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松:二十年市场风云变换,要练就火眼金睛

刘军 99艺术 2024-01-10




林松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不久便创办了世纪翰墨画廊,从学术性与专业性上打造签约代理制的专业化画廊。他策划、推出了许多知名当代艺术家的重要展览,以及几十位青年艺术家的群展及个展,如今不少已成为中坚力量的艺术家,林松都是其最早的市场推手之一。

最近这二十年间,林松深度介入了当代艺术生态的各个环节:画廊主、独立艺术经纪人、担任北京画廊协会副秘书长、拍卖公司顾问。

与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基本依靠海外不同,从2000年开始一直延续至2008年,本土艺术市场迎来了第一次大爆发,当然泡沫也随之泛起。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3年“非典”肆虐,2006——2007年市场泡沫期,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随着众多历史节点起起落落。

2010年开始,艺术市场进入了又一个十年,此后的2011年、2012年、2013年开始了第二个高速发展期,这次则完全是中国本土市场大动作介入艺术市场盛景的开始。龙美术馆浦东馆的揭幕,以高古轩为代表的国外画廊巨头在香港设立分支。

从2015年至今,市场进入盘整和洗牌的第三个阶段,间或在盘整的过程中有稍许反弹。调整的范围波及博览会、画廊、拍卖,还有近一两年褒贬参半的年轻艺术家群体性的兴起与价格高企。

谈及这二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起伏,林松反复提及当下拍卖市场的带动让整个一级市场也非常繁荣,很多艺术家都跟着涨,难免泥沙俱下,这个时候需要火眼金睛,需要时间的考验和市场的检验

“因为经历过前面一波的行情,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也让新入市的年轻藏家、投资者更加慎重,并不是大行情好,板块中的每个艺术家都是好的,只涨不跌不可能。我们已经目睹了前面三个阶段市场的涨跌,简单的拉高和炒作都操之过急,市场一直强调中长线,强调价值投资,而不是简单的拉高出货。况且,以每十年为一代际,最终能够成为代表的艺术家不超过十个。



Q&A

林松

资深艺术市场专家、北京画廊协会副秘书长、拍卖公司顾问



从90年代末你自己开画廊,做经纪人,包括参与拍卖,行业的不同生态都有深度的参与,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这20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简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从艺术市场来看,2000年之后到200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整个当代艺术市场属于发展和爆发阶段,特别是到了06、07、08年,08年是一个爆发,2000年开始真正有了市场的萌动,更早阶段的90年代基本是海外市场,我们知道中国当代艺术很多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都卖到了海外,中国自己的本土市场不是特别充分,大部分市场的开始都是从2000年以后,特别到08年是一个爆发,这是国内外市场互相呼应、互相作用的结果。



刘野《烟》, 压克力画布, 2001至2002年作, 178 X 356.5cm 

本作2006年苏富比香港拍卖价为3680000港币

2019年再次上拍以52182000港币售出



08年的时候市场的形势就开始急转直下?


08年是一个高点,我觉得是有几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一是03年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等于加入了整个世界循环,也赢得了国际化进程里很多世界的订单,中国真正快速成长是从03年以后,包括财富的积累、资本的积累,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盛大的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新的国际形象。09年金融危机是国际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市场发端兴起是从海外开始的,所以肯定是受到影响。

09年开始当代艺术市场有所下滑和盘整后,并没有停滞。只是说在09年一年停顿了一下,10年之后是第二个阶段。因为抵御了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我们用4万亿用来救市,让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泡沫了起来。我们的艺术市场只是在09年停顿了一下,反而在10、11、12、13、14年仍是一个持续更高速的发展。11年、12年、13年这个时候是第二个高点,比之前第一个还要高,完全是国内市场大规模开始介入,包括美术馆,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企业美术馆的建立,还有一个是国际大牌画廊纷纷在香港开办分支。以高古轩为代表等等,全世界相当于前40名的画廊基本在香港开了分支。



12 Pedder Street,香港,摄影:Martin Wong



所以一是拍卖高价不断地创新;二是国际指标画廊进驻香港,开拓整个亚洲的市场,这是第二个阶段。从2015年之后一直到现在是第三个阶段,一直属于盘整和洗牌的一个过程,当代艺术市场总体上是一个滑落与洗牌的过程,在疫情中的两三年,反而我觉得有一个翘尾,在盘整的过程中有一个反弹。范围包括从博览会、画廊、拍卖,还有近一两年年轻艺术家群体的兴起。



