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于舶来的“政治正确”,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

维舟 南都观察家 2021-01-17

维舟,专栏作者,南都观察特约作者

全文3300余字,读完约需6分钟


一句话究竟是实事求是的批评,还是隐含着歧视,在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人看来,也许感受和结果迥然不同。更进一步说,那涉及的恐怕也不是话语背后的禁忌乃至“虚伪”,而在于这是否属于对方应受尊重的权利。由于现实中不同社会在政治构造和文化上的差异,人们所处的位置和切身感受也大异其趣,这就难免造成对“政治正确”迥然不同的各种理解。


近些年来,“政治正确”一词常常见于国内媒体,但从网上言论看,国内民众普遍不怎么把它当回事,很多人甚至公开表示对其厌烦和不屑一顾。从这个小小的切片入手,我们或许正可窥见中国社会的某种特殊心态及其转变。



▌一个词语,各自表述

“政治正确”通常意味着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它原本是英文political correct的对译,但即便在英语中,它的出现也很迟。现代意义上,“政治正确”首次出现于托尼·班巴拉(Toni Cade Bambara, 1939-1995)出版于1970年的文集《黑人妇女》,此人是一位美国黑人女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和社会活动家,其双重身份(少数族裔、女性)在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本身也相当“政治正确”。

确定无疑的是,“政治正确”的出现和流行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的民权运动息息相关——从1955年黑人女性罗莎·帕克斯以拒绝让座抗议种族隔离,到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再到后来的反殖民反越战、1969年的罗伊诉韦德案堕胎权利之争。这一系列的事件,一言以蔽之,是原先被美国“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WASP)压抑的边缘群体开始发声,争取自身权利,进而抗议社会中或隐或显的歧视。

于是,很多带有歧视、侮辱和冒犯色彩的称呼、词语都逐渐被系统性地清除或改用,如“黑鬼”(negro)必须改用“黑人”(black)或“非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在好莱坞电影中,黑人等少数族裔的形象也渐渐正面化了——虽然也有像塞缪尔·杰克逊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2014)里饰演大反派,但那个角色也是个亿万富翁。

最能典型折射出这一变化的,是美国智力障碍专业组织随着时代变迁,不得不五易其名:1876年成立时它名为“美国弱智与低能儿福利院医疗官员协会”,直言不讳地使用了“弱智与低能儿”(Idiotic and Feebleminded Persons)一语;1906年它更名为“美国低能儿研究协会”;1933年,由于“低能”一词已隐含侮辱性意味,它再次改名为“美国智力缺陷协会”;久而久之,“智力缺陷”(mental deficiency)也常被用于歧视谩骂,于是到1987年,它第四次更名,改称“美国智力障碍协会”。“智障”曾是用以描述智力残疾的词中最为中性、温和的说法,但后来也被广泛用于辱骂,2006年协会只得再更名为“美国智力与发育性残疾协会”。

当然,“政治正确”并不只是一堆委婉语,也意味着政治实践中积极推动平权、支持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但正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一书中所说的,为平权而采取的“扶持措施计划常常无法满足任何人。男性白人抱怨是反向歧视,而妇女和少数民族则仍然表示没有给予他们什么机会”。

最有争议的,是以配额的方式推动平权,理由是为了赋予边缘、弱势的群体更多机会,应加以特别扶持。近期奥斯卡奖颁布新规,今后要申请最佳影片必须要符合若干条件,如其中要有三成以上的配角演员是边缘群体:有色人种、女性、LGBT、聋哑残疾人(包含这四种中的其中两种);又或主角就是少数族裔。这难免引发不小的争议,因为这些要求虽然非常“正确”,却和影片的艺术性并无直接关系,而且把文艺政治化了。

▲ 201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因其“黑人同性题材”被指是“政治正确”的受益者


按中国人的说法,“政治正确”可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料的复杂问题。一如今年美国弗罗伊德事件引爆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运动,这无疑是在支持黑人反抗生活中遭受的不公与歧视,但也有一些黑人站出来说,黑人确实也需要直面自身的问题,而不能都归结为外部因素,不能因为是黑人,就把所有批评都看作是政治不正确的——这些人之所以能这么说,也因为他们自己就是黑人,换言之,在“政治正确”的红线下,同样一番话,白人不敢说,黑人却可以说。

这里的问题在于,一句话究竟是实事求是的批评,还是隐含着歧视,在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人看来,也许感受和结果迥然不同。更进一步说,那涉及的恐怕也不是话语背后的禁忌乃至“虚伪”,而在于这是否属于对方应受尊重的权利。由于现实中不同社会在政治构造和文化上的差异,人们所处的位置和切身感受也大异其趣,这就难免造成对“政治正确”迥然不同的各种理解。


