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企如何锻造创新主力军?——政策解读及案例分析来告诉你答案

首席集团咨询专家 华彩国资透视 2022-08-06


央企创新发展

意见政策解读及案例分析

 



1

“央企创新发展”背景研究


现如今,“创新驱动增强新动力”及其相关话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我国在新时期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所作出的重大抉择。学习贯彻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家创新发展的意义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长期提高社会生产力具有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关键及战略措施,2017)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科技创新具有的放大作用,一来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来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生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绿色发展,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提高资源旅游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




 

二、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特殊背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创新能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

 

1、低成本发展模式已经无以为继


“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那时我们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了由投资带动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一个“低”字,吸引了众多发达国家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价格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曾是我们的最大优势。


1980年以后,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上万个工厂林立。到2005年,中国曾被戏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遍及全球。这一发展模式,与我国当时国情和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并且取得了巨成功,使我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然而,随着劳动力报酬的提升,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中国的人均工资在逐年增涨,低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15年,中国企业需要为新增劳动力成本再支付1.5万亿美元,工资持续增长将使劳动力成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增加1倍,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15年的30%。


这种劳动成本的上涨会带来两种困境:一是引发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二是使中国制造业岗位“流失”。一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趋势,就是无休止的离岸外包。而最近就像阿迪达斯这样的跨国品牌也把在中国苏州的工厂迁离,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沿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苏州工厂工人的底薪是每月1500元,加上奖金、保险、津贴、餐费、住宿等,综合薪酬达到3000元,而在柬埔寨的工厂,服装厂工人的月薪平均为130美元,约合人民币800多元,不到苏州工人的三分之一。


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发展方式,寻求新的驱动力,找到新的发展引擎。因此,我们只有依靠科技的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才能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这既是我们党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也是重要的战略选择。(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关键及战略措施,2017)

 

2、传统的发展方式无法继续


改革开放使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以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目前看来,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成套设备,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一些关键材料不得不依赖进口。例如,高端芯片80%需要进口,每年花费上千亿美元。


(2)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撑。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耗能产业比例过大,能源终端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比先进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8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发达国家的4倍。中国创造了全世界1/10的GDP,但消耗了全世界1/5的能源。中国消耗单位能量所产生的GDP值偏低,不仅低于日本,也低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据世界银行估算,我国污染物排放的70%源于制造业,环境污染给我国也带来相当于3.5%-8%的GDP损失。


(3)产业结构不合理。落后产能过剩多、淘汰难,按照现有标准需要淘汰约20%。如2012年,我国粗钢产量高达9亿吨,消费只有6亿多吨,而投资还在扩大。


2012年,中国外贸增速回落16.3个百分点。众多企业面临“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的双重压力。产能过剩与经济下行碰头,很快就会进入“铁锈时代”。国内制造企业拼成本、拼价格、拼规模的传统“三板斧”已经过时,唯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靠创新转型来杀出一条生路。


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中国人面前,传统的发展方式已不可能继续支撑我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因此,只能转向发挥创新驱动优势的新路。只有大力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活动,才能在一定的外部约束条件下提高内在的经济生产效率和资源组合效益,为长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关键及战略措施,2017)

 

3、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挑战


目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孕育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叩响人类的大门。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刷新世界经济版图,调整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打开“机会窗口”。


纵观世界,将创新资源向高端产业集聚正在成为各大国共同的发展战略。国际上有种声音,如果中国继续满足于做缺乏创新创意的制造业中心,“中国崛起”将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将再度领先。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引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层次变革。现在,美、英、德等国都在着手迎接这一次技术和产业“革命”。


2012年3月,奥巴马宣布投资10亿美元,发起制造业国家创新网络计划,在全美15个创新研究所建立网络,分别聚集制造业的一个技术重点,如碳纤维轻质材料、3D打印、智能制造等,明确提出“未来的汽车、飞机、风轮机上都要有美国制造标志”。


2012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新产业政策通报,正式提出通过“新工业革命”逆转工业比重下降趋势,至2020年将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目前的15.6%提升至20%的“再工业化”总体目标,并设定了一个实施框架。欧盟目前掌握着接近50%的全球工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规则。


欧盟委员会2013年1月4日发布公报,为“欧6”标准引入了一整套测试程序和标准,目的是利用技术优势用环保汽车吸引世界市场,用提高技术门槛将新兴国家的汽车排除在自身市场之外。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我国转型发展发生历史性交汇,为我国走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我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仅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尾巴。现在,有已经形成的各项基础条件的有力支撑,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强力保障,我国有能力抓住和用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抢占新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形成发展新优势,从而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是一个创新决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发展效益的时代。创新不足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对内影响国计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对外削弱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我们必须坚持全面的创新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重大机遇,审时度势、只争朝夕、乘势而上,以中国特色创新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我国央企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方面,C919大型客机成功实现首飞,开启中国民航新时代,中俄远程宽体客机项目合资公司挂牌成立,项目研制正式启动。


航天方面,从“长征七号”到“长征五号”,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级换代,“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汇对接,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

全球首台永磁电机驱动盾构机在中国问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C3 列控系统成功开发,完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沙漠戈壁高速公路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复兴号驶出“中国速度”,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2221个,内河航道总里程12.7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1.21万公里;

国机集团自主研制的东方红-LW4004无级变速重型轮式拖拉机是国内首款4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

 

交通工程领域

海洋开发领域

 

央企瞄准以深水、绿色、安全为特征的海洋科技,相继耕耘出“海洋石油981”、智能船舶“I-Dolphin”、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一批科研硕果,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不断激发。

建研院近零能耗示范楼启动,集成世界前沿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为制定中国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提供标准依据。中交集团等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连通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超级工程建设领域

(十九大精神进央企新时代,央企必须把增强科技创新力摆在首位,光明网2017)

 



 

四、新时代,央企必须要把增强科技创新力摆在首位


1、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现


长期以来,中央企业产业分布过广、企业层级过多、重复建设和兼并困难、恶性竞争等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十八大以后,央企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等途径推进央企科技创新发展,形成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


“进”:促进央企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


“退”:一是大力化解央企过剩产能,目前已退出钢铁产能 1600 多万吨,同时退出煤炭产能 5800 多万吨。二是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资源的更有效率配置。三是坚决处置“僵尸”企业,去年以来,央企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 500余户“僵尸”及特困企业处置任务。


“转”:推动产业转型、提高央企的核心竞争力,现今中国高速列车制造、特高压和智能电网,都已占领全球的高端市场。(十九大精神进央企新时代,央企必须把增强科技创新力摆在首位,光明网2017)

 

2、创新驱动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1)   创新投入增加


十八大以来,央企通过兼并重组、深化改革等举措,大大增强了研发能力,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引领行业发展趋势。根据科技部统计数据,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2016年研发投入超过3800亿元。61家中央企业参加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55家正式命名为创新型企业。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40家中央企业获得79个奖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3。毫无疑问 ,中央企业是国家重大创新的主力军。


(2)创新驱动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十八大之前,央企在科技发展上投入的资金较之于国外企业来说明显不足,这导致央企的核心竞争力严重不足,在产品开发能力以及产品质量、资金管理成本等方面落后于国外企业。十八大以后,中央企业的创新投入总量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经费总投入约1/4,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营业总收入比重)约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倍。


