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三角一体化重蹈覆辙?还是······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导读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重蹈覆辙。上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备受诟病的是“三省一市相互挖墙脚、竞相跌价、不计成本、不择手段的招商引资”。



01

长三角一体化1.0时代

在《按下“快进键”!高层很重视,舆论还没反应过来?》中,我们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背景。


从政策层面看,长三角一体化按下了“快进键”。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在实践层面落地。


为此,理清过往问题,针对性化解尤为必要。


从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历程来看,长三角合作确实逐渐升级,但仍一直停留在“单一浅表”一体化层面。鉴此,长三角一体化1.0可谓是“进展少,问题多”,以致每年长三角内部城市间以研讨会、论坛形式为主的交流如火如荼,几乎每个会上都少不了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


例如,在“三省一市政府间、各城市间要相互补台”的号召下,地方政府的初衷都是希望借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短板,或者希望把对方好的资源嫁接过来为我所用,上海要主动把金融、科技、人才、制度等优质资源共享出来,与苏浙皖合作对接,苏浙皖也要对各自域内的企业到上海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寻求更大的发展舞台给予理解和支持。


问题是,有的地方政府会产生疑问,我拿优质资源去补别人家的短板,削弱自己而壮大对手,不是“损己利人”么?基于此,长三角一体化难关重重。



02

亟待版本升级

“长三角一体化之难”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其实并不难理解。


中国加入WTO后,长三角合作的内在动力强劲。对于江苏而言,大规模引进外资后形成了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对于浙江而言,形成了活跃的民营经济;而上海的开放给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布局的机会,各种国际性的资源和要素开始汇集至上海。


客观上,长三角地区经济活动的内在关系得到联接。因为不管是江苏的外贸经济,还是浙江的民营经济,都需要与上海的要素、资源、市场、产业链相对接,于是,上海很自然地成为“被接轨”的对象。


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湖州争做接轨上海的“桥头堡”、苏州充当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被当作中国模式的核心构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支撑,是中国多点多极驱动模式的核心。


然而,当下上海龙头的地位碰上了前所未有的难堪,上海经济规模占长三角比重呈逐年削减之势,周边反倒崛起。


例如,浙江坐拥四大国家、省市战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再加上刚获批的杭州大湾区战略,可以说其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从未显现的如此强烈和呼之欲出。


浙江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组成,已从配角位置、从属位置抢占了同上海并行的优先破风位置。其已不再是简单地作为上海全球科技、金融、服务、贸易、经济的客厅效应的被辐射者和转接受惠者,而是突出舟山群岛的海洋经济驱动优势,义乌小商品集散中心的产业及贸易引擎优势,温州金改为核心的民间财富管理及浙江资产管理大整合优势,这对上海的产业、金融等要素聚集的中心地位构成挑战和威胁。


在此种趋势下,江浙对上海老大哥并不服气,各种各样的接轨办实质上沦为“空心办”。长三角一体化1.0遇挫,呼唤一体化新时代来临。


过去,中国经济有三大引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而今,珠三角跃迁为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形成以京津冀为核心的上接东北亚,下连中原经济区的新湾区+创新极(雄安)式发展,随之而来的必将是长三角一体化在中国经济中的角色日益凸显。


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深水区,将披荆斩棘、迎难而上。



03

恶性竞争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重蹈覆辙。上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备受诟病的是“三省一市相互挖墙脚、竞相跌价、不计成本、不择手段的招商引资”。政府的体制机制具有一定的时代理由,但广被诟病之处有:


政府与市场的职能错位

招商引资本是企业行为、市场行为,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五个方面,但长三角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这些方面,反而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主要职能,这就是常说的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

政绩考核导向没有适时调整

长期以来,长三角不少地方政绩考核“以GDP论英雄”,主要考核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没有纳入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科技创新、安全生产、产能过剩和新增债务等指标,导致各地政府把关切点放在能够较快带来GDP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的招商引资上。

“赶超发展”的思维作祟

以前穷怕了,这么多年来,各地总想着赶超发展、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弯道超车、三年大变样……这些赶超发展的思维,相当于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导致招商引资乱象丛生。


