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梅叟”何振岱:孤标傲岸一高士 教泽广布“十才女”

2017-08-12 王礼林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何振岱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号心与、悦明居士、龙珠居士,晚号梅叟、觉庐老人、圆修老人、南华老人等,晚年自号梅叟。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区)人,祖籍福清南华。近代诗歌史上,著名诗人,学者,同光派闽派殿军人物。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


1897年中光绪丁酉科福建第四名举人。1898年入名儒、词学家谢章铤门下。3次考进士均落第。科举废止后,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沈葆桢之子)聘为藩署文案。沈离职后何振岱到上海柯鸿年家司笔墨兼教读其子女,不久结识了老乡陈衍。辛亥革命后,与陈衍同回福州。何振岱应聘为福建省盐运使刘鸿寿西席,居住光禄坊与陈衍对门。1915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建西湖公园,倡议重修《西湖志》,何振岱任总纂。1916年,何振岱应聘编撰《福建通志》的《艺文》和《列传》部分,历八年至1924年完成。1923年何振岱应老朋友柯鸿年之邀往北京任柯家教读。20世纪20年代后期旅京期间曾参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选目工作,名列编委名单之中。1936年,日本侵扰北京,何振岱回榕,从此再未离开。



“来从霜后看湖天,碧不如春净可怜。六扇晴窗生潋滟,数株红叶作风烟。”这首绝句名叫《西湖观濮轩》,出自清末至民国时期福州一位文豪之手。近一百年前,一个主张学诗“以学宋为主,而不以宗宋自限”、名叫“同光体”的诗派席卷全国,该诗派中最重要一支力量的“闽家军”里,有两位是邻居的诗人,他们都从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大光里走出来。一个叫陈衍,一个叫何振岱。


何振岱究竟是何许人也?“诗书画皆称绝一时”“其培养的十才女个个不凡”“是个有气节的正直文人”……这是民间对何振岱为人及其一生成就的评价。何振岱究竟心中墨水几何,有个小故事可见一斑:帝师陈宝琛晚年垂暮力衰,在应付不周时专门请何振岱代笔弄墨。


古人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视为才子的标准,而何振岱恰以“诗书琴画”享誉于世。其诗作深微淡远、疏宕幽逸,在“同光体”闽派中独树一帜;其深研各家书论经典,书法融碑帖于一炉,极具清刚之气;其善绘画,所做山水、花鸟画清隽飘逸,称绝一时,尤好画梅,以“梅叟”自居,所画梅花清雅淡丽、栩栩如生;其还好琴,工七弦琴,最擅《高山流水》《平阳落雁》,琴艺中阳刚中和之美,音色明亮饱满,高朗纯粹,与被誉为民国古琴第一人的杨宗稷齐名。


何振岱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的性情中人。其秉性刚爽,当时的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拟请代作贺蒋介石六十大寿文章,送润笔3000元,谁知何振岱,宁守贫不奉承,坚辞不为;其又古道心肠,时人冲他“心好”,常把弃婴放其家门口,何振岱常是先嘱人喂养,接着再花钱送到“上门奶妈”处喂养。尤值称道的是,他在大是大非前立场分明,在抗战期间,福州沦陷,他卖文的生计中断,日军曾慕名托人聘他为顾问,但纵使贫病交加,何振岱也严辞拒绝,拒当汉奸,尽显一代名儒风骨。


1936年何振岱(左)与诗人陈三立合影于北平海甸。


“布帆一片是渔艭,天捲长虹入小窗。枫叶芦花都未有,只凭寒日看秋江。”


这是何振岱最为推崇的绝句诗之一,选自《闰七夕洪山桥酒楼》四首之三。该绝句四首,因风神酷似清初杰出诗人、以写七绝著称于世的王渔洋《真州绝句五首》,被陈衍与钱仲联分外推崇,两人先后编纂过《近代诗抄》,《闰七夕洪山桥酒楼》皆一首不落地入选。


写诗成就了何振岱,诗歌不仅成为他生命不可分割一部分,更是其毕生事业。他一生著诗百余首,其早期作品充满幽僻、清冷、峭厉之感的意象,大量使用诸如“绝壁”“幽亭”“寒涧”“寒松”等词语。其实不然,他诗中花草树木、琴棋茗酒、大川大河、风景名胜比比皆是,甚至生活琐碎也别有情趣。


其诗学主要观点是:论诗崇尚性情,不喜用典,为诗之道不当专求之诗而归重于为学为人,诗贵有独知独觉忌模仿,诗之为道以雅洁为先、雅而洁则离俗远、离俗远则去古弥近。


以性情为例,他认为好诗皆从胸臆中流出:“总以自写胸襟、意与造物者游为最上乘耳”。但又不认为不等于写性情的诗都是好诗。何振岱在《北游纪略》里写到:“诗言志一语,引而未发,人苟性情不凡,即是诗之根本,失其不凡之性情,安有不凡之言语?鸱作凤鸣,豕具麟彩,不几于妖乎?”。他认为,不凡之性情,不凡之言语,正是诗人之诗的标志。