▌透过“政治正确”的棱镜看中国


像很多理念一样,“政治正确”的说法一旦进入到中国社会的语境,语义很自然就出现了变化。虽然也有人按“美国式”理念去理解它,但中国社会毕竟没有经历过美国那样广泛的民权运动,因而很难切身体会其原本的敏感性。


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作家何伟就发现,美国的那种“政治正确”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在招聘会上,“没有禁忌语,没有间接迂回,没有人说‘成为团体的一部分’、‘成长的机会’、期待每个人‘动力十足,极富创造性’之类的话。人们怎么想,就怎么说出来。人们进行的评价极尽直白,根据兴致或偏见行事,十分随意”。在中国,虽然任何公司聘用人才时的地域歧视都是违法的,但却时有发生,连美团都曾公然说过招人时不要黄泛区和东北出身者;而在美国,别说是地域、族裔、性别,就是年龄歧视,也足以被告上法庭——在国内,很多用人单位在公开招聘时说的一句话是,“35岁以上不考虑”。


不难看出,这样的社会环境包含着两个相反的面向:它既推崇本真、直抒胸臆,却又可能缺乏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一些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言行所可能隐含的歧视意味,甚至意识到了也不当回事,比如有的男性公然谈论女性时,即便令后者不快也拒绝道歉,还自认是个性的体现,乃至自我辩解“男人就是这样”。这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来:中国社会当下的委婉语不发达,最流行的反倒是那些重口味的粗鄙词汇,诸如“屌丝”、“然并卵”,它们的传播力正来自于这种极具杀伤力的直白表述。


也早有在华外籍人士震惊地发现,中国的网络上,连一些社会精英在公开场合都会毫无顾忌地用侮辱性的“阿三”来称呼印度人,而在美国,这不说让他们声名扫地,至少也足以让他们惹上麻烦。


在欧美,“政治正确”更像是“基于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文明人基本修养”,意味着不成文的社会共识,规定哪些是不可接受的,直接关系到利益群体的权利诉求;但在中国,人们所理解的“政治正确”实际上是另一种意思,相当于是某种“正统观念的外部约束”,因为行为规范是由国家权力决定的,这与其说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倒不如说是不能触碰官方的政治红线。王学泰在《发现另一个中国》中所指的就是这一含义,所以他才强调,在中国以往那种“百分百的政治正确”氛围下,“人们只能说官话、套话、假话、空话”。


这样一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捍卫“政治正确”仿佛就成了卫道士,乃至是假道学,这些人以正统的理念自命,对其他不合己意者一概不容。确实,在欧美也有人抱有类似观点,他们抱怨“政治正确”鼓励了虚伪,让人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小心不去踩“政治正确”的红线,如小说家理查德·杜灵(Richard Dooling)就曾讥讽:“政治正确的中心吊诡在于,它要求所有事物都多元化,但就是不包括思想多元。”


在一个自治能力较弱的社会,如果最终由权力来决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那么政治禁忌往往就会变成权力博弈的工具。评论家翁贝托·艾柯就指出,在意大利政坛的保守派阵营中,有些人甚至将“政治正确”视为让持异议者闭嘴的工具,有意败坏其名声,几乎让“政治正确”变成了骂人话。但在中国,这种反应却尤为强烈,很多人对“政治正确”抱有双重的反感:既不喜欢受约束,也不喜欢那些以政治正确自我标榜的人,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偏见,而把别人的规劝或捍卫权利一律看作是道德说教。


当中国传统的道德秩序逐渐瓦解,人们从礼法中挣脱出来时,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无法无天”的自由,此时社会的自我规范尚未建立,如果有人抗议他任意而为,得到的很可能是愤怒的反应:“难道不能说真话了吗?”——难道我不能表达,我就是讨厌女人/黑人/同性恋吗?在这个意义上,欧美的那种“政治正确”其实是一套具有约束力的社会共识,但中国人却从来不是公共人,公共、隐私的分界也还没有充分确立,加之权利意识的淡漠,很多人当然更愿意率性而为,“老子想怎样就怎样,你别用任何道德上的东西来约束我”。


人们只有在长期的交往互动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自由”以他人的权利为边界,那种反歧视性的“政治正确”才能被更多人所接受。尽管每个社会都难免会面临自己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政治正确”本身旨在对社会中存在的结构性不公加以“矫正”,因而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而不是因为“政治正确”本身引发的问题,就觉得它不必要去做、也不应加以批判地反思。最终,这取决于我们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更好的社会”。


*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大屠杀:一部新的历史》(译林出版社)图书一本。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文章

公共理性:美国大选美国疫情治理救灾社会达尔文主义舆论生态高校自主裁量权“媒体失声”“公信力危机”完美受害者批判“鲁性”看见普通人“政治性抑郁”
现代生活:小区物业救灾社会达尔文主义美国政治制度杀妻案三十而已灵活就业程迈教授回国记舆论生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