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合时宜”的北大教授,紫荆乡人李迪华

LAF 景观设计学前沿
2024-08-31


资历最浅的编辑,也跟李迪华老师认识了快三年。大家早就想写写我们这位执行主编了。

不写他的学术成果,不写他的教学心得,不写他的设计项目。

要写就写他的真性情,写他的真可爱,写他的“不合时宜”。


虽然李老师的眼里常怀忧国忧民的感伤,但他其实经常是这样的↓↓↓


呆萌的李老师


兴奋的李老师


眉飞色舞辩论的李老师


他爱憎分明,既会眉飞色舞地拍手称快,也会厉声震怒,拍案骂娘。他傲岸霸蛮,对于不入眼之事绝对嗤之以鼻,而对入了迷的事则是不研究“爽”了不罢休。


他不合时宜,从不随大流捧热点,为行业习惯性“泼冷水”。他“好管闲事”,总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在李老师的镜头里,自始至终都是关注着身边这样的情景,老人、小孩是如何使用空间,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便利的。

© 李迪华


李老师不是学究,也不屑。


他有学者的样子,没有学者的架子。你可以跟他讨论北京的房价,孩子的教育,他也会和你谈谈世道,聊聊美食。


他是热血中年,曾经为了做京杭大运河调研,他和研究团队曾在三十多度的酷暑中,背着数据资料、测量仪器、摄影器材、雨具,二十六天骑行了一千七百多公里。他说这样脱了一层皮的经历,一辈子难忘。


说出“夜深人静,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牵着手穿过这个曲桥”的他也是浪漫大叔,有次和编辑部开会,快到中午了还没有讨论完,大家建议继续开午餐会。他暂告辞,“下午再讨论,今天天气这么好,我要陪夫人去圆明园散个步。”


李老师关注和倾听被大众忽略的故事和声音,他说:“ 这张照片2001年拍摄于洼里村,现在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我们参加奥林匹克公园设计竞赛,做了大量调研,走到这户人家门前,奶奶招呼我们,请我们给他们一家与院子里的枣树照合影。老人说,‘这棵朗枣树是我们家爷爷在嘉庆八年从朗家园搬过来种植的。我们做好准备搬家,我们带不走院子里的树’。我曾经给市园林局和朝阳区园林局朋友打电话,建议保留这些树。这些树基本上都保留了,不一定是我的功劳。”

© 李迪华


这是2002年李老师在天坛公园遇到的一位老人,他每天从两公里外的家里,上下午两次扛5公斤水,给天坛公园各处鸟饮水点补水。起源是有次雨后,他曾看到鸟因抢地上积水喝而打架。那些瓶子都是装水的,中间考古挖出的古建筑构件就是一个鸟饮水池。老人已经给鸟送水十多年了。

© 李迪华


翻翻李老师的微博,虽然头像下面写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但他的微博里面却几乎看不见什么跟行业直接相关的东西,反而是满屏的发问:


• 作为思维起点的怀疑和作为心理行为状态的怀疑,必须区分吗?

• 从陶器时代到今天,中国人(我们)的构图与空间想象力到底进步了还是没有?

• 你在朋友圈晒你孩子的照片,征得ta的同意了么?

• 中关村地区的餐饮业怎么了?畅春园食街1/3店歇业了,五道口久负盛名的5星餐馆无论服务、饭菜品质都和畅春园食街的小店差不多了,甚至还差?

• 老屋房梁上的鸟窝里还有4只不会飞的雏燕和7枚燕子蛋,当地乡党委最终决定暂缓拆迁,等到燕子孵化、雏燕学会飞翔后再进行拆除。那么明年怎么办呢?搭哪儿?

• 北京“入园难”,学位缺口约17万个,为什么会缺学位?难道是前几年孩子减少把学校都撤了?!

• 为什么人行林萌道可以被划成停车场?!

