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买下一件商品,就买下了背后的舆论攻势 | 冬吴同学会

冬吴同学会 冬吴同学会 2022-08-17

 收听提示 


为什么很多所谓的科普知识都是有立场的,是商业行为的一部分?


什么是“暗示营销”?


为什么很多时候植入消费理念,养成消费习惯是最有效的营销手段?


著名广告人克劳德·霍普金斯怎样通过养成消费者的刷牙习惯来推销“白速得”牙膏?


为什么最有效的商业模式是塑造消费者的成瘾性依赖?


为什么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怀疑精神? 



(点击播放按钮后,即可拖动进度条)




前两天我在香港碰到一位朋友,聊起糖尿病和胆固醇的事儿。


他说以前也没觉得胆固醇有什么问题,年轻时候摄入挺多胆固醇,很多老一辈人用猪油做饭,也活得挺好。


不知何时,就有人说胆固醇是万恶之源,但控制胆固醇之后血糖反而偏高了。


朋友猜测,所谓的控制胆固醇是否是一种“阴谋”?


再进一步思考,我们接受的形形色色的科普知识背后,有没有意识形态或者商业利益的诉求?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的确应该清理一下名目繁多的科普知识,区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的科普,哪些是利益驱动的科普。 


前不久有几位出版界的朋友说,他们准备重新修订《谷物大脑》(Grain Brain)这本书。作者戴维·珀尔马特(David Perlmutter)认为吃过多谷物容易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等病症。


营养专家范志红说:“餐后血糖过高会加速大脑衰老,这已得到足够研究的证实。但如果不吃主食,很多人无法消化过多的肉类,实际摄入的能量会大幅度减少。”


以前我(吴伯凡)一直以为《谷物大脑》是养生书籍,不感兴趣。


有一回我跟几个朋友出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跟我们介绍他正在读《谷物大脑》,他说谷物的麸质,也就是大麦小麦的表皮跟老年痴呆症直接相关。


这句话一下子把我打动了,让我对这本书敞开心扉,脑海里弹出了一段关于麦片的记忆。


多年以前,有位朋友总送我麦片,可惜我吃不惯洋东西。


我劝朋友别再送我麦片,他说这是世界名牌,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都带着这个麦片,美国前总统里根也特别喜欢。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当他把这两个名字连在一起,我想到的是这两位都得了老年痴呆症。


我看《女王》这部电影时很悲伤,很难想象撒切尔夫人那么精明强干的人得了老年痴呆症。



现在一些餐饮公司祭出《谷物大脑》这张科普牌,打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不是吃素的”的口号,鼓动顾客不吃谷物,尽管吃肉。


好多知识分子经常鄙视地看着吃油条的人,满脸写着:你们这些吃淀粉吃谷物的人注定要得老年痴呆。


据说《谷物大脑》这本书在国外引起很大反弹,有人说这本书受利益集团操纵。


我们对这本书的观点、依据的材料不做过多评价,信者自信。


《谷物大脑》这本书恰好谈到了商业利益集团怎么操纵我们的餐桌,怎么污名化、妖魔化胆固醇。


作者戴维·珀尔马特认为污名化胆固醇是一场有计划有组织的运动,为什么?


如果我们早餐吃两个鸡蛋,已经能够获得比较充足的热量和营养,会“挤占”麦片在早餐中的份额。


于是麦片公司发动了一场系统的舆论攻势:鸡蛋里的胆固醇特别可怕,摄入过多会引发一系列疾病。早餐吃全麦食品,有利于身体健康。


有位同事爱吃鸡蛋,因为担心吃蛋黄增加胆固醇,每次都要把蛋黄抠掉,只吃蛋白。食之无味,但他多年如一日。


当他习惯了“去胆固醇”的方式之后,又杀出一本《谷物大脑》,告诉你吃多了全麦食品之后容易得老年痴呆。


《围城》里提到方鸿渐编辑生活副刊,找不到选题。


老编辑给他支招:你先发午睡有利于健康,过几个月再发午睡不利于健康,一个话题能发两三篇稿子,读者因为不同的观点“打起来”就更热闹了。


“一说便错,一说便对。”不论真假,只求有话可说。



当我们吃一个东西的时候,到底在吃什么?当我们买一个东西的时候,到底在买什么?


