物们都还好吗


☀常识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四不思议

常识|无边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功德

常识|三藏十二部

常识|八正道:正念、正定


☀素食

素食|恰如其分

素食|常修知足 终不食肉

素食|寒食节

素食|正念


☀分享

分享|吉祥红灯 创造善缘

分享|梅花开处尽是春

分享|处处普门凭示现

分享|我当志工的这些年


☀赏析

赏析|敦煌藏经洞绢画:普贤菩萨赴灵鹫山听法图

赏析|南宋《五百罗汉图·应身观音》中的传统服饰

赏析|宋代梁楷《布袋和尚图》

赏析|南宋马远《洞山禅师渡水图》


☀历史历史|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历史|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历史|宋代佛教的国际传播和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
历史|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阅读阅读|佛陀的遗教
阅读|念佛不专一
阅读|离教而参是邪因 离教而悟是邪解
阅读|坟墓选址

☀故事故事|念我往昔轮回生死 求一饱餐尚不能得
故事|舍命求法
故事|阿育王的忏悔
故事|勇敢的老织布匠

☀视频视频|云林志工:奉献中增长福慧
视频|灵隐寺合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视频|灵隐寺合唱《三宝歌》
视频|春风春雨溢春潭 春满山花影瑞昙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