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热衷鸡汤文?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


心灵鸡汤大行其道,背后折射出在经济换时代、政治换频道、人生换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失去了方向后的困惑与不解,期望通过心灵鸡汤这剂“安慰剂”来获得放松。


 


这是个鸡汤文插着“隐性翅膀”满天飞的时代


鸡汤无敌。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推广流行,各种感恩、激励、劝勉的大小文章一拥而上,“鸡汤”内容的受欢迎程度达到了爆发式的增长。


根据全球调研巨头凯度集团发布的《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在上榜的“50个最热门公众号”中,情感类账号从2014年的3个上升至2015年的19个,情感类文章的阅读量份额也达到34%。


机智的禅师、喋喋不休的白岩松、语重心长的李嘉诚……心灵鸡汤通常用那些“用意深而劝诫切,为言信而善恶明”的妙论精言将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


鸡汤文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以至于有人把朋友圈戏称为佛教圣地、宇宙正能量中心、国家指定感恩场所、鸡汤厨房……甚至有人做起了“鸡汤”生意,有网店以“后悔药”的噱头将“心灵鸡汤”打包出售。在“鸡汤”的全面席卷之下,微信等社交网络正在变得越来越“感性”。



中国特色的鸡汤文

最早的心灵鸡汤来源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使劳动人民急需找到心灵的归宿来获取安慰,心灵鸡汤应运而生。


杰克·坎菲尔所著作的《心灵鸡汤》系列读物风靡全球,印刷数超过1亿册,翻译语言47种,甚至因长期占据畅销书榜单而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各国人民的解读和推广中,各种以励志、分享人生故事为主的鸡汤文开始盛行。


在中国,“鸡汤”已经实现了特色化的本土生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成功励志类

这类段子占了心灵鸡汤的绝大多数,以出身卑微的主人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而“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来激励人心。


尤其当这样的“鸡汤”贴上成功人士的标签,马云说、乔布斯语录、比尔盖茨的11条人生箴言等,让多少矮矬穷的精神为之一振,励志“鸡汤”俨然已经成为一剂“鸡血针”。

人生真谛类

此类鸡汤多以淡泊名利为核心思想:“幸福不能用金钱名利来衡量,体会人生的真谛才是重要的。”以青年、禅师、于丹、林清玄等为代表人物,诸如一个又一个心存疑惑的青年去请教禅师,机智的禅师微微一笑令青年豁然开朗的故事是这类鸡汤的常见套路。

情感类

此类鸡汤以情感专家、两性专家、育儿专家等针对婚姻、家庭、两性关系进行解读为主,既有男默女泪的震惊系列,又有文艺逍遥的情怀小文,这些文字像星座段子一样,每个人都能从这样的文字里,找到自己性格、心情和人生的影子,从而引发共鸣。

反鸡汤类

此类鸡汤又被称为“毒鸡汤”、“心灵砒霜”,凭借简短的话风和抖机灵的风格,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与朋友圈里的传统“暖汤”分庭抗礼。


如果说传统鸡汤是滋补养生,毒鸡汤则是提神醒脑,通过诸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多被骗几次就好了”、“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等黑暗系句子揭示生活中的现实和真相,从而达到释放负能量的功效。


五花八门的鸡汤文在微信等社交网络渠道中广泛传播,高点击率和转发率所蕴含的巨大商业利益使其成为许多违规广告的“必争之地”,甚至衍生出一种以“众包分发”为特点的“病毒式”利益链条,鸡汤文的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鸡汤文风行的“肥田沃土”

不管是哪类鸡汤,其内在的逻辑往往都是简单、线性、以偏概全,特别是励志类、教化类的,经常用愿望代替现实。虽然听上去特别耳顺、舒服,甚至鼓舞人心,但往往经不起推敲,甚至会有反智思想言论经过各种包装混迹其中。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由于鸡汤文可以抚慰、滋养人们的心灵,因此遍存古今中外。不过,鸡汤文在现如今的中国这般盛行还有特定的时代缘由,即中国经济换时代、政治换频道、人生换目标给鸡汤文开疆拓土打开了巨大空间。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间,中国在几个红利的叠加下,全社会安享经济高速增长的好处,埋头苦干、发家致富是社会主流动力和目标,但经济危机的爆发让此前的好日子戛然而止。经济上新旧切换,但又“青黄不接”,政治上唯GDP时代成为历史,这样的大变局让方方面面曾经习以为常的人生突然变了模样,拐点期所带来的困惑席卷各类社会群体。


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政绩考核指标切换、反腐等正在重塑原有的政治生态,原来擅长的那一套在新的政治生态下越来越不灵、吃不开了,规则变了、限制多了,敢想敢干风险太大,不想不干同样难混,官员们进退两难。

对于企业家来说,原有的企业发展模式、经营手段已难再奏效,要摆脱路径依赖、顺应时代潮流,又不知该从何下手,面对“不转型等死、转型可能找死”的现状,多少企业家苦不堪言。

