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推荐过凯特·格林纳威大奖获得者威廉·格利尔的2本重磅绘本《极地重生》和《喀伦坡之狼》。
终于,我心心念念的第3本新书,《大象班都拉》来了!惊喜,真是太喜欢他的书了。
《极地重生》是一个发生在100年前的真实探险故事;
《喀伦坡之狼》则是改编自美国西部猎人与狼王的真实经历。
第三本新书《大象班都拉》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人与大象在缅甸丛林并肩生活、工作、作战的真实事迹。
是一部集科普、历史、艺术与文学于一身的跨体裁长篇绘本,
说起这位90后英国新锐画家威廉·格利尔,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2015年,年仅23岁的他,凭借处女作《极地重生》横扫欧美十多项大奖。
★ 2016年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非小说类特别优质奖
★ 2015年英国图书联合会童书奖
★ 2015年学校图书馆信息图书奖
★ 2015年英语语言文学协会非虚构类图书奖
★ 2015年博洛尼亚ORBIL奖
★ 2015年TfL插画奖短名单
★ 2015年布拉迪斯拉法国际插画双年奖提名
★ 2014年纽约时报十佳儿童图画书奖
★ 2014年华尔街日报十佳童书奖
★ 2014年国际插画师协会最佳童书新秀奖/最佳新人奖
以及摘得国际绘本奖三大奖之一的凯特·格林纳威大奖桂冠(2015年)。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这个奖项60年来最年轻的得主。
有才华就算了,还长这么帅
第一部作品,就能获得如此殊荣,天赋型作者,大概就是他这个样子的吧。
没想到,两年后,他的第二部作品《喀伦坡之狼》,又再一次惊艳世界。
拿下2017年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大奖,入围凯特·格林纳威大奖决赛,同时获得卡内基文学奖提名,甚至被美国《PASTE》杂志评为年度童书。
书足够厚,开本也够大
今年,第三部作品《大象班都拉》进入“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奖2022年度儿童旅行书”短名单。
它还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进入了“2022博洛尼亚最佳童书之100本优秀童书特展”。
威廉·格利尔创作出1本书要花很长时间,目前在我们国内只出版了3本书。数量很少,却是品质保证。
他的书,插图是独一无二的视觉语言。
一眼望去,气势磅礴:
《喀伦坡之狼》
《大象班都拉》
但又不乏丰富细节:
《极地重生》
彩铅的风格,有点点含蓄,又深情。书中一幅幅的速写,很像日记。
人物和动物的表情,着墨不多,但表达得很到位。
《喀伦坡之狼》
《大象班都拉》
神还原当年的历史重要场景:
《极地重生》
和很多童书创作者一样,威廉的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除了大幅插图外,还有大量类似电影分镜头的小插图,整齐排列着。阅读时,故事犹如一帧帧的影片在播放。
《喀伦坡之狼》宣传片
他擅长用图画给故事做更多延伸,特别是小图的使用,不但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调节了阅读的节奏。
这在童书作品中是非常少见的。
威廉解释道:
“小图是细节的一种延伸,可以让故事缓缓地展开,内容也更加丰富,同时也可以调节阅读的节奏。我想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用大图展现时间的快速流逝,同时用分镜头一样的小图展现更为详细的发展过程。通过大图和小图讲述不一样的内容,使这些图画共同讲述一个更完整的故事。”
最令人动容的是,这三本书,都取材于真实故事。也正因为真实性,使得作品更为丰富、更有深意。
3册书成为一个套装,拿在手中真实让我爱不释手。
我们曾介绍过《极地重生》和《喀伦坡之狼》,今天三本书会一起介绍(先介绍大象班都拉)之前熟悉他作品的读者,着急的话可以先下单。这次不用凑单,直降可入👇
先看新书《大象班都拉》
著绘:[英] 威廉·格利尔
适读年龄:6岁+
丛林元素让绿意飘满整个封面,最中间的人与象,仿佛进入了和谐之境。
和之前两本书一样,《大象班都拉》也立足于真实故事,它改编自威廉姆斯的《班都拉》。
为大象之间的情感联系而着迷惊叹的威廉姆斯
图源:特雷弗·威廉姆斯Treve Williams
翻开第一页,会发现整本书目录非常细致。
缅甸曾遭英国殖民统治,英国人威廉姆斯来到缅甸工作。
由于他和大象之间奇妙的联结,威廉姆斯后来成为英国人眼里的“大象比尔”。
因为,他们之间的人象友谊,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显得那么真挚感人。
