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讨论“社会油腻”了,可“社会栓塞”仍在——中国还有没有未来?(三)
摘要
中国本就不是经典的宗教国家,用经典宗教信仰论来要求或评判中国难免会看走眼。
信仰原本就是多样的
从本质上来说,西方社会及以西方文明为马首是瞻的人士,推崇甚至夸大宗教信仰的力量,唯我独尊,是没有深刻认识到,信仰本就是多样化的,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样式,宗教并不是信仰的唯一形式,而只是信仰的一种特定形式。
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互相排斥,甚至水火不容,大动干戈,导致世界纷争不断,从骨子里就是否定多种信仰共存于世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这种违反人类文明固有的丰富多彩性的宗教,凭什么来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呢?而中国虽然没有宗教,但百姓也不是在精神的荒漠里稀里糊涂地过日子,释道儒不但在历史上发挥着有如宗教般的作用,即便在今天也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寺庙和宗祠也一直作为中国人信仰的一个载体而存在至今。
此外,随着西方宗教传入中国,中国宗教信徒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2014年的一份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各种宗教信徒大约1亿多人,其中,基督教信徒人数在2300万至4000万之间,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7%—2.9%。不过,2017年有数据显示,这个数字在6000万至7000万之间。具体数字虽然不确定,但其规模其实已经很庞大了。按照后者计算,其数量已全球排名第八。
除此之外,中国还存在着大量不依赖于上述任何载体的信仰追求。可见,中国是一个信仰多样化的国家,但这也使得中国人的信仰面目反而模糊不清。不过,就像罗素所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多样化的信仰使得中国文化更具有包容性,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信仰的世俗化
当然,与西方宗教信仰更强调精神和灵魂不同,中国人的信仰更注重人的肉身以及与世俗相关的东西,这使得中国人的信仰看上去很具有功利性,缺少西方宗教信仰的纯粹性和道德救赎感。
不过,话说回来,随着经济、法律、科学等的发展,以往种种不确定性逐渐被确定性或相对性取代,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相对减弱,宗教也开始走向世俗化,从抽象转向具体,从关注“彼岸世界”向“此岸世界”转换。
其实,西方国家能够迅速实现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因此,中国人信仰的世俗性虽然貌似不够高大上,但却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
“世俗化”的导向更能引领世俗化的信仰
依此来看,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而是信仰的具体内容和表达形式都与西方宗教信仰明显不同。用西方的宗教思想来衡量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注定南辕北辙。
希拉里等人对中国人无信仰故而无未来的推论值得推敲。实际上,中国本就不是经典的宗教国家,用经典宗教信仰论来要求或评判中国难免会看走眼。
同时,对于当下出现“社会栓塞”乃至其他种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以为只要搬来宗教信仰就可以化解也是找错了药方。
毕竟,社会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因素,都归结到信仰上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不符合现实。而即便是考虑到信仰因素,对于中国这样的非宗教国家,世俗化的价值取向意味着官员的示范性尤为重要,而不是到虚无缥缈的上帝那里讨要灵丹妙药。
在这一点上,政府转型以及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对中国社会风气的净化以及社会问题的化解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将会更大。换句话说,顶层导向更有助于激活“社会积极”,基层政府、社区社群、乃至个人都将因此焕发新气象。这么一来,“社会积极”将驱散“栓塞”的阴霾,社会活力将竞相迸发。
精彩推荐
没人讨论“社会油腻”了,可“社会栓塞”仍在——中国还有没有未来?(一)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