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
陈志武,男,1953年7月17日出生,籍贯福州仓山,原名陈余生,斋号嘉铭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跨界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文联委员,福州鳌峰画院院长,福州市人大书画院画师,福州画院特聘画师,福建陶行知书画院理事,福州台江美协副主席,福州教育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陈志武
陈志武,男,1953年7月17日出生,籍贯福州仓山,原名陈余生,斋号嘉铭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跨界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文联委员,福州鳌峰画院院长,福州市人大书画院画师,福州画院特聘画师,福建陶行知书画院理事,福州台江美协副主席,福州教育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从2013年退休前,我就剃了光头,人家是蓄须明志,我是剃发明志。”近日,本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专访陈志武时,他边笑边抚摸着自己的头如此说道。想不到初次见面,竟“从头开始”。
因爱好摄影,陈志武上网时,赶时髦取了个网名:“凸鹰”,“凸”,不圆滑,意见不同就绝不附和;“鹰”,孤独、内向,不喜社交,但又有远大抱负。
陈志武原名“陈余生”,出生时逢夏天,长了痱子渗透到皮下蜂窝组织,导致高烧不退,差点夭折。医生建议动了手术。“术后,我要么不吃不喝没声音,要么哭的声音比没病的婴儿还大。”医生、护士都说,这孩子生命力顽强,其父便给他取名“余生”,意“劫后余生”。
陈志武作品
但“余生”劫后,并未走运。1966年小学刚毕业,便遇上特殊时期,初中学业荒废;3年后便投身到浩浩荡荡的知青队伍里,到三明乡下插队当农民;农民没当半年,便又过了八年煤矿工人生活。这时期,他爱“武”,由于辈分是“志”,遂改名“陈志武”。
他的书房“嘉铭堂”,“嘉”有美好之意,他希望用手中画笔将各种美好铭记。而书房,成了他这只“凸鹰”退休后惬意翱翔的一片重要天地,他誓要把自己这种“不热闹、冷峻”的山水画,画出名堂,活出自己风采。
陈志武
“不怕你笑话,我人生有两大不自信:当官不自信、做生意不自信。但我也有两大自信:画画自信、当老师自信。”陈老笑道。
陈志武从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三明一中任美术教师起,到2013年退休,整整31年。而他和教师的情缘,就不得不提其父母。
1953年,福州仓山的一对教师夫妇生下了一名男婴,他便是陈志武。“我的父母既是我人生的导师,更是我事业的导师,对我的影响最大。”陈志武说。
父亲陈金华一直是他的榜样,乃福建师大附中的数学老师,省首批特级教师之一,培养出许多事业大成的学生,如陈景润等。
陈志武作品
有个事情他记忆犹新。小时候在家里,他书桌与父亲紧挨。但父亲并未因此多辅导他,而是拿着三角尺等文具,埋头苦算,备课出题。他说,本来父亲有很多老教案可用,但偏要不断创新、出新题。
受父亲影响,在教师岗位上,他提倡“美术教师一定要熟悉美术概念和方法的基本理论,不能因为教美术是主观东西,而不认真备课。”因此,在一次全校教案检查中,一位语文教师看到陈志武教案后发出感慨:“你的教案怎么比我还厚?”
