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建筑师刘宇扬:设计必须让人与空间互动
点击上方“风景园林网”关注并置顶
第一时间了解前沿案例
近期,第九届园冶高峰论坛之“国际建筑师论坛”在上海召开。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刘宇扬在论坛发表演讲,阐述了设计必须让人与空间互动, 真正被广大人群使用起来的理念。同时,他重点分享了上海民生码头的重塑与再生案例。对这一重要工业历史遗存,刘宇扬建筑师事务所以多层次立体线性景观的手法解决防汛墙、建筑、城市水岸景观原本的割裂关系,建成了供老百姓多元化使用的城市水岸空间。
“土地与常民”是我这几年讲得比较多的题目。“常民”代表日常普通的老百姓,人,是我在做建筑的时候比较关注的点。我们事务所做的项目有各种各样类型的,我们并不希望被类型化或标签化,但是我们的核心关注点就是这两个主题——土地与常民。
如今不论是自然生态也好,社会文化也好,在高度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很多议题都与迁徙有关。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我个人的迁徙史。上世纪80年代,在我还是一个初中生时,就跟家人到了南洋新加坡,之后移民美国,在美国一直待到2000年完成了建筑学业,然后离开美国又回到亚洲,过去十几年、二十年,一直在亚洲环境里做个人学术和实践探索。2007年正式来到上海,对我来说,这是很有趣的转变,我基本上离开了原来在香港工作的学术圈,而更多投入到实践环境里,也因此因缘巧合结识了上海很多优秀的建筑师。
虽然,我在美国完成学业,但所有实践工作都是从上海开始的。我初到上海那年,是整个中国城市开发建设最火热的阶段,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城市所面临的,是不一样的发展状态。那时候我在自己的网站里给了自己一个提醒,要持冷静的态度面对城市的发展力度。也就是说,我一开始就不会去主动做大型的开发项目,而是会从身边比较容易掌握、比较容易入手的小案子开始进行。
我做的最早的两个项目,一个是位于上海人民公园的当代艺术馆,很代表当时我作为建筑师对景观的关注。它是改造项目,我们工作的内容包括里面的展陈,以及整个空间立面的改造。虽然不涉及景观,但我们当时还是主动建议业主方对人民公园与当代艺术馆接壤的小广场进行改造,以非常小的造价产生了非常大的效益。艺术馆改造完毕之后,很多室外展览都在这个小广场举行。
▲上海人民公园当代艺术馆
另外一个项目是南京路的步行亭。2010年世博会前夕,我们在南京路步行街做了12个步行亭。过去可能很少有建筑师参与过步行亭的项目,但做这个项目的整个过程让我比较深切地感触到,项目无论大小,建筑无论是永久的还是临时的,也不关乎地域,真正能够让设计师感觉到有一种自豪感或者满足感的,还是它能够真正的被广大民众用起来。设计师是谁对项目本身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内容是什么,以及人怎么跟它产生不经意的互动。
▲南京路步行街人行步行亭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我们参与了各种各样、不同尺度的建筑。比较早期的例如2011年建成的上海青浦环境监测站,是青浦区第一个使用地源热泵技术的政府项目,是在2009年到2010年之间设计的。我们从这个时期开始关注建筑对可持续的技术,包括主动或被动的可持续技术利用,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低造价但有文化意向、文化氛围的设计方向。
同一个阶段里,我们同时做了一座桥,桥的尺度不大,20×20米的范围,包含车行跟人行的功能。通过反梁的做法,区隔了快速的车流,留出了人行的安全空间,能够为上下学之间的学生创造不那么“正经”的氛围。学生经常下课后经常到这上面休闲,这座桥让我们能够在平淡的新城里面,创造出那么一点点不平淡的氛围。
后来几年,我们在上海扎根得更深,能力、团队各方面也有所提升,所以开始有机会接触大项目。2011到2015年间,包括嘉定国际汽车城研发项目,浦东张江的华鑫智慧天地,通过大小尺度不一的研发办公楼,更好地形成了在新城背景下的城市形态。
回到早年学术研究的起点,18世纪意大利测绘学家画的罗马地图对我深有启发。图里所描绘的是罗马结合人为规划,有机自然成长与天然环境所共同形成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自然与土地的变化。
90年代在哈佛念书的时候,我有幸做了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研究。深圳,同样有通过人为规划跟有机自然成长形成的城市肌理与城市状态。罗马和深圳的文化和建设语境差得很远,但是呈现的结果又极其相似。同样,意大利的场景,与深圳城中村场景,产生的关于人与人, 关于人在城市的生存状态也相似。
我们很熟悉像上海的外滩这样一个地方,呈现出了既国际化,又有历史底蕴的背景。但是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居住的超高层聚集区,其实是放到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立的新城的环境。说到环境议题,我觉得这也是当下不管城市设计师、建筑师、景观师都面临的严峻问题。例如我前几年拍过一张照片,是上海嘉定江桥一条已经断头的河渠,上面有非常多的垃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在2014年有机会做到事务所第一个真正的景观项目。前期通过城市设计了解到,这个场地周边已经有大量新建建筑,而这些新开发地块的旁边,也就是项目场地堆放着拆迁剩下的建筑垃圾。这个项目地点旁边的住宅区,包括新建幼儿园已经开始有居民入住。当地政府请我们快速提供一个方案,尽快解决这块垃圾堆场所带来的环境影响。除此之外,在这个地块旁边还有砂石厂,对居民的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含粉尘、噪音等。希望这个项目能够通过绿化手法,形成屏障,对北边居住区形成对砂石厂至少是临时性、暂时性保护的措施。
