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三乐斋主”张英慧:扎根剧坛四十载,一片丹心在闽都

2017-08-29 邱陵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张英慧

张英慧,1947年4月13日出生在福州闽侯县南屿镇大元峰村,一个乌龙江边风景秀丽的小村庄。他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大专文凭。曾先后任闽侯县剧团编剧、福州市文化局艺术科干部、福州市文工团(福州市歌舞剧院前身)编剧、闽剧院二团(后改为红旗剧团)编剧、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专业创作员。现为国家一级编剧(正高职称)、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电影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电视家协会会员、闽都文化研究会会员,原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兰花赋》剧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福建剧坛,国家一级编剧、现年70岁的张英慧有两个“标签”:低调、忙碌。说他低调,是因为参加工作至今,尽管硕果累累,多家媒体想采访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以致于在网络上几乎查询不到关于他的新闻报道;说他忙碌,是因为除了必要的社会活动外,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创作地方题材的文艺作品上,用一片赤诚之心守护着闽都文脉。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加入闽侯县剧团算起,张英慧扎根剧坛埋首创作已逾四十年。在此期间,他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老黄牛,精心耕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捧出16部戏剧剧本、9部53集影视剧本和7部长篇历史小说。


令张英慧引以为豪的是,其最为人所熟知的无疑是2001年创作的《兰花赋》,同年立项、创作、排演并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中国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大奖,并获剧本奖等九个单项奖。这部闽剧大戏,在十多年后仍晋京在中央党校、国家大剧院展演,新版主演吴则文更在2017年凭借出色表演成功“摘梅”。


“梅花吐艳新春丽,骏马奋蹄跃锦程。”张英慧的家门口,贴着这么一幅寓意吉祥的春联,“这是一位书法家朋友写给我的,说我虽然退休了,工作干劲可比年轻人还足!”他笑着说,从剧作家“跨界”写历史小说,与创作闽剧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撷取闽都文化的精粹,让更多后人知晓,并为之骄傲。


走进张英慧的家,第一眼看到的是书房,书橱内外,排满了各种书籍,就连一张小床,也是用堆满书籍的八个纸箱做成的。中外名著、现当代经典作品、古典诗词歌赋、历史典籍以及志典工具书等,不下六七千册之多。书架正中间还摆着市委文明办颁发的“书香人家”牌匾。


张英慧喜欢待在自家不足十平方的书房里创作,靠墙的书架上搁着另一幅友人留下的墨宝,“三乐斋”赫然入目。“子曰: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张英慧说,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的观点,他深表认同,只是他还多个爱好音乐,文学创作有时候需要一点激情和灵感,而美妙的旋律能牵引着他在艺术天空里自由翱翔。




2014年9月18日,《兰花赋》走进中央党校演出,散场后张英慧在此留念。


2014年9月18日晚,北京的中央党校礼堂内座无虚席,闽剧《兰花赋》在此登台献演。


剧情推进到“送灵”一幕,高悬的匾额上书四个大字:“守正如兰”,决定自我救赎的严子轩声泪俱下地唱道:


“立空谷,吐幽香,一尘不染;凌霜雪,傲长空,可敬可亲;我不幸,移乌盆,任人摆布;形未改,质已变,背叛初心。”


这是该剧的画龙点睛之处,即“守正如兰”意涵的拓展与延伸。古戏历久弥新,仍有“震撼”之感。演员谢幕,全场掌声雷鸣。此刻,坐在台下的张英慧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事实上,《兰花赋》是张英慧2001年创作的闽剧剧本,同年一炮打响,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中国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大奖,并囊括剧本奖在内的九个单项奖,可谓旗开得胜。十多年过去了,这部戏依旧笑傲剧坛,令人赞叹,这让张英慧感到十分自豪。


《兰花赋》是如何创作而成的?张英慧说,该剧以乾隆年间发生在福建长泰的十八条人命的惊天大案为原始素材,早前已被几代福州剧作家写成剧本,搬上舞台。


上世纪20年代,这一真实事件曾由严天铎编成闽剧《伍老与周良显》。后来,林亨仁创作的《闹灯会》、陈表贵创作的《兰花案》、陈冷整理的《斩浦霖》均由这一题材改编而成。《兰花赋》就是在《斩浦霖》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