母亲也是陈志武的骄傲。“母亲爱学生对我的影响最大。”陈志武说,母亲在生命最后一刻,也在爱护学生的路上。
1991年,陈志武荣获福建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
这件事他终身难忘。其母曾是师大附中初中教师。1985年1月的一天,福州下着滂沱大雨,母亲出门为一个学生找工作的事情奔波,突然在一个斜坡处遇到一辆躲闪不及的自行车,当场离世。
他还讲了个故事:母亲坟前,每年清明都会有人比他更早来祭奠。原来,在其母生前,曾因为一个学生家庭困难而免费收养他。“现在这位学生已经80多岁,但每年仍坚持来上香。”
父亲的敬业,母亲的仁爱,像无形中注入的两股不竭力量,让陈志武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出了不凡的业绩。他于1991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
陈志武在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陈志武一大堆泛黄的相片中,有几张头戴矿工帽的相片分外引人注目。“你别看我当老师好像细皮嫩肉,我这双手除了拿画笔,还挖过煤哩。”陈老笑道。
若没有那次考试,他这辈子可能当不成老师,世上也许将多一名技术娴熟的矿工。
故事,还得从1966年说起。因受父亲牵连,陈志武初中生涯还没开始就终断了。母亲担心他无所事事,在1969年9月,同意他随其他两个姐姐一同去上山下乡。他被安排在将乐县三岩干生产队插队。半年后,他便因表现良好被抽调到老虎山煤矿当矿工。
陈志武作品
回忆起这段时光,许多细节他都记得。陈志武说,他和许多工友在荒滩搭茅草房做工棚,睡通铺。由于在旧社会老虎山是土匪窝,有工友还在清石头时挖出过人骨。
其间,他挖过煤炭、学过电工、铺过轨道、埋过炸药、打过巷道。一出门就是“山”,一下井就是“黑”,在这种极端压抑的环境里,他一干就是八年。
“炸开岩层,会看到煤矸石,经常印有树叶的化石,叶脉清晰,很漂亮。”提起这段生活,陈志武自己会尽力找乐子。但似乎仅靠这些乐子,还不足以抵抗精神世界的“黑暗”。
陈志武作品
“那时很压抑,看不到未来。”他坦言,当矿工的几年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幸亏我爱画画。可以说,爱画画的执著支撑我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回忆起这段经历,陈志武仍目光坚定。
陈志武硬是用自己的画笔,在漆黑的煤堆里为自己描绘出五颜六色的生活向往。
有几件事,陈志武还记得。有次他发高烧,烧退后的首件事,是坐起来拿起画笔静静涂抹,一画就是一个通宵。还有一次,有个矿友生病,他被派到医院照顾。谁知他什么都不带,只带着画框、画笔到医院,在矿友睡着后,以医院窗口为“模特”写生起来。
1977年的9月,陈志武参加了三明地区秋季高考,最终从1000多名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被福建师大美术系录取的三人之一。
陈志武在画室介绍自己新近完成的作品。
矿工经历,就像“酒酿”,催熟了他这坛“酒”,既催出了他刚毅的性格,也催出了他独特的画风。
陈志武自幼喜画画。小学四年级受一位高年级同学影响,接触了国画,并买书自学。小学五年级,他受李白诗《望庐山瀑布》影响,画了首幅山水画。在1968年,他拜师大美术系张懿美为师,系统学习了素描、透视等基本功。
陈志武的山水画有个显著特点:画面山势雄浑,但又格外宁静。用他的话讲,就是“不热闹,冷峻”。友人曾如此评价:“陈志武的山水作品少了南方阴霾的天气和甜腻的味道,却另有一派北人直抒胸臆般高远状的大气势。”
要记住陈志武的画,只要记住他画的“云”即可。他笔下的“云”极具个性:是云又不似云。何解?传统国画画云,轻柔并带有曲线,看得出云是团状,左右在飘。而陈志武画云,却是用横竖直笔,把云画得像薄纱罩着,似有似无,“看起来是静止的,不像在天上”。
陈志武作品
谈起为何如此画云,陈志武介绍道,学山水画有三个过程:首先是“师古”,临摹入手;其次是“师造化”,把从古人处学到的技法通过写生体会;第三阶段也是最难阶段——“师心”,根据自身个性、学养、理念,画出自我面貌。
而这种“静止的、接地气”的云,正是他“师心”阶段的大胆尝试。陈志武认为,国画山水题材侧重意境,要创新就要在意境中突破。他保留了传统的皴法和线条,用“云”为“先锋”,营造出完全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的意境。
他还补充道,其画风形成,还受多方因素影响。
福建师大学习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一是大量写生,造型能力大大提升。二是观念影响。彼时范迪安上“西方美学史”课,让他了解到西方画的包容,“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他说。
1981年,印象画派作品首次被引进上海展出。他记得,一进展厅,只见一幅高三米多、宽一米以上的大作,全部白色调,只在右下角画了几条象征光谱的色条,起名“森林里的阳光”。他被当场震住。他说,这深刻影响了他的意象山水画理念。
陈志武作品