中央企业已拥有国内外研发机构总计3100多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630个;2012-2016年央企累积申请有效专利48万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计424项,约占同类奖项总数的1/3,其中获得全部14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的12项;取得了很大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


目前,中国已经与158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1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中央企业通过发挥先进科技、优质产品以及专业服务一体化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些竞争性领域中,央企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比如,在电子信息领域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防务、安防系统集成、信息安全与信息管理系统领域积极创新,通过“外交搭桥、金融铺路、企业唱戏”的市场营销模式,实现突破;在高速铁路领域上,中国高速铁路从技术标准、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到物资供应、运营管理和人才培训等全方位进行科技创新,和印尼正式签署整体走出去的“第一单”——雅万高铁项目,具有历史性意义。(中国与15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新华网2017)

 

3、中央企业科技自主创新面临的新挑战


(1)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带来挑战,要求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加速发展,“互联网+”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中国社会及商业阶段的一个常态。传统企业和新兴互联网企业互相融合,互相协作,已经成为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常态和趋势。


央企在这一新型浪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推动航天科工“航天云网”、中航工业“爱创客”、中国中车集团“云链金融”等平台的建设,中国石化推进“互联网+”,建成运营国内最大的工业品电子商务平台“易派客”,新兴际华集团加快推动电子商务,以互联网思维和方式布局全渠道营销,扩大B2B类外贸和民品市场大宗订单、推动“线上引流+线下成交”。


总体而言,尽管有一些试点成就,目前还是试点意义大于实质,尚没有成为破局之势。央企总体对“互联网+”趋势的反应能力较慢,其发展速度远远低于新兴智慧企业。


央企必须从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各个方面引入创新机制,迸发出全新的发展潜力,获得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央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就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力度,加快重大装备产品升级换代,依托“互联网+”思维,推动央企科技创新。(十九大精神进央企新时代,央企必须把增强科技创新力摆在首位,光明网2017)

 

(2)部分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薄弱,亟待形成合作共赢的创新共同体


十八大以来,央企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成果中约有80%集中在国家战略领域,央企在部分技术领域,例如市场竞争争领域的创新动力不足,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发展较慢,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资金支持发展科技创新仍然是主要动力,激励单一且状态疲软。


面对的国内外竞争形势,央企肩负着重要的高新技术创新任务,这要求央企必须进一步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面对着外部的挑战,央企科技创新必须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央企首先是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融入到市场经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不仅要依托国家战略政策发展科技创新,更应该积极融入竞争性市场当中,通过高强度竞争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其次,央企应加强竞争领域的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多的应用到与民营企业合作中,既能增强央企的科技创新能力,又能全面提高民营企业的科技水平。


通过央企自身的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来促进央企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出创新发展战略主力军的力量。对于中小微企业,他们机动灵活、管理高效、是实现创新发展战略的地方军、特种兵,央企要和这些企业之间协同发展,有效合理分工、共建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十九大精神进央企新时代,央企必须把增强科技创新力摆在首位,光明网2017)



2

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创新发展政策的声明及重点任务


 

一、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意见原文:共同指导和推动中央企业在国家科技计划组织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中央企业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集中度较高、中央企业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领域,将中央企业的重大创新需求纳入相关科技计划项目指南,支持中央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结合项目特点,可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制定管理、投入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实施效率,一体化推进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成果转化。

 

政策解读:


国资委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将通过营造政策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技术与资本结合等措施,不断加大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科技部共同支持中央企业全力参与国家重大研发任务。在推进产业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上进一步发挥其独特作用,充分激发和释放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全面整合优化中央企业科技资源,围绕产业链、价值链有效部署创新链,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关介绍:


重大科技项目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集成科技资源、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要在实施好已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重大项目组织模式,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带动生产力跨越发展,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大支撑。(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推进会,科技部2017)

 

重大科技项目: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开展材料、制造工艺、试验测试等共性基础技术和交叉学科研究,攻克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

2.深海空间站。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与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研发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研制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以脑认知原理为主体,以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脑重大疾病诊治为两翼,搭建关键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涵盖信息和网络两个层面的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提升信息保护、网络防御等技术能力。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点突破在轨服务维护技术,提高我国空间资产使用效益,保障飞行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


重大工程:


1.种业自主创新。以农业植物、动物、林木、微生物四大种业领域为重点,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种业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支撑。

2.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煤炭污染控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燃煤发电及超低排放技术实现整体领先,现代煤化工和多联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3.智能电网。聚焦部署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调控、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等重点任务,实现智能电网技术装备与系统全面国产化,提升电力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

4.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合,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5.大数据。突破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建成全国范围内数据开放共享的标准体系和交换平台,形成面向典型应用的共识性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6.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以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三维(3D)打印等装备,夯实制造基础保障能力。

7.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点研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及其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稀土新材料、军用新材料等,突破制备、评价、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

8.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构建水—土—气协同治理、工—农—城资源协同循环、区域环境协同管控的核心技术、产业装备、规范政策体系。建成一批综合示范工程,形成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系统解决方案。

9.健康保障。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等技术研发,部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多发病等疾病防控,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惠民示范服务。

10.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综合把握国际科技前沿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在地球深部探测、人工智能等方面遴选重大任务,适时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布局。




 

二、鼓励中央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意见原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健全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将技术进步要求高的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纳入经营业绩考核。引导和鼓励中央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对中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激励政策,促进相关政策落实落地。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实施《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财资〔2016〕4号),进一步发挥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的带动作用。

 

政策解读: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在2016年研发投入超过38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61家中央企业参加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其中55家正式命名为创新型企业。目前建立的14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中央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的占80%。80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中央企业,占总数的近50%。


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40家中央企业获得79个奖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3。近年来中央企业带动社会创新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力度不断加大,目前中央企业牵头的国家与地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132个,其中国家级96个,地方级36个,涉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粉末冶金等领域,带动了产业链相关企业共同发展。中央企业加强与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和各类创客群体的合作,已搭建“双创”平台518个。(央企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20%,网易财经2017)

 

毋庸讳言,没有持续的高密度的资金投入,想获得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欧盟去年底发布的《2017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比上年增长18.8%,增幅第一,研发强度2.8,却低于欧美日。在研发投入5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只有华为上榜,名列第六。根据华为2017年财报,这家公司当年研发支出为896.9亿元,占全年收入的14.9%。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央企业绩考核就像是央企的“高考”,考核标准的调整必然将极大的影响央企发展的方向。此前央企考核较多集中在速度和规模的经济指标考核,将研发投入纳入央企的考核将成为央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立足点。

 

在原有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里,重点是突出发展质量,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以及注重资本运营效率,引导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在创新方面,引导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自主创新,加强协同创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于是在利润收入仍是主要考核指标的情况下,我国很多国企央企在创新上的步子仍迈得不够大。


很多国企央企仍然存在短视的问题,只注重发展速度忽视了发展质量,忽视了研发创新在企业长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成了企业本身的短板。声明里强调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纳入经营业绩考核,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年,央企研发投入可能会出现持续的增长。

 

相关政策: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




 