通过研究现场,发现场地里堆放的建筑废料有可能能够重新整理,而不一定需要全部外运搬迁。我们通过对地形的塑造以及景观墙的设计,以生态模块化的方式,重新组织了场地的废料,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重新思考了一种存放废料的做法。
这些景观墙都是必须人工建造的,所以大量采用了当时能找到的周边的农民工,进行第一段样板实验段。经过这个实验段,当地领导对于施工的方式, 对于景观墙的效果都有了信心。于是整个两百米的墙就搭建起来了,根据前面的地形重塑了场地。这个一万多平米的公园建设完成以后,很好地被居民所使用;我几年后回访的时候,看到小孩能很自然用这些山坡,创造一点体力上和安全性上的挑战。同时,虽然南边的砂石厂仍然在被使用,但在未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里面将会被搬迁掉。通过在这么一个普通环境里面,创造一点不普通,不寻常,发现周边居民包括政府开始有了更好的动力与共识,能够让周边环境逐步推进、改善。
▲上海江桥滨江爱特公园景观墙
我们这几年在上海跟景观有关的实践,自己感觉最有意思,也最有挑战的项目,是从2016年开始参与的民生码头的景观改造与贯通设计。项目临近杨浦大桥,是属于浦东沿江贯通计划里的一部分。民生码头及粮仓是上海很重要的工业历史遗存,我们与上海三家事务所一起参与了民生码头及粮仓区块改造提升的概念性规划,通过这个规划,我们开始有两个马上要落地的项目,其中一个是水岸码头的景观设计,由我们事务所来执行; 另一个是沿着水岸边的八万筒仓设计。
▲总体区位
没有浦东沿江贯通计划之前,整个黄浦江东岸沿线有很多自然河流或是运河打断了沿水岸的整体空间连续性。所以当时整个浦东沿江贯通计划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把这些断点、堵点,变成可以让人与自行车通过的,连续性的水岸空间。这是项目要回应的第一个情况。
▲原始状况
另外一个需要回应的情况是,需要提供一个从南到北,或者从杨浦大桥一直到前滩的23公里跑步道和骑行道。这是浦东整体景观和公共空间的提升,是大尺度的策略性做法,民生码头只是其中一段,但需要跟其他的跑步道和骑行道能够接轨。我们采用了高、中、低三线的做法,让原来比较平坦的景观空间被重新界定,形成更立体的景观。
▲森林步道
同时,因为黄浦江防汛要求,设置防汛墙的原因,水岸与城市是割裂的,需要处理好城市、水岸、防汛墙, 断点贯通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中高低三线这样立体景观的方式,处理人怎么从城市进入到水岸边的问题。三线引入之后,可以看到原来比较平坦的高桩码头,变成更立体,成为有不同空间层次的漫步道、跑步道以及骑行道的立体景观。虽然只有短短30米的宽度,但是无论从工业遗存角度还是水岸角度,它的丰富性是非常强的。
我们希望更好地让人们体验丰富性,所以在中段做了能够衔接防汛墙和高桩码头的大台阶,形成一种城市舞台的概念。这个项目在建成之后,也确实能够从民众自发性的非组织、非正式场景里面,感受到这种城市舞台的氛围。这张图是摄影师到现场看到的,民众自主的表演与广场舞活动,整个空间形成了很好的打卡点。
▲群众文化活动
我们设计的每一段都有不同的设计课题,在南侧的这段,主要的课题是回应原来民生粮仓的构筑物。通过将骑行道和跑步道与构筑物结合,将两条道拉到更高标高,直到能够跨越水面,与下一段的码头三条道接续,解决断点。同时,在中间最后快要过到轮渡站前,做了螺旋的坡度。在空间底下,可以把这个地方场域能够还给浦东老百姓,天气好时人们可以过来钓鱼。
▲贯通桥
参与这个项目,我真正感觉这两年,整个浦东的水岸改造做得不错,而不仅是民生码头这一段。我个人也有小孩,也经常去前滩、后滩使用这个水岸改造的成果。在这个浦东沿江贯通计划里,政府有策略的让每一段的实施方可以齐心协力,整个大计划里面有不下二十家设计单位参与从桥梁到景观到整体规划的相关工作。这样的项目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被民众使用着,经历这些项目,我更真切地认为设计要同步考虑到后面的使用和运营,景观需要面对历史,同时又能呈现出新的、更有城市关联性的空间,进而形成真正服务于普罗大众与自然环境的景观基础设施。
▲建成实景
▲建成实景
刘宇扬,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硕士,曾在美国和香港担任多个专业及学术职位。建筑作品从实用性的工业园区到教育、办公研发、文化旅游等领域清晰而精巧灵性的建筑、空间和园区。长期参与展览和策展工作,如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主题装置及展场设计等。
——END——
美国知名设计师David Fletcher:公共事业项目的设计灵感
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大学教授Ronnie Tan:作为新规划范例的自治城市主义
LAURENT罗朗景观设计总监李勇:回归最朴素的中国空间美学
QIDI栖地设计合伙人执行董事戴广建:未来宜居景观的探索与研究
1、高级美编
2、短视频编辑
2018年度园冶杯大奖作品:
宜昌鸿坤·花语墅 千江凌云景观 杭州翡丽海岸 杭州阳光城·未来悦 万科·翠湖国际 北七家科技商务区 IDEO Q 嘉祥县曾子广场及洪山河景观绿化工程 South Park 戴家湖公园生态修复工程 武陟龙泽湖公园 大诺瓦西市马恩河岸 Banyan Tree Yangshuo Resort 太舞滑雪度假小镇 保利江门•云上西棠田园综合体示范区 荷兰Afsluitdijk大堤加固项目 福建永安建发·玺院 融创·藏马山阿朵小镇示范区景观工程 苏州世茂铜雀台 天瑞宸章示范区 长沙湘江西岸商业旅游景观带 Wangchan Forest 建业海马九如府 the Orch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