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子旸:如何看待中考体育加分?

李子旸 铅笔经济学 2022-05-18

本文共计2762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政府发文件,要提升体育、美育在考试中的分量。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或者干脆直接反对。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就应该文化课学得越多越好、越难越好,至少不能降低文化课的分量。这才符合国家和公民个体的利益。

 

问题在于,国家和公民个体之间的利益,在教育上,并不完全一致。这个道理,在关于教育减负的文章中,我已经讲过。现在,换个角度,再讲讲。

 

为什么在教育上国家和公民个体的利益会不一致呢?

 

教育体系要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培养,二是选拔。在培养人才方面,国家和公民个体的利益比较一致。国家需要优秀的公民和劳动力,公民个体家庭同样需要。在这方面,矛盾不大。

 

出现矛盾的地方,主要是在选拔环节。

 


可以把培养人才看作是教育的“生产”环节。选拔则属于“分配”环节。对国家来说,在生产方面投入资源,是合算的,投入越多,产出越多,但是,在选拔环节上,投入的资源,就不是越多越好了。达到选拔的目的以后,再继续投入更多资源,就是浪费了。

 

假设100名中学生,其中只有50人有机会上大学。对国家来说,把水平较高的前50名选出来,送进大学,就达到目的了。至于选出的这50人到底是谁,对国家来说并不重要。手心手背都是肉,反正都是国家公民的子弟。

 

但是,对公民个体来说,选谁不选谁,这可就关系重大了。自家的孩子被选上,还是别人家的孩子被选上,那可绝不是同一码事。这就是在教育问题上,国家和公民个体利益不一致的地方。

 

国家并不需要孩子们在中小学阶段的文化课,学得越多越好,学得越深越好。对国家来说,孩子们学得够用合格就好。同时,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意义重大。毕竟,国家需要的,是合格而健全的公民,而不是考试机器。

 

对公民个体来说,为了让自家孩子进入前50名,要学得越多越好、越深越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超过至少50人。如果需要因此变成考试机器,那就变成考试机器吧。考试机器虽然不太好,但总比被淘汰要好。

 

显然,如果对这种教育的“军备竞赛”不加遏制,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大部分都将成为“应试教育”。在这里,“应试教育”的意思是,教育资源过度地投入到了分配环节,而不是生产环节。孩子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身水平,而主要是为了超过其他人。

 

为了确保超过其他人,就要做难题、做深题,并且,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磨练考试技巧,务必做到十全十美、一丝不苟。大家拼命在细枝末节上死抠抠死。用黑话说就是:差一分,就差一操场(那么多的学生)。

 

其实,对于中小学的文化课来说,考试成绩达到七八十分,已经基本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如果一定要超过90分,要花费多得多的时间精力。如果一定要满分,那恐怕只有折磨式的教育才有望达到。

 


类似的情况,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学术范围已经限定。修士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深钻深钻再深钻,不占一帅就占一怪,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这种无聊的研究课题。围绕着这些课题,修士们绞尽脑汁,反复论证,旁征博引,但最后只得个“繁琐”二字。

 

同样,为了防止考试中的细小失误,中小学生个个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去打磨技巧,去反复研究、认真背诵各种细节,去做各种偏题怪题,这和研究“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没有本质区别。

 

对国家来说,培养健全合格的公民,七八十分的成绩已经足够。要知道,初中高中的考试,如果不事先专门准备,即使是成年人甚至学者专家来答卷,也很难保证90分以上,更不用说满分了。但你能说这些成年人知识有欠缺么?他们欠缺的,只是考试技巧的磨炼而已。

 

对公民个体来说,为了选拔,也就是为了满足教育分配的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是合算的。但对国家来说,这就是巨大的浪费。更何况,为了磨炼考试技巧,为了在考试中尽量多得几分,孩子们的时间几乎被占满了。结果就是,体育、美育等多方面出现严重滑坡。近视眼比比皆是,身体指标多项不合格,甚至因为长期压抑,孩子们的性格都被扭曲。这些都不利于健全合格公民的培养。

