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篆界名宿”周哲文:醉心印林颂盛世,报国寸丹竭至诚

2017-09-02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周哲文

周哲文(1916年-2001年),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社会活动家,祖籍长乐,生于福州。曾任过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会长、西泠印社理事、民盟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顾问、福州市文联名誉主席、福州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其印作或工、或放、或巧、或拙,使刀如笔,分朱布白,排比允当,精湛隽秀,自成一格,尤其边款更具特色,在当今印坛上是很有代表性的印人之一。



从1931年到2001年,七十年创作生涯春华秋实,三万多方印章、八部精美专集,周哲文一生手不离刀,攀爬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丹青不知老将至”,可谓篆刻界的一代风流名宿。


在历史悠久、遗迹丰富的光禄吟台旁,坐落着一栋青砖灰瓦的三层楼房。此楼建于1951年,曾经是外国专家在福州的居住地,现已成为周哲文纪念馆所在地。他的毕生心血,静静地陈设于此,等待后人前来欣赏品评。


1978年11月,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前排右)和沈鹏(前排中,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厅参观“周哲文篆刻艺术展”。(左为周哲文)


一般人只知道周哲文是当代篆刻大家,却并不了解,在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同时,他也是一位满怀赤子之心的爱国者:不论身处何方、位居何职,他都竭尽全力地为国家利益奉献勇气和智慧,体现了以身心报效祖国的艺术家的情怀。


冰心曾在《记八闽篆刻名家周哲文》的散文中写到,“他到哪里都不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的艺术家,他要外国人了解欣赏中国的篆刻艺术,并通过这艺术搭起两国友好的桥梁。”文末,冰心不吝赞美,“我为我的故乡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的金石篆刻艺术家,而感到无上的欣喜和骄傲!”



1980年,应邀赴日本、美国进行书法篆刻表演。


周哲文少年时代,家境清贫,父亲是一名制砚工人,沉默、严厉,但那种对制砚工作的执着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种“工匠精神”,却极大地感染了少年周哲文。


周哲文本名德官。由于父亲收入微薄,虽有望子成龙之心,却无力送他上学培养。恰好,他家与冰心祖居相邻,与谢家多有来往。冰心的二伯谢葆珪是清末举人,学识渊博,周哲文的父亲就建议谢葆珪创办私塾,招收弟子,周哲文就这么进入私塾开始念书,彼时他已经十二岁了,学习积极,上进心强。


谢葆珪精通书法和篆刻。这让年少的周哲文耳濡目染,兴趣渐浓,常常在课余时间磨刀刻石,不知疲倦。不久,谢葆珪对他说:“你名德官,过于庸俗,改为哲文,寓有明哲文章之意。”从此,他就改名为周哲文了。两年后,谢葆珪不幸病逝,同窗好友亦各自分飞。



1943年摄于昆明。


周哲文从小懂事、善良。13岁那年,周哲文瞒着父亲辍学,去福州市民政局找了一份誊写花名册的差事,想赚点钱补贴家用,让父亲能更专心于制砚。年末,父亲发愁怎么过年,他高高兴兴双手把誊写花名册赚来的钱捧给父亲。没想到,父亲误以为这钱来路不正,一巴掌扇过去,他顿时口鼻流血。当父亲得知原委,不禁和周哲文抱头痛哭,还提醒儿子:“如果喜欢手艺,不如在家乡名产寿山石上下功夫。”周哲文听了高兴地答道:“爸爸,我也正想走这一条路。”


可是,首次拜师却不顺利。周哲文鼓起勇气,拜见一位师傅,恳请对方收他为徒,教他篆刻。没料到,对方说:“要懂得书法,章法,刀法。回去找一块石头,买支笔先画三年圈,圆了再来。”在时人看来,这分明是有意刁难,不肯收徒。周哲文却从“画个圆要三年”的教诲中琢磨出刻苦自学的道理。从此,他以惊人的毅力,每天闻鸡起“刻”,争分夺秒。