2001年11月,闽剧《兰花赋》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2001年,为参加在广西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福州闽剧院决定创排《兰花赋》,编剧的任务落在张英慧、林芸生和池敬嘉三人身上。经过深入分析,他们决定在新版本里推陈出新,创编了失足官员迷途知返的情节,在人性塑造方面更胜一筹。


张英慧回忆,他是在当年春节后开始落笔,每写一场戏,就带着文稿骑着自行车到林芸生家商讨修改,回来再接着写下一场戏。“我记得很清楚,整部剧本前后一共改了16稿,基本上一个星期改一稿,同时还与林芸生二上北京、一下深圳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到了6月份完成剧本创作交给福州闽剧院排演。”


新版《兰花赋》中,圣洁的兰花作为灵魂意象贯穿全剧。尽管剧情有借古喻今的意味,被人视为“反腐倡廉”的典范剧目,但张英慧认为,他们最初的想法并非仅反映官场贪腐,而是希望通过展现三朵“兰花”的分合沉浮,揭示人性的脆弱、守正的艰难和浴火重生后的灿烂,告诫人们:不论为官还是为民,都要“守正如兰,永葆高洁”,秉持良心,把好道德底线,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公平,生活才有美好。


2001年6月,携剧本《兰花赋》参加研讨会。


《戏曲研究》主编、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的王安葵曾多次观看《兰花赋》,他表示:“《兰花赋》聚焦反腐倡廉题材,极具现实教育意义。难能可贵的是,《兰花赋》没有延续传统戏剧脸谱化的人物刻画,而是呈现出主角在面对复杂的人情、人性和官场时各异的选择与姿态,写实而纯粹。”


《兰花赋》火了以后,在福州掀起抢戏热潮。长乐、闽侯、福清各地的群众都千方百计邀请剧团下乡表演。福州闽剧院院长杨东曾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在长乐,刚开演就下起了雨,遮雨棚不大,还有几百人在外面,结果他们就一直撑着伞看到结束。”


至今,《兰花赋》已出炉16年,严子轩的扮演者从“闽剧第一梅”陈乃春到“新晋梅花”吴则文,始终长演不衰。业界评论,《兰花赋》始终在写人,写灵魂,写美好与向善,也正因如此,始终为人所喜爱,并得以传承与再创作。


张英慧说,16年过去了,新老演员完成接班,“值得总结一下。”他表示,《兰花赋》不光艺术水平高,更重要的是,契合当下时代主题,很有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三十六计》系列丛书中的四部,由张英慧创作。


2009年10月,福州市委文明办、市读书月组委会评选张英慧及家人为“书香人家”,这是他一生中感到荣耀的一件大事。他是个“书迷”,要从小时候说起。


张英慧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在孩提时代,张英慧记得,母亲常用福州话为他讲故事、唱童谣,在他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兴趣在于从小的培养,目标在于人生志向的确立。”张英慧读小学四年级时,班主任张立光老师见他下课后无所事事,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让他阅读。时至今日,张英慧仍然清晰地记得,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埃克多·马洛的《苦儿流浪记》,他一下子被书中的小主人公雷米凄惨的身世深深吸引,并为其不幸遭遇而悲戚伤感。


后来,老师又给他《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书作为课外读物,他同样被书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老师还让张英慧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复述一遍给他听。“刚开始,我不懂这是为什么,长大后才知道,这是训练我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张英慧笑着说,大概从那时起,他的读书兴趣就被培养出来了。


进了中学,他又遇到语文老师周悟非。为培养他的写作兴趣,周悟非老师选了许多美文供他阅读,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和谷岩的《枫》,郭风的《荔枝蜜》以及周老师自己写的、发表在《热风》《福建教育》上的《武夷山颂》等散文。


拍摄《马江之战》,与外籍演员合影。


这些文章中优美的词句和隽永的意韵,让张英慧痴迷陶醉,浮想联翩。从此,他也开始学写起散文来。记得有一篇散文叫《钱塘江潮颂》,被语文老师看到后大加赞赏,在上面还专门写了一段批语,建议在校黑板报上发表供同学们学习欣赏。热情上来了,他还和几位文学爱好者自费创办一本名叫《海燕》的刊物,发表了许多散文、诗词和小电影剧本。


上世纪70年代初,因为他的笔杆子,他被闽侯县剧团看中,招进去当了一名编剧。由于学历只有高中毕业,他迫切地想到大学深造,机缘巧合下,他被推荐至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的三年里,单位还给他发薪水。


