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被禁止,“礼品茶”该何去何从?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中国是礼仪之邦,所谓“礼尚往来”,送礼成了现在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礼仪,也成为人们的一种风俗习惯了。而且,一份合适的礼物送得恰到好处,既能表达你的心意,同时又巩固、加强了彼此之间已有的良好关系。
但是,在过去的一些企业之间习惯送高档的茶叶、烟酒等礼品,互相攀比,大讲排场,大手大脚,浪费严重,导致支出费用膨胀,失去了送礼的本意。以“三公”消费为名,把“三公”消费变成了一些腐败问题的藏污纳垢之所。茶叶也随之受到影响,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公”消费,指党政部门公务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往年节假日过后都是礼品回收商店生意最红火的日子。尤其在北京,各大部委云集,跑部送礼的需求很高,礼品回收的市场空间一度很大。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现象普遍。“三公”消费支出的刚性不足、弹性有余,随意性很大,超出标准、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模糊消费,变通开支现象严重。灰色消费,假公济私现象频发。
然而随着中央反腐的力度变大,送礼的现象少了很多,直接影响了礼品回收商店的进项。除了发愁没有礼品可收,从业者还担心回收的礼品没有销路。由于国人送礼习惯送高档烟酒、茶等,以前回收过来之后,除了零散的经营,大部分以稍低于市场的价格进入食肆酒楼。
从2013年年底开始,一纸“三公”禁令就让茶叶、烟酒和餐饮等这些行业感受到了寒冬。
“三公”消费一收紧,吃喝也变少了,餐饮业的不景气也传导到礼品回收行业。据了解,当时有不少茶叶、烟酒行业商店大幅打折降价仍然难以销货。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要关门大吉。
以往,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是送礼的高峰期,茶叶、月饼、烟酒备受青睐。2012年起,中共中央陆续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包括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严禁用公款走访宴请等,曾经火热的礼品行业骤然“失宠”……茶叶常被作为馈赠佳品,节日期间格外受人青睐。曾经在中央大力提倡厉行节约,抑制公款消费的背景下,曾经淡出的茶叶慢慢又在人们的生活里回温。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茶叶似乎慢慢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里,不仅自己闲来没事时会喝些茶,每逢过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也会选择送茶叶。
中国人送礼为何偏爱送茶呢?
一、茶为国饮
中国人送礼,讲究礼轻情意重,送茶其实不止是送茶叶,更是送文化,中国茶文化5000多年。茶饮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已根植于中国传统。茶是每个家庭的常备物,日常饮用和待客都会用到,而且老少咸宜。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不但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而且还彰显了主人的文化品位。
二、喝茶保健
我们送礼物的时候,更讲究意义,如果单纯为了节日送礼,我们显得过于肤浅,送礼,要选一些有意义的,有代表性的。茶是世界第一大保健饮品,古有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喝茶能止渴生津、消食去腻、排毒醒酒、利尿通便、祛痛风、防辐射、缓衰老等作用,古今医典、中外科研都肯定了其药用功效。特别是现代生活高压、相比于其他传统礼品来讲,送茶更为健康。
三、茶饮文化深厚,更是传承文化
中国悠久历史文化,我们需要传承人。茶饮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已经根植在中国的传统中。“以茶待客”是中国普遍的习俗。现在大家保健意识提升,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人人热情好客,往来送茶盛行已久,茶叶的保健功效这几年也被人们看好。
中国人送茶,送的是心意、是情结、是文化、是传承!
但有些人会害怕被送茶叶,这是为什么呢?
1、因为茶跟“查”谐音。
电视剧《大清盐官》里有个情节,当一封装有一小撮茶叶和一点盐的信从京城寄往扬州,收信人明白,“盐”暗指“严”,而“茶”则暗指“查”,合起来就是“严查”的意思。在早期香港的一些电视剧里,行政公署要调查某个公职人员,就会先打电话请这人过来“喝茶”。
所以,在观众的潜意识里,被请去“喝茶”就意味着即将被查办。社会上那些违法乱纪的人,或者官场上的贪官污吏,他们最害怕被调查,比较避讳这个“查”字。所以,一听到“茶叶”或“送茶”就会心惊胆战,害怕被“送查”或“查到了爷头上”。
2、害怕不喜欢的人向自已表白。
成品茶叶都经过加工烘烤,喝的时候要用开水来冲泡。所以,一些年轻人就巧妙地利用茶叶来向心仪的对象表白,意为“想要泡你”,想跟你交往。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送茶叶的人恰巧也是自己喜欢的,那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如果是自己不满意的人,那就有些伤脑筋,拒绝时既不能伤害到人家,又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所以,这类人也比较害怕别人送茶叶。
送礼就是送祝福、送健康。中国的茶自古以来就深受大众喜爱,不仅有深厚的文化气息,而且对人的健康有莫大的好处。所以送礼送茶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