• 哪家著名设计公司的设计大师在燕园搞破坏,两米宽的人行道中间种棵树,这到底是是什么设计理念?人行道给谁修的?设计师走过路吗?

• 请问某某大学:你们打算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你们希望学生拥有什么样的人格精神?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 报警了吗?为什么私了?

• 户口本不能证明亲属关系吗?若不能,要它干什么?公证处收钱干什么,不就是要去查明吗?

• 请问六安的朋友们:拖欠的教师工资今天补发了吗?领导到医院去探望受伤的教师了吗?有施暴的 警察被调查吗?心痛呀!

• 某某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原理事长涉嫌贪污超92亿,钱放哪儿呀?怎么花?花得了吗?这么多!

• 为什么这种项目要国家发改委批?这种项目全国二线三线城市已经不少了,为什么现在才叫停?

• “一人生病所有人吃药”的政府工作状态,什么时候会改变?


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调研


莫说这些和景观设计无关。

李老师总能将这些看似零散的问题串成鲜活的故事,告诉我们:世上万物皆关联,一环扣一环。


出生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紫荆山脚下,李老师以当一个“紫荆乡人”为傲,颇有些侠意的云淡风轻。


在乡下,扯秧是五六岁的小孩子都必须学会的一件农活。“我手拙,怎么都学不会打活结,有人拿到我捆的打死结的秧就高声骂人。祖父说,‘迪伢子’(我的小名儿)天生不是干农活的。”


“乡村是让我受益匪浅的百科全书。”后来,“出了湖”的他在一次采访时说道。


李老师镜头里有风景的美,有自然的倔强,都是对乡村民情始终的敏感和关注。

© 李迪华


李老师眼中的俞博士,执行主编眼中的主编

© 李迪华


在我们看来,他身上既有湖南人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又有北大的五四魂。

对人间百态如是,对景观行业如是,对教育学生如是,对兴办刊物亦如是。


编辑们都视他为老师——不是因为他是老师,更不是出于奉承——《景观设计学》的编辑即便不是北大毕业的,也是被他“函授”过的。


怀疑,是李老师教会我们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他会打破你的思维定式,质疑那些你原本习以为常的事情。“我怀疑故我在。”我们有时候觉得李老师简直是怀疑本人。但绝非为了怀疑而怀疑,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本末倒置了”。


迎接中国世纪的到来,需要勇气对一些现状、过去说“再见”,对教育说“原真”,对文化说“创新”,对知识说“尊重”,对技术说“伦理”,对自己说“改变”,对世界说“欢迎”,对国家说“可持续”,对土地说“热爱”,对公众说“福利”,对地球说“责任”,对未来说“文明”。

——《景观设计学》2009年第1期“湿地景观设计”


“四季有绿,三季有花”,我们对于表面的“绿色”的追求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自然界的植物本没有美丑之分,一些专家刻意推崇所谓观赏植物,还赋予这些植物各种文化含义,在今天,恰恰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我一直倡议,最适于作为国花的植物是狗尾巴草,我在各种会议和培训班上都这样讲。我是认真的,只要这样的倡议能够冲击人们的观念,我甘愿背负哗众取宠的骂名。

——《景观设计学》2010年第3期“适应气候变化的景观设计”


我所理解的西方设计工作是,他们即便有标准,也只是把标准看成是对设计师的最低要求;而我们是将标准看成是最高要求。

——《景观设计学》2012年第2期“儿童空间与活动”


我们需要有故事的城市。

今天的社区管理是行政化的,彼此缺乏平等互信,因而都不会主动做促进社区各个层次人群交往和社区融合的事情。今天城市社区的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景观设计学》2012年第5期“社交城市”


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中国设计类专业的高等教育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办学思想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景观设计学》2013年第5期“外国设计师在中国”


景观设计行业应该向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IT业、汽车业看齐,在这些行业中,稍有不慎,企业或个人就会被市场规则无情地淘汰。景观设计行业不能期待一直保持目前这样的“伪市场经济体”状态。

——《景观设计学》2014年第2期“市场的力量”


李老师在行业质量政策发布后,转发政策并在微信朋友圈呼吁,较少的点赞在他看来颇为失落。

© LAF


李老师采访龙应台女士

© LAF


李老师和《景观设计学》编辑部的日常

© LAF


李老师在教学条件很局促的情况下带领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 LAF


2013年李老师和北大研究生们在伦敦桥


当然,编辑部也会吐槽他的拖延症,催他的时候,他的开场白也总是“抱歉抱歉!我前几天带学生去了XXX调研,太有意思了!”