 

但是,靠公民个体是很难对抗这种趋势的。要想遏制这种潮流,只能依靠国家教育部门的统一叫停,尽量把孩子们的生命资源,留在“培养健全合格的公民”的合理范围内,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无休止把宝贵的生命资源投入到非生产性的争夺中。

 


有人可能会担心,国家如此调整,会不会导致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未来的国家建设。

 

这种想法是多虑了。分析这种问题,不能抽象地谈论多还是少,要看中国社会的现实。

 

中国人是个高度重视教育的民族。为了培养孩子,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国人一向不遗余力。所以,即使中国的普通学校,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已经足够。即使考试不拔尖,即使没能考入名牌大学,这些孩子日后成为合格的公民,也没什么问题。在我们中国,给中小学的文化教育撤撤火降降温,增强体育美育方面的教育,没什么负面影响。

 

至于那些高精尖人才,不管教育制度怎么调整,这些人都会涌现。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现实是:你家孩子和你一样,就是个普通人。再怎么花钱上这个班那个班的,普通人也很难成为高精尖人才。

 

对个体家庭来说,要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最佳策略是多生几个,而不是在一个孩子那里一味砸钱。别忘了边际效应递减原理。一亩地施化肥,能增产,但超过一定量以后,继续施肥,就没用了,而且化肥太多,会把苗烧死。

 

天才的涌现,没什么规律,基本靠运气。你家只有一个孩子,这一个孩子恰好是天才的可能性,实话说,不大。人家有三四个孩子,赶上有天才的机会,就比你家大三四倍。

 

篮球比赛的篮板球为什么特别重要呢?进攻方如果抢到篮板球,就意味着多了一次投篮机会。单次投篮命中率如果有40%,就算很高了。如果能抢下一个篮板球,再投一次。命中得分的概率是相加的关系,那就是百分之七八十了。

 

如果篮板球比对手多上三四倍,那肯定能赢下比赛。这就是多生孩子的意义所在。

 

如果你坚持问,只有一个孩子,但就是要培养出天才来,应该怎么办?实话实说的回答就是:没办法,谁也没法保证。你砸再多的钱,可能性也不大。并且,砸了很多钱以后,继续砸钱,效果会越来越小。结果只能是大人孩子都疲惫不堪,加之沮丧挫折。

 


教育很重要,但国家不能放任对教育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这不但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违背了教育的本义。毕竟,教育是为了育人,而不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选拔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把手段当成目的。

 

这其实也是教育制度的两难所在。因为有这种两难,国家的教育制度,必须根据现实情况时时做出动态调整,在动态调整中尽量做到教育的生产环节和分配环节的资源平衡。

 

所以,并不意外的是,这次“中考体育加分”政策,是中央政府颁布的,而不是教育部门的部门立法。这确实是国家大事,事关百年树人和未来发展大计,绝不是教育部门内部的技术性调整。

 

充分理解教育制度的这种内在机理,再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家庭教育原则,才是明智之举。

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或“在看”吧。


李子暘为铅笔经济研究社主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以下二维码是作者的个人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李子旸:为什么必须解放台湾?

李子旸:聊一聊中国历史上最具重量级的五大发明(一)

李子旸:聊一聊中国历史上最具重量级的五大发明(二)——第五:科举制

李子旸: 聊一聊中国历史上最具重量级的五大发明(三)——第四:文官政府

李子旸:聊一聊中国历史上最具重量级的五大发明(四)——第三:福利国家

李子旸:聊一聊中国历史上最具重量级的五大发明(五)——第二:重农抑商

李子旸:聊一聊中国历史上最具重量级的五大发明(六)——第一:皇帝

李子旸:重新认识烟草行业(一):中国经验
李子旸:重新认识烟草行业(二):烟草行业的“情怀”

李子旸: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一):土豪为何必须死

李子旸: 重新认识近代史(二):土围子为何要打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