对于富人来说,一方面,房地产调控“打地鼠”、金融业强势整肃,高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即便手持巨资,却不知何处安置;另一方面,曾经的奢侈品已经成为如今的必需品,然而身处顶峰,心却不知所归,“富了口袋,穷了脑袋”便是其真实写照,富人们或通过炫富来获得满足感,或寄情于宗教来寻找心灵寄托,例如,戴佛珠、穿布鞋、辟谷禅修已经成为“新土豪”标配。

对于穷人来说,他们承受了更多经济增长回落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实体经济疲弱的情况下,收入直接缩水;与此同时,网络又将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赤裸裸地摆在眼前。


打开直播软件,王健林正在私人飞机上直播他普通的一天;刷一刷新闻,00后CEO已经拿到了上百万投资,穷人与富人的生活只隔着一个屏幕的距离。


穷人们要么陷入“勤劳无法致富”的绝望,要么为“如何在阶级跃迁的大门关闭之前,挤进上层社会中分一杯羹”而焦虑。


困惑、焦虑、不安的“种子”就这样在社会各个群体的内心中放肆蔓延。人们不断地在困惑中寻找方向,而鸡汤中名人、智者的语录、故事所体现的正是人们对人生的设想或理想,无疑为处在迷茫期、内心苦苦挣扎的人们提供了慰藉。



无鸡汤心难安

除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外,现实标杆的极端化、难以贴近大众也是人们转而追捧鸡汤文的一大原因。


现实生活中所树立的标杆往往陷入两种极端:

一类是官方所推崇和树立的不讲个人利益的榜样、英雄。

长期以来,在各类影视报刊、报告演讲、文学艺术等资料中,官方乐此不疲地为人们推出各种类型的榜样,牺牲和奉献是这类榜样的关键词,并在官方的包装下被塑造成无血无肉、无欲无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超人”。


例如今年年初安徽省一名年仅31岁的外科医生猝死在值班室后,当地计生委忙不迭地号召当地医务人员向其学习,却不曾顾及医生积劳成疾的残酷现状。

另一类是在媒体引导下社会自发形成的唯利是图的成功者。

过去三十多年间在“发展就是硬道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下,社会处处都是对成功人士的追捧,马云是国民爸爸,王思聪是国民老公,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例子为人津津乐道。


物质、金钱、地位成为这类成功者的“标配”。然而,这两类标杆却难以真正起到激励、感召人心的作用。前者太过“高大上”,游离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之外,曲高和寡。


后者太过功利,本质上是社会精英主义者对成功的绝对追捧,虽然大多数人都向往成功、追求成功,可每个人对于成功的理解都不同,因而成功的标准也不是单一的名利权钱。


一面是不讲利益的英雄,另一面则是唯利是图的成功者,无论是回望历史,还是放眼当下,人们都难以为自身的安身立命找到一个确凿的、令人释怀的理由。



以有血有肉的正常人立起时代精神


显然,曾经的标杆要么难以打动人心,要么无法契合大多数人的生活,注定是阳春白雪。


在这种背景下,必然有新的标杆来替代。如今,在市场经济和娱乐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们开始以政治界、科技界、体育界、娱乐界的一些明星偶像为标杆,然而,这类标杆走的多是“卖人设”的道路,前有靠着“人设”成功而大红大紫,后面就有可能因为“人设”坍塌而人气尽失,如贾跃亭从“造梦者”到“跑路者”、赵薇从“女版巴菲特”到“割韭菜者”等,这样的标杆脆弱得风一吹就倒,又谈何引领与激励?


事实上,未来的社会标杆更多地将是现实人群中有血有肉的正常人,他们未必有多崇高、多无私,但贴近现实生活,他们未必有多成功,但其言行又能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他们是平凡人中的“先进典型”,例如电影《钢的琴》里一位下岗工人为实现女儿的音乐梦想,在朋友的帮助下用钢铁打造出一架钢琴;又如一度刷屏的“冰花男孩”,即使住茅屋、头顶冰花,依然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怡然自得,“上学冷,但并不辛苦”的宣言传递出积极的心态和力量。


更进一步来看,经济社会转型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观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直接影响就是社会标杆也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以满足不同人们的精神需求。


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也要求有关部门做出调整,为人们提供满足现实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心灵港湾”。



收听德培,看懂形势

快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推荐

为啥收入分配改革搞了40年,不满情绪反而更强烈了?——未来怎么办?(深刻)

大家都盯着拼多多造假,却忽视了这个大变化

优化营商环境虽是共识,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却是撕裂的——核心问题不解决难免“沙中建塔”

缺乏格局根本看不清国运——把握国运的要点(深度理论)独角兽被玩残了吗?汽车业拉开上天入地序幕?把美国挑事归结到价值观是“痴人说梦”,中美碰撞明明就是人世间基本法则“作祟”穷人要“闹事”,富人要“逃跑”——如何稳定人心?(深度长文)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