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教育趋势:面对挑战,下一个十年我们将何去何从?| 头条



教育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如何开启下一个十年?



 01 

盘点教育七大趋势,

下一个十年我们何去何从?


英国著名教育机构培生集团 2019 年组织了一次“全球学习者调查”,调查覆盖 19 个国家 10000 余名 16 岁到 70 岁之间的学习者在线参加了问卷调查。调查揭示了全球未来教育的真相和趋势。


  • 教育依然重要,但变革势不可挡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教育的重要性无可置疑,但是也认为获得教育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依赖传统的,人们世世代代沿袭的学习和教育方式,而是采取更灵活、混合式和自主式的方法。


受访者表示他们拥抱现代技术和在线学习,青睐在职业生涯中拥有更多的软技能培训和碎片化的学习。很多人还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下,在校学生应有更多的机会,在虚拟现实的情境里学习,成年人将更多地进行在线学历培训和叠加式、微型化的技能学习。


  • 自助式教育方式,正在重塑教育


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他们并不能从传统教育的方式中获益很多。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自助式的教育方式将变得极其普遍,尤其是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知识更新时。这意味着,混合式、组合式、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还有一种自助式的教育方式就是“在家上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的比例越来越高。


  • 一成不变的职业,一去不复返


受访者认为,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单一的职业路径的方式已经过时。学习者需要的是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的教育,这就意味着他们将不断地学习,而且是碎片式的学习成为主流,通常是因为工作驱动和变革驱动下的学习。


  • 期待虚拟和数码学习成为主流


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在虚拟和数码的场景中学习。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虚拟和数码技术蓬勃发展,能够提供给学习者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得他们身临其境,从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并提供独特的学习体验。


虚拟和数码技术的另一个好处是学习变得非常便捷、容易,而且成本也很低,学习的边界也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


  • 对于文凭的认识,正在发生改变


越来越多年轻人认为即使没有正规的学历或者正规的教育经历,也无碍他们找到工作。


很多受访者认为:软技能比信息化、自动化等技术重要的多,那些软技能是指人的创造力、创新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生活和职场生存的“通行证”,更是职业进阶和发展的台阶,是战胜人工智能的“利器”。


在具体学科方面,超过 60% 的人认为,英语是最重要的学科;超过 30% 的人认为编程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学科,也是所调查学科中重要性排在第二的学科,编程正逐渐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素养和重要技能。


  •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社会的趋势


人们获得工作技能的方式很多,如学历教育,学徒制、职业教育、职后培训等等。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印度、巴西和拉美地区通过培训等方式获得工作技能的比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


中国高达 67% 的受访者说:在过去的两年中,到职后学习和培训的强烈需求,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作。65% 的人不再认可“到时退休”的想法,他们认为这一观点已经过时。很多人愿意牺牲休息时间和放弃爱好,从事一些兼职工作,甚至创业,或者从事第二职业。


  • 网络霸凌是全球学习者面临的挑战


很多人认为今天的校园环境由于校园欺凌、网络欺凌和社交媒体导致了学校学习环境变得恶劣,认同这一观点的高达平均 70% 。


尽管有人人认为社交媒体有助于推进全球化和互联化,但是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很多人认为社交媒体给学习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而不是积极的。


如何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引导学习者在网络空间学习尊重他人,辨析信息真伪,并谨慎、理性地对待网络暴力是教育者和网络监管者共同面对的任务。


来源外滩教育 《教育趋势大盘点:传统学习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下一个十年我们何去何从?


 02 

我们该如何应对教育的变化和挑战?