三、支持中央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意见原文:激发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支持中央企业参与编制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相关技术领域发展专项实施方案,在科技专家数据库中增加中央企业技术专家数量和比重,更多吸收来自中央企业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和验收。在中央企业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提高研发和生产效能。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中央企业落地,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建立中央企业技术交易平台,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能力。

 

政策解读:


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承担着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职能。同时,中央企业在科研基础、人力资源和技术研发上具有独特优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依靠自主创新、跟上并在逐步引领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


中央企业全面参与了我国需要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科技攻关,各项专利指标都占有较大比重,连续多年获得了全部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特别是近年来,作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力量,中央企业已经在智能电网、新能源、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初步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能规模。(十九大精神进央企新时代,央企必须把增强科技创新力摆在首位,光明网2017)


其次,相对于其他企业,中央企业具有更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较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更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培养,是重要的重大技术孵化器和摇篮,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战略新兴产业,央企不仅在国内成为领军力量,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积极参与制定国内外的行业标准,掌握重大高科技产业的话语权。


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中央企业的落地实施,对解放中央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发展。管理和保护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保持高增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有资料显示,我国智力资源数量和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前茅,科技创新能力却仅排世界第19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为10%。


 为扭转当前这一状况,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但应当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通过协议定价的,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并且,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


在科研人员方面,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可以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数额和时限,但应当充分听取本单位科技人员的意见,并在本单位公开相关规定。对于科研成果完成单位未规定,也未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和数额的,新法明确:对科研人员奖励和报酬的最低标准由现行法律的不低于职务科技成果转让或者许可收入,或者作价投资形成的股份、出资比例的20%提高至50%。


针对科技界长期诟病“重理论成果、轻成果运用”的评价导向,新法规定: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主管部门以及财政、科学技术等相关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相关单位及人员评价、科研资金支持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之一。




 

四、支持中央企业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意见原文:支持中央企业设立或联合组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组织,加强跨领域创新合作,打造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对在中央企业中建立国家各类创新基地和平台的统筹规划和系统布局,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精神,支持中央企业承建更多的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对外开放和共享创新资源,加强行业共性技术问题的应用研究,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鼓励中央企业建设完善。将中央企业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纳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共享。


政策解读:


 1、平台建立: 建立平台是央企推进“双创”的重要举措。《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截至2016年底,央企已搭建各类“双创”平台409个,其中互联网平台110个,创新创业活动98个,“双创”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201个,涉及领域包括“互联网+”、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等。这些平台拥有注册用户数近204万,汇聚科技服务机构1200多个,线上仪器设备、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超过17万个,创造直接就业岗位数以万计、间接就业不计其数。


“双创”平台的建立能够较好地调动央企员工的积极性,并有效盘活企业资源。如航天科工用内部专有云平台拆除了内部的数字围墙,建立航天云网平台面向社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打造“互联网+智能制造”大平台。航天科工表示,通过“双创”,企业实现了内部热情释放、外部集智共享,而通过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更是推动了原有科研协作配套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密集布局央企成“双创”落户主力,经济参考2017)

 

2、央企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承建更多的研发创新中心。(以下为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内容)


优化整合方案目标:


(1)落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以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着眼长远和全局,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统筹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2)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布局建设。

(3)围绕国家战略和创新链布局需求,大力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4)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开放共享、多元投入、动态调整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展体系。

 

3.优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以下为政策):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围绕国家目标,根据科学前沿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以及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开展基础研究、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等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展改革有关部署要求,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不同类型科研基地功能定位,对现有国家级基地平台进行分类梳理,归并整合为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和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进行布局建设。

(1)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定位于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重大科技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

①国家实验室。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面向国际科技竞争的创新基础平台,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撑,是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

②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前沿科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发挥原始创新能力的引领带动作用。

 

(2)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定位于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等国家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推动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主要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实验验证,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制约。
②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稳定的行业和产业需求,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示范。
③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面向重大临床需求和产业化需要,开展大样本临床循证、转化医学和战略防控策略研究,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普及普惠,为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3)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定位于为发现自然规律、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数据等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基础支撑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①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面向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等需求,加强优质科技资源有机集成,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为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网络化、社会化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研究工作。

 



 

五、共同推动中央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意见原文: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支持中央企业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共同支持在中央企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结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实施,加大对中央企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的支持力度,重视培育高水平战略科学家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在中央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工程师、创新咨询师和创新培训师。

 

政策解读: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为创新人才推动计划内容)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六、共同指导和推动中央企业深入开展双创工作


意见原文:支持中央企业围绕主营业务和发展需要,推行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模式。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创客聚集、资源开放、机制灵活、成效显著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中央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众创平台。共同支持办好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加强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协调联动和资源整合。发展完善科技金融,为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

 

政策解读:


进一步明确了双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意见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完善人才流动激励以及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含金量”很高的内容,对更好推进双创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据国资委统计,作为创新国家队,央企已搭建各类“双创”平台409个,其中互联网平台110个,创新创业活动98个,“双创”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201个,涉及领域包括“互联网+”、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等。这些平台拥有注册用户数近204万,汇聚科技服务机构1200多个,线上仪器设备、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超过17万个,创造直接就业岗位数以万计、间接就业不计其数。发挥了央企对其他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七、支持中央企业参与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意见原文:引导中央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积极投入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会同两地政府,在资金投入、重大工程以及项目安排、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强与中央企业合作。推动中央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北斗导航、高端处理器芯片、大飞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深远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在两地组织实施重点示范项目,加快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在两地转化落地。

 

政策解读:


北京、上海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新常态下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创新发展高地和增长极、带动全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聚焦科技创新,围绕科技改变生活、推进发展、引领未来,率先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功能,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面向未来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意见明确了北京和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


要使北京、上海成为全国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通过充分利用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基础雄厚的创新优势,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进一步打造原始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高地。




 

八、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合作


意见原文:加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与中央企业创新类投资基金的合作,围绕国家科技创新部署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在创新创业、人工智能、军民融合、信息安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国家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和方向,联合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成立一批专业化创业投资基金,推动中央企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政策解读:


在搭建“双创”平台、入围示范基地的同时,“双创”国家队在建立产业基金方面也彰显出不俗的实力。目前,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系建设得到持续推进,中央企业已设立各类创新基金超过200只,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如果说各类“双创”平台和示范基地起到的是带动作用,那么产业基金则是从资金层面为激发企业活力注入了动能。(设立超6000亿创新基金 央企成“双创”落户主力,人民网创投 2017)

 

2017年上半年,标志着央企创新发展基金顶层设计的“协同创新”4只基金已全部创立。这4只引导基金为国协、国同、国创、国新,由航天科技、中国国新、招商局、国家开发银行牵头设立。据悉,基金首期规模超过1500亿元,基金总规模达4300亿元。回顾一年以来陆续设立的这4只基金,可以发现其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重要领域。

 

国协基金重点关注国企改革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把握现代物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园区开发、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型消费等产业发展红利。国同基金,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及开展国际投资并购等提供人民币资金和专业支持。


