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的来信:中国式“家长群”为何异化?
三四线城市,家长还在为微信群里教师布置个作业不满,但一二线城市的孩子除了微信群的作业外,家长还马不停蹄地给孩子报兴趣班,并且额外给孩子布置作业。来自小镇的学生不再加把劲,与他们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近日,一条关于家长群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起因是江苏一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让自己承担了教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视频结尾处这位家长问道:“你们(教师)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目前微博话题#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的阅读量已累计超过7亿次,或许是教师与家长在家长群上“积怨已久”,这位家长的“呐喊”得到了众多家长的共鸣。
翻看网友评论,几乎都是一边倒地控诉教师“不负责任”,认为现在很多教师当起甩手掌柜,把本该属于教师的责任直接在家长群甩给家长;而家长苦不堪言又敢怒不敢言,担心不按老师说的办,孩子会遭到老师的差别对待……随着话题发酵,又衍生出一个新的话题#家长群有必要存在吗#,好像取消了家长群,教师就能负起责,家长就能真减负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说,公众对教师这个职业、对教育和家校关系都抱有极大的误解,这一次#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引起的后续一系列对教师的讨伐就是一个例证。甚至权威媒体的表现,也没有更“专业”。我看到澎湃新闻刊发的一篇评论《一个安静的家长群,对家长和老师都是福音》,作者的观点与网友一致,认为家长群的异化,责任在教师。他写道,“在异化的家长群中,老师把很多属于自己的责任转嫁给了家长,让家长不堪重负。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一些老师把育人的责任转换成唯我独尊的权力,大搞一言堂,享受着一呼百应、阿谀奉承的感觉。家长一个不到位,轻则点评批评、公开示众,重则开除‘群籍’。”
文中描述的这样的教师当然存在,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教师是少数的,不该成为贬低整个教师群体的一个论点。
作者提出的纾解之道是让家长群“安静”下来,教师不说不该说的,家长不做没必要做的,就是彼此的“福音”。换言之,作业是教师的责任,不要甩给家长。
从理论上说,是这样。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有一条这样的要求:“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因此,我要先表明态度:我也不赞同新闻中那位教师的做法,我认为不能将批改作业的责任强制性地转嫁到家长身上。
但我也不能认同网友们的观点,即他们认为教师让家长辅导作业、批改作业,都是因为“不负责任”。这涉及到两个层面问题:第一个是布置作业,第二个是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这两个问题需要拆分来看。
首先,教师布置作业,恰恰是因为“负责任”,甚至这个“负责任”是以违反教育部的一些规定为代价的。
如果依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一到三年级的孩子,是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其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
如果教师真想轻松,不布置作业是最简单的。教师不用在微信群里发通知、催家长,家长也很轻松,不必因为一个作业问题动不动就情绪崩溃。家长群真“安静”了,但这是真“福音”吗?
我现在教小学二年级,诚实地说,我几乎每天都布置作业。为什么布置作业?是我故意要给家长和孩子负担吗?当然不是,我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为一二年级有大量基础性内容,仅仅依靠教师上课讲授是不够的,也需要学生课后的强化训练。一二年级基础打扎实了,之后学习才能牢固。前一个学期因为疫情,几乎都是网上授课,也不存在什么作业,开学后一考试,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一团糟。
我也知道,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都是这一阶段养成的。布置作业需要一个度的问题,周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周末一个小时左右,以免学生负担过重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我很希望家长们明白一个事实:教师布置作业,绝对不是跟家长或孩子过不去,而是教师担心孩子没能完全掌握知识。教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
如果我人微言轻,我想以张桂梅为例。她创办的华坪女高帮助超过1800个女孩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华坪女高的教育方式,就是舆论中被批评的“填鸭式教育”:孩子们每天从5点起床,高节奏读书至晚上24点,为节省时间,打饭时间都不允许说话,10分钟内必须吃完……
华坪女高的教学方式,显然也不符合教育部一直在提倡的所谓的“素质教育”。但公众是理解张桂梅的,因为她没有私心,也因为她的解释不无道理:“孩子们基础太差,不这么做是救不出她们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素质教育的理念没有错,只不过中国太大了,教育的分层太严重了,所以素质教育的很多做法,根本就不适合“一刀切”地推广。三四线城市,家长还在为微信群里教师布置个作业不满,但一二线城市的孩子除了微信群的作业外,家长还马不停蹄地给孩子报兴趣班,并且额外给孩子布置作业。来自小镇的学生不再加把劲,与他们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这是很无奈的事情,它不是家长的问题,也不是教师的问题,它是一个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是教育“内卷化”的问题。这是中国教师和家长都很疲惫的根本原因——制度性的问题,只能靠人力去解决。
我在一所普通的城郊小学任教,我有朋友在市里的实验小学任教,每次期末考我都会跟她对比下平均分,我们学校都是以极大比分落后。分数不代表一切,但更可怕的是,分数以外的东西,我校也在落后。不全是学生生源的问题,更本质的是资源的分配悬殊,是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与投入的悬殊。
我有时替我的学生焦虑,我希望他们能够与其他孩子拥有平等的起点。当大环境无力提供时,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教师与家长身上,就像华坪女高的孩子把希望寄托在张桂梅身上一样。教师再负责一点,家长再上心一点,大家齐心协力,帮孩子使使劲。
接着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教师要求家长帮忙辅导和批改孩子的作业。
我理解一些家长的愤慨。他们的工作已经足够累了,为什么教师还要给他们分配种种任务?有些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作业都看不太懂,遑论批改作业。因此,教师没有考虑到家长的困境,简单粗暴地撂担子,的确应该被批评。
但这里我也想从教师的立场澄清一个长期以来的误解,即认为教师很清闲,教师是“偷懒”才不改作业。其他老师不好说,但主课老师没有清闲一说。我现在一周十二节功课,平均每天两节课多一点。作为基层一线教师,尤其是教学任务很重的语文教师,平时要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以及应付连篇累牍、形式主义为主的安全检查、教务检查、党务检查,一天工作满满当当。我每天下午四点四十下课,加班到六点回家,晚上经常在家批改作业。为此,跟家里人没少闹矛盾。
所以我能理解微信截图里教师说的,“老师能改的尽量批改”,因为教师的时间也有限。虽说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任务,但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不布置作业,也就没有后续的批改作业的问题。教师的撂担子,与其说是推卸责任,我更倾向于说是教师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他(她)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也是为学生好,但他(她)未能与家长达成一个良好的沟通。
我的做法是,我从来不会要求家长帮忙批改作业,我的唯一要求是,请家长帮忙“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家长有能力辅导就更好了,没有也没关系。我渴望得到家长的适当配合和支持。同时我也告诉家长,如果孩子未能完成,或者家长不同意作业的布置方式,可以私下告诉我,我不会要求他的孩子一定要完成额外的家庭作业,也不会对他有任何区别对待。因为孩子的路,家长有权利选择。但如果家长愿意一起加把劲,我也愿意全力以赴,成为孩子们进步的阶梯。
所以于我而言,当家长说,“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我的回答是:不会怎么了,选择的教育路径不同而已,只要是我的学生,我都会认真负责到底,但也请您消消气,教师真的不是家长的“敌人”,教师和家长是要联手打败“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