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想去学校上班——一位中职老教师的内心独白

富晓红 校长传媒 2021-09-22

【富晓红专栏】

不想去学校上班

——来自一位中职老教师的内心独白

原创作者|富晓红


不知怎地,每天起来对于去学校上班这件事总是内心有着抗拒和挣扎。老师辞职的新闻不断爆出,而我只是想想而已,却不敢行动。因为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了,离退休似乎已经不远,而孩子正值需要用钱的时候,似乎不允许我这么“潇洒”地“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地离开学校,更不允许我“任性”地完全按内心行走。于是大脑与心的博弈天天在演绎;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时时浮现。



一腔热血无处使


我们学校是中职学校,学生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之后不得已才进来的。他们的脸上大都流露出怨恨和不满,眼神里全是满不在乎。


都说无知者勇猛,他们很多时候真的是非常勇猛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任何人和事是值得他们有敬畏之心的。


中职学校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为习惯偏差:做事三分钟热度;没有自己坚定的信念,随波逐流;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自控能力很弱。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中职教师是最大的慈善家。我觉得这句话真的一点不为过,而是非常妥帖地折射出中职教师的处境。


在中国的中职学校任教,不但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本事和专业技能,而且更一定需要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即便你讲得自己都感动了,眼睛里含着热泪,心中充满对这些学生的疼惜心情,但是他们依然站在那里无动于衷:全身上下动个不停,眼睛里全是嬉笑或讥笑,浑身上下散发着一个信息:老师,我不要听,快点下课,我好玩手机。


一腔热血拦腰截断,你觉得无处释放。有力无处使的感觉是很难受的,就像身体的瘀堵,非常不爽。



没有升学率的地方各种关系更复杂


高中之前从来不知道学生的分数是掌握在老师手里的,小学讲升学率,初中比中考分数,高中比高考分数。在统考和中考以及高考面前,分数是决定一个学生进哪个学校的杀手锏,一点也做不了假。分数是最高的权威,差半分都不行。


一切用分数说话的学校在我看来反而简单,老师靠教学本领、学生的成绩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话说的再好听,学生的成绩上不去,家长就要找你算账,学校领导也要找你谈话,你的绩效奖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老师们都忙着怎么提高学生的成绩而绞尽脑汁,没有空暇时间来搞人或整人。


师生之间也很单纯,在成绩至上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自己心里也很明白,成绩好,自然讨老师喜欢;成绩不好,老师见了自然会头痛。


但在中职学校,学生的分数突然之间不再成为重要标志,因为大家都是读书读不出的人,一帮不要读书的人聚在一起会怎么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经常听到一些初中的老师讲,班里有几位学生不要读书,成绩差,纪律差,又不听老师话。班上有几位这样的“差生”,班主任就觉得痛苦不堪,希望这些学生可以一夜之间成为优秀生,或者索性凭空消失算了,一了百了 。


每个班的“差生”集中起来,放在一个班,想象一下这样的班级如何上课?而我们中职学校的老师天天面对的正是被中考筛选下来的“差生”。所以以学习分数来考核学生肯定是不合理的。学校于是非常人性化地想出一个考核学生的方法:学生的成绩由50%的平时分加上50%的考试分组成。


如此一来,水分就太多了,学生也明白。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微妙。班主任希望任课老师给自己喜欢的学生分数高一些,学生也觉得这个分数掌握在班主任手里。于是对任课老师肆无忌惮,或者采用社会上的一套,对任课老师“拍拍马屁”,要个好分数得了。至于上课嘛,随心情:心情好,就听;心情不好就不听,更有甚者,顶撞老师,谩骂老师也不是个例。


而在这个不求升学率,不显示真本事的地方,人际关系似乎成了唯一奏效的良药。领导喜欢的一定只是听话的“关系户”。没有什么可以考量:分数可以作假,班主任的引导可以随自己意愿,学生的评价更是没有是非黑白。


如此一来,不仅老师之间关系复杂,师生之间关系也复杂。学校,最后的一片净土,其实早已淤泥斑斑。



中职学生其实也是“受害者”


其实只要我们有一点爱心,都知道中职学生其实也是“受害者”。我们学校曾经做过一个调查:70%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绝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来自社会的底层。