周哲文


自学篆刻的前提是吃饱肚子,14岁的他选择走参军抗日这条道路,这样既能投身战场保家卫国,又有机会周游祖国的大好河山,随处访师求贤。


1941年,福州沦陷,省府驻地迁到三明沙县,省图书馆和周哲文所在部队也撤到沙县。馆长注意到,这个名叫周哲文的年轻小伙子经常来借篆刻类的书籍,就问道:“你借这么多篆刻资料干什么?”周哲文回答说:“我想刻一部《中华民族英雄谱》,刻上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史可法、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名字和事迹,鼓舞更多民众起来抗日。”“有志气!我支持你!”熊馆长当即写了一张批条,破例允许周哲文直入图书馆查阅资料。


当时图书馆中有许多明清两代的印谱珍本,其中不乏像郑板桥原拓印稿这样的珍品。皖浙各派的精湛佳构,让周哲文如饮醇醪,酣醉入迷。他苦心揣摩,自辟蹊经,加上从小练就的功底,让他的技艺在这一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为研究印学奠定了基础。


1979年于福州市美术馆举办“周哲文篆刻艺术展”。


为攀登篆刻艺术高峰,周哲文登门向各地名家取经。他毛遂自荐寻访的第一个人,是重庆一位颇负盛名的篆刻家乔大壮。他带着自己的《中华民族英雄印谱》去求教。乔大壮看了以后,倍加称赞和鼓励,并纠正若干错字,指出某些刀法不妥。乔大壮还强调说,单靠自己去闯荡还不行,必须要有理论指导,乔大壮讲述秦汉渊源,评论历代诸派精粹,让他豁然开朗。


临别,乔大壮殷殷嘱咐:“艺无止境,学贵有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乔大壮将收藏多年的两支北京王麻子刻刀相赠,鼓励他踏上高深艺途,从此,这两把刀再也没离开周哲文。


1987年,周哲文(前左)为来访的小川匪石等日本友人展示边文刀法。


后来,周哲文随部队游历西南各省,接触到徐悲鸿、商承祚、闻一多、沈从文等艺术大家和社会贤达,周哲文抓住每一次与大家接触的机会,虚心求教。


有人曾在周哲文家中看到,《醉石印稿》《万印楼第一集》《甲骨文字集释》《故宫宝集》等几十册线装书,不禁惊叹其藏书之浩富。对此,他说这些书籍很多都是用印章换的,再把它们汇集成册。“参加工作后,几十年里工资都只有五六十元,哪有钱买书!50年代,经常给各地名家寄印致函求教,他们寄来了许多印谱,使我开阔了视野。”可以说,“未受师承,自辟蹊经,独创一格”,正是对他从艺最好的概括。



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周哲文从艺六十年》专集


谈到周哲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爱国情结。早在抗日参军、对话省图馆长、刻治英雄印谱等事情中,就已经体现出青年时代的周哲文炽热的爱国之心。随着年岁增长,这颗红心历久弥坚。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文化部拟举办全国工艺美展,弘扬国粹,在国际间交流和平友谊。周哲文牵头成立了福州市艺术工作者协会,历时两年,配合艺术专家深入全省发掘了90余项濒临绝迹的民间艺术和百余名能工巧匠,动员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国争光。


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福建工艺美术赴京汇报展出,周哲文征集的“百花齐放”作品也被征选参展。为了书写展览的序言,周哲文胸部顶住一块棉枕,趴在展板上连续写了三天。时值夏末,骄阳如火,完成任务后,哲文背上皮肤大面积脱落,但他默默无言,任劳任怨。


在那个年代里,他白天劳作,夜间在昏暗的灯光下完成《毛泽东诗词四十三首印谱》,共计印作576方之多。1976年后,祖国大地迎来了艺术的春天。由北京美术出版社与北京外文出版社合编,以中、英、日三国文字对照的《毛泽东诗词四十三首印谱》问世。


行草《遥寄台湾书画界老友》


该书由赵朴初署签,启功题诗插页,诗曰:君家先代曾斩蛟,至今传得昆吾刀。剸犀剐玉透纸背,印林并世惊人豪。主席诗词卌余句,一句一句红泥飘。革命老辈富文采,镌石行比南山高。此书由中国国际书店向海内外发行,还曾作为珍贵国礼赠于日本政府,其中原作一本被湖南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收藏。