吃的比你想象的要多,买的也比你想象的要多。


多出来的那部分是什么?多的是舆论攻势,那种以科普面目出现的商业话语。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商家先在你的脑海里植入 cookie,等产品上线后,商家不是推销产品,而是为你“排忧解难”,你恨不得立即投怀送抱。


往你头脑中预埋科普知识、消费念头是企业整个商业行为的一部分。


尤其是那些如日中天、控制某个产品品类的托拉斯,他们会借助行业协会、资本财团发动舆论攻势。


近年来医疗行业,尤其是保健品行业向公众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攻势。坦白说大部分保健品只要没害,就已经是很好的保健品了。


不仅胆固醇,头皮屑、牙菌斑也在被悄悄妖魔化。


我们小时候根本不会担心头皮屑的问题,看到别人肩上有头皮屑,就跟看到灰尘一样,友好地帮他拍一拍。


什么时候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头皮屑是个问题?


当某种去头皮屑的洗头水铺天盖地洗脑几年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头皮屑令人尴尬,会给职场、婚姻带来灾难,甚至觉得头皮屑肮脏龌龊。



在头皮屑之前,牙菌斑已经遭遇过类似的噩运,只为给牙膏这个曾经的“商业新物种”铺路。


19 世纪以前,人们没有刷牙的习惯,顶多会漱口。《红楼梦》里林黛玉这些姑娘们用很高级的香片漱口。


还有人用牙粉清洁口腔,但粉末很容易撒得到处都是。


19 世纪初,兜售牙粉和洗牙剂的公司基本都关门了。


广告人克劳德·霍普金斯(Claude C·Hopkins)从老朋友那儿得到了一个商业创意,他们发现一款叫“白速得”的牙膏,能够解决牙粉、洗牙剂到处乱洒的“痛点”。


克劳德·霍普金斯为“白速得”设计的广告:“注意到了吗?周围那么多人拥有漂亮的牙齿。千百万人正在使用牙齿清洁的新方法。哪个女性愿意她的牙齿上有暗沉的垢膜呢?白速得能赶走垢膜!”


撰写文案时,克劳德查阅资料发现一种叫牙菌斑的物质。牙菌斑是牙齿的表面滋生的膜,是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为了激起消费者的焦虑感,霍普金斯把牙菌斑称作垢膜,让大家看到这个词就联想到脏,而“白速得”牙膏能够清除牙齿的垢膜。


其实“白速得”牙膏跟其他牙膏没什么区别,但“垢膜”这样的话语很有煽动性。


营销最难的地方在于把一种行为习惯放到人的头脑当中,把产品变为成瘾性的依赖,“有它未必有多好,但没它很难受”。牙膏应该算得上改变世界的产品,让人类平添了刷牙的习惯。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购买学》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观点,你在描述产品的时候,哪怕是日用品,也要加上一些很高级的术语。


此外,还可以使用自带价值指向的词汇描述产品。看似客观叙事,却夹带有价值指向的私货。



不仅是日用品,互联网产品、线下场所也都埋着营销的明枪暗箭。


张小龙研发微信时让团队读《女人的起源》这本书,只有了解女性的心理,才能把产品做好。


大多数女性不抽烟,也不喜欢闻烟味儿。


星巴克的前任 CEO 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做了一个很明智的决策,在所有咖啡品牌中率先禁烟。当星巴克成为女士的首选,男性自然要跟着。


就像有些舞场对女士免票,这种体贴和福利本身就是一种广告。


牙膏也在用青春靓丽、明眸皓齿的模特俘获女性消费者,让人们从原来漱口、吃苹果等等花样百出的清洁方式变成整齐划一的“刷牙”。


传闻说观音传入汉地之前,手里并没有拿着净瓶和柳枝。古时候人们会用枝条沾水,咀嚼枝条清洁牙齿,所以观音才“入乡随俗”。


除了手持的物件,观音的称谓、性别也被“本土化”了。


先说称谓,观音最早叫“观世音”,为了避开李世民的名讳,被改成“观音”。


历史学家专门做过观音外化性别的研究,发现观音传入中国后越来越中性。


中国的善男信女中,女施主占多数。她们既要信佛,还要守妇道,总不能在屋里摆个男子的雕像。


观音像本身是个产品,虽然要请佛,还是得花钱请。如果接近女性容貌的观音像更好卖,会倒逼商家生产更多女性化的观音,久而久之观音的性别也被改变了。


所幸大家都信仰“见诸相非相”,具体样子不那么重要,关键是观音像代表智慧和我们对智慧的期许。



商家科普成功后,还要趁势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一个饱和的市场,提高销量最好的办法就是营造更多消费场景,增加消费频率。


