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教育的,可不可以少讲一些“赛道”“痛点”和“玩法”?!

白滔滔 童书妈妈三川玲 2022-03-28


可能是我太老土了,不合时宜了。

 当我听到很多做教育的,大谈“赛道”和“玩法”的时候,总会忍不住犯嘀咕:一个教育机构,要跟谁比赛呢?比什么呢,赛什么呢?
很多教育机构的目的、方向,并不是帮助家长去解决真正的痛点,而是利用家长的焦虑,雪上加霜,让家长和孩子“痛上加痛”,苦不堪言。 我们面对的,无非是家长和孩子,你要玩谁呢?

我对中国有那么多教育机构,把他们的成功定义为“敲钟”,觉得匪夷所思


 
 为什么
我不太愿意参加教育运营的活动?

▲ 不是说教育行业不需要经营。但是,如果我们都把教育当作一门生意,那谁还关心教学和学生呢?

一直以来,我很少去参加关于教育运营的活动。
 
原因有几个:
 
其一、我很胆怯。因为很多人会论师承、门派,我们无门无派,不招人待见。
 
其二、我们很简陋。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从0到1自己研发的,每节课都在不断修改中,都是丑小鸭。没法和那些光鲜亮丽的、成熟的、如雷贯耳的著名课程相提并论。
 
其三、我们很小。我们做了6年,还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机构,而人家动不动就十几万、几十万的学生,200多个城市,进入几千所学校。
 
其四、我们没钱。很多机构一上来就A轮、B轮……F轮,很有底气,我实在是听不懂,也比不过。
 
五、我们不专业。我看人家分享的时候,组织结构图、发展路线图……目标和路径清晰明了。而我们没有投资、没有上市规划,连盈利模式我都说不清楚。
 
六、我们不招募。很多机构会非常热血地招募各地的加盟商,有很专业的加盟模式,让更多人都可以做教育。而我们没有加盟的打算。
 
所以,是我们自己的原因,让我们有些另类。
 
往往,到了我发言的时候,会和前后发言的基调都不一样,我简陋的PPT,在人家高大上的演讲中,真的是一只丑小鸭了。
 
不过呢,我也知道,一个教育机构,要想做得专业,当然需要资金、需要运营、需要招生,这些工作很重要,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只是呢,我想如果一群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在一起,是不是也可以多聊一聊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彼此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如何把教育做得更好一些呢?
 
教育界的峰会,可不可以多一些内容上的、教学方法上的交流呢?

 
互联网化的教育
是什么样子的?
 
现在的所有企业,都要经历“互联网化”。
 
也就是说,无论是做餐饮的、做文化的、做工业的、做农业的,都要让自己变成“互联网企业”。这个互联网,并不是说都用上电脑网络,而是要使用“互联网思维”。
 
而这个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要加上一个定语“中国式”,也就是“中国式互联网思维”。
 
恕我孤陋寡闻,我去接触国外的学校、教育机构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先讲“总量”,再讲“赛道”,然后讲“玩法”的。所以,我姑且认为这是一个中国特色。

▲ 还记得曾经红极一时的皇太吉煎饼吗?其实,很多中国的教育机构,也还在沿用这种“互联网”思维在做教育。
 
中国教育机构的互联网思维,是如何体现的呢?通常,一个创始人是这样介绍他们的项目的。
 
第一、总量。很神奇的,他们往往会使用一张航空母舰的大图片,来告诉你,中国教育的市场有多大,有多少个家长,有多少个孩子,有多少亿的盘子。
 
第二、赛道。然后,他们会把整个教育划分领域,比如,最近很热门的“大语文”赛道。然后,去分析自己从事的单项,属于哪个赛道,有哪些对手,是否是行业前三。
 
其实,我听到这种划分方式,就觉得很奇特,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体育场,一群老师背上印着“诗词”,在那里比赛跳远;一群老师背上印着“国学”,在那里比赛举重;一群老师背上印着“书法”,在那里比赛长跑;一群老师背上印着“写作”,在那里比赛游泳……

整个赛场热火朝天,观众掌声雷动。最终,决出前三名,登台敲钟,发大金牌。

第三、痛点。很多教育机构,看到教育所谓的“痛点”,其实并不是家长真正的痛点,而是家长的焦虑。而中国家长面对教育的真正痛点,“教育资源不公”“教育成本增加”“地域不平等”“教育与时代脱节”……却根本无人问津。

你会发现,很多教育机构的目的、方向,并不是帮助家长真正去解决痛点,而是雪上加霜,让家长和孩子“痛上加痛”,苦不堪言。


第四、玩法。可能,是我有语言洁癖吧。我对这个词汇,出现在教育界,有着生理上的反感。教育机构,所面对的,无非是家长和孩子,而自己的同事则是老师,那么,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到底是想玩谁呢?
 
