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青年律师的四个阅读小建议 | 每周蒋讲

2015-09-11 蒋勇 天同诉讼圈


报名请联系:无讼学院小秘书

微信ID:wusongxueyuan 手机:13661583740

在上周的“每周蒋讲”栏目里,我和大家分享了《律师时间管理的五个“小贴士”》,很受青年法律人的欢迎。许多朋友对我抽时间阅读这件事情特别感兴趣,加了我的个人微信,私信给我,希望我详细讲讲有关阅读的心得。正好,前两天我参加了北京律协举办的“青年律师读书沙龙”,就青年法律人的阅读方法即兴做了一段发言,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如果您对这方面也有想法,或有希望我讲讲的内容建议,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jylawyer7130),深入交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65j3u8tl&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时长 1分5秒


很荣幸受邀前来参加今天这个由北京律协举办的“青年律师读书沙龙”首次活动,我想和大家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阅读心得。

大家都说,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此前闲置的碎片化时间现在都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在上下班的路上,在候机的机场,我们都会拿出手机,看看朋友圈里大家分享的文章、订阅号里推送的文章。当然,如果大家不介意我在这里做个广告的话,或许还有无讼阅读APP上的法律专业内容。

有一些人认为,移动端的阅读只能是“浅阅读”:在互联网的巨大信息量和极快传播速度下,一种“什么都想有所知,不愿遗漏”的紧张感使得我们的阅读极难深入下去。他们对人们沉迷于这样的阅读状态表示担忧,因而号召回归书本上的“深阅读”。

这样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还很不全面。

一方面,我看到许多作者在我们的无讼阅读APP上发表的文章,对于实务问题和律师行业的问题的剖析非常深入;也看到许多读者在评论区里写下大段评论,很认真地分析讨论。这样的阅读不可谓不深度。

另一方面,法律人也并未对深度阅读失去热情。几天前,“类案裁判规则检索体系”《天同码》预售。这本7卷、42斤、7000页、850万字、价格925.3元的大部头,竟然在12小时内售出了4745套。即使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专业法律类的深度阅读仍然如此受到追捧。

所以,阅读的深浅,不取决于阅读的介质是手机还是书本,而取决于内容本身的深度。阅读质量的好坏,也不取决于阅读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是否能够把握到阅读内容的要义,以及你花费的阅读精力是否与阅读内容的价值相匹配。

因此,与其说不应该沉迷于移动端的浅阅读,不如说不应该在仅供娱乐的粗浅阅读上花太多时间。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对律师这个职业来说,今天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可能明天就过时了,通过阅读这种方式不断自我提升尤其重要。无论这种阅读是借助于移动终端还是书本进行都没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把握恰当的阅读方法。

借这个读书沙龙的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阅读方法上的四个小建议。

第一个小建议,阅读要“用脑”,而不是“用眼”。

无论读文章还是读书,保持均匀的速度,一字一句地读下来的阅读并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一方面,这样的阅读很浪费时间;另一方面,这样的阅读常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只见文字,而无框架脉络。只有在阅读时不断主动地把握文章的框架,读起来才能更有侧重点。

第二个小建议,阅读要“趁热”,杜绝“拖延症”。

我想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微信或者无讼阅读APP上发现好文章,但却没时间仔仔细细地品读。我们会直接把文章添加进“收藏”,或者直接转发到朋友圈,心里想着等以后有时间了再来认真看。但我敢肯定地说,这些文章很快就会被我们抛诸脑后,永远不会再回过头来看了。而在书本阅读中,常常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冲动性买书容易,可如果不是当时迫切地需要用到,书又常常被忘在一边,成为摆设。

对此,我有两个改善读书“拖延症”的小心得。

针对移动端的阅读,我发现了一个叫Pocket的工具型APP。你可以随时把看到的好文章收藏在这里,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同时,它还支持离线阅读,让你在没有网络的时候也能静下心来读读好文章。

针对书本的阅读,我倒是觉得有的时候借书读比买书读更好。当我们拥有了对书本的使用权,就会觉得书已经属于我了,什么时候读都无所谓,慢慢地也就懈怠了。而当我们只拥有对书本的一定时间的使用权,那么我们就更有动力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好好把书读完。所以有句话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所以,我们办公室建有公共图书馆,购买一些书籍供大家借阅,并且可以制定专题阅读时段,让借书者在制定时间内读书,并且要在读完后分享。

第三个小建议,“目的不同,方法不同”。

在此,推荐三种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

第一种是为了扩大知识面的“了解式阅读”。

律师应成为法律知识上的专家,也应成为社会科学上的杂家,丰富对法律、商业和社会的认知。因此,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我都会多多少少读一些。

对于这类阅读,我一般都不会花太多时间。拿到一本新书,读读它的序言,看看它的目录,也就能对全书的框架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挑出那些全书最关键的章节浏览,基本也就能知道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完成这个过程,两三个小时也就差不多了。

我在上一篇“每周蒋讲”文章《律师时间管理的五个“小贴士”》中提到,我常常在机场书店买一本书上飞机,在航程中就看完,有些朋友觉得这很难做到。事实上,我在飞机上的阅读,往往就是这样的了解式阅读。

