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中国制造和中国教育

2016-12-02 王开东 中国网教育频道


中国制造和中国教育

王开东


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制造”成了一种灾难。在西方的言论中,“中国制造”一下子成了“问题产品”,甚至有不少厂家打出了“本店不售中国货”来标榜自己的诚信。

中国制造究竟怎么啦


有官员就说:“中国制造业已经在全球站稳脚跟,没什么好怕的。 中国制造不怕妖魔化。”


很多人认为这次“made in china”风潮,对中国制造是一次沉重打击,好像以前中国制造是一种传奇,一种民族骄傲什么似的。


其实,中国制造,历来表面风光的背后,隐藏的是不为人知的苦楚。我们现在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23,日本的1/25,德国的1/18。


“中国制造”中埋藏着无数的辛酸,一件出口衬衫平均只有两三元人民币的利润,一双鞋的加工费也不到十元。在纺织品出口的整个利益链中,中国制造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而90%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等。


而且中国出口产品的所谓“低成本”,并非真正的低成本,无论在环保支出还是在劳工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许多出口企业能省则省,由此造成的环境和社会成本只能由整个社会来承担,而未计入成本。


《改革内参》有文章称: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位居世界第4位,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中国制造业一个严峻的现实是缺乏核心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技术和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石化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国,然而在核心技术的1000多项专利中,中国却没有1项专利。


张曙先生则概括指出中国制造业产品有三大“特征”:


高档产品:外国品牌,中国制造,GDP算中国的,而利润让外方分去一大半。


中档产品:中国品牌,外国核心技术,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价格大战,从而走进微利时代。结果仍然是中国人赚小头,外国人赚大头。


低档产品:缺乏品牌意识,忽视质量,粗制滥造,竞相出口,自相杀价,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环保要求、使用安全以及反倾销制裁的巨大压力。


综合来讲:中国制造中表现出来两大问题。第一是产品没有创新因子,科技含量,缺乏核心竞争力;第二是产品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缺乏道德约束力。

中国教育本身就是中国制造


其实,一切缺失或多或少可以在教育中找到一些影子。中国制造所折射出教育的缺失,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更何况中国教育本身也是中国制造。



首先是教育中创新精神的遗失


国外普遍认为,中国学生在十进制数量计算、面积计算、口算、解决简单的过程性问题、以及比较复杂的演算方面比美国学生有优势;然而,中国学生在图形表达、理解表格和解决开放性过程问题的能力方面没有任何优势。


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很少启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课后又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陷于“题海”之中,每天都做得头昏脑胀,哪里有时间去默化和体悟。各种各样的考试纷至沓来,什么旬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学生整天忙着应付考试,疲于奔命,疲惫不堪。如此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必然窒息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大量的重复训练,血汗教育,企图用熟练程度来提高考分,如此种种,已经彻底把学生教傻了,弄笨了,除了考试外,他们赤条条的什么也没有。


那些辛辛苦苦的老师们,勤勤恳恳,毁人不倦,给学生最优化的考题和方法,殊不知取代了学生探索的过程和乐趣,就是最大的一种扼杀。


我们很多老师成了研究考试的专家,寻章摘句,简直成了一个经师;许多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做题的工具,一旦失去了老师的牵引,就会茫然失措,大惊失色。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说:“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美国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有时做出一些难以想象甚至发疯般的事情,所以往往创新出一些惊人的成就。”


创新是人类的最高本性。德国人类学专家兰德曼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那么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


当代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提高人的主动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了时代对人的根本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是个体的一种重要素质,没有创新精神就意味着个体素质的平庸无奇。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发展,教师要先行。可以说,没有创新的老师,就没有创新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特立独行,大胆改革教法,采用目标教学、民主讨论、问题讲座等各种形式,与学生一起实践、创造,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要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成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的指导者,要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长进”和教育“增值”程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标新立异,培养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个问题是学校教育对道德的冷落


据说欧洲人去美洲开荒移民时,每到一地就要先做两件事,一是建教堂,一是建立法院。用宗教的引领和法制的健全来维护社会的道德体系。而我们却什么也没有。


社会上,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人心涣散,险象环生。敌敌畏火腿、陈馅月饼、问题豆芽、有毒大米、毛发水酱油、石蜡火锅底料、“杀人”奶粉……不断挑战国人脆弱的神经和想象。


某种程度上“假”甚至成了中国的一大特色。“买东西怕货是假的,卖东西怕钱是假的”,官员们的文凭是假的,官出的数字是假的,甚至连官自己也是假的。科研人员抄袭剽窃,论文是假的,论文中篡改伪造的数据也是假的,只有沽的名钓的誉是真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会计报告是假的,最后使几千万股民遭遇灭顶之灾才是真的……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是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而道德的沦丧,必然失去了民族向心力和市场竞争力。


伴随着社会的道德失血,学校的道德教育也是形销骨立,失魂落魄。


几千年前的韩愈还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现在我们老师根本不传道,甚至反道德教育。学校里每当什么验收、什么检查到来的时候,总要全校皆兵,老师们率领学生共同造假,已经是公开的常识了。还有什么虚假的公开课等等,老师和学生共同表演,煞有介事地欺骗听课老师……


我们都深恶痛绝那些充斥市场的伪劣产品,其实,没有伪劣人品,哪来伪劣产品!学校就是人品的加工厂,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如果人品不过硬,则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将来就成了他们作恶的工具。


在道德教育中,道理只起解除学生思想疑虑的作用,道德才能感化学生行动起来。道理可以从读书中获得,道德必须靠真修实证才能获得。所以,明理,真修,实证,是道德教育者的三个必备条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理,属于“知之”的层次;真修,属于“好之”的层次;实证,属于“乐之”的层次。教师一定要牢记一两的身教大于一吨的言传,道德教育绝不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灵魂的传承和再生,是一颗种子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守和成长,需要我们老师给与阳光和雨露,提供相对清洁的土壤和养分,这对于我们责无旁贷。


须知学校竞争最终是德育的竞争,那些道德品质上的假冒伪劣之徒,一定走不快,走不远,走不高。但愿我们的学生不要重蹈“中国制造”的老路。但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彻底改变“中国制造”的积弱,让“中国制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质优势!




来源:王开东公众号

编辑排版:祝颖丽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霞客 | 对话孙云晓:80后家长更尊重孩子,是中国一代父母的觉醒

视界 | 韩国前教育部长:以成绩为中心,让学生不幸福怎么办?

独家 | 顾明远:我不反对考试,但不赞成应试教育

关注 | 网传三成北大新生厌恶学习、患“空心病”,这数据你信吗?

观点 | 特级教师访美归来: 我为什么说学校“教材”应该淘汰了

独家 | 肖远骑:拥有坚毅品格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深度 | 名校情结是一种游戏规则,而且美国人比中国人更严重

独家 | 芬兰是否将废除分科教学? 10万+误读背后的真相!

专题 | 朱永新:不管世界怎么变,教育就做这一件事!

大家 | 钱理群:中国教育病症已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利益问题

专题 | 柳斌:校长若培养世界公民,中国将自动消亡!

霞客 | 对话熊丙奇:没有任何人否认营利性的民办教育,退步从何而来?

专题 | 清华大学谢维和: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成绩有关联性

独家 | 米卡·蒂若伦:芬兰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反馈,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给予

独家 | 朱永新:教育的最大失败,是把成长视为仅仅在学校才能完成的任务

独家 | 卢勤: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最受孩子欢迎?记住这十条就够了!

独家 | 国家督学张绪培:教育问题出在对两个词的“误读”

观点 | 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生根的地方


微信:educenter

微博:侃教育    

传递中国教育的最强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