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在你面前大哭,到底有多煎熬……| 我在芭学园当老师
【我在芭学园当老师】
在面对孩子大哭时,很多“修炼”不够的家长会觉得很崩溃,不是心疼就是烦躁。其实,如果你能感受一下孩子的情绪,或者你就能体会到另一种当父母的境界。
文/马学红
这天一早,我就来到了森林幼儿园的牡丹班,此时孩子们正享用着美味的早餐呢,除了……开开(化名)。
开开是班里的一个大男孩,他已经五岁了,刚来森林幼儿园不到两周时间。第一眼看见他的时候,我朝他微笑,并主动介绍自己:“嗨!你好!我叫小马,是你们班新来的客人……。”话还没说完,人家的眼神就开始闪躲,并且给了我一个超级不屑的背影。
好吧,也许今天正好赶上娃不开心,我非常识趣的进班了。
一开始,这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直到张燕老师抱着他进屋。进班后,开开似乎非常不开心,他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玩儿,也不愿意自己工作,直到早上的自选工作结束,他还始终坐在那里,呆呆的,什么都不参与。在这期间,无论老师怎么引领都不起任何作用。
孩子户外活动时,张燕老师终于有时间跟我聊聊了。她简单地向我介绍了开开的情况,说这个孩子心里有事情从不表达,只是做出一副很可怜的样子,把自己封闭起来,等待有人能够猜中他的心思,并满足他。
可孩子越这样,老师就越是不知道他到底怎么了,不知道该如何去帮助他。因为他既不说话也不动。
哦……原来是这样!我告诉张燕说:“你们带着其他孩子户外活动吧,我来陪着开开。”
当其他孩子都离开后,开开依然还在院子里蜷缩着身体发呆。从我这个角度看过去,孩子就像是一个小毛毛虫,给自己编织了一层层厚厚的茧,将外界完全屏蔽起来。
人们虽然有权利拒绝与外界交往,但我看到开开那拒绝的眼神背后所隐藏的是渴望和需要。或许,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这么拒绝他人,或许只是爸爸妈妈在养育开开的过程中,忘记给他的心智结构中放入一个叫做“通过表达来解决问题”的种子。
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开开还小,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那这种自我封闭就有可能会成为他未来解决问题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不仅不能帮他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长期压抑的情况下,使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严重的创伤。
所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刺激他将情绪发泄出来,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排毒”。
我把他抱进教室,放在阅览区的地毯上。开开顺势就趴在那里,完全忽视我的存在。(据张燕老师说,他不开心的时候能趴一个小时。)我坐在地毯上选择了一本书边看边陪着他。
我想,他趴一会儿难受了就自然会起来,可这孩子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真的趴了很久,看来这招对他不管用。
于是,开始用我预先准备好的方法——语言刺激:“我听说,以前有人也像你这样,遇到问题就趴着,也不去解决。不过,你不必担心,虽然咱俩认识没多长时间,但马老师绝对会尊重你的选择。我甚至同意你就这样一直趴着,咱们可以不吃午饭、不午睡,下午也趴着,哪怕晚上不回去找妈妈继续趴在这里都行,我会这样陪着你。”
这招果然管用了。
开开开始小声的说:“我想找妈妈了。”但是我并没有就此顺着他。(因为他欠缺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如果我就这样带他去找妈妈,让他成功,那对他帮助并不大。)
所以我再次告诉他说:“如果你想找妈妈,那就起来跟我好好谈谈,看我如何能够帮助到你。你这样趴着我们没有办法来解决问题……”
我劝慰的话还没有说完,开开就边哭边说:“我要找妈妈……我要找妈妈……”
此时我心里是有些欣慰的,因为他哭了,也开始表达了。但我仍然不能就此顺从于他,因为他身上已经有一些用哭来控制他人的影子了,所以我不能助长他,我需要让开开知道,哭是可以的,但哭是不能让问题得到解决的。
这点经验唯有体验过才知道,别人再怎么说都没有用。
于是我再次告诉他:“嗯,我知道你想妈妈了。等你哭完咱们再一起来商量怎么解决想妈妈的问题,我会在这里等着你。”
结果……
十分钟过去了,开开不仅没起来,反而哭声越来越大、越来越伤心,从一开始的哼哼变成了现在伤心地痛哭:“我要找妈妈……我要找妈妈……。”
我平静地看书……
又一个十分钟过去了,哭声不仅没有减退,甚至一浪还比一浪高。
我依旧平静地看书……
又二十分钟过去了,书架上的书都快被我看完了,他依然在大哭,我看见他的眼泪流了好多,口水也有好多……
可我只能继续看书……
可能不同的人看到这个场景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会说:“哇,多么残忍,就这样让孩子哭……”
有的人可能会说:“哇,如果是我,我会这样……。”
还有的人可能会说:“哇,老师真有耐心。”
终于,快到一小时的时候,开开哭声减小,开始扭动身体,打算换个姿势,估计是胳膊酸了。看到这,我赶紧放下书,凑上前去给他个台阶:“开开,你准备好了要咱们一起想办法找妈妈了么?如果你准备好了,那就坐起来咱们想办法吧。”
这位高傲的男神,终于在经历了哭这么大声、趴这么久我都不接招的情况下卸下了自己厚重的茧,坐起来与我面对面,形成了一个打算解决问题的姿势。
【总结】
很多父母都被孩子的哭给控制着,其实这是个心理战术。当孩子需要达成某个结果的时候,他们不仅会哭,而且会专门给你“私人订制”一套你最受不了的哭法给你听,因为这样你就能最快放弃。而一次次放弃的结果就是,大家获得了短暂的快乐和平静后却造成孩子某些能力的底下。
当我俩面对面坐好后,我先找到卫生纸,让他把眼泪和手臂上的口水擦干净,他一边擦我一边我开始主动引领他:
我说:“现在是这样,我有两个办法,第一:我这里有手机,可以给妈妈打一个电话,告诉她,你想她了。第二:你家如果在这附近,我们可以去找妈妈。”
开开说:“我要找妈妈。”
我说:“好啊,那你们家是住在森林幼儿园里面吗?”