小小的印章如同一个传递友谊的桥梁,拉近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感情。1980年,74岁的周哲文随中国经济贸易展览团出访日本、美国,作篆刻表演,向世界展示中华艺术的魅力。


在日本金泽市,经营“白鹤堂印房”的篆刻家细宇左平前来交流技艺。他的先祖曾是日本御前印制,专门负责服务日本皇室。


只见周哲文以刀就石,刀至文成,刻就郭沫若诗句:“赤县扶桑一水隔,昆仑富士两峰连。”细宇左平喜不自胜,就在一册精裱的印谱上挥毫赠书“报恩”两字。


周哲文


周哲文不解,问细宇:“这是何意?”细宇感慨地说:“过去日本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蒙受灾难,我们感到无限内疚。今天我们能和周先生在这里交流技艺,十分荣幸。这两个字并非针对你您个人,而是通过您对中国人民表达诚挚的心意。”


周哲文立即又刻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的印章回赠,作为纪念。


不论是日本,还是在太平洋彼岸,周哲文常被这样真挚的友谊所感动。在美国的一天,一位中年男人提出要刻“张爱之印”和“大千居士”两方巨印。周哲文问起缘由,来客说:“我来自台湾,也是篆刻爱好者,这两方印是我准备送给张大千的。”


周哲文


来客接过印章,看到边款上刻着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来客看到边款,情不自禁地呤诵起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来客说,大千先生是四川人,半生客居在外,现寓台北,但未尝一日忘却故乡,今有此两方图章,放在案头,怎能不勾起他思乡怀旧之情?而周哲文也正是要通过这两颗印章,使大千老人回到大陆看看他阔别多年的巴山蜀水,可惜的是印章到日,大千先生已重病不起了。


出访期间,他在半年之中,行程数万里,刻印近千颗,其中替侨胞刻了几百颗,总爱在印边刻上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毛泽东词作《清平乐·会昌》篆印


出身清贫,让周哲文谋生之路满是坎坷曲折。14岁,本该是一个孩子安享自由快乐,在父母跟前撒娇讨疼的美好时光,周哲文却走上从军之路。“忆昔离家赴远征,半肩行李一青衿。雄心不畏艰难改,有事终当事竟成。”这首略显稚嫩的诗作,是当时离家前匆匆写就的,却毫不掩饰一个孩子志在天下、矢志报国的雄心。


在前往重庆时,他只有一双皮鞋,鞋面被老鼠咬破,露出一个大洞,身无分文的他无力购置新鞋,与人相见时,他只好将右脚遮挡在左脚上,生活的窘迫让他尝遍人生的艰辛。但他没有屈服于苦难,始终平淡乐观,凭着对理想的执着、对艺术的热爱,终于挺过漫长而艰难的岁月。


他曾在多个场合回想这些过往经历,“这些苦痛会积淀为人生的财富,就像一枚普通的顽石,在经历了刀锋力刻之后,便会成为艺术珍品,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周哲文刻印作品


他的古朴纯良,让他结交了各界友人。有一年,他奉邀赴京,为中科院邀请来华讲学的外籍科学家以及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牛满江、吴建雄、袁家骝等教授刻制印章。杨振宁在返美途经瑞士时特地来函致谢:“寿山桃花为举世闻名珍石,加以先生清古坚强的刀刻,人工、天然浑为一体,殊为可贵!”


