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红兵: 基础教育的学校课程结构转型

程红兵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2022-10-02

新法 新政 新展望—— 首届“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



4月20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和海亮集团主办的首届“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民促法:新法 新政 新展望"主题展开讨论,开启了一场高规格的思想盛宴!

在本次论坛上,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总校长,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 程红兵 受邀参会并在下午进行的主题为“民办教育的内涵与转型”的分论坛中发表演讲《基础教育的学校课程结构转型》。


程红兵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总校长

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有机会到杭州来和大家分享,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学校课程结构转型。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我们都要回答一些问题,一些经典的问题,比如说斯宾塞曾经问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不妨仿造这个问法问几个问题,什么教育最为美好?我们当了许多年的老师,办了一辈子的教育,从公立学校走到私立学校,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不妨问一下什么样的学校最为理想?作为老师而言,我们上了很多课,开了很多课程,什么课程最优秀?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往下想,我们上了一辈子的课,什么课堂最有智慧?我们一天到晚低头做事情,有的时候需要抬起头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

我的观点:美好的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统一,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二者不可忽略,如果极度个性化也会导致极度的利己主义者,这也是一个问题。所谓理想的学校一定是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和谐统一,东方有东方的优势,西方有西方的长处,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可能就是理想的学校。什么样的课程是优秀的课程?我认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的和谐统一,科学讲究可证实、可证伪,我们的课程要有人文精神,学校要有人文情怀。所谓智慧的课堂一定是思维宽度与理解深度的和谐统一,既要强化孩子们的知识面,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深度。当我们把这些基本问题提出来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许多概念被赋予新的内涵。什么叫做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个新的定义,所谓知识包括了静态的信息,也包括了动态化的理解,包括技能、包括价值观、包括态度,也就是说今天有海量的知识,如果是静静地躺在那里的信息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是在我们掌握知识的过程当中,我们面对知识的那种态度、那种情感、那种价值观就是知识,这样的理解对于研究教育的我们而言可能会有新的启发、新的思考。

什么是学习?关于学习也有新的概念,世界银行旗舰报告《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银行报告应该谈经济、谈钞票、谈钱的问题、谈利润的问题、谈增值的问题,但他们第一次谈教育,设置一个章节专门谈教育,说《学习以兑现教育的承诺》,这个潜台词很清楚,换句话说,这个章节的标题说的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习没有兑现真正的承诺,我们再看看有一句非常刺眼的话,如何确保学校教育带来真正的学习。这句话潜台词非常清晰,说我们学校没有带来真正的学习。是否真的是这样,我们的学习是不是都是假假的学习,他们至少从另外一个角度激发我们去思考,激发我们去反思,我们今天的民办教育也好、公办学校也好,我们到底实施了什么样的学习?何为真正的学习,所谓真正的学习有专家说是分科的学习走向综合的学习,是文本的学习走向实践的学习,也有人说是单一的学习走向混合的学习。这些观点可以给我们启发,但是我不完全赞同,原因在哪里?过去我们特别强化分科学习、特别强化文本学习、特别强化单一学科的学习、知识的学习,现在需要特别的重视综合的学习、实践的学习、混合的学习,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不是取代原来的学习方式,不是用综合取代分科,不是用实践取缔文本。我是过来人,我非常清晰,我读高中的时候读两年,半年在农村、半年在工厂、半年在部队,最后半年复习考大学,我们实践的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时间,经过证明同样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在这二者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什么叫做真正的学习?有人说是基于课本的学习,转向基于标准的学习;有人说是概念离散的学习走向观念聚合的学习;有人说是符号记忆的学习走向深度理解的学习。但是我认为不应该那么简单的所谓用一个东西替代另外一个东西,换句话说这种迭代不是把过去的东西一概推翻,而是二者之间要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我们理解新的学习不能排斥符号记忆的学习,如果简单排斥符号记忆的学习也会重蹈覆辙。

何为教育?新的社会发展也要对教育有新的概念定义,经合组织2017年7月20日发布报告《2017年影响教育的趋势聚焦》提出:“在这个背景、文化、语言与宗教日益多样化的超级多元化时代,教育系统面临两个重要的责任,必须调整教学与学习,以反映并回应多样化,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作为个体初始社会化的主要社会空间,教育在培养跨文化的技能中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教育的新责任,用我的话来讲,就是教育要培养跨文化的自由人格,什么叫做自由人格?什么叫做跨文化的自由人格?我理解所谓自由人格就是自主自立的人,所谓跨文化的自由人格就是来去自由的人,换句话说可以在不同的文化空间当中自由穿梭,今天走得出去,明天走得回来,身上既有中华文化的基本基因,也能够读懂西方的文化,能够读懂南美的文化,能够读懂非洲的文化。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到处走,我们希望孩子在不同思维方式当中自由切换,换句话说能够读懂对方的思维方式,同时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方正常的沟通,让对方读懂你的思维方式,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自由调频不同的话语方式。这就是今天教育应该承担培养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新责任、新要求、新义务。