有个插曲不可不提。1978年,还在闽侯县剧团的他,与其恩师杨基合作了一部闽剧《五虎口》,参加省戏剧会演荣获剧目、剧本二等奖,彼时他还不到30岁。声名鹊起后,福州市文化局的领导赏识其才华,派出专人驾驶着吉普车来到位于螺洲镇的一处演出场地,在众人目瞪口呆中,将他接走,调到了福州工作。就这样,他得以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发挥才干。


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正逢戏曲蓬勃发展,他不写话剧,转而专攻地方戏。1985年,他进入闽剧院二团,创作了一部现代戏《大小夫人》,讽刺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俗人。当时,这部闽剧在天华剧场上映后,由于贴近生活,广受老百姓欢迎,当地报纸配发评论文章,被刚好来福州寻找题材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辑韩志君看到,还专程去剧场看了演出,然后找到张英慧,盛情邀请他改编一个电影文学剧本。


1987年,同名电影故事片投拍,年底在全国上映,当然也包括福州。这下可了不得,将闽剧题材搬上大荧幕,在福建尚属首次。随后,电影《大小夫人》参加第十五届国际喜剧电影节,又抱回“幽默与讽刺”荣誉奖,“当天晚上,我就被叫到市领导跟前,当场给我奖励,增加一级工资,从38.5元涨到43.5元。”张英慧也凭借此剧成为当年文化系统唯一一位晋升中级职称的编剧。


此后,借着这股东风,张英慧陆续创作了13集电视连续剧《马江之战》、10集电视连续剧《多思年华》等,均斩获国家级大奖。





闽籍作家“三十六计”历史小说研讨会2002年在福州举办。


作为剧作家,张英慧却不时在工作之余,对长篇历史小说萌生起强烈的创作欲望,至今已“跨界”出版了7部约180万字。


说到创作起源,就不得不提到14年前轰动全国书市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十六计》系列。这套富有创意的系列图书,从春秋战国到清初两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挑选出最能表现三十六计精髓的故事,每一计以一个大谋略家的故事为主线,创作出一本历史小说,从而构成中国历史绚丽多彩的画卷。


“这是台湾出版社与福建10位作家联手打造的作品,除了我之外,还有马书辉、陈茂松、冯秉瑞、周明等福州作家,王顺镇、姚清水、郑文金、曾步崇等莆田作家和漳州作家黄清河。”时任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英慧负责其中四部:《围魏救赵》《暗度陈仓》《抛砖引玉》《苦肉计》。


从1997年开始,张英慧以每年一部的速度进行创作,连续四年终于完成。整套丛书共计720万字,甫一上市,就在华文读书界引起热烈反响。在台湾出版后,很短的时间内就销售上百万册,且每部书都印刷5次以上。新加坡、韩国、日本均已购得版权,用英、韩、日三种文字分别出版发行。祖国大陆的珠海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也购得全部或部分版权出版。


在著名导演陈怀皑家中,听取他对《马江之战》剧本的修改意见。


2002年,第十三届全国书市在福州举办期间,省、市作家协会还在福州召开“闽籍作家《三十六计》历史小说研讨会”,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界、出版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纵论其艺术特色和亮点。


著名文学评论家孙绍振认为,历史小说有其当代性,福建文人特有的“理性浪漫主义”或“思辨的飘逸”风貌,似乎使他们特别适合于从事这项将历史与文学特性结合的文化建设工程。“他们在将一套古老计策的原典材料进行文学性转换的过程中所作的这次集体亮相,是颇为有声有色的。”


2016年3月,张英慧创作两年有余的新书《戍台令》正式面世,全书约32万字,“是我写得最久、最用心的一部。”张英慧说,这本书写的就是福州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受命保卫台湾、抵抗日本侵略者、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故事。


“沈葆桢不到60岁病逝,一生政绩卓著,其保卫、开发和建设台湾的功绩,以往只见史学家以记事论述或发表家书、奏折的方式来介绍,我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纪实小说的形式来写,可以让后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感受那份浓烈的爱国情怀。”张英慧说,为写好这部书,前后花费一年时间搜集整理资料,一共看了177部志书及有关资料,总字数超过5000万字。