知识的门类和专业分工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对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


如何培养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解决者,来适应不确定的未来?世界各地的家长、社会、国家都在期待教育给出确定的答案。


于是,教育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为本,让每一个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拥有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核心素养。


面对这个挑战,今年我在世界各国行走中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从中我洞悉到影响未来的三个小趋势。


第一个小趋势,学校组织变革序幕拉开。美国有一所 12 年一贯制的学校,叫阿克顿学院,这几年开始出名。它分布在美国六个州的 50 多个联盟站点,每个校区的学生规模都只有 10-100 人,我们叫它——小微学校。


由于小微学校的学生很少,所以它的组织系统与传统学校完全不一样,没有部门和层级,没有年级和指定的班级,也没有统一的教材、进度和标准化考试。


当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教育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时,各国的教育都拉开了由规模大小而引发的,学校组织变革的序幕。


第二个小趋势,后高中时代来临。里斯是一名美国的高中毕业生,虽然已经被哈佛录取,但他选择先参与到“全球公民”的间隔年计划中。他在西非的塞内加尔一待就是七个月,给当地的一所小学当义工,帮助妇女识字,还为那里的高中生办了一个英语研习社。 


间隔年协会的创始人伊森·奈特告诉我:“美国现在每年都会有三四万的高中毕业生选择间隔年,今年的总体人数已经超过了 5 万人。”


当我们在拼命抢起跑线的时候,世界开始了停一停、想一想的间隔年,因为比教更多知识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后高中时代的新选择就这样出现了。


第三个小趋势,学习发生在真实世界。今年,我在日本还看到一所有意思的学校叫 N 高中,创办才 4 年,在校学生人数就超过了 11000 人。相当于 4 年办了 10 所大规模学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认为,最关键是学校破解了“如何让学生在中学阶段把热情与热爱有效转化为志趣与职业”这道难题,那就是连接真实世界。


其实,学校组织变革序幕拉开、后高中时代来临、回到真实世界里学习这三个小趋势,都是在教育应对挑战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的。这些探索和变化背后,其实都与教育的七个要素有关,它们分别是:组织、空间、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


来源罗辑思维 《跨年演讲系列报告:我们该如何应对教育的变化和挑战?


 03 

技术在教室里的 5 大优势与 5 大挑战



现代教室里常见的可用技术主要是:电脑、投影仪、互动式白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


  • 5 大优势


在教室上使用技术有很多好处,比如以下这 5 点:


提高参与度和保留率。教室中的数字技术开辟了模拟版本所不具备的新媒体类型。此外,数字教育内容中还可能包含更多的交互性。


适应多种学习风格。教育技术是为个别学生提供各种学习风格和节奏内容的好方法。更重要的是,有效的教室技术还可以作为具有各种特殊需求的学生的辅助技术。


促进协作。技术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实时协作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同行共享信息。从拥挤的空间到远程工作,技术能够打破障碍。


即时反馈给老师。允许学生与同伴共享的相同工具也允许学生与老师共享反馈。这种反馈可以以答案,问题甚至对教学改进的建议的形式出现。


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及其互联性,正日益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不仅能够处理熟悉的技术,而且能够应对陌生的、新的设备将是学生未来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5 大挑战


说教室里的技术没有挑战,甚至没有危险,那是不诚实的。但是,技术的好处远大于缺点。不存在完美无暇的系统,但意识到一些潜在的问题并努力减少负面影响会更有效,比如以下 5 点值得注意。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智能手机在教室里的声誉很差,并且在学校里有很多禁止使用智能手机的案例。然而,这在很多方面对学生不利,包括错过了教授他们正确使用技术的机会。


需要管理。教室中的新技术意味着需要IT专业人员来帮助设置、维护它,并支持教师和学生使用它。


导致技术差异。技术差异指的是学生有多少机会使用必要的设备。在那些希望学生使用个人设备的学校里,技术差异与收入不平等密切相关。然而,学校提供必要的设备可以减少这个问题,特别是作为计算机实验室的一部分。


花钱。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教室购买尖端的电子产品是非常昂贵的。虽然没有办法避免花钱使教室现代化,但通过安装寿命更长、维护更少的设备,至少有可能使总拥有成本(TCO)最大化。


更少的面对面交流。尽管有了现代的网络连接,但人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缺乏联系。许多人选择通过移动设备来通信,而不是直接通信。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激发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例如通过以技术为中心的方式来促进互动;或者让学习者抛弃技术,以传统的方式一起完成小组任务。


来源必达更好的学校建设 《技术在教室里的 5 大优势与 5 大挑战》


 04 

技术一定会使教育变得更好吗?