李老师喜欢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一句话:“我所追求的全部知识,只是为了更充分地证明,我的无知是无限的。”所以他爱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好对形形色色的事问究竟。


社会责任和当代教育是李老师跟我们提到最多的话题,每每提及,他总是痛心疾首。


“人”才是城市的主体。对于街道宽窄、小区开放、绿地率、“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和“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等问题的讨论,若脱离对“人是城市主体”的承认,都将变得空泛而无意义。


真知无所不在,获取改变命运的知识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形,认为只有高学历这一条路,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亵渎。


只有当我们表达出不满,才会去改变,如果我们认为什么都是好的,都是可以接受的,那就不需要我们去学习了。我们应该走出去,把视野放开,不要做乖孩子,一定要头上长角身上长翅。你永远都要有不同的想法。


是否读书、学习、有自己的想法:对小学生而言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知畏惧、有好奇心;对中学生而言不是问题,因为他们莽撞有探索精神;真正有问题的是大学生和研究生,成年人,已经没了畏惧、不知对什么好奇、不会贸然付诸行动,他们的决定就是自己的行动。有人生可以重来的吗?


几乎每个人都在等待“被改善”,这样的等待,令我们的生活一直这样粗糙,我们的环境才会一直这样糟糕,我们一直包容身边显而易见的错误和荒诞,我们的文明总会在关键时刻做出最差的选择。


我们潜意识排斥的东西,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自己力所不及,所以找个理由加以排斥。


规划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淡化“钱途”,关注专业教育整体内容和未来需求。教育更加应该重视培养受教者的思维,以及终身教育与服务社会的观念。


绘图是一般劳动技能,超值部分只能是通过设计创造新的价值,包括设计创新、思想创造和事业领导,无价部分是服务公益与未来。


希望善良会被正直地对待!



想要了解李老师的思想,除了微博、朋友圈,不免要提到一个早被大多数人摒弃了的阵地——博客。与其说是博客,更像是李老师的一本个人收藏夹。面向各种实事的针砭时弊,对身边故事的细心记录,与人交流的短信或邮件节选,发表文章、采访、作序的悉数收录,人生的思考和睿智的建议……浏览这近千条的博客,仿佛是在聆听导师的真切教诲,又像是在听老朋友谈天说地。

© LAF


李老师近两年许下了一个心愿,要和何志森一样在中国的高校举行百场巡回演讲。

© LAF


李老师说,北大的老师怕出名。而上过一席的他,火了。朋友圈因“你的善良要有锋芒”刷屏,大家都为“12345”打call。这样“不合时宜”的人在这个充满“本末倒置”的时代,火得不意外。


他坚信,我们都是改变环境和推动更美好未来的力量。他把一席视为他传播变革力量的众多讲坛之一。下了一席的他,还是继续爱憎分明地“管闲事”,傲岸霸蛮地搞研究。回归北大未名湖畔的红四楼办公室中,他还是那个生态学者李迪华。


我们的紫荆乡人,真性情,真可爱。




P个S,李老师在“一席”的演讲视频被和谐了

咦,call被打爆了?



撰文  编辑  /  LAF编辑部


《景观设计学》书架


▽ 点击阅览更多专业讲座报道

▽ 景观之路2018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游学报名中

▽ 望山生活,诗意栖居

《景观设计学》期刊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支持,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与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景观设计学前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