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现代教育报》打造未来教育教学的“蝶变场”
新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教育。在无处不信息的互联网时代,各种非线性、超链接、跨感官的多媒体信息融合的认知环境,已然打破了人类线性序列的思维方式,呼唤着未来教育的变革。
“室联网”奠定智慧教室标准化的基础
室联网即Internet of xroom,简称IoX,是指采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把各个教育和学习场实现物与物、物与人、室与室的泛在连接,实现对教育、学习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评估和管理。室联网是一个基于教育的产业互联网,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智慧教室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它是以学校教室为核心,扩展到企业会议室、图书馆、社区场馆、楼宇场馆、咖啡馆以及家庭客厅空间等教育和学习的空间。
“室联网”这个概念,是我基于新型智慧教室—室联空间站的一系列成功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引起了很大反响。既有众多赞同和支持,也有专家提出了异议,认为“互联网”这个词已经足够,没必要再造出这个新概念。但我认为,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为未来智慧教室建设奠定一个标准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几千年来,教室已经标准化了,主要要素有黑板、讲台、课桌、粉笔等。但多年来,智慧教室的建设虽然备受重视,却因未标准化,而成为重复建设、低层次循环的投资“黑洞”。所以,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教室也应该标准化,没有标准化的智慧教室就不会有未来教育新模式。
“室联网”概念的提出,为作为节点的智慧教室建设提供了标准化的基础。所以,它是一个必要而且恰当的描述智慧教育新生态的概念,是融合传统与未来教育的纽带。
“室联网”让教学各要素联动起来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这句话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学习空间,也就是“学习场”已经成为未来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关注的因素。认知大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理念重构学习空间和学习过程。
我认为,实体教室是千百年来人们一提及教育就会想到的一个标志性场所和常态性空间,未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仍不应脱离这个空间。前一阶段MOOC所掀起的将传统课程搬到线上的浪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纯线上教学导致教与学分离,以及把重心放在知识的投放和灌輸上,偏离了教育的“唤醒”功能,学习效果不佳而陷入困境。
所以,“室联网”走的是与之相反的技术应用方向,仍应以千百年来教育家們所追求的“唤醒”功能为宗旨,即将“数字化”、“线上”的特性植入实体教室,再通过一系列新技术支撑的视觉变革和交互变革,将其重构为新一代智慧教室——室联空间站。实现整个教学系统各要素各环节互联互通互动,让每一间教室联动起来,从而打破“鸽子笼”式的传统教室模式,更好地唤醒学习者的心灵和智慧。
“室联网”能重新定义教育教学新模式
“室联空间站”即是“室联网”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场景,体现了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由专用教学设备(如超大屏幕、手写板等)和整合各类教学与管理功能的应用服务平台(室联网操作系统)组成。可由一间教室、一所学校的正规教育场所,扩展到企业会议室、公共图书馆、社区场馆以及家庭客厅等各类空间。
每一个“室联空间站”都有“三板斧”:小屏板——手机,联通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使教与学互动更为直接、高效和生动;中慧板——室联慧板,让使用者在不改变原有书写形式和习惯的基础上,使用普通的纸、笔,实现数字化转换与联通;大海板——室联海板,具备传统黑板的全景和大视野,又具有数字化、多屏互动、可以由设备连通扩展无限海板。通过这种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异地实时教学模式,重构教室、重塑教师、重新定义学习。
目前,基于“室联网”的“室联系空间站”已在全国各地落地建成,正在部署的“室联网”系室联学习空间站、室联大健康空间站、室联国学空间站等已有数万间。“室联网”体系将有助于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教育信息化的“效果差、低效率、无效益、无标准”之魔咒,被誉为未来智慧教育的“高铁模式”和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蝶变场”。这种多领域多空间的联通和重构,将为未来教育打开无限创新的可能。
本期编辑 | 慕编组 顾聚邦
转载自:《现代教育报》2020年6月3日
排版、插图来自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
扫码即可申请加入在线教育交流群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