疫情期间市场有了反弹,之后反而市场没有疫情时好,有观点认为疫情期间企业家的钱进入到了艺术市场里,疫情好了之后钱转到企业生产等方面,分到艺术市场的资金量少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部分同意,但不完全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疫情的封闭造成了我们市场的内卷,确实是像刚才你提到的只对了一半,很多钱不能去买外边的一些艺术品,反而更关注身边和中国自己的艺术史,所以会加大规模收藏或者是消费,所以放大了我们的市场需求。但是疫情之后更重要的原因是受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需要恢复生产、重新建立市场秩序。现在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有些不确定性的出现,大家消费的信心和重新建立市场秩序都需要一个过程。当然每个人的判断不一样,有人说三年,有人说五年,甚至更长、这都有待观察。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了消费、投资和收藏的信心这是肯定的。



王兴伟《八五后标准表情》150×200cm 布面油画 1995

成交价:3162.5万元

2020北京保利十五周年拍卖



798里画廊数量也特别多,这种繁荣的景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实际上21年、22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整个画廊层面的生意其实并不差。国内几个指标性的艺博会销售都非常好,特别是在798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画廊我是比较清楚的,销售额都创了新高,恰恰是到了23年都有下滑。

这里有几个原因:一方面这些画廊大都经过了市场的考验,所谓70后、80后很多艺术家画廊已经有了长达15年市场的耕耘。比如王光乐、仇晓飞、陈可、欧阳春、黄宇兴等等,他们都是已经经过反反复复的市场考验,现在成为市场主力军,也是市场沉淀和积累的结果;其次,确实是市场的主力存在一个更新换代,你提到为什么现在年轻艺术家成为拍卖行不断创新纪录、成长性最快,甚至获利空间最大的一个板块。二级市场的繁荣会带动一级市场的销售;第三,中国国内画廊不断朝专业性发展,推出的艺术家名单获得了二级市场的认可,二级市场上一些新艺术家的名单同画廊推荐的名单是高度重合的。这一轮疫情之后青年艺术家市场的繁荣是画廊和拍卖联手打造的,也意味着中国画廊的进步和中国市场的进步和健康秩序的形成。



黄宇兴《九龙图》200×400cm 2016-2020

成交价:2070万元,艺术家第二高价

中国嘉德2023春拍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的藏家,比如说80后、90后、开始介入现当代艺术市场。他们会选择自己认为能够代表未来的艺术家名单。因为新藏家的不断地进入,使得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循环阶段。此外还有很多传统板块,比如中国近现代书画和古董藏家、行家,也开始转向对中国当代艺术或者是年轻艺术家的收藏、投资。所有这些因素都会让市场增量,让市场会不断地扩容和迅速发展。



2003年SARS的时候艺术市场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吗?当时艺术市场是什么情况?


SARS当时对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一个是疫情持续时间短,很快艺术市场包括各行各业恢复的非常快,很明显的是那一次疫情后的拍卖创造了中国艺术市场爆发式繁荣的开始,但这次疫情持续的时间长,三年的时间对经济秩序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对各行业收入的影响,整个重建的过程需要时间,就像大病之后恢复起来肯定慢。



贾蔼力 无名日2 2007年 布面油画 267.5×400 cm

成交价2645万

永乐2021春拍


现在经济形势处在下行阶段,高端艺术品收藏群体有寡头化的趋势,你觉得是不是参与的人群没有变多?


我觉得中国所谓的收藏的寡头时代还完全没到来,仅仅是刚刚开始,我倒希望中国能形成收藏的寡头时代,寡头越多越好,目前还远远不够。一方面是跟中国的财富积累,特别是收藏秩序,企业家的素质,以及在文化方面的诉求和理想有相当大的原因,我们还是属于第一代企业家,不像西方家族已经传承到几代了。比如很多重要私人美术馆的收藏都是经过了几代人的积累。



目前对于一般的藏家而言,整个当代艺术市场,包括年轻的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是不是门槛已经非常高了?


