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I未来教育|高校就业压力,是被AI替代,还是与AI共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高达834万人,与2018年创历史新高的820万毕业生相比,再次增加了14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以逐年上升之态,作为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群体,其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应用技术、云技术、量子理论应用等,数据计算能力和算法突破,使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向各个产业领域和产业链环节渗透,影响并重塑着产业业态、产品制造流程、以及岗位人才需求。
正如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部分机器作业代替人工作业,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更广泛的取代人工作业。前三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自动化,而人工智能引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全面的工业智能化,不仅仅是代替人力去做重复性的操作,而且是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机器学习能力,更精准、更优化地完成作业。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大学四年的学习在毕业之时面临的或是已被AI替代、或是即将被AI替代、还是可以与AI协作共处呢。
英国牛津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卡尔·弗雷和麦克尔·奥斯博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一种职业是否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取决于对三方面能力的要求:感知和操作能力、创造力和社交智慧。其中,感知和操作能力包括手指灵敏度、动手能力,以及能否在狭窄的空间中工作;创造力包括原创性和艺术审美能力;社交智慧包括社交洞察力、谈判能力、说服力,以及能否做到协助和关心他人。总的来说,一种职业的可替代程度,与上述九种能力息息相关。
相较于上图高就业替代率行业,相对低于社会总体就业替代率平均水平的行业有:制造业(43%),文化、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3%),教育业(8.8%)等。
本杰明·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由低到高的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以往传统高等教育满足于前几个层次,培养的往往是“螺丝钉”式的专业人才,而未来教育未来应提升到最高层次——创造,侧重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应变思维,从制造型人才转变为智造型人才,即“智造者”,这才能与AI共舞,成为主宰未来社会的未来人才。
相关阅读推荐>>
CCCI未来教育|崔新生:以未来工业为价值引擎的大学未来教育变革
CCCI未来教育|影响力学科,大学科研的价值坐标与顶尖人才培养的基石
CCCI未来教育|周光礼:大学教育转型和升级应以未来需求为导向
CCCI未来教育|以应用为目标,探究大学科研创新赛道的价值坐标
CCCI未来教育|对标产业发展,看中国大学专业更新与未来人才培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