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乌中市场遭遇Prada的十四天 | 555 Project

三明治 三明治 2021-11-30


作者|张帅子

编辑|李梓新




蔬菜本然的清香混着鲜花香和年轻人身上的香水味,每个菜摊上的吊灯发出暖黄色的灯光,蔬菜瓜果都穿上了印着Prada的包装纸。有些纸甚至被折成了花束的形状,只不过里面不是鲜花和绿植,而是绿油油的青菜。


楼梯上,间隔几个台阶就有年轻人在拍照,每一个带着Prada字样的背景板都可以是拍照的取景地。有人从身后走过,多张望了一眼。不小心入了镜。“重新来,这张花了。”女孩儿收起表情,停下动作。重新向前探身,手指着菜,露出微笑。


乌鲁木齐中路菜市场一层的中央,是方师傅和妻子、侄女的摊位。他们三个人分管三头,生意经营的红红火火。在方师傅的印象里,Prada好像是一夜之间进入菜市场的,有一天他们过来出摊,发现市场门口、每个菜摊下面都贴了印着Prada的印花纸。市场管理人员跟他们讲了活动时间,每个摊位发了包装纸,讲了用途。活动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在菜市场门口拍照的人

门口排队的人


年轻人们拍照风格各不相同,有人坐在台阶上撑着下巴,或者手插口袋站在楼梯口。到了楼梯拐角处,女孩们歪头靠在贴了紫色花纸的墙壁上,男孩们积极配合,屈膝弓步举起手机或单反。隔着穿行而过的人,扯着声音指导拍照姿势,“下巴收一点,往左边侧一些......”在川流的人群中捕捉空隙按下快门。


拍照也有以团队为单位的,高高瘦瘦的模特穿着黑色休闲西装站在市场的过道里,面庞冷峻,齐肩短发挑染着几缕粉色。一旁有人打着灯,有人拎着服装道具,也有人凑近围观。过道狭窄的菜市场成了摄影棚。



正在拍照的模特


方师傅可以接受大家在自己的菜摊前拍照,但是决不能忍受自己的菜成为不受尊重的“拍摄道具”。被人像塑料一样从菜摊上轻飘飘地捡起,拍完照后再重重地扔回去。


“那是入口的东西,吃的东西啊,每个人摸来摸去怎么行。”他摊开手,有些忿忿地说。


可是阻止别人大概率会招致不满引来矛盾。他能忍则忍,但是方师傅的侄女却比叔叔“气盛”,大多数时候她都会上前阻止。有一次她劝阻别人不要随便拿起蔬菜就举着拍照,三言两语不合两个人便起了冲突。


方师傅把侄女拉开,对方的“摄影师”却不依不饶,气鼓鼓追过去,“你再说一遍”,他质问道。仿佛自己神圣的权利受到侵犯。后来侄女被气哭了,委屈地掉眼泪。方师傅说起来也是气不打一处来。


乌中菜市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前法租界核心地带乌鲁木齐中路。这条路南北走向,全长仅有八百米,却连接起了“555核心区域”的好几条马路。它是555区域最充满生活气息的一条马路。在我们做过的报道《我们研究了400家店铺的数据,发现上海小马路的生活真相》中,大多数的平价餐饮点都在这条马路上。


乌中菜市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面积大约两千平米,市场总共两层。每层十多个摊位。一楼主要卖蔬菜瓜果、粮油、海鲜和鲜花。二楼则主要是熟食和豆制品的摊位。此外,二楼还有一家网红小餐厅。这是城市更新升级后的版本,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当菜场变得“网红”了以后,我和乌中市集摊主们聊了聊》里,我们探讨过这次升级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Prada出人意料又不难理解地选中这里,作为2021秋冬广告大片发布前推出的快闪活动。当奢侈品想在一个足够有格调的上海街区做一些“接地气”的活动,菜市场是一个时髦的选择。


Prada提供给市场摊主的包装纸一种三种颜色,花纹是Prada2021秋冬系列的主打元素。买菜就送包装纸,满20就送手提袋,打出的口号是——让更多年轻人走进菜市场。


被包装的蔬菜




 “老板,你这儿还送纸袋吗?有的话我就买点儿菜。”穿着白色碎花裙的女孩儿摆弄着菜摊上的菜问方师傅。


“你买菜就送啊。”