国新基金,将直接投资符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方向的项目,国家制造业升级重大工程包相关具有商业可持续的项目。国创基金,将主要投向军民融合、高铁、先进电网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并对量子通信、3D打印、机器人、石墨烯、碳纤维、高温合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一批中央企业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布局。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作为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的顶层设计,这4只引导基金,是国资委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以助推央企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设立超6000亿创新基金 央企成“双创”落户主力,人民网创投 2017)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引导基金的更大作用在于,通过国资委出资、央企牵头的形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最终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九、支持中央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意见原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中央企业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支持中央企业参与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支持中央企业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并购重组海外高技术企业或研发机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促进顶尖人才、先进技术及成果的引进和对外合作,实现优势产业、产品的“走出去”,提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政策解读:


央企是科技创新国际化的主体,是关键、纽带角色。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央企要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形成的特色优势,以便在国际化初期与国外组织展开多模式的合作。具体而言,央企要在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中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吸收创新,开发新产品。同时,央企应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提升打造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等示范引领作用及核心竞争力。(技术融合是央企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关键,光明网经济 2017)

 

在央企科技创新国际化中,一直存在着国外组织的促进角色。受制于央企发展的特有阶段,我国央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没有技术绝对优势。这就决定了央企科技创新国际化要走技术融合之路,通过多种模式与国外组织展开技术输入与输出合作,掌握国外相关企业核心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与自身的特色技术融合,二次创新,研发产品,立足本土,销售全球。国外组织为我国央企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活力,帮助我国央企在国际站稳脚跟,大大促进了央企科技创新的国际化。

 

政府一直在关注央企的科技创新国际化,并扮演了协助角色。政府努力改善环境,提供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政府为央企科技创新提供经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等。另一方面,政府*推动“一带一路”等战略方针为指向,寻找国际科技合作与业务拓展的方向。政府外汇、税收等政策性问题都会影响到国际科技合作。政府在产业方面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能为央企科技创新注入动力,提供保障,降低风险。

 

科研院所在央企科技创新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央企自身具有较好的科技创新资源,但在很大范围内也需要科研院所的研发支持。产学研相结合,为央企的科技创新国际化提供持续动力。因此,在央企的科技创新国际化活动中,科研院所的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




3

推动中央企业创新发展政策的案例分析


央企创新发展模式归纳。


在央企创新发展中,依据自主创新或外延式创新,可以大致归纳出几种模式。

 

自主创新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主要特点是有研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机制,有自主创新的能力体系、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通常配备独立研究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协作型创新是依靠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发挥自身所长的创新。这种模式更依赖战略合作伙伴,会利用政府提供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研发平台和机构,有企业会进行平台搭建:公司直属、省属+海外研发机构+外部科技资源(国家电网)。

 

跟随型创新是在别人的创新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也可以称之为吸收型创新。跟随型创新的思路与领先者不同,成功取决于必要的补充性创新。它注重技术,却以市场为导向。创新领导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洞察力。跟随型创新是风险较小的创新,适用于一些较为重要、影响面大的产品、加工过程或服务。




 

一、中国种子集团


1、科研组织架构(来自集团官网)


 中种集团科技研发组织架构包括科技委员会、科技管理部和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简称“科技中心”)。


科技委员会是中种集团科研开发的重要决策机构,职责包括:统筹公司的科技研发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公司长中短期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执行;管理公司涉及科技与品种等科技活动的各项投入及资源分配、审定与执行、管理与考核;负责对各业务单位拟引进的资源与技术进行审核评价。科技管理部是公司科技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科技中心是中种集团主要的研发机构,由转基因育种部、基因组育种部、集成技术育种部、运营管理部及作物品质与化学分析实验室等部门组成,主要研究领域涵盖生物技术、常规育种和筛选测评等。中种集团以科技中心为核心搭建商业化、大通量、高效率、流水线式的企业自主研发平台。

 

2、科技平台建设(来自集团官网)


2011年,中种集团启动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建设项目。该中心以迄今为止我国种业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最大规模的投资,将集成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农作物生物技术领域和主要农作物常规育种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技术、大通量、流水线、工厂化”商业化育种平台。


中种集团的研发平台建设得到了业内广泛关注和认可,获得了“农业部玉米水稻等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资质,是唯一一家同时参与玉米和水稻育种两个学科群建设的种业企业。2012年5月,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与合作伙伴成功研制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6k育种芯片。该芯片能够准确判断育种中间材料的背景并对其进行精确控制,可显著提升水稻育种效率,大幅度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的准确性,为我国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与测试工作提供了准确、可靠、便捷、高效的现代生物技术工具。


2013年,中种集团又与合作伙伴成功研制基因组分布密度更高、检测更精准的60K育种芯片。目前,中种集团已将这些现代生物技术的突破性成果与水稻常规育种工作紧密结合,尽快培育出绿色、超级的农作物新品种。



3、部分种子产品研发基地布局


①中种集团水稻种子经营单元及种植区域覆盖

 

作为核心业务之一,中种集团的水稻业务已建立起较完备的育种研发、生产加工和营销服务体系,选育推广的水稻种子深受农民朋友欢迎,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在育种研发环节,公司与合作伙伴在2012 年研制成功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并已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被光明日报评为“2012 年十大科技”瞬间之一,在提高水稻常规育种的精准度和效率,以及提供品种真实性检测等技术服务方面,都形成了国际领先和技术成熟的先进研发平台。


公司不断深化与各地优势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依托各经营单位和成员企业,将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和优势科研单位的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较强的育种研发能力。在生产加工环节,公司在水稻制种优势区域布局建设稳定的制种生产基地,并配套建设现代化加工储运中心,保证了生产质量和物流效率。在营销服务环节,公司水稻业务逐步下沉营销网络,通过品种示范展示、种植技术推广和耕作信息传播等方式,不断增强技术服务意识,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来自集团官网)

②中种集团蔬菜种子研发培育


确定战略作物,自主研发与对外加强合作并行

2007年业务重组后,中种集团蔬菜业务确立了菠菜、番茄和甜玉米等战略作物,公司内部按作物类别成立了专业的研发团队,大力发展自主研发;对外加强与跨国种业公司及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每年引进可商品化的新品种数十个。


组建专业化影响团队,全国布局蔬菜产区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蔬菜业务组建了专业化的营销服务团队,成立了华东、华南区和西北三个大区,在全国20多个省份设有营销服务人员,网络覆盖了全国主要的蔬菜产区。


(来自集团官网)

③中种集团油料种子研发培育


品种资源广泛

中种集团致力于向日葵生产、销售10余年,与全球顶尖向日葵研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品种资源均来自美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印度、土耳其等世界向日葵主产区


稳定的生产基地

中种集团现在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服务体系,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为广大农品朋友提供高产,高油、抗病和耐盐碱等多种特性的高品质向日葵品种。

(来自集团官网)




 

二、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来自集团官网)


中煤集团是以煤炭生产为主的大型能源企业,是国内唯一具有煤矿设计、煤矿建设、煤矿装备制造、煤炭开采及煤炭洗选加工、煤化工、煤矿坑口发电、煤炭及化工产品贸易等全产业链的企业。