心理学上说,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但是家庭治疗里却说,父母其实也是家庭的受害者。其实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家庭包括父母和孩子。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归于父母,孩子本身其实也是有责任的。父母和孩子很多时候是互相影响互相循环的关系。家庭出现问题,孩子和父母可能都是“受害者。”


中职学生的父母一般文化层次比较低,社会地位也相对低一些,他们自己身上带有很多的不满和怨怼,也没有更好的建议给与孩子,更没有能力管教孩子,所以问题就会多一些。而在一个充满抱怨和不满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本身就不会有感恩之心,相反他们身上往往也带着原生家庭留给他们的不满和负能量,对人和事充满怨恨和不满。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无法相信一辈子都失败无能的父母能向孩子给出什么好的建议。


就像从来没上班的家庭主妇无法向职场上的子女给出有效的建议;从来没有看过世界的父母无法向孩子描述世界各地的风情;自己没有经历过刻苦学习、高考的紧张和焦虑,又如何懂得孩子高考前的紧张和担心?当然做人大过一切,也有个别家长自己文化层次不高,但人品过硬,一样可以养育出出色的孩子,那是另当别论。


我曾经任教的一个班级,班上几乎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来自离异家庭,其实离异本身对孩子的伤害不会太大,但是父母离异之后不管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对方那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有一位男生对我说:“富老师,我爸一直不管我的,把我扔在奶奶家,他自己找了个女人,天天住在那个女人的家里不回来。”


我听了十分揪心,觉得这位学生好可怜,说话间,好几位学生凑上来,纷纷说道:“我爸也是,”“我妈也是。”


我看着这些才十六、七岁的学生,一张张布满愁容还夹带着稚嫩的脸,心如刀割一样疼。



这些学生除了是家里的“受害者”,也曾经是学校的“受害者”,初中最讲究中考升学率,而他们往往是被学校被老师放弃了的学生。由于他们都是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所以他们自己也这么认为自己,基本有些自暴自弃。由此他们对老师自然也是充满怨恨和恐惧的。


面对心中积满怨恨和不满的学生,偶尔的一句话也会引爆他们。说实话,在中职学校上课,想不动气确实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家的中职学校不再是层层筛选下来的学生,而是自己选择来学习技能的学生,那么有可能我们中职学校的老师的未来会变得光明起来。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寄语:愿所有的老师都被善待


相信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被这首诗感动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人到中年的我们,恰恰是最不自由的,肩上的责任让我们有时候活得憋屈。


曾经也意气风发过,曾经也芳华鲜亮过,曾经也毫不畏惧过,曾经也有“不为三斗米而折腰”的骨气和士气,如今在家庭责任的重压下终于也学会了忍耐和折腰,这样的变化不知是喜还是忧?但不管怎样,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被善待;希望所有的老师都将不再憋屈地活着;所有的老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活出灿烂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为自己、为学生、为教育、为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作者介绍:

富晓红,少儿心理咨询师、《校长传媒》专栏撰稿人、国家级形体教练、瑜伽教练、高级形体礼仪指导师,从事教学23年来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次实践,如何和学生沟通,如何说话,选择什么时机说话,都成了不断研究的课题。终极目标就是帮助自己和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走上更幸福的路。

本文为富晓红老师原创投稿,“富晓红的幸福家园-(ID:fuxiaohong5166)”亦发布


延伸阅读:

解析大部分父母的爱终究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学生不宜被过度指导,老师不宜被全民指导

单枪匹马的老师究竟能走多远?

虽不再尊师,但我依然以赤子之心教学

又逢开学季,家长不用逼着孩子日日用功、时时进步

别让不良价值观催眠青少年 ——观《延禧攻略》有感

把孩子教育成人格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定要让孩子具备运动健身的理念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致家长——美源于健康

父亲纵然有错,但他曾经也爱过我

当今制度下的教师何去何从?

接纳家有普通的孩子便是晴天

学生为何如此喜欢我?

为何说“最应该接受教育的是父母”?

中国教育并不失败,但它就是差了一口气

卢勤:正确爱孩子的6种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

特级教师吴正宪:我让孩子爱上数学的四点经验!

如何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这几件事家长千万别做

不愿等待,是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

分数绕人,分数扰人,分数恼人

吴非:学校、校长、教师安静下来,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妈妈,我去天堂了!”震惊父母

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