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九):学海无涯

赵英杰 神外资讯 2019-07-02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赵英杰博士带来的随笔:颅底外科学习感悟(九)--学海无涯,欢迎阅读、分享!


其一,重视颅底外科发展史的学习

 

笔者认为,传统中华文化(国学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史学传统、史学文化。具体到神经外科行业,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亦是有层出不穷的神经外科发展史研究,可谓五彩斑斓,流光溢彩。这是“史学传统”在行业的延伸。理解前世,方知今生。继往世绝学,创千古文章。

 

只不过,针对神经外科发展史,大家研究的维度、切入点,存在差异。有的呈碎片化,有的相对成体系;有的侧重人物生平,有的侧重器械介绍;有的侧重具体手术入路回顾,有的侧重显微理念探讨等等。

 

据笔者学习的文献来看,目前无论是鸿篇巨著《Youmans Neurological Surgery》、《Schmidek Operative Neurological Techniques》,还是德国Samii教授、意大利Cappabianca教授、美国Al-Mefty教授、Sekhar教授,以及日本Hakuba教授、Kawase教授等文献、论著,尚无独立章节详细论述颅底外科发展史。

 

做前人没有做的工作。以此为启示,未来,我国的颅底外科专家编写颅底外科专著时,如果有独立章节详细介绍东西方颅底外科发展史,无疑将是专著的极大亮点,夺目难忘始于开篇。

 

如何研究颅底外科发展史呢?笔者的几点想法:

 

1. 以人物看历史。

 

笔者先前曾与广大同道分享并共同学习《神外资讯:神外风云人物志系列》,如Cushing教授Dandy教授Yasargil教授,就是通过学习风云人物的生平、主要学术贡献、人格魅力等,达到管窥学习西方神经外科史的目的。

无疑,Cushing教授的经蝶入路、额下入路探索、Dandy教授的额颞入路探索、Yasargil教授的翼点入路探索,也是颅底外科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这些入路,也是经典的颅底外科手术入路。

 

2. 具体手术入路的前世今生以及衍化。

 

比如,垂体腺瘤手术入路发展史。大体而言,按时间先后,垂体腺瘤手术入路发展演化大体经历:经颅手术阶段、经蝶手术阶段、再次经颅手术阶段以及目前的再次经蝶手术阶段。在这里需注意的是,这四个阶段不是简单的彼此替代关系。这是因为,经颅手术与经蝶手术,各自平行发展,并且相伴互补。只不过,在某个特定时期,限于显微解剖发展、手术显微镜使用、术后并发症等原因,彼时的神经外科医师,彼时的认知,在入路选择上,更多的倾向开颅或者倾向经蝶手术而已。

 

又比如,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的衍化。从历史上看,额下入路的探索,先于额颞入路的探索。阅读文献,笔者认为,Cushing教授是额下入路的早期探索者,Dandy教授是额颞入路的早期探索者。Yasargil教授的翼点入路,是站在Dandy教授等巨人的肩膀上。继往世绝学,创千古文章!

 

额下入路发展衍化,向前外侧发展(anterio-lateral),迈向额颞入路。而Yasargil教授的翼点入路衍化,则向前内侧发展(anterio-medial),迈向额外侧入路(眶上外侧入路)。向前外侧与向前内侧,入路的衍化,叙说的是颅底外科史。会师,历来很美丽。想想革命者的井冈山会师,确实美丽。再想想泌尿外科的尿道会师术,神经外科的一期手术或分期手术的联合入路应用,会师,确实很美丽。

 

3. 器械维度,如手术显微镜的历史、磨钻的历史等。

 

Timothy C. Kriss博士,曾在1998年04月《Neurosurgery》撰文:History of the Operating Microscope:  From Magnifying Glass to Microneurosurgery,详细介绍手术显微镜的历史;国内著名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张玉琪教授,亦曾在2007年12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撰文:手术显微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历史和作用。

 

受此启发,那么磨钻、超声吸引器,在颅底外科的应用历史和作用又是怎样呢?

 

4. 用分期研究、分段思维,研究颅底外科史。

 

如何进行颅底外科发展史的分期?采用什么样的分期标准更合适?