“天地长春春似海,山川浩气气如虹”,这是著名画家黄君璧送给周哲文的手书。周哲文收到这一墨宝,感慨旧友难忘,立即精心刻制了两方印章《黄君璧》和《乐在其中》托人回赠,传为艺坛佳话。


1976年初春,大地寒凝。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周哲文读着一首首悼念周总理的诗词,老泪纵横。他强忍悲痛之情,刻印了专集《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诗词印谱》,成书后,他将该印谱呈送邓颖超同志,以表达对总理的哀思。



周哲文埋头刻印


在冰心的一篇散文中,曾提到周哲文为其小女儿吴青刻了一枚图章,内容是“谢公最小偏怜女”,语出赵朴初的一句戏言。冰心说,“我不懂篆刻,但也能看出那刀法功力之精深,我和我的小女儿都感到惊喜。”此后两人常有来往,冰心称他“不单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热诚的爱国者。”


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1988年,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准备出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五位革命领袖的大型画册丛书。这一大型画册完成编辑后,拟用篆刻作品点缀其上。最后,经反复研究,决定《刘少奇画册》《邓小平画册》选用周哲文的作品。


周哲文与冰心


晚年,周哲文将自己的住处取名为“百炼成钢之楼”,自勉在艺术上千锤百炼、不懈追求。改革开放后,他沐浴着春风,心神振奋,如同他写诗自叙,“岁华如箭惊消逝,报国寸丹竭至诚,改革高潮光宇宙,驰驱鞭策报明时”,愈老弥坚,其治印之多、印语之广,犹如他的“朋友圈”,令人叹为观止。


在他患了重病躺在医院,看到分管文化的领导前来探视自己,用颤抖的声音要其支持文化事业的建设,对方望着周哲文清癯瘦削的脸庞,好意劝其保重身体,不要牵挂太多事情,周哲文却掷地有声地说:“人活着就要干事业,不做事,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他的一生,苦难而又传奇,就像闽江之水,忍受过蜿蜒于深山的落寞,经受过垂落高崖的苦痛,最终突出重围,汇入无垠的海洋,彰显生命的雄浑和壮阔。


篆书《座右铭》:“宁甘磨破千重茧 万印纷陈一志伸”。


代表作品

作品多在国内外展出,并选登在各种书报刊上。出版篆刻作品专集有《毛泽东诗词四十三首印谱》《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诗词印谱》《戊辰龙年印谱》《周哲文篆刻集》《周哲文篆刻选集》《周哲文从艺六十年》《艺海藏珍》等。传记收入《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和《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


周哲文篆刻作品


各方评说

(可上下滑动查看)

冰心(作家):周哲文热爱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他用铁笔将人民怀念歌颂周总理的许多诗词, 刻在冰坚玉洁的寿山石上, 永志不忘, 这部印谱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最近我还得到一本《福建书画家》画册, 上面有他怀念台湾同胞和美术界故旧的篆刻十余方, 文有:“月是故乡明”,“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等等,厚意深情,溢于言表。这一切都使我为我的故乡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的金石篆刻艺术家, 而感到无上的欣喜和骄傲!


臧克家(作家):高手运铁笔,游刃方寸间。凝神立诚意,至情破石坚。连璧碑林立,高洁代代传。


杨振宁(科学家):寿山桃花红为举世闻名珍石,加以先生清古坚强的刀刻,人工天然浑为一体,殊为可贵。


启功(书法家):君家先代曾斩蛟,至今传得昆吾刀。剸犀剐玉透纸背,印林并世惊人豪。主席诗词卌余句,一句一句红泥飘。革命老辈富文采,镌石行比南山高。


刘海粟(画家):神隽味永,古朴纯厚。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三乐斋主”张英慧:扎根剧坛四十载,一片丹心在闽都

► “忘岁翁”曹文彬:泼墨挥毫“走龙蛇” 学遍百家“还自家”

►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心系闽剧一生情,留得芳名共到今

► “耕夫”陈苏:深耕群众文化“沃土” 播撒民间文艺“种子”

► “梅叟”何振岱:孤标傲岸一高士 教泽广布“十才女”

► “老骥”陈章武:踏遍青山人未老

► “劲骨青松”虞孝龙:朗月有清风 师古得真传

► “听竹斋主”余险峰:心融儒道释,艺绝画诗书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福州日报fuzhouribao福州晚报fuzhouwb
福州日报教育新时空fzrbjiaoyu福州晚报东街口dongjiekou-FZWB
福州日报HAPPY团fzrbhappy影像福州image_fz 
福州新闻网fzxww83762780homeland家园
homeland_ma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