中煤集团现有煤炭产能3亿吨/年,生产及在建矿井70余座,煤炭资源储量近600亿吨;煤化工产品权益产能接近1000万吨,产品主要包括烯烃、甲醇、尿素、硝铵、焦炭等,其中图克大颗粒尿素项目单厂规模全国最大;已投运及在建电厂34座,控股装机规模1000万千瓦;煤机制造企业位列煤机行业第一位,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煤矿建设设计企业是我国煤矿建设的“王牌军”,代表行业最高水平。截至2017年底,中煤集团资产总额4000亿元,从业人员13万人。


1、公司经营哲学



2、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状况概览





 

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是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的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以投资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电网八大信息化技术:


①安全接入平台:解决智能电网中各环节以及经营管理中物资、应急指挥、移动办公的安全接入需求,建立多渠道互动访问入口,提升信息双向交互的安全防护能力,为智能电网主动安全防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海量历史实时数据平台:实现对智能电网的各环节运行和监测中产生的海量历史实时数据的存储、集中、整合、共享和分析,同时对外提供标准统一的访问服务,为智能电网各业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③输变电状态监测系统:通过运用各种传感器技术、广域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智能电网各类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监视预警、分析诊断和评估预测,支撑设备状态检修,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实现输变电设备状态管理。

④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对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高效实时信息采集,提高电能计量自动化程度,全面支持阶梯电价、分时电价及全费控业务的开展,为营销自动化及智能用电增值服务奠定基础。

⑤电动汽车运营管理系统:建设统一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系统,实现对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提供客服、计费、清分、资产、配送等业务支撑,实现电动汽车充换电业务应用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有效支撑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

⑥95598互动服务网站:建设统一的95598互动服务网站,进一步拓展客户服务渠道,满足客户多样化、互动化服务需求。为电力客户提供灵活定制、多种选择、高效便捷的服务。

⑦故障抢修管理系统:发挥信息化对智能电网变、配、用、调度环节的综合支持作用,为提高故障抢修过程工作效率和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有力的支撑,进而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提升客户满意度。

⑧智能决策分析平台:构建全公司统一的智能决策分析平台,实现智能电网和经营管理各类信息可观察能、可判断、可预测的决策分析能力;增强决策分析的可视化、互动化,支撑智能电网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智能电网八大信息化技术,和讯科技网 2013)


1、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综述(来自集团官网)


重大科研项目平台:

公司形成了功能齐全、综合指标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大电网试验研究体系。依托特高压,公司“四基地两中心”全面建成,强力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创新发展。三级实验室体系持续优化完善,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实验室18个。各级实验室有效完成了各类科研试验、型式试验、入网检测任务,有力支撑了电网生产、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的重大规划决策及重大工程建设,为科技项目实施、技术标准编制、知识产权布局、成果转化与培育等提供了重要基础。


科研人才成长:

截至“十二五”末,公司累计组建公司级科技攻关团队53支,培养“公司科技领军人才”人才20名,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5名,已形成以7名院士和20名科技领军人才的梯队。


大众创新活动开展:

自2009年以来,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4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名一线职工先后登上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

职工技术创新围绕特高压、智能电网、大电网安全等重点工作,针对生产一线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十二五”期间,公司共六万余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


(打造勇于创新的产业大军 夯实追求卓越的坚强基石——国家电网公司工会推动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纪实,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17)


与德国技术标准合作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将围绕新能源并网与消纳、储能与新材料、电动汽车充换电三大方面深化合作研究。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标准对接,重点深化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新能源、智慧城市方面标准合作。积极寻求在德及欧盟的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机会,进一步加强与德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第三方市场的合作。


2、国家电网创新体系介绍


国家电网公司初步建成了以直属科研单位、直属产业单位、省属科研单位、海外研发机构为主体,以外部科技力量为协同,层级清晰、分工明确,利于发挥各自优势,便于业务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

(来自集团官网)


3、国家电网公司实验资源


公司大力推进实验研究资源建设,构建了国家、公司和基层三级实验体系,综合实验研究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来自集团官网)


4、国家电网公司“人才强企”战略(来自集团官网)

 

近年来,公司认真贯彻“科技兴企”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紧紧抓住选拔、培养、使用、考核四个环节,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遵循“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指导方针,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人才管理手册》,建立四级、四类、四种称号。


人才选拔培养体系,明确人才逐级选拔培养原则,构建各级各类人才发展通道。    

 

四级人才分国家、公司、省公司、地市公司四个层级;四类人才分经营、管理、技术和技能四个类别;四种称号人才分科技领军人才、专业领军人才、优秀专家人才和优秀专家人才后备四种称号。

(来自集团官网)




 

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电科)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信息产业部直属电子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副部级军工集团。主要从事国家重要军民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建设,重大装备、通信与电子设备、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制生产。

 

科技地位:


2016年7月20日,《财富》世界500强出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名列财富世界500强之一,位列408位。

2016年8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98位。

2017年7月12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获国资委2016年度经营业绩考核A级。2017年11月,在“2017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位列梯级II。 

 

1、企业使命(来自公司官网)


引领电子科技:科学把握世界电子信息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致力于电子信息科技的前沿探索,实现由赶到超的转变,不断突破电子信息科技的新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推动电子信息科技进步的潮流。


构建国家经络:集团把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网络是形成上述能力的平台,也是发挥信息能力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基础媒介,现代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经络。构建国家经络不仅是中国电科对责任的核心诠释,更是中国电科人的梦想。以构建安全、智慧的国家经络体系为己任,系统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铸就安全基石:铸就安全基石,就是要以先进的电子信息科技捍卫国防安全、国家经络安全、信息安全和社会安全,增强国防事业基于信息化的体系作战能力和对抗能力,在信息时代切实为国家、公众、企业、个人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创造智慧时代:把电子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生活需要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的处理、挖掘、融合、判断、推理形成的思想化智慧,致力于实现人与环境、物与物的智能交互,构建智慧生态、智慧世界及智慧未来,让电子信息科技成为时代进步的源动力和新推动力。

 

2、创新发展战略


①掌握科技战略主动,坚持不懈推动创新


按照“重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技术创新业态”思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创新体系架构。加强各类重点实验室的统筹建设,搭建国内外创新资源汇聚平台;联合北京市共同打造网络信息科学技术国家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基础设施。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大基础前沿技术研究。2013年,我们组建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内部叫“创新院”,面向海内外广揽一流电子信息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集团内部科研力量与集团外基于海外科研院校、科技型企业合作的桥梁。三年多来,创新院的工作已取得明显成就,在军事电子、国民经济信息化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


着力推动成果转化,加大科技供给能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型智慧城市从理念进入实践,通用功能平台等核心产品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开始打造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的新标准、新模式;大数据创新全面布局,政府治理大数据应用技术、社会安全风险感知与防控大数据应用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自主可控的物联网通用体系架构进入示范推广阶段。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关指示精神,中国电科积极探索国际业务转型发展和海外经营新模式,打造出安防监控、太阳能光伏等多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国际业务网络基本覆盖全球主要地区重点市场,形成业务范围多领域发展、市场开拓多方向推进、经济效益多维度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②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


畅通高层次领军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由院士和集团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等序列构成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建立科技专家作用发挥机制。加强科技专家事业平台建设,探索落实高层次科技专家的事业平台保障、资源调配、管理服务和考核评估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科技专家的重要作用。