缅甸的大象,经人工捕获和驯服,担起运输木材的重任。威廉姆斯初来乍到,监督起柚木的砍伐和运输,他一共负责70头大象。然而,他跟随象夫们认识了1000+头大象,连它们的名字都叫得出来。象夫目睹象崽死里逃生,以曾为缅甸战斗、牺牲的将军马哈·班都拉之名,为象崽起名“班都拉”。威廉姆斯第一次见到班都拉时,便感受到他俩之间奇妙的联结。(他们都出生于1897年11月。)班都拉身上闪烁着独特的智慧,它能“理解许多人类的词汇,找到营地里所有的工具,甚至还颇具幽默感”。人人都想和这“丛林的骄傲”交朋友,威廉姆斯和班都拉越来越亲密。接下来,威廉姆斯修建了大象学校,甚至还有大象医院。当威廉姆斯饱受疟疾、真菌感染之苦时,班都拉驮着昏迷的他,蹚过急流。可是有一天,威廉姆斯接到了转移营地大象的任务,战象们不得不停止在缅甸的作战了。这场从缅甸森林到印度阿萨姆邦、护送妇女儿童的战象大营救,势在必得。尽管繁密的森林无尽延伸,高耸的山脉无限绵延,人与象在未知的危险前,依然乐观。好景不长,战象们很快被征召,威廉姆斯与大象们并肩作战,终究取得了胜利。但,这也意味着他即将离开缅甸,回到英国。临别之际,他和大象一一告别,独独没有见到班都拉。没想到,威廉姆斯苦苦寻到的却是班都拉缺失了右象牙的尸体。墓碑上的这句话,怎能概括班都拉伟大的一生,承载威廉姆斯巨大的悲痛?一头大象的命运,相较于一个国家的命运来说,可能有点渺小。但是,谁能说缅甸后来的独立跟战象们毫无关系呢?大象与人休戚相关,是不同灵魂的交汇。威廉姆斯和班都拉成为彼此的牵绊,他们一起浇灌出了跨越物种的友爱、忠心、勇气与坚忍。或许,班都拉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正如威廉姆斯所写:”
我之所以找寻到了幸福,是因为我不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与其他生灵割裂,我将自己与身外的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人类之外的大自然仅仅被称作动物或是植物王国,这其实很不确切。
我相信植物和动物都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爱的意识,也知道区分善恶;我们如果将自己与自然隔绝,只能给自己带来损失。这就是从林生活教给我的一切。稀少的亚洲象,也生活在我们中国境内,受到保护。我们尊重它们获得自由的权利。2020年到2021年云南的“一路象北”事件就证明了:人与象能够最大限度和平共处。与自然生灵为伴,人才能在自然中找回一席之地,小朋友耳濡目染,一样会由衷善待动物。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作者以绿为主色,只用了红、黄、绿、黑4种彩铅,就雕琢出细节集中的小图、挥洒出磅礴广阔的大图。威廉姆斯夜里观象,他内心感受到大象的神奇之处,远超繁星。倒下的班都拉,和威廉姆斯的身影一样单薄无比,绿黑交织的丛林线条,掀起一阵阵愤怒的狂啸。他们能明白:生命如此伟大,又如此脆弱,所有生命都值得欣赏、敬重。只有与自然生灵为伴,人类才能在自然中找到一席之地。不论作为科普书,还是故事书,《大象班都拉》的魅力确确实实令人难挡。威廉·格利尔的书,要是放浩瀚书堆里,也能凭实力独树一帜。他通过书传达的人文情怀,要高于科普知识,自有高度,才那么触动人心。威廉·格利尔的另外两部作品,同样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感。《极地重生》一本赞扬人类探索大自然时的坚毅意志;
《喀伦坡之狼》是描绘人类开拓疆土、破坏自然之后的自我反省。
这次人类史上传奇的极地探险,是一次永载史册的坚忍探险,也是一场绝境重生的励志传奇。封面的设计特别棒,蓝白两色,由人、船、指南针、动物(这些也就是故事的主要角色了)组成了一个转轮图案。这个故事讲的是, 1914年8月至1916年8月,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率领27名队员探险南极遇险,在通讯断绝、食物耗尽、气温零下57℃的恶劣环境下,沙克尔顿激励队员奋力求生,以强大的精神意志,带领队员成功脱险。虽然作者在描述他们遇到的困境时,语言冷静又克制,但依然无法阻挡那股绝望之味,穿透书本,扑面而来。
“10月27日,这艘勇敢的小船在经历了最后的挣扎以后,终于彻底被浮冰压得粉碎,没有任何修复的希望了。‘坚忍号’慢慢沉入水中,她的夹板渐渐开始崩裂,海水开始灌入船舱。”
“离开南乔治亚岛近一年后,探险队员们在一块浮冰上无助地任凭海风摆布,随波逐流。”
“这是一场为期7天7夜的长途跋涉。队员们和狗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顶着虚弱和疲惫,拉着沉重的雪橇以超人的毅力向前迈进。”
“经过108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所有人都精疲力竭,冻成了一尊尊雕塑,双手僵硬成握桨姿势,动弹不得。冻伤开始蔓延。”
“除了面对这些险境,他们还要与高原反应、脱水、饥饿和体力衰竭做斗争。现在他们已经濒临极限。”在生存希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沙克尔顿以临危不惧的坚毅与诚信,保持了队员士气。凛冬来临,滞留冰雪之中时依旧看书、举行比赛、开派对迎接冬至:队员霍尔内斯掉进黑漆漆的海里,被捞起来之后依然幽默地说:“我只是担心我包里的烟草”。并最终,在沙克尔顿强大的精神意志、卓越的管理能力下,得以脱险。这是一次失败的南极航行,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又是成功的。它展现了探险家们无比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探索精神。太燃了!突然觉得,那些我们咬咬牙,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的时刻,都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我为我和我的朋友们选择了生存,而不是死亡……我相信探索未知的世界是人类的本性。裹足不前才是真正的失败。