“绝句宜若仙露明珠,轻匀无迹”,这是何振岱向学生传授的绝句写作技巧,也是他绝句写作的经验总结。“仙露明珠,轻匀无迹”,八字自南宋诗论家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来。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正是神韵派诗歌特有的一种境界,也是何振岱追求的境界。


除写作技巧,何振岱创作也讲究态度,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其师谢章铤1898年赠诗有“果能惨淡得生新”之句,惨淡者,苦心构思之谓也。其总角好友龚葆銮1893年写的《题梅生诗卷后》也有“冥心觅句时长哦”之言,冥心者,潜心苦思之谓也。师友的赠诗证明他年轻时即有苦吟之癖,不肯随便成诗。



何振岱临《石门铭》


“定无后悔惟勤学,各有前因莫羡人”这是何振岱写于书房的一对楹联。他以此自勉,哪怕求学路上荆棘丛生,也苦学不倦、百折不挠,终成就一代大家。


何振岱的父亲是个秀才,曾任县府幕僚,但家道贫寒。其幼时极爱读书,但因家贫,无法上学,差点到店馆做学徒。幼年何振岱求学心切,不从父命,加上其母重学,宁作女红、供子上学,何振岱最终进入私塾读书。


何振岱十二三岁便能熟诵《五经》《史记》《汉书》,出口成章,为文千言立就,深得塾师赏识。1897年,他考中第四名举人。但中举之后因不循八股文,在1898年、1903年和1904年,连续三年投考进士都未得中。不久以后,科举制度废除,从此他的进士梦彻底破灭。


虽然进士没当成,但难掩其才华。1887年,何振岱还未中举,没有资格进当时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致用书院,但他时常替该书院朋友代作课业,凡其他代作,都名列高等。到他中举、能名正言顺地进入书院后,每次作文,总是“阖市争相传诵”。


1909年,何振岱到上海,有友人请何题扇面,何振岱顺手摘录几首自己写过的咏西湖的诗。不料,上海名流见了,无不击节赞赏。当时,上海报刊杂志辟有“文苑”专栏,何振岱作品便常被选登,从此诗文享誉全国。


1923年,福建政局动荡,何振岱举家迁赴北京。时任末代帝师陈宝琛在京城文运亨通,总要请其撰文作句,笔墨生意十分红火。但此时的陈宝琛已届80高龄,垂暮力衰,应付不周,专门请何振岱为其代笔弄墨。任何文字只要是何振岱代笔的,陈宝琛便十分放心。


但提到何振岱的才华,有件事不得不提,即其培养了民国福州著名的“寿香社十才女”。1936年,何振岱从北京返回福州,以读书写诗作文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及身世的忧思。此时,叶可羲、王德英、刘蘅三位女子拜学何振岱门下,学诗作画。后来这三位门徒又相继介绍同好拜何振岱为师,她们分别是王真、王闲、薛念娟、施秉庄、张浣桐、洪守贞,再加上何振岱其女何曦共10人。这10位女性皆才华出众,随后结成福州首个女子诗人团体“寿香社”并著有《寿香社词钞》,被誉为“寿香社十才女”。


何振岱抚琴照(1924年摄于北京)


何振岱虽然诗歌成就排第一,但其“书画琴”的造诣也同样出众。


何振岱酷爱书法,深研各家书论经典,上溯魏晋,下涉明清。他的书法融碑帖于一炉,功力深厚,自成一家。其书法极具清刚之气,大小字均佳。其中小字以欧阳询为底时掺魏贴笔意,结体中官收拢,四体开张,用笔简约随意,轻松自然。为练书法何振岱一生的勤学苦练,就算年届67岁,仍为自己定下日课,他在1934年农历八月初八日日记中写到:“自是之后,每日临古碑帖,皆写全本,留为成绩,以验进退。1940年他作有《临石门铭十年,忽有所悟,喜而书此自勖》一诗,既肯定了此前的“老来更力学,此志偏不衰”,也为当前的“一朝若有见”“苦心造妙境”而感到欣慰,同时仍不忘提醒自己:“微悟何足恃,努力须虔追。”


何振岱也擅画,所做山水、花鸟画清隽飘逸。尤喜画梅,他号梅生,老年自称梅叟,所画梅花清雅淡丽,笔触轻盈。他作画追求惬意自由,在诗中有著:“一凭孤赏随心写,何限秋光绕笔来。更为小斋添供养,装潢拓本古樽罍。”对于作画,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出文人画“画心高于画力”,以及文人画“能画诗”——即擅长画诗、以诗之意境入画的见解。并身体力行。陈曾寿题何氏画曰“梅生先生人品高洁,偶尔作画, 翛然意远,若不食人间烟火者,其妙正在不能甚工,全然士夫气,与时流相去何啻霄壤之别”,以示自己的敬仰。