即使精明如克劳德·霍普金斯,也没想到早晚刷牙这一招。夜晚这个消费场景让牙膏的销量提高了一倍。


现在很多品牌还在用这一招,某口香糖广告说:“要两粒一起嚼才最好”。两粒一起嚼有什么难,能一直分开嚼才是本事。


小时候接受启蒙教育,老师会讲万恶的资本家故意加大牙膏的口径,让买的人用得快一点,好多卖一些牙膏。


我们听完非常讨厌万恶的资本家,后来恨不得自己成为资本家。幸好我们没有变成让自己讨厌的人。


把口子开大一点,高频打低频,粗管打细管,说起来很可笑,但商业社会就是这么成长起来。


说到启蒙教育,我发现小时候的数学应用题,只会出现增产,从没出现过减产。


“红星拖拉机厂这个月生产 10 台拖拉机,之后每个月比上个月增产 10 台,照这样计算,一年以后生产多少台?”


 大人解决增加产能的问题,小学生也跟着解答“增产”类应用题。没培养出数学家,倒培养出了账房先生。


我们竟然能润物细无声地在一道数学应用题里植入焦虑和价值观。



我们谈论这些商业现状,为的是提高大家的觉知力。


遇到新知识,习惯性地想一个问题:它的背后有没有价值观?


当你完全听信某个知识,哪怕是科普知识,这种盲目听信行为本身就背离了科学精神。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科普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科学精神。


什么叫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的精神,大胆地提出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也好,黎曼猜想也罢,我们需要认真依照逻辑和实验验证猜想。


遇事多问为什么,多想想背后是不是有利益驱动,有没有商业套路。


拥有觉知力和批判能力,我们才不会变成一个以为自己手握真理、实际六神无主的人。


这些人以为自己可以鄙视所有人,一直按照被科普的方式生活,结果过了十年,新来一轮科普,又活在对曾经的反思里。


套用最流行的那句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我以为我从来没有以为我以为什么,但其实也没有以为什么。



每周二、四 晚八点

喜马拉雅FM、蜻蜓FM 同步更新音频内容

本篇文稿整理自节目音频,部分内容有所调整。

享受原汁原味的老友对话,依然建议您回到音频。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总结


1往消费者头脑中预埋科普知识、消费念头是企业整个商业行为的一部分。除了产品,消费者还购买了背后的舆论攻势、以科普面目出现的商业话语。

2. 营销最难的地方在于把一种行为习惯放到人的头脑当中,把产品变为成瘾性的依赖。

3. 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的精神,遇事多问为什么,多想想背后是不是有利益驱动,有没有商业套路。



互动话题


Q:请各位同学调动觉知力,想想除了科普、增加产品使用场景之外,还有哪些营销套路?


欢迎各位在文末留言,留言点赞第一位至第五位的用户将获得冬吴同学会独家定制的徽章。


《戏码化生活》这篇文章的获奖用户是:孙阳Simon、毛爷怪叔、孙某人,请各位获奖用户在本周内添加客服微信(ID:dongwutalkshow)领取奖品。






   往期节目 


第二季第  20 期:戏码化生活

第二季第  19  期:末日荒岛实验室

第二季第  18  期:人到中年,不倦怠不苟且

第二季第  17  期:时机管理

第二季第  16  期:城市引力场

第二季第  15  期“神秘测试”背后的心理术

第二季第  14  期:拼多多的基因(下)

第二季第  13  期:拼多多的基因(上)

第二季第  12  期:有精度的生命

第二季第  11  期:从知道到学到

第二季第  10  期:生命的法则(下)

第二季第   9   期:生命的法则(上)

第二季第   8   期:第一性原理(下)

第二季第   7   期:第一性原理(上)

第二季第   6   期:生命的云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