我实在是想不明白。
 
第五、离场。互联网化的思维里,还有一个叫做“离场”。也就是说,你创立了一个公司,其实是可以在很多时候“成功离场”的。比如,上市的时候,或者把公司卖掉。
 
很神奇的是,在互联网界,这意味着更成功——所谓的“连续创业者”,就是做一个,弄几年,卖出去,赚大钱,潇洒离场。
 
以至于,很多教育机构,也是这么来规划自己的事业的。

大家还记得,一个专门讲创业故事的纪录片电影《燃点》里的那个创业者安传东吗?先是做美食的创业,后来又去做教育的创业,做了一个阅读的APP。他就说,创业刚开始就是为了上市,后来发现上市很困难,就把目标变为“做好了卖给BAT”。

以这种心态创立教育机构的,应该十有八九。
 
中国的互联网,特色是“快、大、猛”。

这也导致了,很多教育机构,刚刚创立才几个月,就会召开产品发布会、全国招商大会、全球加盟大会(你没有看错,他们把华人孩子都算上了)……

 
我就应邀参加过几次这样刚成立不久的教育机构的招商会,阵势做得跟奢侈品的活动一样高级、专业,有形象代言、有主题色、有企业AI、有各种衍生品……
 
而且,我听到不止一家都会说,我们要做“中国的乐高”“中国的迪斯尼”……我就在底下想:嗯,他们还真是一个赛道上的,不知道各自会有怎样的玩法……

 
教育界的共同语言
应该是什么?
 
其实,我很喜欢和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进行内容的交流。
 
我去过很多幼儿园、小学、中心,进过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去体验和交流。甚至,我还专门长期对很多教育机构的规划进行采访,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和几个教育机构进行深入的沟通。
 
其实,我并不反对教育界的关于如何运营发展的交流,我也希望我们团队中的同事积极参与——只要,大家价值观一致的情况下,那么,就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支持的地方。
 

同时,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希望多一些关于教育中的理念如何实施,课程如何研发,教师如何培训,家长如何学习,课堂如何管理,如何发现每个孩子的价值,如何启发孩子内在动力,如何给予及时和全面的反馈……这些内容的交流。

 

这种图表在教育创业机构里非常流行,也直接决定了他们是如何设置课程、培训老师、教育学生的。

我参加过一些官方组织的很有学术范的教育交流会,可是,太形式化了,太层级化了,太模式化了,都变成了汇报演出。
 
我也参加过一些很小型的、深入的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受益很大,可惜这种交流需要机缘,并非是可以规划和开放的。
 
我十分期待着,有这样一个教育的论坛,大家有交流成功经验的会场,有展示公开课的教室,有课堂管理的工作坊,有不同学校的学生联谊的地方,有专门和家长交流的派对……当然,还应该有专门给校长、老师们吐槽的宣泄室。
 
我觉得,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语言”。

 
什么才是教育机构的成功呢
 

▲ 我不知道其他国家是什么情况。但是,我对中国有那么多教育机构,把自己的成功定义为“敲钟”,还是觉得匪夷所思。

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成功呢?我个人认为:

从理念上来讲,应该是符合真正的教育理念。
 
其实,人类几千年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已经对教育的很多主要理念达成了一致。比如有教无类,比如因材施教,比如学习以孩子为中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大家都应该在这个方向上,努力做得更好一些,更接近一些;而不是反过来,费尽心思制造家长的焦虑,用焦虑去赚钱。
 
从内容上来讲,应该开发出更适合本土的课程。
 
教育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根据自己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方式,来研发适合那里的孩子学习的课程和方法。
 
而不是照搬一个高大上的课程,让那里的孩子去适应。
 
从影响上来讲,应该让更多的人享有。
 
教育最终的成功,我觉得应该是让更多的人都享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普通人家的孩子,城里的孩子,乡村的孩子……都可以享有同等的优质的教育。

 

有人说了,这应该是政府来操心的事情,我们作为教育机构,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这话不错,但是,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大的方向上,也做一些什么事情呢?比如,开发一些简单的、成本低的课件,让更多的学校和家庭可以用到呢?
 
前几天,三川在童书妈妈内部的分享会上,很诚恳地反思到:
之前,我们会很骄傲我们的写作课程,融合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很多学科,还有非常出色的老师来教授,门槛很高。 但是,从多哈回来之后,我们更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开发出成本更低、品质更优的课程,可以让更多的人可以上。 甚至,我们可以用版权、老师培训等方式,来保证我们可以有维生的收益。那么,我们的课程就可以免费给到所有的老师和孩子——这才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而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中国真的有很多的教育机构、公益组织、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都在这个方向上做着自己不同的努力。

 
前段时间,我和三川专门去拜访了一所令我们非常敬佩的学校。
 
校长很从容也很坚定地实践着他们的教育理念,不做宣传推广,慢慢做,一点一点做。
 
我们问校长,建立一所“好学校”需要多少年?校长回答说,我们觉得需要“30年”。
 
我想,这是一群真正在做教育的人。我觉得,在中国,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END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作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如果你喜欢本文,你还会喜欢

(点击可阅读)

让孩子重新认识中国
全世界先进的教育都已经换了赛场,我们还在旧的跑道上拼命!
和100多个国家的老师聚会,我才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只有一种
一对澳洲夫妇,用43年追寻什么是“完整的教育”?
新教育:这5所创新学校,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
名家书单 | 12本书帮助家长老师看清孩子的未来和教育的趋势



 书单  向微信后台发送“书单”获取各年龄书单

 加入  向微信后台发送“招聘”获取招聘信息

 转载  需转载文章请在文中留言,并附贵号介绍,我们会联系您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市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