此外,何振岱还好琴,工七弦琴,长年以琴为伴,最擅长《高山流水》《平阳落雁》。自言“余初学琴,笃访琴人,无真正知解者”。他的琴艺中阳刚中和之美,音色明亮饱满,高朗纯粹,板眼则于净明白,已达刚柔相济、虚实相涵的圆熟之境。


有记载,被誉为“民国古琴第一人”的杨宗稷,将旧藏宋琴“松风琴”赠送给生前好友王式通,王式通敬慕何振岱才华,身后遗愿何振岱帮助订正文稿。王式通过世之后,“松风琴”被转赠给何振岱。而“松风琴”铭文中写到:“梅生(何振岱)世丈高亮渊静,喜弹琴,与九嶷山人(杨宗稷)齐名”。


何振岱喜梅,号梅叟,爱画梅。


何振岱在文化上的成就,不得不提其对民间教育的贡献。“愿松成盖笋成林,老去难消只此心。”这是何振岱写于1934年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何振岱愿意传道授业、播撒桃李芬芳的伟大志向和态度。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授学数十年,及他门者不下二三百人。他能培养出民国福州著名的“寿香社十才女”,正是对于其在教育上的独特理念和才华。


首先是对待学生都一视同仁。其学生王真《觉庐侍谈录》曾记录道:“师云:‘我于诸生无偏心,可质天地神明,有悦学者皆愿倾我所知以告之。’”他既授学生以诗、书、画、琴,也授以为人之道,强调“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他讲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其理念超前, 举凡当时中国高等学堂的研究生教学、函授教学,他都乐于借鉴和采用。据寿香社才女们回忆,老师何振岱从未给她们上过集体课。虽曾给个别学生说过书,但他依然主张应由学生自学,老师则为学生开列书单,适当指导,并批改作业。收在王真《道真室集》中由王真整理的《梅师读书举要》一文,就记载了何振岱为学生开列的书单。


他特别推崇一部指导读书门径的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在约写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与超农书》中写道:“读书先求其要者……(《四库书目提要》)凡数十类,皆有总提要,即总论也。草书抄,每日一篇,约二三月可毕……此为第一步入手之大道路。夫名为士人,而于古今经史源流不能明白,遑论其他?君诚有志,请先理此,以后应读之书亦不多也。经、史之数有定,人能熟一经一史,便成学士。子部要者亦不过数类,集部则当看者更不必多,直浏览足矣。大抵得要则易成, 泛及则虽勤不足道也。”


作为老师,何振岱十分尽职尽责。他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撰写读书札记, 写作诗词,习字习画,每隔一段时间就给予批改。有个故事,知者无不感动,尽显其崇高师德。1951年春,学生王真手抄诗作成《道真室诗》,呈交何振岱审阅。彼时何振岱不顾84岁高龄,仍以羸弱之躯对该诗作全面批改,并写序作跋题贉。他还鼓励学生从事国学研究,既当文人,也当学者。他提出:“约定三数人共治一经,或一子、史,以有札记批评为着实功夫,不特成己,兼可成人”


其学生叶可羲在《何振岱传》礼写到:“为父母者皆以子女得附门墙为幸”。何振岱对福州教育事业的贡献,早已载入史册,他的文化理念和师德也在学生及著作的代代传播下,不断影响着八闽子弟,造福后人。



各方评说

(可上下滑动查看)

陈衍(同光诗派创始人)写道:“君诗语能自造,而出以自然,无艰涩之态。”


陈宝琛(末代皇帝溥仪老师)曾在何振岱所作之文上加按语道:“大作清婉,读了口角生香”、“大作平实坚致,循诵再三,无可增损”。


卢前(民国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在《丁乙间四记·福州十七日》写道:“祖牟约往文儒坊三官堂访问何梅生老先生。梅翁是留闽唯一的诗人,他的七弦琴还没有传人。我想请他在春暖时来永安音专一讲琴学,并请介一弟子到永授琴。”


代表作品

何振岱著述甚多,代表著作有《觉庐诗草》7卷、《我春室文集》4卷、《榕南梦影录》2卷、《心自在斋诗集》1卷、《寿春社词抄》8卷、《西湖志》24卷传世。尚有《易学录》、《明诗话》、《词话》和《笔记》等未出版。代表诗作有《理安寺》《鹤涧小坐》。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老骥”陈章武:踏遍青山人未老

► “劲骨青松”虞孝龙:朗月有清风 师古得真传

► “听竹斋主”余险峰:心融儒道释,艺绝画诗书

► “老蔌”陈叔侗:毕生文事尽丹忱,戮力史志留闽声

► “文艺界常青树”许怀中:似水流年山海情深,文学创作与研究同行

► “福州女儿”冰心:爱燃橘灯 闽都文脉滋润最初的“文心”

► “问耕斋主”王立根:戮力“闽语”潮头立,踏遍“文山”不老根

► “书生报国”郑振铎:生如夏花的一代才华 以文化传人为己任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
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