开开点点头。
我:“可我不知道你家在哪里,你能自己找到吗?”
开开点点头。
我:“如果我们找到妈妈了,那半小时后我们就回来吃午饭,你同意这样吗?”
开开依旧点点头。
我:“那好吧,在这之前你需要先把垃圾扔掉,并把没用的卫生纸还给阿姨。”这次他没点头,直接爬起来就去照做了。
【总结】
虽然他全程都在点头,没有说话,但我不会强迫他一定要说,因为此时此刻孩子已经在和我沟通了,虽然只是在点头,但这是帮助开开打破那层壳最重要的一关。
在去找妈妈的路上,为了让他从刚才的悲伤中走出来。我开始尝试跟他轻松地聊天,他点头摇头都行。可接下来的呈现却让我欣喜无比。
我:“请问你几岁了?”开开唰地一下,伸出五个手指头(我好惊讶!)
我:“哈,你五岁了。我曾经见过有人也像你这样表达。如果问他几岁了,他就(唰~我伸出4个手指头),如果问他家里有几个人?他就(唰~我伸出3个手指头),如果问他有几个好朋友?他就(唰~我伸出1个手指头)”。我就像个小丑一样卖力地表演着,表现得很夸张,开开的嘴角也憋着一丝笑意。
突然间他说:“我的朋友有数不清那么多!”
我:“天呐,你有这么多朋友啊!我也有很多好朋友,有一个叫张玮,她是我的同事,还有一个叫……”也许是看到我对他非常坦诚吧,这下开开的话匣子打开了。
开开说:“我在这里还没有朋友呢,不过我是上海人。我心情不好是因为我更想在家里玩,因为家里有陀螺。这里只有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弟弟和他在一个班级里)爸爸在上海工作,每周会来看我们一次,上次他带我去了航空博物馆。在那里有战斗机、民航客机……”
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终于到家了,可是妈妈不在家,开开的脸上并没有我预期的失落或者忧伤,他很从容地离开了。
在回去的路上,我们经过一棵桑葚树,我抱起他摘了几颗,打算坐在椅子上吃。结果我看见远处有几个女人在聊天,我问他:“那里有你的妈妈吗?”他说有,然后就跑去拉了妈妈过来。
(▲绘图:龙毅)
妈妈来后,我看他有点害羞,于是我主动跟他说:“你不打算跟妈妈介绍一下你的新朋友吗?”他呵呵一笑,将一个桑葚放进了嘴巴。
在聊天中妈妈告诉我,开开在幼儿园因为发现了一棵有着白色桑葚的桑葚树而欣喜得不行,于是这棵树成了她和开开之间的小秘密。妈妈说完,开开就非常大方地拉起我的手,跟妈妈说了再见后,就要带我去找那棵桑葚树了。
哇,我简直太荣幸了!
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棵桑葚树,并摘了好多桑葚把他的手心填满,我的手心也塞满。我们两人心满意足地吃着桑葚,吃到嘴巴、舌头、手指头全都变成紫色,然后看见对方的样子哈哈大笑,同时比比谁的手更紫一些。
“真是一个快乐的时光呀,明天我会在班里等着你,你还会来吗?”我问开开。
他看着我说:“只有周六周天我不来,或者我生病了才会不来。其他时间我都会来的。”
我:“哦,那我等着你。”
突然开开似乎觉得自己说错什么了,马上补充说:“其实我只有生了大病才不来,生小病我还是会来的。”
“嗯,我知道啦!”就这样我和这位好朋友回到了班里,洗干净了手,他自然的去拿餐具吃午饭,就仿佛今天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而我就是他的一位老朋友。
不知什么时候他吃完午饭,走过来表情无比严肃地告诉我说:“过两天我就不来了!”
我把他搂在怀里说:“啊?为什么呢?”
开开:“因为妈妈要带我离开。”
“啊?那我岂不是见不到你了?”(我表示得很难过)
开开似乎得到了答案,他突然间笑着说:“因为放假啊!哈哈……”
我:“咳!我还以为你永远不来了呢。放假我也不来啊。但是放假后我还会在这里等你哦……”
开开高兴地跑走了……
我想,今天我和开开都很幸福。遇到彼此,成为对方的天使。我把他带出了情绪的泥潭,他滋养了我的心。真是像谈恋爱一样幸福,哈哈……
孩子真是太可爱了,他们的心明亮得像镜子一样。真期待明天的见面!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哦,我们俩决定在班里悄悄吸纳我们的新朋友,如果谁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就告诉他哪里有白色的桑葚树~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一次有效的沟通:当规则遇上了情感 | 我在芭学园当老师
怎么帮助孩子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 我在芭学园当老师
在这小小的江湖中,每天都发生着这样的一幕幕......| 我在芭学园当老师
让孩子在绘画中最大限度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 我在芭小当老师
⊙ 内容为李跃儿芭学园原创,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做 最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