实施科技创新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结合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和重大工程项目,评选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科技创新团队并给予经费支持,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完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成立中国电科大学,针对不同类型人才队伍的特点和需求,分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五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各要素参与分配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岗位分红、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激励机制。(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网信事业发展——专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熊群力,2017)




 

五、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是承担在国产打飞机研发和制造领域创新发展任务的央企,总部设在上海。

 

中国商飞是央企创新发展国产大飞机研发和制造领域,承担这一任务的央企——中国商飞总部设在上海,其制造基地也位于上海浦东。据厂方介绍,其制造基地厂房是按照年产100架飞机的生产能力设计,目前按20架起步规划。

 

1、发展模式

 

中国商飞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和运营,实行“主制造商-供应商”发展模式,重点加强飞机研发设计、总装制造、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适航取证和供应商管理等能力,坚持中国特色,体现技术进步,走市场化、集成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将全力打造更加安全、经济、舒适、环保的大型客机,立志让中国人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早日飞上蓝天。

 

发展战略遵循“两个建成”,把大型客机项目打造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把中国商飞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航空企业。

 

2、产品与市场预期

 

中国商飞致力于为全球民用航空市场提供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的高品质飞机,C919大型客机和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研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座级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目前,已经完成立项论证、可行性论证、预发展阶段工作,转入工程发展阶段。2015年11月2日完成总装下线。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飞。累计28家客户815架订单。

 

ARJ21新支线飞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新型涡扇支线客机,是中国首次按照FAR25部申请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型号合格证的飞机,座级78-90座,航程2225-3700公里。于2014年12月30日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2017年7月9日取得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目前,ARJ21新支线飞机已正式投入航线运营。市场运营及销售情况良好。累计21家客户453架订单。

 

3、创新体制

 

研制和发展大型客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北京研究中心和设计研发中心为主体,联合各种所有制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国内外供应商研发中心以及产品客户等,形成保证研发设计有效进行的组织系统和关系网络。

 

(1)依托北京研究中心建设,逐步开展民机产业发展、民机总体、系统集成、航空材料、航空制造技术、适航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形成集国家民用飞机战略性、关键性、前瞻性和基础性技术发展的研究基地。

(2)通过设计研发中心的建设,逐步建成设计研发区、工程试验区和辅助配套区,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型民用飞机设计研发中心。

(3)通过“民用飞机模拟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逐步形成技术先进、专业完善的科研试验条件,建成国家级、省部级和专业级的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体系。


4、为满足全球设计研发、生产和客户服务需要,构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供应商协同开发的广域环境。

 


中国商飞公司成立以来,坚持把创新精神作为公司与生俱来的基因,并纳入公司六大子文化之一。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的实践,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公司创新成果,从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四个层次,提出了中国商飞公司创新文化建设的理论模型,以此为指导明确了公司创新文化建设思路,凝练了具有公司特色、符合民机发展规律的创新观、创新理念、创新行为准则和创新路径等。将创新文化建设融入到公司发展建设的主线,为公司战略落地提供创新文化支撑。




 

六、中国钢研科技集团


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由原钢铁研究总院联合原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共同组建,2006年资产总额66亿元。是我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机构。中国钢研是国家首批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之一,是中关村科技园首批100家创新型企业之一。中国钢研日前对外披露已启动专业化“双创”平台。

 

1、研发体系

 

中国钢研以产业规模化、工程大型化、产品国际化为目标,新材料产业、自动控制技术、工程技术和分析测试仪器等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发起设立了安泰科技、金自天正两家上市公司和新冶集团、高纳公司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

 

建设了非晶材料、药芯焊丝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高品质金刚石锯片材料、高速工具钢、冶金电气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等静压加工和设备制造中心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许多项目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转化项目。这些都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冶金工艺工程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非晶微晶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设在中国钢研。

 

2、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创新激励

 

中国钢研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大胆尝试员工持股,激发员工创新创业活力。中国钢研设立了5000万元的创新创业基金,建成由股权型创新基金、成果份额型创新基金、青年创新基金、产业并购基金构成的基金体系,先后启动了几十项创新、创业项目,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2016年集团公司成果份额持有型创新基金支持6个项目949万元。第一次启动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青年创新基金,并支持25个项目490万元。(中国钢研董事长才让:“双创”平台助力混改及科技股权证券化,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 )

 

更重要的是,为加快推进“双创”战略部署,中国钢研近日下发了《钢研大慧双创基地鼓励创新创业政策及实施意见》。根据意见,在股权设置方面,科技成果可以入股,允许创业团队成为创业公司或创业项目的第一股东或控股股东,但科技成果出资占比原则上不超过50%。允许与集团公司及所属各级次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参与双创项目并直接或模拟持有项目股权,符合上述条件的集团所属法人单位正职领导可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间接参与创业项目的兼职受聘顾问,符合持股条件的,可以参与项目持股。模拟企业法人模式的创业项目可以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向其他第三方模拟转让等等。双创项目孵化获得成功,在后续融资时,项目团队所属单位有优先投资入股的权利。

 

中国钢研已经建立起一套创新激励体系,希望把创新人员、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成果尽可能地物化在创业的过程中,也就是有一部分希望转成股权,从而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

 

3、创新发展方向

 

资产证券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公司各个创新团队以及创新企业,真正做大以后可以到新三板挂牌或者到主板上市。科技资本一定要和资本市场相结合,才能够拿到更多资源,达到预想的目标和规模。同时,公司正在大力拓宽渠道,多方争取资源。目前集团公司已经形成大慧投资、安泰创投等投资平台,管理投资基金超过15亿元。

 

在兼并收购方面,将充分利用自身核心竞争力,以高端特钢制品等为核心,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相关领域的并购整合工作。

 

4、钢研大慧“双创”基地

 

公司的专业化“双创”平台“钢研大慧双创基地”已经正式成立,有5家企业的6项创业项目正式签约入驻基地。


下一步中国钢研有八项重点任务:建设专业化“双创”基地,布局建设区域双创园,构建研发条件共享的创新技术平台,建立中国材料试验标准体系,打造创新创业金融链,构建创新创业专家资源,建设新材料研发协同应用云平台,构建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通过这些任务的落实,将中国钢研“双创”基地建设成为高新材料与工业智能制造领域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新技术、新模式的孕育和孵化平台,重大、前沿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中国钢研董事长才让:“双创”平台助力混改及科技股权证券化,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 )




 

七、中国节能环保集团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中国新时代控股联合重组而成。现为唯一一家主业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中央企业,是中国节能环保领域最大的科技型服务型产业集团。中国节能牵头为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设计、施工的能源供应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是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

 

1、企业战略

 

中国节能坚持把握经济、环境、社会三条主线,履行安身立命的盈利创效本分责任、与生俱来的节能环保本行责任、始终如一的和谐共生本源责任,致力让出资人放心、客户满意、利益相关方共赢、社会赞誉、员工幸福,让地球和人类生活更美好,推动社会责任工作融入发展战略、融入日常经营管理、融入供应链管理、融入国际化经营,将社会责任绩效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国资委央企董事会职权试点企业、转型升级试点企业,中国节能将试点作为机遇和动力,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资委进一步推开和推广工作摸索经验、积累经验。中国工经联在《2016中国工业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综合评估报告》附篇《“一带一路”实践案例选编》用了12页篇幅详细介绍了中国节能海外履责实践:下属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海外成功实施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大型水利水电和公路桥梁、农业项目等1000多个项目;中节能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澳大利亚白石175兆瓦风电项目交割。