可见,行政这只“闲不住的手”推波助澜,上演了一场招商引资大竞赛。载体是各类开发区,开发区既是企业又是政府,作为开发区的领导,那边是主任,这边是董事长,并且开发区的行政级别普遍比同级政府部门“高半格”,这些都为大举招商保驾护航,助长了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



04

抢商、争商、挖商

长三角招商引资的竞争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各地都在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抢商”、“争商”甚至“挖商”,这产生了严重问题。

重形轻神,重量轻质

各地引进的项目数量一年胜于一年,有的地方甚至以2-3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但普遍存在“六多六少”现象——小型企业多,规模型利税型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金密集型企业少;资源消耗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污染型企业多,环保型企业少;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产品粗加工型企业多,精深加工型企业少。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把招商任务层层分解到一些非经济部门,美其名曰“落实责任”,这就难免出现为完成任务而假招商、招假商的情形。

方法不多,恶性竞争

由于项目有限,而对项目的追求无限。为争取到更多的外来项目和资金,各地都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营造“投资洼地”,致使拼资源、拼税费、拼资金、拼价格、拼环境等各自为战的内耗型的恶性竞争相当激烈。


昆山、宁波等地的招商引资土地基本价在上海基础上打对折。有的地方积极争取大项目、好项目,把小项目、烂项目推给邻地。有的地方为克敌制胜、赢得一时的发展,甚至提出“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低再低、空间一让再让”的口号,不惜损害国家利益和牺牲当地生态环境来争商抢资。

急功近利,把关不严

在招商引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科学谋划和通盘考虑,导致一些地方忽视长远的经济发展实绩而步入误区,要么饥不择食,不问青红皂白,不加选择地去引进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要么不顾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盲目大批引进资源消耗型项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衷不经意间造成了“为官一任,留患无穷”的后果。

规划滞后,园区泛滥

由于感性认识过多而理性分析不足,过分强调引进项目和资金的重要性,而对区域经济协作和产业发展布局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园区建设遍地开花,过多过滥,相互之间争资金、抢项目异常激烈,致使园区的产业聚集度过低,园区建设管理水平难上档次,不少园区由此陷入发展困境。


从单个园区内部来看:忽视功能布局,在项目的引进上,不求产业类型,只求项目所在;不求产业布局,只求企业总量;不管综合效益,只顾眼前利益。


这导致园区项目布局杂乱无章,企业聚集度低,产业关联度差,配套协作能力弱,产业链条过短过细,产出效益不高。


常熟经济开发区、江宁开发区、吴江开发区等布局散乱,呈“多而弱”的趋势。


由上不难发现,长三角地方招商引资中,互相削价竞争,以邻为壑等乱象丛生。


而只要政府的职能错位、GDP导向的政绩考核、“赶超发展”的思维等根源仍在,招商引资的弊病就不可能根除,并可能在新的重要发展窗口期,在一体化旗号下进入新的招商引资恶性竞争。


年度最后一波粉丝福利:做测试赢大奖

长按识别下方图片二维码即可做测试。


做完测试,把下面图片分享到朋友圈,并在“福卡智库”公众号对话框留言:抽奖+姓名+手机号,你将有机会获得以下大奖哦:

做测试赢大奖奖项:
      

  • 一等奖:“1214”大论坛双人票,3名

  • 二等奖:“1214”大论坛单人票 ,4名

  • 三等奖 :收听德培会员免费1年,5名

  • 四等奖 :楼市专题,10名


PS:“1214”大论坛票价是980元哦


“1214”大论坛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精彩推荐

不服?凭什么科创板落户上海?

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只字不提,楼市又要变?

从年入百万到月薪九千,这个行业还能不能好好“玩”了?(速看)

为什么搞了几十年的“新农村”反而成了“扫黑除恶”的大战场

为什么振兴东北这么重要?

教育让资本走开?

农村现代化为什么那么难?

被同龄人抛弃、被小朋友抛弃、还要被非人类抛弃——何以解忧?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