 

笔者认为,如果采用“工具标准”,如以手术显微镜的使用、术中各种监测等划分:

 

(1)自现代神经外科Cushing时代,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广泛开展之前,即,前显微颅底外科时期。

 

(2)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Yasargil教授推广显微技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各种术中监测的逐步使用之前(如术中电生理、多普勒、导航、MRI、荧光使用),即,显微颅底外科大发展时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颅底入路研究,突飞猛进,硕果累累。如Yasargil教授的翼点入路、Hakuba教授的扩大中颅窝底入路、Kawase教授的岩前入路等等。

 

(3)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各种术中监测技术的广泛使用,即,显微颅底外科的功能保留时代。以听神经瘤为例,Samii教授的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保护技术,日臻完善;Rhoton教授的面神经保护解剖研究,日益精进。颅底外科手术的功能保留,深入人心,镌刻脑海。

 

笔者认为,如果以“显微神经解剖”为标准,至少可划分为:

 

(1)前海绵窦解剖时代,即,前Dolenc教授时代。

 

(2)海绵窦解剖时代,即,Dolenc教授时代。在这个时代,包括Hakuba、Fukushima、Kawase等明星成员。

 

(3)脑干解剖与入路时代。在这个时代,远外侧入路、极外侧入路等,取得许多可喜进展,代表人物有Sekhar等。

 

笔者认为,颅底外科发展史的分期研究,还可选择“磨钻划分标准”、“颅底重建划分标准”等。很难做到单一标准清一色,因为理念、技术、器械使用,纵横交错,融合一体。

 

5. 用激烈的学术争鸣,看待颅底外科的发展。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锁孔颅底外科”概念的提出、应用,三十年过去,锁孔颅底外科与传统颅底外科的争鸣,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彼此无法替代,各自平行发展,并且有时优势互补。

 

眉弓锁孔,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双额开颅扩展入路,可切除巨大嗅沟脑膜瘤。在合适的病例,选择合适的入路。各有用武之地,缘何争鸣?

 

锁孔颅底外科,Keyhole skull base surgery,是颅底外科发展的新内容,新气象。


其二,重视颅底显微解剖的学习

 

认真学习钻研颅底显微解剖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无需赘述。

 

笔者认为,时间,是最好的老师。神经外科医师,集中精力从事显微解剖三个月以上,必获新知,必有体悟。国内石祥恩教授、李小勇教授、刘庆良教授、佟小光教授,均是在Rhoton解剖实验室连续学习两年以上知名学者。

 

从事显微神经解剖学习,其实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来:阅读文献、反思临床;端详标本,构建三维;扬弃过往,建立自我智识。也即,用脑思考,思考我们的大脑。

 

这样想来,从事显微神经解剖的医师,不是炫耀自己曾经解剖了多少尸头,而是应表达自己曾经充分利用了几个尸头。解剖研究论文,在方法中浓墨重彩的强调尸头数量,却没有实用的外科视角精美图片,有意义吗?

 

从事显微神经解剖研究,是内心反省的慎独之路。


其三,重视英语的学习

 

重视英语的学习,感受专业经典的力量。

 

医书浩瀚如海,质量良莠不齐,而神经外科医生确实工作繁重,精力确实有限,因此,读书需有选择,读好书,就是读经典。

 

颅底外科专业,处处有经典。学习显微神经解剖学,Rhoton教授的系列著作,乃传世经典,不得不读;学习翼点入路, Yasargil教授的相关著作,百读不厌;学习听神经瘤手术,Samii教授的相关文章,回味无限。阅读鸿篇巨著《Youmans Neurological Surgery》颅底部分,收获巨大,荡漾心间。

 

学习经典英文原版,有助于我们规范临床诊疗工作,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

 

重视英语学习,阅读原典,贵在求真贵确。


以词汇为例,管窥一二。如单词cranioectomy,含义为“去骨瓣”,而craniotomy,含义为“骨瓣需还纳”。递进思考hemicraniectomy,含义为:1. 大骨瓣,大到半球,hemisphere; 2. 去骨瓣,因为ectomy。


因此,单词hemicraniectomy,常常出现在大面积半球梗死的文献或著作之中。

又念及,单词keyhole,在翼点入路,大家翻译成“关键孔”,是特定的钻孔位置,而在颅底外科之“keyhole skull base surgery”,大家翻译成“锁孔”,则是微创理念。准确理解keyhole,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不同的学术会场,其内涵与外延,实有差别。

 

求真贵确,深刻理解词汇的内涵及外延,只有复合型人才,始能胜任。


颅底外科,神妙迷人,万千风情。愿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投身颅底外科事业,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学习是一种信仰!


(末图摄于罗德岛 布朗大学)


相关链接



神外资讯微信公众订阅号可以置顶啦!!!打开手机微信(6.3.16以上版本),找到订阅号中的神外资讯公众号,打开并点击右上角头像,进入神外资讯详细信息页面后,选择置顶公众号,这样您就可以将神外资讯置顶啦!从此,重要信息不再错过哦!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