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这本水彩漫画讲的是罗伯特·卡帕一生

影像中国 中摄协影像中文网 2019-07-12


作者: [法] 弗洛朗·西洛雷
原作名: Capa l’étoile Filante
译者: 张健
出版社: 后浪|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9-3


这是一本法国黑白水彩传记式漫画,它描绘了注明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传奇的一生——卡帕出生于1913年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本名为安德烈·弗里德曼,1933年,他前往巴黎与卡蒂埃·布列松共用一家暗室,并和著名女摄影师格尔达·塔罗同居。他们共同想出使用“卡帕”这一化名来署名他们的摄影作品。“卡帕”多次前往西班牙记录了西班牙内战,在那里他们拍摄出了著名作品《倒下的士兵》,从此奠定了卡帕作为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的地位。二战伊始,他参与并拍摄了奥马哈海滩上的诺曼底登陆,并前往莱比锡、伦敦、柏林和中国湖北等地,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场战争的惨烈。

本书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不仅让读者透过他的生活和职业了解到20世纪动荡的世界格局和社会变迁,也一一呈现了他的密友:格尔达·塔罗、厄内斯特·海明威、帕勃罗·毕加索、约翰·斯坦贝克,希区柯克及英格丽·褒曼等名人的群像。

本书的作者弗洛朗·西洛雷选择以棕色为基调,创作出了这样一种特有的复古风法国水彩传记式漫画。“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黑墨水彩的绘画方式使书中人物仿佛都被笼罩在战争的迷雾当中,在冷静坚定的旁白中,我们将看到罗伯特·卡帕内心深处持续了一生的痛苦和斗争。

这次,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伟大的传奇摄影师的一生。

关于卡帕生平的作品很多,他自己写的自传,他的摄影作品,别人为他写的传记等等,弗洛朗·西洛雷则选择了一种看上去更为直观的方法——用漫画的形式记录了这个有趣的灵魂不同寻常一生。在《卡帕:战地流星》中,弗洛朗·西洛雷以最客观的态度还原了发生在卡帕身上的种种事件以及他拍过的很多照片,不同场景间的切换游刃有余。


镜头背后的卡帕

1943年,卡帕冒着可能会上军事法庭的危险,放弃了回到相对安全的纽约的机会,选择代替一位摄影师同事,登上了去往西西里岛的飞机。在这里,他深切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用镜头将这些悲痛的时刻记录了下来。

从突尼斯凯鲁万起飞去西西里的飞机上。1943年7月,美国伞兵即将开始盟军的西西里攻势。



西西里特洛伊那附近,1943年8月4日-5日。一名西西里老农正在向一名美军士兵报告德军的去向。


西西里特洛伊那,1943年8月6日。美军对山顶的德军据点轰炸了一星期。当卡帕随地一直美军巡逻队进入特洛伊那时发现一些意大利平民被困镇中。

马约里,1943年9月19日。一个英国的外科救护小组在手术室中工作。这个手术室设在萨莱诺滩头阵地北部防御区的一个教堂里。

那不勒斯,1943年10月2日。在沃梅罗区的圣纳扎罗学校为20名十几岁的反法西斯小战士举行葬礼。


那不勒斯,1943年10月2日。失去孩子的母亲及其他亲属。

罗伯特·卡帕


照片之外的卡帕

卡帕一生中经历过诸多战争的洗礼,这让他在面对复杂的战局变化时依旧能够保持冷静,随机应变。在所有他拍摄的照片中,诺曼底登陆可能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这段经历不仅被他用镜头记录下来,也被他写进了自己的战地摄影手记中。

即使在这样一个可能改写人类历史的“大日子”中,卡帕依旧是“诺曼底登陆当天最优雅的入侵者”——穿着新买的巴宝莉外套,配上登喜路香水,面对紧张的局势依旧不忘自我调侃。


诺曼底登陆当天的卡帕


我美丽的法国看上去肮脏而难看,再加上一架德国机枪对着驳船狂扫子弹,彻底摧毁了我的回归。


我在跳板上停留了片刻,准备拍摄我关于进攻的第一张真正的照片。水手长急着想赶快离开这里,他错把我要拍照的企图当成了犹豫不前,就瞄准我的后背踢了一脚帮我做了决定。



在最后两个伙计的人体掩护下,我终于到达了海滩。我扑到在地,嘴唇碰到了法国的土地,不过我可没想亲她。


我把头侧向一边,发现自己和昨晚一起玩扑克的一位中尉正脸对脸。他问我知道他看见了什么,我说不知道,而且我觉得有我的头挡在眼前他也看不见什么。“让我告诉你我看见了什么,”他轻声说,“我看见我妈站在门廊上,手里挥着我的保险单。”

最终,他在诺曼底登陆的奥马哈拍下了这一系列珍贵的失焦作品。




他人眼中的卡帕

在罗伯特·卡帕本人的一生中,很多人也在他的生命中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除了之前已经介绍过的格尔达•塔罗(详见:格尔达·塔罗:一支不应被遗忘的战火玫瑰),厄内斯特•海明威、帕勃罗•毕加索、约翰•斯坦贝克,希区柯克及英格丽•褒曼等等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卡帕,他是一位好友,一位伟大及非常勇敢的摄影家,对所有的人来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而碰到了“万一”都是霉运,而对卡帕更是倒霉,他是活生生的,想着他死了的这天,又长又难过。