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发布一份名为《技术会让教育变得更好吗?》的报告,它总结了一篇即将发表的关于教育技术的学术评论论文——《用技术升级教育:实验研究的见解》。


该研究总结了 126 项对教育技术不同用途的严格评估论文。这些论文采用随机评估和回归不连续设计,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并测试了利用某种形式的技术来改善与学习相关的结果,具体包括四大类:(1)技术获取;(2)计算机辅助学习或教育软件;(3)教育中的技术支持;(4)在线学习。


通过对这 126 篇论文进行分析,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单独提供计算机和互联网并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会增加计算机的使用和提高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获取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差异可能加剧现有的教育不平等。在学校或家里无法上网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基于网络的作业,也可能难以发展数字扫盲技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地接触技术可能会对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如果学生最终只是为了娱乐而使用科技。


第二,旨在帮助学生发展特殊技能的教育软件(或计算机辅助学习)程序在改善学习结果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数学方面。


计算机辅助学习程序在提高学业成绩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在所有关于计算机辅助学习程序的 30 项研究中,有 20 项报告了统计上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 15 个集中在提高数学成绩上。


第三,基于技术的推送,比如短信提醒,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对各种教育相关的结果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短信提醒等低成本干预措施可以成功地支持学生和家庭在学校的各个阶段。在学前和小学阶段,研究显示:带有提醒、提示、目标设定工具和鼓励的短信可以提高父母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


到了中学,家长的角色通常从直接与孩子一起活动转向鼓励青少年在学校努力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向家长提供有关孩子表现的信息来帮助家长支持孩子。技术可以使这种交流更容易、更快、更系统。


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申请大学的过程可能会很复杂,让人应接不暇。基于技术的推送、个性化的支持和共享特定任务的提醒,可能有助于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四,在线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有限的实验证据表明,与面对面授课相比,在线课程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


来源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技术一定会使教育变得更好吗(1)?来自全球 126 篇实证研究论文的分析》


 05 

未来学校的追问与试答



尽管“人工智能+教育”带有明显的技术性,但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


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校形态。


一是没有教室的学校。比如位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的 Vittra Telefonplan 学校。在这所学校,整个校园都采用创新的空间设计,传统的教室变成了各种开放式学习空间,如非正式学习区、休闲区、探究区以及各种功能区等。


二是不分科的学校。比如美国的 High Tech High School ,没有分门别类的科目、也没有上下课铃声,甚至没有考试,学校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消了严格的分科教学,更多以跨学科方式建设课程,开发出 245 个主题项目,比如复耕城市、虚拟楼梯、海湾治理等。


三是一人一张课程表。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开展选课走班制,为全校 4000 多名学生创立了 265 门学科课程、30 门综合实践课程、75 个职业考察课程、272 个社团、60 个学生管理岗位,供学生选择。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还可以选择上课时段,真正做到自主选择,一人一张课程表。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未来学校将从“批量生产”模式走向“私人订制”模式,学生可以用他们最喜欢、最适合、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教育服务。未来学校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校园的围墙,把社会中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引入学校,学校的课程内容得到极大拓展,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整个世界都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


二是学习方式灵活多元,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


三是学校组织富有弹性,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利用大数据技术让学习支持和校务管理变得更加智慧,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来源中国三十人教育论坛 《曹培杰:未来学校的追问与试答》


 06 

中国学生成绩世界第一?

PISA 之父:负担太重效率欠佳


12 月 3 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宣布了 2018 年最新 PISA 成绩。在共有来自 79 个国家和地区约 60 万学生参与的测试中,由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测试中,成绩均位列第一。


在 PISA 之父、OECD 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里亚斯·施莱克尔看来,中国区测试成绩重返第一的背后包含多种因素,但师资及教学方法的优化是首要的。“四省均在教育上有着巨大的投入,让教师成为了一个吸引人的职业,许多优秀的年轻人希望成为老师。”


此外,中国在教育资源调配上的能力也让安德里亚斯·施莱克尔称道。“比如在上海,中国的教育系统能让一些水平较差的学校同样吸引到高质量师资;在云南一个特别穷的地方,我看到学生仍能接受好的教育,这让我感到教育在改变他们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在 PISA 报告中,中国学生擅长阅读、数学等测试。但报告同时提到,中国学生的总体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时长足够但学习效果欠佳;同时,整体幸福感偏低,排名倒数第八。