采访临结束,陈志武敝帚自珍地递过来了一本厚厚的、部分页面已磨损的书。封面上清晰地写着“中国山水画史”。该书系陈传席所著,这是他最喜欢的书之一,虽已发黄,有空他仍会翻阅,并从中寻找山水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前人进取创新的精神力量。
在陈志武看来,“中国传统国画艺术历千百年积淀非常丰厚,但人的生命有限,都学是不可能的,因此从一开始学习就要有一种意识:形成自我风格。”陈志武表示,虽然目前自己的画法,并未被太多人认可,但自己不会放弃。
陈志武在作画。
翁振新(福建师大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评价道:我觉得志武的这些画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象齐白石说的“似于不似之间”,我认为他是画他心中之象,他要行万里路,走万重山。因此,他画山水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山,是他心中一个总体的感觉。我觉得他是在探索之中,有的画面很成熟,有的画面还在探索之中。他的想法不是拘泥于某山某水,这特定的山水范畴。同时,他追求一种气氛,一种大的气派、大气势。局部的树枝我看都是非常传统的东西。
张明超(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曾评价道:他在大学四年学了一些传统的功底,功力,在画面的确也体现出来了。有创新的精神,有传统的内涵,真、实、原原本本地体现出来。但是他又不满足于停留在传统的重复,或者延续,他在构成上做了一些突破。我想他之所以把它定位为“意象”山水,可能考虑到继承传统,但是又要把个人的感受加进去,也就是我们看到他在画面构成上做一些突破,一些处理。
郭东建(福建省画院院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评价道:志武比较坚定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一贯的审美主张,认定这个方向,就这么追求下去,画下去。
李莉(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副教授),在一篇名为《山缘·山源·山愿——读陈志武的山水画》写道:大山的精神在陈志武的山水作品里,被他赋予了坚韧、阳刚的山水气象,这种画如其人的精神展现,无论是画里还是画外,他都以平常心态,用刚直、乐观的大山精神来体悟他所执著的山水创作。
刘兴淼(原福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评价道:我感觉志武这一段的路子首先是个变化,也就是你的主旋律在这一阶段很鲜明,很突出地追求你的山水画面,是对噪杂世界的逆反,非常的净化,非常的空灵。
陈初良(福州市美协副主席、福州画院画师),曾评价道:这“意象”山水可能是他个人对这种倾向比较喜欢,所以我们看过去觉得比较雷同,但是这是他的追求。志武的基础是不错的,画法比较严谨,而且很会动脑筋。我感到这种画法很不错,创新的精神确实很好。
擅长山水画,兼长人物、花鸟画。1997年10月,《激流腾龙》入选“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2000年12月,《阳光》获“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铜奖;2001年6月,《红蜻蜓》获“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铜奖,并刊登于中国美协机关刊物《美术》杂志;2002年5月,《十月的阳光》获纪念《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展(福建展区)优秀奖,2007年8月入选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2006年6月,《思念乡音》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
曾举办三次个人画展:2005年10月举办《陈志武意象山水画展》;2010年12月举办《境由心造——陈志武中国画展》;2013年11月,举办《陈志武国画展》。主要著作有画册《中国现代院体画作品集翠——陈志武》《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陈志武》。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 唐承华:行走自然记录灵魂感悟,跨界表达艺术中的“中国精神”
►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编辑:林少斌
监制:林敏勇 陈玲云
想了解更多关于福州的那些事?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福州新闻网 福州市委市政府主办 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 |
苹果手机版 看新闻都用它 |
安卓手机版 看新闻都用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