学校课程转型的价值标准就是核心素养,借用政府文件所提到的核心素养的概念,就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谓核心素养就是这个孩子一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最基本的东西,这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我们课程建设可能需要从这个意义上去考虑。麻省理工学院的院长哥顿·布朗说:“要当一名教师首先要做一个预言家,你的教育不是为了今天,而是要为了学生们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我们真的应该想象未来社会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因此思考教育应该做什么,我们学校应该做什么。杜威说:“如果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如果按照昨天的课程内容、昨天的教育学习方式,按照昨天对知识的理解、学习的理解、教育的理解,来办教育,可能我们就会把孩子的未来耽误掉了。

美国的核心素养提出6C,中国校长一看到这6C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如何落实、如何兑现、如何培养,如何实现6C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我作为校长也在想这个问题,我甚至没有想明白,但是既然是美国人提的能否让美国人做一个示范,和美国的学校交流,互相到彼此学校交流,解决项目化学习,三人一个小组,制作出一部智能手机出来,而且这个智能手机还是带有个性化的功能,所谓的个性化功能就是市场买不到的东西,前两个礼拜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的老师都做不出来,我们的孩子几乎在美国老师、美国同学手把手的指导下,真的在两个礼拜时间里把手机制作出来了,第三个礼拜用计算机理论、用物理学理论解说这部手机。整个过程孩子们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激励,突然心中涌起了一股自信,实践证明他也是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把这项工作分解一下,所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因为制作这个手机具有市场上买不到的功能。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了,要生产一台新功能的手机而且真正制作出来,必须批判原来的手机,必须解决真实的问题。还有沟通能力,孩子们要到华强北的电子市场那里一家一家的商铺去沟通,买相关零配件,要和老师、同学沟通。我们是三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三个成员,他们之间要进行合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谓的品质教育、所谓的公民权利和义务都在其中。所以,一个项目学习其实覆盖了所谓6C,

所以基于核心素养,我们的课程结构要转型。我的观点,由体系课程转为谱系课程,从统一课程转向差异化课程,从单一课程转为立体化的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社会化,我们国家课程要校本化,我们的学校课程能否社会化,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学生发展未来,能否把课程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联系起来。我们让孩子们实践参与,参与过程当中孩子们获得了很多体验,就是学校课程要不要走向社会,要不要和社会产生一定联系,学习者必须进入真实的情境,所以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孩子们带到真实的情景当中,如果只是模仿秀是有问题的,所以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我们教育特别容易封闭在校园中,如果始终和社会格格不入,我们的教育不会是真正成功的教育,所以经历即财富,体验即学习,如果我们让孩子走向社会,好比让孩子们在大江大海当中游泳。

统一课程走向差异化课程,由面向群体的课程能否走向面向个体的课程,我们借助互联网的技术,能否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我觉得今天的互联网技术、今天数据统计完全可以实现。孩子的学习内容可以不可以因人而异,不要每个孩子都学一样的东西;能否借助孩子的过去历史数据的沉淀,能否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归类、加以分析,找到适合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找到最佳的符合他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由单一的课程改革走向立体的课程改革,充满活力,比如说课程内容能否重新构建,为什么要一成不变的把过去的内容不断的复述出来,能否在内容上有所变革,能否在学科上有所整合,基于整合的需求能否把这个学科和那个学科整合起来,尊重学科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学科的重新组合,课堂能否重新建设。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学校热衷于搞课堂改革,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创造了很多教学模式,但是走到今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教学模式过于机械、过于呆板。什么是课堂,课堂最本质的特点是有规律的自由行动,课堂是有规律的,课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就是自由行动,所以我们把这两级能否和谐的统一起来,有规律的自由行动,这就是我们讲课堂转型需要做的一个事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育改革、结构转型还是大有可为的,谢谢大家!



扫码回顾论坛盛况



   精彩回顾   


马雷军: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定位与展望

麻省理工学院校董约翰·奇泽姆:研究发现创新可以后天培养,真正终身受益的是学习力,应该贯穿我们的一生

叶翠微:民办教育者要有一副精神的长相,可亲、可信、可敬

吴华:未来教育发展的目标模式:需要更多的民办学校和较少的公办学校

柳袁照:从未名湖出发 ——民办教育有共性,更有个性

陈沪军:思维课堂——指向新时代关键能力培育的课堂教学变革

郜晏中:守正创新——让孩子因为我们而美好

张绪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王文源: 看见同与不同,实现和而不同

【重磅演讲】朱永新:发展中国特色“特许”学校

【重磅发布】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杭州倡议”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