 

坚持创新驱动。中国节能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以产业换市场,以投资换项目”的新型商业模式,在西安实现落地;中国环境保护集团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城乡垃圾收储运+处理一体化、城市垃圾与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新的商业模式;中节能建筑节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能效管理业务模式调整,提出从建筑能源生产系统到建筑内用能终端、从技术改造到运维托管的全方位节能服务;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光热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发的高效太阳能电池比常规产品平均提高发电效率3.5%,成为首家采用PVB材料批量化生产双玻组件的企业。

 

坚持提质增效。中国节能高度重视提质增效工作,制订了“两金”压控方案,明确目标,强化工作,“两金”增速同比降低10.82个百分点;排查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清查企业管理层级和法人层级;积极处置非主业资产和低效无效资产,开展无实际控制权企业股权退出工作。2016年度,中国节能实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同比2015年增长4.08%、9.07%。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子公司数量13家、超过50亿元的子公司3家,营业利润超过1亿元的子公司10家,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超过亿元的子公司9家,EVA值超过亿元的子公司6家。

 

2、创新发展战略

 

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在巩固和提升公司传统业务领域领先优势的同时,在高端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为战略定位,采取“政产学研用融,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路径,采用“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思路,努力建设成为“自主研发的策源中心、联合研发的促进中心、平台公司的技术创新中心,并最终形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中心”。

 

研究院一期规划建设了节能环保装备研发中心、电工装备研发中心、蓄电池装备研发中心、脱硝催化剂研发中心、高压电试验检测设备及电器技术研发中心、石化环保装备研发中心、大气治理研发中心、环境监测研发中心、自动化与大数据研发中心、新材料药剂研发中心等10个协同创新中心。

按照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的思路,研究院形成了基础研究(大学双聘教授)、应用研究(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产业发展及示范应用(企业技术人员)等300多名多层次人才队伍,有效保证了科研的效率和效果。

 

按照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的思路,研究院形成了包括政府专项经费、创新基金、银行融资及社会投资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资金体系覆盖了全创新链。

 

为保证研究院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院在斯坦福、哈佛设立了分院,遴选了来自斯坦福、伯克利等世界一流学术机构的一批世界顶级科学家,就地开展高水平研究,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开展前瞻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培养创新领军人才,项目完成后转移至境内转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创新。

 

研究院实施的“创新菁英计划”,吸引了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毕业生加入。并通过“双课堂、双导师、双身份、双考核”的模式,与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形成了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新机制。(中节能官网,2018)

 

研究院现拥有占地150亩的西安科技园区及占地30亩的北京科技园区,是公司的技术研发、试制、生产基地。园区设有科技研发中心、生产车间、中试实验室、环保部联合共建实验室、员工餐厅、宿舍及配套的员工运动、文化等设施。未来将在西安建成300亩集研发、孵化和企业总部于一体的创新基地。

 

研究院成立以来,累计启动科研项目356项,包括“镁法脱硫副产物资源化技术”、“水泥窑烟气SNCR脱硝关键技术开发与模块化设计”、“空气在线监测机器人”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项目,共拥有有效授权专利275项(其中发明35项)。目前已有数十个项目成果实现转化,以创新支撑创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此外,研究院在西安、渭南、扬州、滨州等地方建立产业化基地,北京、西安设立研发中心,地方实施规模化生产,将总部的科技优势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初步形成“北京统筹,全球研发,全国转化”的院地一体化发展格局。

 

研究院整合国际知名大学10所以上,聚集领军人才20名以上。每年培养高端创新人才50人左右,创造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技术10项左右,孵化创新企业1家以上;为全国10家以上的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撑,支持产业规模50亿元以上。10年内初步构建完成“天地一体”节能环保装备整体解决方案,基本构建完成覆盖低碳环保全领域的”监测+治理”核心装备制造服务集成体系。

 

3、创新体系架构

 

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以协同创新为导向,采取独特的“研发中心-创新基金”互动机制,各研发中心按照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的思路组建,包括基础研究(高校协同)、应用研究(企业协同)、产业发展(企业协同)和应用示范(代表性用户群体)等4个层次若干成员,实现科技势能与经济动能高效转化;创新基金来源于政府资金、企业自筹资金,通过联动机制实现“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行动同步”。



4、综合创新探索

 

2018年5月,雄安新区第一个建设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正式开园。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设计、施工的能源供应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已经交付运行,为园区提供冬季供暖、夏季供冷、全年24小时热水供应,以及生活污水处理等服务,并为雄安新区提出了“能源供应+环境治理”的全新的综合解决方案。作为新区的第一批建设者,中国节能紧扣“适用、经济、绿色、智慧、美观”的理念,依托绿色环保新技术与低碳节能新思路,全方位参与了雄安建设。(雄安新区里的“央企智慧”和“节能方案”,中国能源网2018)

 

同时中国节能携手万科集团计划建设特色生态城镇, 把自身定位为生态城镇建设与运营的综合配套服务单位,把生态环境优先的理念通过策划规划的前端介入进行强调和融入,再经过设计-投资-建造-运行的全程服务加以实现。未来,中国节能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新区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智慧新城贡献“央企力量”。



能源供应系统结合当地实际特点,遵循“成熟技术+系统创新”的设计理念,有效实现了安全、绿色、清洁、高效的供能目标。一是根据土壤冬暖夏凉的特点,通过1510根、深120米、总长超过25000米的地埋管,从土壤中提取浅层地温能,为整个园区提供70%-75%的供能来源;二是根据生活污水冬夏两季与环境温度差大的特点,从园区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中提取能量,作为辅助供能来源;三是根据河北地区昼夜峰谷电价差大的特点,通过设置1500立方米的蓄能水池进行储能调节,夜间蓄能、白天释能,进一步降低电费支出;四是在夏季通过回收空调循环水中的热量,变废为宝,为整个园区免费制备生活热水。

 

与单纯使用电能、电能+天然气、电能+地热等供能方案相比,中国节能提出的技术方案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单独使用电能的供能方案相比,在初始投资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运行费用大幅降低,冬季用电量降低三分之二,夏季用电量降低三分之一,节约能源折合标煤超过6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10吨。

 

“能源供应+环境治理”方案的一大特点是利用浅层地温能,与利用常规地热能相比,该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地层的扰动,避免对地下水,特别是中、深层地下水造成不可恢复的污染破坏。

 

同时,污水处理系统采取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和一体化装备,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500吨。经过处理后产生的再生水,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可用于冲厕、绿化浇灌、道路喷洒、生态补水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




 

八、健康医疗三大集团


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布局,并从夯实应用基础、全面深化应用、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部署了14项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三大集团公司的筹备成立将有助于推动该《意见》落到实处。

 

2017年4至6月份,由国家卫计委牵头组织,先后成立了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集团公司、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发展集团公司、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三大健康医疗大数据集团均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由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委员会(大数据办)统一监管。(2017大健康产业研究丨健康医疗大数据:探索中前行,东软管理咨询2017)