——欧内斯特•沙克尔顿此外,作者威廉还为这场探险,奉上了别具一格的图画解说。27位队员,每一位都值得好好被记录,从名字、爱好到特质:每只狗狗的名字,同样被仔细地记录在案。这些细枝末节,充满了人情味:在沙克尔顿眼中,探险的成败,远没有队员们和狗狗们的生命更重要。威廉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点,并用自己擅长的图画表现了出来。比如,“坚忍号”是一艘经过专门设计的,相当稳固的小船。书的最后,附了一些词汇表,如果孩子问到的话,可以从这里解释给他们听:100年来,艰难险阻没有阻挡住人类探索南极的脚步。这里面,一定有沙克尔顿和他的27名队员,以及69只狗狗的功劳。那些史诗般的人和事,从时光的长河里溯游,即使只是大时代的吉光片羽,也足以动人心魄、促人成长。探险家们,为了实现梦想和追求,在艰难险阻中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超强精神,会一直激励着读过这本书的每一个孩子——成长会遭遇挫折,人生会遭遇困境,但只要乐观、坚持、永不放弃,就能超越它,征服它,最后获得“重生”。布质书脊、印第安元素的封面、充满历史感的仿旧纸张。故事根据著名作家、动物小说之父——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的真实经历和小说“狼王洛波”改编。西顿写的动物小说早已流传百年,但鲜为人知的是,狼王洛波的故事本身就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整本书,分为6个章节。节奏感很好 ,故事衔接自然流畅。狼王洛波,带领着最后的狼群在猎枪、毒饵和猎狼犬之间顽强斗争。优秀的猎狼专家西顿,应牧场主邀请,来到了喀伦坡猎狼。他吸取前人教训,尝试更多的办法,布下更多精心设计的陷阱。曾经威风凛凛的喀伦坡之王,如今被一个又一个捕兽夹紧紧夹住,就这样狼王仍然不肯倒下。但是,桀骜不驯的狼王,不肯向敌人低头,自己放弃了生命。“人们都说,如果一头狮子失去了力量,一只老鹰被剥夺了自由,一只鸽子被抢走了伴侣,都会因心碎而死去。这匹老狼同时遭遇了这三种打击,就算它意志再坚强,又怎么承受得了?”读完,久久不能平静。有痛心、有惋惜,更有一份惭愧,是因人性深处的自私。狼王带领狼群,一次又一次挫败猎人的智慧,躲避陷阱。甚至还会把有毒的诱饵叠放在一起,并撒尿。以此来表示对猎人的藐视。但,他不仅没有预期中“胜利的喜悦”,取而代之的反而是,深深的“罪恶感”。洛波对狼群的责任感,对伴侣的忠诚,以及在与猎人们交手中展现出来的聪明狡猾,还有那份宁死不屈的骄傲,无一不让西顿动容。看到这里,叮当难过地流泪了,他说不想狼王去世......我的心情也很复杂。作者通过在故事中逐渐转变视角,让读者在阅读时慢慢有了自己的理解。从人类视角转变为自然视角,从猎狼视角转变为“朋友”视角。最后引出西顿的改变,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并且注定要发生的。狼和我们一样,情感丰富,竭尽全力为“活着”奋斗,直到死亡来临……人们曾经为了开拓疆土而破坏生态,也正是因为人类的占领和打猎,狼群能够捕猎的食物才会越来越少,最终不得不铤而走险,来到人们的牧场。虽然最后,西顿终于明白,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好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前赴后继地为保护环境而奔走。这得益于“洛波们”的牺牲、“西顿们”的反省。在这本书的最后,威廉还提到了几位国际知名的生物学家、作者和生态学家,他们全都是在受到西顿影响后,投身环保事业的人——阅读这本书的当下,我常犯起疑惑。到底该说它是一本绘本?漫画?小说?科普?还是历史书呢?“事实上,我无比同意英国知名自媒体Bookish Life的观点:
威廉·格利尔的作品,已经不能简单地被判定为绘本,或者小说,他打破了体裁的界限,用一种混合的魅力,为非虚构类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它是粗犷的、狂野的。但是当它们在一起时,却偏偏能呈现出,那股典型的美国西部风貌。倒也是很奇妙。尤其是这些超远镜头,场景非常之大。人行其中,渺小如蝼蚁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而在描画猎人的武器时,构图是这样,一件件单独摆放。十分可爱有趣,这可都是猎人们的“宝贝”啊。一副群鸟惊起,画在洛波死后,这样的夕阳,又美又悲伤。威廉真的很有天赋,用色虽少,笔触虽简,却能把每幅图的意象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孩子们需要这样的书,他们应该知晓,人与动物是共生关系。要学会与世界和谐相处,并保留,对生命、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