女孩儿拿起一把芦笋在手里掂了掂,“太重了,我想要轻一点儿的菜。”随后拿起一小把香菜甩了甩递给菜摊老板方师傅。


“可是要够二十才送纸袋,否则只能用包装纸包一下。”他恪守着市场定好的规矩。


每天,市场管理人员会按时向每个菜摊发放一摞包装纸。手提袋则是限量款,每天一共一千个,根据摊位的大小分发给每个摊位。早上十点发一次,下午一点一次。摊主无法申请特定的数量,每个摊位领到多少就是多少。每天都不够用,但是不会加印。


如果破坏规定,可能就有顾客去管理人员那里“告状”,方师傅可不想惹什么麻烦。“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做生意嘛,就守规矩好了。”方师傅说。


女孩儿犯了难,不知道还能买什么。看看自己已经收集到的Prada包装纸,只缺一种颜色了。显然她并不想买菜,只想要那个印着Prada的手提袋。


排队买菜的人


每个菜摊上的对话都很相似,年轻人很少关注菜品的优劣和价格的高低。但是很在乎用什么颜色的包装纸。每个走到菜摊中央开始挑菜的年轻人,基本都只关心一件事:还能不能提供Prada的手提袋?


市场入口处的菜摊上排着长长的队。为了和前面的人隔开一些距离,有人抬起小臂护在身前,一寸寸向前挪动。“有纸啊!我这儿还有包装纸。”老板一边招呼前面的顾客一边向后面排队的人“播报信息”,确保需要包装纸的人继续排队,如果包装纸用完,其他人可以“及时止损”,避免到了摊位前再费口舌。队伍里的人像站在流水线上,被缓缓被运送到菜摊前。“老板,我要蓝色的手提袋!”顾客目标明确,手指了指老板身后。随后举起手机对准菜摊,先拍照,再点兵点将式随手抄起几样递给老板。上称、包装、22元。老板从身后取出一个手提袋,连带着菜递给顾客,一气呵成。


“手提袋还剩十个。”老板扬起下巴向队伍末尾的人说。末尾几人便撤出了队列另寻目标。


物以稀为贵,比起那张仅仅把菜裹起来的包装纸,一个平整、结实、能反复利用、并且把菜藏在里面的手提袋才是大家的“心头好”。


鲜花本就需要用各色花纸包装,而有了Prada的包装纸,鲜花摊位的生意则更加火爆。即使队伍排到门口,每天的鲜花依然供应充足,但是包装纸就是限量款了。有些人到了跟前发现包装纸没了,就去蔬菜摊买点菜,再把包装纸拆下来装鲜花。就这样,菜场形成一股“Prada包装纸狂热”。


方师傅


大多数时候,方师傅都看起来态度平和,但是人太多,他也难免急躁。菜市热闹起来,每个菜摊都有人排队,除了称重,还要用纸包装,他只能加快速度。一个顾客称好了芹菜,方师傅包好递过去,但是顾客却临时变卦,说不要了,要换成茄子。方师傅有些气恼:“我都称好了包好了,你不就是要这个吗。后面这么多人排队等你一个人。”但是转头面对下一个顾客,他也能瞬间语气温和。


“有些人就买一个黄瓜,我也要包,这是规定。”可是就一根黄瓜,包起来以后包装纸上的图案和logo都会被遮起来。黄瓜倒也好办,至少是长条状,包装纸卷起来就好。但还有人只想要一个番茄。铺开一张包装纸,将番茄放定在纸中间,不能包裹也无法顺利地推卷。方师傅没想到,卖了这么多年的菜,有一天还要学习“包装美学”。


也有人在拿到包装拍照之后,迟迟不付款,后来就说不要了。也有人直接在出门后遗弃了蔬菜,上演当代版“买椟还珠”。


菜市场很多老板不是很了解Prada这个品牌到底是做什么的,只是隐约知道是个奢侈品品牌。但是它为什么受年轻人追捧,他们不甚理解。


而方师傅可能是市场中唯一一个早就和Prada结缘并且了解它的人。十六岁的时候,方师傅从老家安徽来上海谋生,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襄阳市场里卖Prada的包,只不过那家店卖的是仿制品。虽然年纪小,他也清楚自己卖的不是真货,来买包的人也大多心知肚明。“他们也就想出门的时候背出去撑撑门面而已,正品的Prada怎么可能在市场上卖,肯定在商场的专柜里啊。”方师傅调侃着说。