这个分怎么理解,从普遍意义上讲门槛高了是对的,因为艺术品的收藏是中长线的投资,技术含量也较高,主要还是一个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判断问题。包括艺术品本身有很多的前瞻性和实验性,当下是无法马上判断能否成功,这都需要时间的检验,这也是当代艺术的特征,忽上忽下,风险和乐趣也在于此。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全家福》100×130cm ,布面油画,1995



泰康美术馆开幕陈东升在跟媒体交流的时候,他提到当年去张晓刚工作室就是8万块钱一幅作品,他那个时候并没有买。多年之后要花几千万去买一张90年代的代表作,变成企业美术馆的收藏。但他说自己并不后悔,他认可这个价值。他认为当代艺术从一开始就会变成主流文化,现在事实已经证明了当初他的判断是对的。不是简单用获利或者是金钱来衡量,他回答的已经很清楚了。 

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确实好的当代艺术代表艺术家的代表作一定是天价,因为它是一个历史性的作品,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和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与经历、奋斗的过程,是一代人的记忆,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而是有着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整体来讲,除了个别已经进入美术史量级的作品价格是顶级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得着的,只有大企业、大美术馆、大机构才能参与。但更广大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的门槛相对是低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去画廊排队买作品,因为他觉得未来有可能性。



现在二级市场上不少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对于其职业生涯阶段来说,存在价格虚高的现象。市场整个节奏快而急,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呢?


阿莫奥克· 博福《举起双手》成交价:26,650,000港元
2021佳士得香港



艺术市场我们横向去比较的话,中国艺术家的价格还没有那么贵。我们已经看到在国外的夜场上80、90后艺术家价格已经非常高了。跟国际行情来比,我们还是有巨大空间的。我同意你说的,现在因为拍卖二级市场的带动让整个一级市场也非常繁荣,因为选择的标的物太少,很多价格快速地拉高,泥沙俱下,很多艺术家都跟着涨,普遍变贵了。这个时候需要火眼金睛,需要时间的考验和市场的检验。当下市场中确实存在资本过急的现象。

因为我们经历过前面一波的行情,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也让新入市的年轻藏家、投资者、更加慎重,并不是大行情好,这个板块中的每个艺术家都是好的,一定只涨不跌,不可能。我们已经目睹了前面三个阶段市场的涨跌,简单的拉高和炒作都操之过急,市场一直强调中长线,强调价值投资,而不是简单的拉高出货去炒作。



市场里年轻艺术家作品价格飞升是五年左右的事情,这些艺术家你觉得最终会留下多少?


参考过往的经验,比如说在90年代有很多当代艺术家很火,现在市场上的常青树有多少?还在拍卖上能够再出现的有多少?可能十个都不到,所以淘汰的比例是相当大的。经过几轮美术史的筛选、艺术市场的筛选或者是社会各方面的选择,每一代可能只有前十名能够立得住,基本上是这个比例。



闫冰 《有风景的土豆》150×200cm 布面油画  2017

成交价:356.5万元

中国嘉德2023春拍


把时间线拉得远一点来看,2000年到2010年,和2010年到2020年,两个十年之间这个市场有哪些变化?


第一个十年确实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国际融入得也非常迅速,加入世界市场大循环体系。各行各业都是这样,比如房地产,股票,也包括资本市场,艺术市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2010年之后,中国自己的市场开始了,开启了双循环,在我们自己市场的成熟和建立的过程中,确实是遇到了很多问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量的国家,在文化上的自信会越来越强,各个方面会成为一些规则的挑战者。包括在文化艺术上,也有很多中国因素要在世界彰显。

我记得在纽约古根海姆办过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选择的时间节点是北京奥运会,08年以后的中国就是一个国际版图全球化里的中国,是很国际化的。语境跟之前90年代谈到的政治波普、集体主义这些已经完全不同了。以至于在选择艺术家名单的时候,没有过去那几位通常的F4或者是耳熟能详的那些人,这其实就是作为策展人对整个大环境的观察,这是能够佐证到2010年以后中国新的一个当代艺术的状态和面貌。



欧阳春 《夕照吞拿湾》 220x300cm 布面油画 2007

成交价:322万元

中国嘉德2023春拍



回过头来讲,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时间,我觉得2014年之后是一个节点。到现在2023年这个时间段,市场在继续调整,板块在重建的一个过程。市场在找新的增长点,艺术市场中主力选手在代际更迭,尤其是疫情期间年轻艺术家群体的崛起,其实所谓的年轻艺术家已经不年轻了,70后都50岁了,85后都快40岁了,从交接棒来讲也该交到他们手里了。从年龄段来看,上一代的代表性艺术家也是这个年龄段开始发力的,无论从价格纪录的创造,还是艺术风格的成熟,开始成为市场的英雄也是这个年龄,这是正常的代际传递和秩序重建,市场总归是需要新的血液。



从90年代至2000年初,藏家群体还是以海外为主,现在除了艺术家板块更迭之外,藏家群体在这20年有哪些变化?