 

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集团公司: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正式筹建。

 

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发展集团公司:由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信达、广州城投等公司宣布筹建,公司将于7月底之前完成筹备,与相关试点城市政府签约,并进驻项目建设现场。

 

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集中统一部署和组织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发起方共同组建的。

 

三大集团按照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健康产业金融服务优势,优化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和健康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可发挥资本纽带作用,推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和规范治理。

 

1、目标任务

 

三大集团公司承担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区域中心和应用发展中心的建设以及健康医疗科技文化产业园等经济发展的运营工作,筹划五大数据中心建设。

(来自集团官网)


三大集团所承担的建设任务,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有其区域特点,有其发展特色,形成集群优势,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建成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上,各集团公司将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产业形态及应用方向。”

 

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重点加快四级平台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是大数据的根本特点,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为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能够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的弊端,促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

 

扶持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带动大数据应用发展。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已成当前三甲医院建设重点,国家鼓励并给予相关配套支持,以院级平台建设带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模式未来可期。

 

2、创新发展战略

 

大数据产业发展是一项创新的、填补空白性的工作,没有任何成熟的实践经验可以照搬照抄,其产业链条复杂,涉及面广,只有打通上中下游产业链,即数据拥有方、技术提供方、数据应用与服务方,三者联合创新,在摸索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打造共建共赢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生态系统。

 

①各地政府持续成立管理机构,不断出台政策法规。

 

从1月杭州宣布成立数据资源局,截至11月南通大数据管理局挂牌成立,全国至少已有13个省份成立了22家地市级以上的大数据管理机构。长远来看,成立专门的大数据管理机构,将有效推动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推动和促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以杭州为例,通过发展运用大数据,杭州市智慧医疗已从医院智慧医疗、互联网智慧医疗发展到城市智慧医疗。数据显示,目前已有500万用户开通智慧医疗服务,市属医院诊间结算率达到77%,帮助杭州群众节约了2050万个小时的就医排队时间。

 

②各方各界发动力量,共促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

 

除了目前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创业公司外,传统的医疗信息化上市公司也普遍开始布局。一种是针对垂直领域开展大数据分析研究,如东软集团针对肿瘤领域开展了肿瘤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针对医保支付改革开展了DRGs大数据应用,并承接了“辽宁省医学影像云”项目;一种是借助已有的医院级平台产品,构建服务临床及科研的大数据平台,如卫宁健康在已有的临床数据中心(CDR)基础上构建了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此外,通用的大数据技术型公司也看好医疗领域,以BAT为首的国内科技巨头,纷纷加入其中。

 

相比企业各自为营、相互竞争,“政、产、学、研、用”各方强强联合的增多也是今年产业发展较为明显的改变。企业间的联盟合作,以三大集团的成立最为典型,福州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生态联盟紧随其后,其由IBM、戴尔、飞利浦、联想、中国电子5家世界500强企业领衔的20家业界名企组队成军;同时作为数据的拥有方,医疗机构也增强了对外合作。

 

11月,解放军总医院联合多家企业单位成立了国内首家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建设成为应用示范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此外,中南大学与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将在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③需求至上,应用突破需结合场景不断深化

 

目前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领域覆盖面较广,包括公共卫生、临床科研、疾病诊断、行业治理等相关领域。但能够结合应用场景取得很好的落地效果的不多,主要在医保控费、行业监管、辅助诊断等方面实现了突破。

 

在医保控费方面,针对社保,主要以知识库、规则库等为依托,实现了医疗保险事后监控为主,逐步向事中监控、事前提示过渡的立体化监管模式。此外,对于商业保险公司已经实现了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进行医保费用的精准定价。例如众安保险以用户运动量作为重大疾病保险的定价依据,用户的运动步数还可以抵扣保费。将保险产品与运动场景相结合,吸引大量热爱运动的健康群体,降低出险和理赔概率。

 

在公共卫生方面,我国的公卫管理机构已经开始运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公共卫生监测评估和决策管理能力。例如中国疾控中心启动了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公共卫生综合应用试点工作。试点地区之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已实现从区域到市、省、国家传染病和慢病数据实时交换共享。通过建立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汇集每个患者个体的所有临床诊疗、公共卫生随访资料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直报、传染病直报等公共卫生业务应用,实现公共卫生各业务领域间、公共卫生与其他行业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服务。

 

在临床辅助诊断方面,利用海量信息的输入分析,包括医学期刊、论文、文献、教材、临床病历等,集合自然语言和机器学习算法,打造临床决策辅助系统,根据患者已述症状,协助医生完成问诊与体格检查流程,并可以智能识别患者病历与检验指标,提醒医生可疑的疾病范围,针对可疑疾病,快速查询病因与诊断标准,提示诊断措施。该应用的核心场景是赋能基层,帮助基层全科医生实现高水平诊疗。

 

虽然我国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模式已经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实践,但应用的种类不够丰富、应用的层次不够深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医疗大数据公司在引入人工智能上具有天然优势,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3、核心科技现状——六大挑战





3

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与挑战

 

科技部、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立特色鲜明、要素集聚、活力迸发的中央企业创新体系;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若干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央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脊梁”,我国央企在延续传统创新优势的基础上,迎来了一次全面提升创新力的机遇和挑战。


(二)政策落地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科技部和国资委建立推动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协调工作,部署任务。加强对双方战略合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在顶层设计、改革措施和工作保障等方面实现部门联动,加强对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分解重点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开展监测评价和宣传推广。完善国家创新调查制度,部署和开展中央企业创新能力监测及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不断优化对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总结和宣传中央企业在创新发展中涌现的新典型、新做法、新机制和新模式,编写中央企业创新发展报告,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和经验,利用多种形式宣传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突出成果。

 






~点击图片获取最新课程信息~


【精彩内容】点击下方文章标题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阅读推荐


1、从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博鳌开放精神照耀下的国资国企改革 ——新一轮开放架构下的改革及二十个焦点问题的提出

3、重组世界的新方案---中国新政治经济学的探索

4、【完整版】全新解读国资国企改革2.0版发展指引

5、【完整版】十九大背景下国资国企深度改革——十大关键词

6、如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

7、十九大背景下如何重新评价国有企业及其管理者

8、内控、全面风险管理是一回事吗?

9、国改新动向:培养世界一流企业

10、十九大背景下的国资国企改革全解析

11、全新解读国资国企改革2.0版发展指引

12、一图解读《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

13、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探索成功运营模式

14、构建创新驱动联合体,系统打造区域创新驱动优势

15、深入探讨企业大学2.0版建设

16、十九大背景下国资国企深度改革——十大关键词




精彩诗歌推荐

1、又至新疆观漠海念一带一路之浩瀚有感

2、乐山,生物钟错乱之城

3、十七朝古都——西安写在城墙上的密码

4、北京,无法接近的城堡

5、柳州,时空错乱之城

6、给青海的思念

7、给西双版纳

8、给桂林——我负青山曾徘徊

9、大连,飞翔之城

10、哈尔滨,希望之城

11、昆明,彩云与鲜花之城

12、藏在数学里的南宁

13、给攀枝花

14、给甘肃的一封信

15、别了,成都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