与人合作编著《闽剧文学鉴赏》《闽剧经典音乐唱腔选粹》成为艺校中专教材,参与编撰《闽剧史话》。


据张英慧介绍,这部《戍台令》被列入福建省和福州市2016年文艺发展基金资助项目,还引起部分影视公司的兴趣,正就版权问题进行接洽,有望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此外, “咪咕阅读平台”已决定“网络出版”。


在张英慧的桌上,记者还看到一部已经完稿、尚未出版的书稿,“这是一本讲述平凡的检察官故事的当代长篇纪实小说,原型来自生活,已经交给出版社审编了,至于书名,暂时保密,今年内预计就会出版。”张英慧说,放下这部书稿,他已经在构思下一部小说的选题和框架,“还是围绕福建、福州故事来写,家乡有太多可以挖掘的题材,写不完。”


张英慧心系闽剧,情牵闽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头十年间,福州剧坛上一共创作了《洪武鞭侯》《林则徐充军》《灞陵伤别》《天鹅宴》《王茂生进酒》《红豆缘》等多部获国家级大奖的新剧目。张英慧为每部获奖作品写剧评文章,刊发于《中国戏剧》《文艺报》《湖南文艺》《福建艺术》《剧谈报》《闽都文化》等报刊杂志上,共约十五、十六万字。这在剧作者中是很少见的,足以说明他乐见同行取得的非凡成绩,及不遗余力地热情推介闽都文化。


由吴则文饰演严子轩的新版《兰花赋》。

代表作品

长期从事小说、戏剧、影视剧创作。2001年创作的闽剧《兰花赋》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奖,并获剧本奖在内的九个单项奖。2014年,应邀晋京展演,先后登上中央党校、国家大剧院的舞台;2017年,作为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参赛剧目,竞演成功,主演吴则文获梅花奖。


该剧实现16年长演不衰,进一步在全国擦亮了闽剧这一地方戏的特色品牌。


此外,1985年,创作的闽剧现代戏《大小夫人》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故事片,参加第十五届国际喜剧电影节获“幽默与讽刺”荣誉奖;闽剧《长乐公主》、汉剧《定光佛缘》分别参加福建省第24、25届戏剧会演获剧目、剧本二等奖。


1991年,由张英慧执笔并与人合作的13集电视连续剧《马江之战》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二等奖;1995年,与人合作的十集电视连续剧《多思年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及“飞天”一等奖。


1997-2000年,创作出版《三十六计》系列长篇历史小说《暗度陈仓》《苦肉计》《围魏救赵》《抛砖引玉》等四部;2014年,创作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苏秦》;2016年,创作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张仪》《戍台令》,其中《戍台令》被福建文艺发展基金、福州文艺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列为重点扶持项目。


《兰花赋》剧照


各方评说

(可上下滑动查看)

王安奎(戏剧评论家):《兰花赋》讲一个古老的官场故事,却演得很有新意,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最近又一次观看此剧,依然感到新鲜和震撼,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启迪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说明这部作品经过了时间和观众的考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该剧既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精品力作。


黄安榕(作家):张英慧在《戍台令》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如造船厂所用的西洋机器和炮械的零件等,其现用名称,是福州人梁鸣谦根据它的构造、性能和作用,以洋文音译或意译,用汉语定名的;以美国策划,英、法两国参与的“岛链计划”,是从西乡从道侵台开始实施的,但侵台第一战,很快就被沈葆桢击破,未能如愿。


林焱(文艺评论家):历史小说《三十六计》丛书,相当有分量。它沿袭了古典演义小说的叙事观念,同时也包含当下社会思潮所富有的探索与创新精神。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历史与谋略的关系,思考历史题材叙事文艺作品中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包括作者与广大读者历史观念的倾向性,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还包括文艺作品如何揭示史实中的哲学意味、如何弘扬智力因素、如何营造愉悦效果等。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忘岁翁”曹文彬:泼墨挥毫“走龙蛇” 学遍百家“还自家”

►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心系闽剧一生情,留得芳名共到今

► “耕夫”陈苏:深耕群众文化“沃土” 播撒民间文艺“种子”

► “梅叟”何振岱:孤标傲岸一高士 教泽广布“十才女”

► “老骥”陈章武:踏遍青山人未老

► “劲骨青松”虞孝龙:朗月有清风 师古得真传

► “听竹斋主”余险峰:心融儒道释,艺绝画诗书

► “老蔌”陈叔侗:毕生文事尽丹忱,戮力史志留闽声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
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