你说的特别重要。刚才提到的06、07、08年的市场繁荣,本土市场介入的非常少,以至于每个艺术家的高纪录都是诞生于佳士得、苏富比。但现在很明确,我们看最近这五年以来艺术家高成交价纪录的诞生,基本上都是在国内拍行。比如嘉德拍卖,比如周春芽、张恩利、王兴伟、贾蔼力、毛焰等这些知名艺术家和更多的80、90后艺术家的创纪录价格几乎全是国内创造的,这说明什么呢?肯定是国内本土藏家和新鲜血液在大量加入。



周春芽 《春天来了》成交价:8625万港币

中国嘉德2020春拍二十世纪当代艺术夜场



还有一个是因为地理原因,虽然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艺术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个认知过程,可以看到我们前面一直在说佳士得、苏富比跟国内的拍卖公司路线在分野,海外公司会更加国际化,权重板块全是世界大师或者是当红的国际大师,这是它们传统的优势项目。国内拍卖公司拿不到世界热门大货,我们的藏家去海外大画廊也是排队,还排不上,排上队还得配货,很多人也很有意见,高价买到的是不是一线艺术家的二三流作品?你的选择余地非常小。反观国内,年轻艺术家很多作品价格纪录为什么能在国内创造,因为我们更了解我们的艺术家,从先天的语言到社会环境,藏家能够沟通很顺畅,在国内买也很方便,海外有海外的标准,国内有国内的标准,我刚才讲秩序的重建和结构的建设,就是你的价值观和你的市场逻辑开始不一样了。

我们知道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话语权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是从海外来的,受海外影响非常大,我们用40年重复了西方一两百年现当代的进程,现在中国本土市场试图在重新建立选择的标准。我觉得泰康收藏就是特别好的例子,企业有自己的收藏线索,会按照自己的历史脉络去看,有自己的收藏顾问,我觉得会呈现出自己的一个美术史面貌。所以我觉得通过这样的秩序塑造中国自己的话语权,这是艺术市场里很重要的价值观的问题。为什么说海外公司有他们的长项,我们必须要深耕自己的本土市场,要很细致深入地去观察梳理、发掘和推动我们自己的当代艺术家,这是画廊和拍卖公司共同的使命。



最近泰康美术馆的开馆成为一件标志性的事件,你如何看待企业收藏和个人收藏这两个不同的群体对于艺术市场承担的不同角色?


泰康美术馆外景



首先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对艺术品的收藏都对市场提供了支持,特别是在建构我们自己的逻辑语言或者是价值观,甚至是美术史的过程当中,都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贡献。如果讲不同,可能个人收藏的喜好或者是兴趣的不同会使得收藏线索不一样,企业建美术馆则更多考虑公共性,要更多地遵循客观规律、美术史价值这些因素。但我们知道很多企业能够成功,恰恰是得益于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或者是个性选择,所以也不能那么明确的将二者区分。从收藏量级来讲,肯定企业的量级要大于个人的力量,泰康很明确是每年要拿出集团利润的1%-2%购买艺术品,进行长线收藏的建立,逐步让这部分变成企业的财富,也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个人收藏可能会随着审美的改变而改变收藏体系,变化性会比较大。

中国未来一定会诞生像古根海姆、MoMA这样的美术馆,二十几年前我们还无法想象像泰康美术馆和龙美术馆这样的存在,但现在已经看到了,虽然他们这样的例子在企业家阶层里只是个别的存在,但是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对文化理想和民族自信心的逐渐强大,未来一定还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例子,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相信一定会有。



吴作人 《战地黄花分外香》 泰康收藏



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整个20年,你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经历了成长中的镇痛,爆发、泡沫,大大小小的起落。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接下来怎么能够守住阵地的同时与西方的这些拍行、画廊分庭抗礼呢?