第二种是为了学习新知的“分析式阅读”。

这样的阅读不再是泛泛地了解,而是要学到知识。除了通过了解式阅读把握文章大致框架和重点章节外,更要通过对重点部分的反复研读,对精细结构的反复梳理,把原本深奥难懂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写读书报告是让阅读变得深刻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样的读书报告一定不能是对文章中零散句子的摘抄,而是通过写文章帮助自己主动厘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提升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第三种是希望精通某个领域的“研究式阅读”。

这样的阅读对于律师来说尤其必要。律师要走上专业化道路,律师的阅读也应该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于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专业领域,律师需要以十二万分的专注,弄清楚这个领域中的若干核心问题。

我的经验是,当我需要了解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一般会首先在网络上找一些相关的优秀文章来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这个领域。

明确这个领域的关键问题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章的注释和说明,追溯这些文章参考的重要书籍,或者根据推荐有针对性地找到和这些问题有关的好书来做分析性阅读,形成对这个领域的体系性思考。

比如说,我准备“每周蒋讲”的文章时,会与我的研究助理提前几天乃至数周确定选题,然后就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查找资料,分头阅读相关内容,再反复讨论。我们都发现,只有当我们真正吃透理解了阅读到的内容,把它变为自己的思想,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每周确定一个选题,深入研究一个新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出来,传递给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真正享受到了阅读的无穷乐趣。

第四个小建议,在阅读中融入社交。

我想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看完一本书后可以向别人讲一遍,我们对这本书的记忆和理解会更强。尤其是,如果我们知道读完这本书后将要与特定对象分享,这会反过来促使我们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把这本书读完。我们今天的读书沙龙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今天的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带来的效果更为神奇。

我们好多人有这样的经历:跑步锻炼本是一件极为枯燥单调的事,但自从我们用了微信运动、小米手环,每天能看到自己和好友的排名,跑步就变成了社交,枯燥也变得有趣了。

我想,阅读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把社交元素融入阅读,这件同样有些枯燥的事情就会变得有趣。我们在社交中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大有收益。

事实上,我们的无讼阅读APP在设计元素中就重点考虑了基于阅读场景的社交。在每一篇文章的下方的“在读”一栏,你都可以看到有哪些人最近也在读这篇文章。此后,我们还会引入基于位置的服务,让“在读”发展成为“附近在读”:你可以看到附近和你阅读同一篇文章的人。到那时,你或许就可以约旁边那位和你有同样阅读兴趣的美女律师一起读文章啦!

说笑归说笑,但是,我是真的希望大家能够保持思考,保持阅读。毕竟,除了学习新知,便利工作,阅读还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最大延展的最佳方式。

生命不息,阅读不止。与大家共勉。


查看往期“蒋讲”文章,可直接点击下方链接

律师时间管理的五个“小贴士”

未来谁有资格在最高法院出庭?

从无讼案例大数据实践看裁判文书公开

有一种自信叫“晒出裁判文书”

“我想回法院,但是我不敢”

法院信息化升级,律师如何应对?

风险资本进入法律互联网创业意味着什么?

法律行业垂直社交平台意义何在?

向最高院大法官说说心里话:如何解开这个结?

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Uber模式适用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吗?

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规模被远远低估了

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多大才合适?

律师专业化,如何选准市场突破点?

法律服务市场的互联网创业难在哪里?

律师业务拓展之道

律所合伙人关系的三个层次
纯干货:103张PPT详解“互联网+”时代的律所管理

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阅读?

登记制真的能破解“立案难”吗?

谁有资格为律师评级?

从“共享经济”到律师的知识管理


以下文章文章较早发布,阅读请回复关键词

无边界:无界律所的无限可能

定位:律师事务所专业定位三步曲

极致:从“金砖”到“极客”

诉讼:中国应有怎样的诉讼服务中心

微信:如何用微信管理团队

管理:诉讼业务管理难题与探索

成长:怎样“炼”成优秀的诉讼律师

专业:法官和律师谁更专业?

提高:诉讼律师如何提高专业性

改革:司法改革,律师准备好了吗?

体验:如何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

信任:信任是律所的生产力

痛点:律师如何帮公司法务做诉讼管理

投资:合伙人,你投资你的律所了吗

培训:律师培训也要讲“用户体验”

马云:律所合伙人向马云学习什么

知识:律所知识管理难题的破解和创新

谈心:和青年法律人谈谈心

人才:律所战略转型期的人才观

预期:律师如何引导客户预期

案源:诉讼案源哪里来?

光荣:重塑法庭的光荣与梦想

定价:诉讼服务如何定价?

公开:司法公开的“金钥匙奖”VS“锈锁奖”

技术:诉讼的技术:三大“诉讼法宝”

会客厅6:从大成的快到彭雪峰的诗意慢生活

会客厅5: 蒋勇对话韩德云:中国律师业的整体格局和地区差异

会客厅4: 蒋勇对话乔文骏:律所发展如何顺势而为

会客厅3: 蒋勇对话彭雪峰:全球第一大律所诞生背后的故事

会客厅2: 蒋勇对话田文昌:律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困境与路径

会客厅1: 蒋勇对话田文昌:中国律师的传承与远行

面对面2: 蒋讲·面对面:律所应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模式?

面对面1: 蒋讲·面对面:有了尽职的法官,律师还有价值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