具体数据为,四省市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效率分别为 119.8 分/小时、118.0 分/小时、107.7分 /小时,在参测国家和地区中排名靠后,分列第 44 位、第 46 位、第 54 位。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指数为 -0.19 ,满意度平均分为 6.64 分,在参测国家和地区中分别排第 51 位和第 61 位。


无论是在校内课堂还是校外培训机构,中国学生过得都“不容易”。安德里亚斯·施莱克尔说,“一方面,你可以说中国的学生对未来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这一结果的代价是学生、家长不仅需要付出大量金钱,还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实际上,这一结果与中国教育部门“减负增效”的改革思路不谋而合。


来源芥末堆看教育 《中国学生成绩世界第一?PISA 之父:负担太重效率欠佳》


 07 

来自孩子的灵魂拷问:

为什么要学“无用”的学科?



  • 为什么要学语文?


语文是用来理解问题和表达思想的。学语文不是为了那点儿简单的文采,是要理解问题和表达思想。很多人讲东西讲不清楚,不仅学生讲不清楚,我发现好多老师讲课都讲不清楚,为什么呢?语文太差了,不善于把自己的想法用合适的语言、对着合适的对象表达出来。


语文是职业化的基本训练。语文是你成为一个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把一个事情清晰地传达给对方,这是非常职业化的训练。如果你的语文不好,你给别人留下的永远是个业余的印象。


语文还是进入上一阶层的敲门砖。不同阶层的用词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如果看美国原版电影就能知道。比如在公对公的对话中,律师的说话用词非常清楚严谨,反之,一些黑人就爱用“哈哈哈”之类的暧昧语言。学好语文,意味着达意准确。你想进阶、想往上走,语文必须好。


  • 为什么要学数学?


读题。很多人题就读错了,或是没读懂,那这是语文的问题。说白了数学不好是因为你的语文不好,这个因素占了三分之一。


基础知识。你真得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否则肯定不会做题。比如,若你不知道勾股定理,好多几何题就都不会做。老师天天让你做练习题,只能帮助你解决基础知识的问题。


逻辑。读懂题就是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在哪儿,未来要去哪儿。分析和逻辑就是找到这条路,基本知识是你的工具。你的逻辑就是这条道路,你得自己学会把它走通了。


  •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美国老师说最好把历史当做研究。那么怎么学历史才是做研究呢?就是给你一个问题,你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你自己去找一些证据,发表你的观点、证实你的观点,这就是做研究。


历史是美国的第二写作课。因为你做完研究后,还要写一个十页纸的报告(初三的学生),你自己要到图书馆查资料,要有自己的观点,结论还要和前提、论据能够自洽。


了解过去有助于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个有点儿像我们中国说的以史为鉴。因为历史是在一个很长的时间线看问题的,从历史出发,你有可能了解未来。


  • 为什么要学科学?


有人说“信仰科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其实不然,科学从来不是信仰,科学是怀疑,宗教才是信仰。你说信仰科学,那是宗教,不是科学。科学是要不断被证伪的,今天看上去正确的结论,明天可能就会过时了。


原来觉得很正确的事,换一个新的环境,就会有新的认知,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地在进步的。


科学不是迷信,不是说某一个院士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你要依照一定的方法来得到这个结论,这是你学科学的目的,学会了这套方法,可以使你成为一个不迷信的人、一个理性的人。


任何的学科教育都可以是素质教育,那怎样才能把每个学科都变成真正的素质教育呢?其实你对学科的认识改变了,方法改变了,结果自然也就跟着变了。


来源问对教育 《来自孩子的灵魂拷问:为什么要学“无用”的学科?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感兴趣 考察遍世界,才懂这样的教育最中国
看见未来—— 2019《新校长》杂志年度风向标学校 TOP100
10多岁孩子能和研究生一样从事设计、工程项目,这所学校怎么做到的?

责编 | 张磊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