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那个“土作坊里造出原子弹”的西安电影制片厂还在吗?| 二湘空间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红高粱》剧照  图源网络
“土作坊里造出原子弹”的精气神还在吗?——有感于西影65岁生日
文/阿达


今天是8月23日,是西影的65岁生日。此刻的西影园区内,一派节日气象,“西影建厂65周年暨第二届西部电影周系列活动”,已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节日布置中最吸引我的,是“星光大道”两旁展示的“西影故事”画板——那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个个历史镜头,见证了西影曾经的辉煌。


我看着那些熟悉的获奖影片的名字:《生活的颤音》《第十个弹孔》 《西安事变》 《没有航标的河流》《默默的小理河》《人生》《野山》《黑炮事件》《红高粱》《老井》《孩子王》……看着当时还年轻的著名影人的朴素形象:吴天明、许怀山、孙飞虎、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顾长卫……不由发出一声喟叹。



喟叹什么?喟叹“曾经的西影辉煌何时再现”?虽然如今西影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华丽转身有口皆碑,曾经的老厂区已化身为融工业文化遗产与时尚文化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让人耳目一新。但在赏心悦目之余,人们总是忘不了她的主业——电影。


近年来,西影还是出过几部叫得响的影片,在影视合流上的尝试也有斩获(比如用陕西方言演绎的《装台》)。不过,真正成为现象级的电影,尤其是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成建制的成果涌现,已然不再。想到这些,不免唏嘘。


尤其是身处西影园区内,修旧如旧的西影厂处处呈现着历史的印痕。看着满眼“辉煌时期”的各种烙印,由不得你不思索:西影人的创造力式微了吗?当年的西影,凭什么成为中国影业的骠骑兵,一枝独秀?


1988年,《红高粱》《老井》《最后的疯狂》在第八届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第十一届百花奖颁奖礼上大获全胜。图为西影人留影于双奖大会。


我在“西影故事”画板的一张历史图片中,看到这样一张照片:面对西影“拿奖拿到手软”(曾有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和金鸡奖上,西影厂几乎包揽奖项)的局面,一些国际影人也对西影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于是扎堆参观当时的西影厂。老外看罢,不禁发出由衷惊叹:“这是土作坊里造出原子弹!”


“土作坊里造出原子弹!”——这是神来之笔的概括。当年的西影,破旧的厂房,落后的设备,捉襟见肘的经费,刚刚温饱的电影人……但是这些“物质土作坊”层面的条件,并没能限制住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创造灵魂,他们想造“精神原子弹”的理想,被凝聚成共同的追求,于是以吴天明为首的西影人,开始了改革体制、启用新人、瞄准剧本、以小博大的奋勇进击。他们立足现实大地,紧扣历史文脉,挖掘思想内涵,不求宏大巨制,一大批优秀影片随之脱颖而出,获奖成果遍地开花,被誉为举国瞩目的“西影现象”。


1985至1988年,先后有近百批(次)国外电影界朋友造访西影,他们惊叹道:西影在土作坊里造出了原子弹!


诚然,对于“历史的机遇”不能做简单的类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百废待兴,长期禁锢之后打开的思想之窗,让思想解放的浪潮极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躬逢其时,西影人抓住机遇,强人率领强兵,全面出击,方才打出一片精彩的天下,拿国内外电影奖项成全国影厂之最。


而如今,电影产业已然较为成熟,民营影视机构如雨后春笋,意欲“瓜分天下”且屡有斩获。在这样的形势下,西影如何能够超越历史荣誉的包袱,轻装上阵,重新凝聚各路才俊振兴主业,这无疑是道艰难而又必须跨越的坎。理智的人们虽然不会指望新西影重新复制昔日辉煌,但是对她的寄望不会消失。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想看到“土作坊里造出原子弹”的精气神。


电影作为重大的文化产品,因其投入较大,需要“烧钱”,门槛向来很高。但是当投入得当,拍成爆红影片后,其产出也是惊人的。有的时候,一部爆红影片,甚至能救活一个电影厂。因此,好的选材和编剧,就成为电影创作的先期保证。为什么当年的“吴天明团队”能够大面积的“慧眼识珠”,在并不显眼的文学宝库里挖到珍珠?这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如今一提到“拍大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投入巨制”,想到的是“烧大钱”。却很少想到,还有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大片”——它虽然投资不大,却因其思想内涵的深刻和对社会影响力的辐射,成为大众的精神美餐,让观众极其踊跃地涌向电影院。这样的“小投入、大电影”的案例,所在多有(如国内的《我不是药神》等),包括国际影展上人们看过的现实题材获奖影片(如美国的《金色池塘》,伊朗的《小鞋子》等)。


《红高粱》剧照  图源网络


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可能大家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投入也加大了,各种层面上的“土作坊”纷纷改朝换代焕然一新,有的甚至脱胎换骨,呈现了外在的“国际范”。于是人们想当然的认为,文化精神产品也必然同时大提升。然而文化和精神上的“原子弹”并不是很容易与物质条件“简单配套”的,它需要一大批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如今文化领域的创造性人才有没有当年“土作坊里造出原子弹”的精气神?这是值得追问的。


物质的丰富并不必然带来精神的丰富,有时还会伴随精神的贫瘠,对于这种吊诡的悖论,大家有目共睹,这是毋庸讳言的。正因如此,当此之时,如何还原、弘扬和再度焕发像西影当年“土作坊里造出原子弹”的精气神,不能不说是包括电影界在内的整个文化界的共同课题。


电影,是最重要的文化产品之一,一部电影能影响到一代人的人生选择,甚至能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精神面貌。电影事业的重大性和重要性,无需赘笔论证。作为电影人,不但要学会在商战中摸爬滚打,同时作为精神产品的责任人,更要意识到时代和人民的嘱托和肩负的责任。


但愿“西影65岁生日”的庆生,不但是西影的一个节日,同时还能成为一个重新出发的节点。倘若西影人(延伸至中国的电影人)能够秉持当年“土作坊里造出原子弹”的精气神,扎根时代,深耕历史,挖掘思想,闪耀才华,“重铸辉煌”是有希望的,虽然呈现的姿态各有不同。


“土作坊里造出原子弹”这句话,虽然是当年国际影人针对西影的发明,但此话所能蕴藏的寓意,又何止于西影?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气神,呈现了一代影人的精神风貌。返视当下,是不是深具现实意义?


是为“西影65岁生日”记。




阅读作者更多文章:
一代才女彭小莲,她让不堪的时光染上了诗意
水灾面前,遍地缩卵是怎么炼成的?
《黑炮》成就了刘子枫这匹黑马,开创了貌不惊人也能演一号的先河
阿达:多管闲事的权力,换门匾与拍黄瓜自由
张爱玲的不堪和蒋中正的慈祥,历史缝隙里的幽微
陈独秀的风流和鲁迅的濯足,历史缝隙里的幽微
底层的人,往往迫害底层比谁都狠

缩卵是缩卵们的通行证,老卵是老卵们的墓志铭



作者简介阿达: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作家、批评家。著有《家庭启示录》《无所不侃》《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等20种著作。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李玟所受的屈辱,只有让马户又鸟受到惩罚才能洗刷!

伊人的突围

对话项飙:在不确定的世界建设自己的大后方

高铁,要宽容接纳哭泣的婴幼儿吗?

听了李玟和学员王泽鹏的对话我只想哭,这个人间不配有她!

孙毅安:我把你们的到来,看做是对我前半生的肯定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