我觉得站在商业的逻辑上讲,大家就是竞争的关系,中国艺术市场这么大,没有理由不让别人来。恰恰是因为这些优秀的画廊对中国市场的带动,对中国艺术家的推动都起了很好的作用,我觉得应该以一个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对竞争,他们所带来的经营理念和规则都值得我们学习。也逼迫我们国内本土的画廊、拍卖公司要认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短版。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2017年全球最贵中国艺术品

北京保利9.315亿人民币成交



我们就说近现代书画部分,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这些大师市场地位已经很明确了,美术史地位也很明确了,就应该是那个高价。国际拍卖行根本没有话语权,因为他没有你懂,大师顶尖作品就是很贵,中等偏下的作品就在下滑,价格很便宜,这就是市场秩序的清晰。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明什么呢?虽然中国当代艺术脱离不了受西方影响的背景,不能否认成长的过程,但也要有重新梳理的过程。中国的市场,包括这些艺术家的选择也不能完全是老外话语权说了算,外国的口味一定是有偏差的。我认为中国早期的老油画这些第一代的大师们作品一定会贵。颜文樑、刘海粟、林风眠等等这些人对中国美术史的开创意义就应该值几千万。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上,嘉德对中国20世纪油画的梳理很重要,基本所有的20世纪板块高成交记录都出自于嘉德。价格贵只是一个结果,是一个学术梳理和价值判断的结果。没有做这些工作你就不可能知道,这个事情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做,中国的美术史家,策展人、美术史研究者、甚至是中国的拍卖行,市场专家、藏家、美术馆一起推动的,中国当代艺术也是如此!



如何看待一、二级市场对于年轻艺术家的“造星”行为?


打造明星艺术家一直是拍卖行、画廊的梦想,但是手段不能简单粗暴,不符合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应该将眼光放得更长远来看待这件事情,一定会有“星”造出来,但一定是真正的“星”。拿被誉为画廊教父的卡斯蒂利举例子,他经手的很多艺术家已经写到美术史里了,是这些艺术家被卡斯蒂利火眼金睛发现了?还是说其实是商业打造出来的?首先是时代的机遇,所谓时势造英雄,如果后来者想重复利奥卡斯蒂利这种画廊教父的故事也不太容易,甚至方法都要改变。



张月薇 《逃逸路线 No.3》 210×180cm 布面丙烯、喷漆、油画  2018

成交价:94.3万元

中国嘉德2023春拍



现在高古轩,豪斯沃斯这些所谓的超级画廊,他们的资本实力和运作能力是远超卡斯蒂利的,但这些大画廊能不能捧出像那个年代那样量级的大师,我认为也不容易。我之前看过一个对高古轩的采访,他谈到某个他认为凭自己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应该能成功推出的艺术家,但事实上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他还有些许失落。强势如高古轩都不能简单造“星”,说明不是有钱、或者运营手段厉害就能一统世界。时过境迁肯定打法也不一样了。况且,如同60后艺术家一代,到70后、80后,以每十年为一代际,最终能够成为代表的艺术家不超过十个。




编           辑

人           员

_

Editorial   Board


撰文、编辑

刘军


版式设计

Alien


图片致谢

图源网络,侵删!



_

本文为《99艺术网》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挑战与重构:99艺术网与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

丁乙:今天,我希望用“没有特点”来形成我“新的特点”

我们为什么要谈论当代女性艺术?

舒群:珠海会议始末

霍克尼大展27年再回东京,巨幅作品首次亮相

A4美术馆15周年大展 | 大卷伸嗣:那些转瞬即逝的“存在”

跨越百年,39位艺术家是如何探讨摄影与绘画的关系的?

冯博一 X 赵子懿:“风滚草”与银川当代美术馆

舒群:北方艺术群体往事(一)

闫士杰:美术馆的一次考古行动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一位从未停止冒险的战士

成都的城市性格受不了“卷”,但也拒绝“躺平”


 
             

点击图片关注 @ 99 ART 公众号

获取更多当代艺术

资讯&观点&收藏知识

[ 商业合作,请联系 ]

99BJ@99ys.com


常年法律顾问: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 2023 99AR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