——厄内斯特•海明威


“对我来说,卡帕的确是摒除一切疑虑地证明了相机不必是个冷冰冰的机器,像笔一样,用它的人有多好,它就有多好,它可以成为头脑和灵魂的展现。 卡帕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并且当他找到之后知道如何处理。”

——约翰•斯坦贝克


内页试读


1913年,卡帕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本名为安德烈•弗里德曼。

1933年,他在巴黎与卡蒂埃-布列松成为同事,和德国“小红狐”——摄影师格尔达•塔罗陷入热恋。


1936年,他和格尔达奔赴西班牙科尔多瓦前线,拍摄出了极具争议的作品——《倒下的士兵》。


1944年,他在诺曼底登陆的奥马哈海滩上拍下了一系列珍贵的失焦作品。


1945年,他结识了好莱坞女星英格丽•褒曼,并与她相恋……


1947年,他借一款香槟酒名的灵感,发起创立了玛格南图片社。


1954年,厄运来袭……



其实在更多同行的眼中,卡帕更多的是幸运的代名词,甚至有一个绰号“走运·卡帕”。同时,他也是诸多摄影师的“伯乐”——在他和布列松等人的努力下,玛格南图片社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摄影组织,也是世界所有报导摄影顶尖高手的云集地。


即使在他去世后,这种影响依旧存在——1955年美国《生活》杂志和“海外记者俱乐部”设立了“罗伯特·卡帕金质奖”,用以鼓励在新闻摄影上有成就的摄影记者。1966年,美国成立了“关心人的摄影基金会”,以纪念卡帕及其它马格南图片社牺牲了的摄影家们。



相对于战地记者的身份,罗伯特·卡帕更像是一个冒险家,一个以相机为武器,冲锋陷阵的战士,他同样也是在战场上是个用生命做赌注的赌徒。没有有一个单独的名词可以形容卡帕,而这些名词组合在一起则是一位可以被称作“伟人”的唯一摄影家,一个穿着巴宝莉上战场的传奇。




本文参考

罗伯特·卡帕,战地流星 | 翻书

穿巴宝莉去诺曼底登陆的战地摄影师



图片不以盈利为目的

仅供交流使用

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更多活动征集◀

影像中国俱乐部新会员 | 中国摄影家协会“在线影展”申办流程 | 云龙的美,要让你知道 | “醉美云龙”来稿选登 |“鄂尔多斯四季美”萧县 | 记得住乡愁 | 浙江天目山 | 世界风光 |“大美祖国” |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 |“关注全球减贫 聚焦乡村振兴” | 走遍中国 | 第三届航拍武陵源摄影 |  “丹寨公益影像扶持基金” | 大美秦淮源·健康新溧水  | 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  | 截稿提醒 | 大国小家70年  | “绿色白马·智慧园区” | 我们这样用相机聚焦乡村振兴 | 藏在贵州深山里的手工造纸厂

▶ 更多人物◀

Walter Chandoha走了 | 全国政协常委李前光:为新时代文艺事业作出应有历史贡献  | 李前光:文艺志愿服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大有可为  | 鹿麟:体育摄影如何选择拍摄器材 | 程斌:野生动物摄影不是以拍摄的量和次数取胜  | 谢墨:EOS 6D Mark II让水下摄影越来越自如  |李前光: 摄影在法律上“二等公民”地位应予改变 | 中国摄影文献收藏家赵俊毅逝世 | 病魔凶猛!他还没有倒下

▶ 本周值得篇◀

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 、129、130131132

▶ 更多阅读◀

中国摄协会会员会员数据库 | 人民日报社携手中国摄协战略合作 | 苹果用32台iPhoneXR拍广告 | 荷赛评委选择作品理由 | 被冷漠的荷赛 | 你没读懂征稿要求 | iPhone摄影作品比赛 | 艺术创作抄袭的背后 | 植树节16家党报一起种下“AR树”,“影像中国”品牌可视化 | 2019年全国摄影工作会议江苏常州召开  | 什么让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泪流满面? | 中国摄协2017年度批次拟批准入会名单公示 | 2017年度批次中国摄协会员发展工作:总量控制、质量提升、兼顾全局、稳妥发展

▶ 2019China P&E◀

2019年China P&E将于4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举办 | 已有100余家企业参展 | 第十二届华龙奖产品网络评选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收藏名单◀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 第九期 | 第十期 | 十一期 | 第十二期 | 第十三期 | 第十四期 

▶ 荐书篇◀

景观摄影 | 罗伯特·杜瓦诺:时尚光影 | 失明的摄影师 | 风景之眼 | 奇趣自然 | 女摄影师眼中的世界 | 济南图记 | 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千万别错过这十本书 | 编辑们心中的那些好书

▶ 周末看展篇◀

19世纪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黎光波摄影展  | 46位温州摄影师的“2018” | 从西湖出发,积淀形成个体记忆和社会档案 | 韩国影汇展 | 日本3.5万张照片里80年前的中国 | 周海婴作品展  | 舟山女儿拍“我的父亲母亲” | 荷兰摄影家埃文·奥拉夫 | 安哥:把世事告诉市井小民 | 殷业强用20年关注北京远郊的村办石灰厂 | 50年前的香港街头,没有人比何藩记录得更多 | 600多件作品串联起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时代变迁 



(扫描关注我们)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