后来襄阳市场关了,加上孩子要上学,方师傅便离开上海回了安徽。直到三年前,他再次回到上海,在这个黄金地段,做起了蔬菜摊的生意。昔日在上海卖Prada的那段时光已经在记忆里变得模糊,他甚至早已记不清那是在哪一年。


他怎么也没想到,如今会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偶遇Prada。


方师傅能够理解曾经那些人为什么会去买假包,但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热衷于来买一张纸。


事实上,这不是Prada第一次“摆摊儿”了。此前,Prada已经在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巴黎、伦敦和纽约发起过类似的项目。不过这次选择的空间成了菜市场。乌鲁木齐中路的网红体质和市井气质再搭配上Prada的大牌气场,便在乌中菜市里催化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而对于网红打卡这件事,方师傅早就有过经历,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很多年前就有网红来菜摊和他拍合照,照片被传到小红书后,他便在小红书上短暂火了一把,后来陆续有人来菜场打卡时认出他来并和他合影。方师傅的手机里,存留了许多张和网红的合照。


虽然乌中菜市本就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但在Prada进入菜市场后,很多菜摊的老板才真正见识了“网红的力量”。菜市场里,除了各路网红争奇斗艳,国庆期间,有很多游客也千里迢迢赶过来感受一把热闹。在市场门口核验健康码的保安也见到了全国各地健康码的样子,广东的、河南的、内蒙古的……


翁师傅在方师傅对面的摊位上卖水果,在活动期间,他也见到许多从全国各地而来的游客。翁师傅是浙江人,从年轻时起就全国各处闯荡,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努力学习当地的方言。他耳朵灵,卖水果时也爱和人交流几句。向他买水果的顾客里,有从湖南长沙来的情侣,也有从辽宁沈阳来的母子。很多人都是刷微信或者小红书的时候看到的,他们觉得很有趣,便列入到旅行清单里,特意赶来看一看。


翁师傅觉得感动。“他们那么远跑过来,就是买的分量不足,我也会送他们手提袋。”因为很多水果不好包装,翁师傅还会把水果装进盒子里,再用纸包装起来。


翁师傅


Prada在乌中菜市的快闪活动持续了十天,抖音、快手、B站和小红书上已经上传了几千条视频或图文,搜索热度居高不下。“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网红逛菜市”、“这么便宜的Prada,怒买!”“魔都探店、凑个热闹”……类似的标题配上网红在菜市场的精美照片,点击率和转发率都不低。


国庆期间,在乌中路沿街普遍低调的小店里,乌中菜市格外耀眼。印着Prada字样的紫色印花海报贴在乌中菜市市场门口的墙面上,紫色的花纹配着深绿色的门框、暖黄色的墙体和明亮的落地窗,形成一种“新消费”的观察场所。




活动那几天,方师傅逐渐发现曾经的老顾客很少光顾了。但有些老人也会向方师傅要一个Prada的手提袋,那是被家里孙子孙女提醒,来买菜的时候帮忙带一个回去。但更多的时候,方师傅会听到老顾客抱怨,抱怨这里变得拥挤浮躁。


“老人家不敢来了,人这么多怕自己被撞倒。”方师傅有些无奈。他现在没有别的忧虑和烦心,只是担心就这么几天里,很多老顾客去了别的菜摊就不会再光顾自己的菜摊了。


“逛菜市场是一种习惯,如果我一连去一个菜市场几天,我也不愿意换了。”方师傅说。


活动结束后的第一天,上海下起小雨。乌中菜市内外关于Prada的印花海报已经全部撤下。门口还有几个年轻人坐在台阶上拍照,他们不小心错过了活动时间,只能在门口弥补遗憾。


电视台的记者来后采Prada撤离后的景象,询问卖菜的老板生意如何。大家都带好口罩,准备好入镜。


活动结束后第一天的市场


除了零星几个在挑菜的人,只有一个人显得特别。他不停左顾右盼,举着手机拍照。他是另一个生鲜批发市场的管理人员,听闻Prada让乌中菜市火了一把后,特意赶过来想讨些经验,他一边观察菜品,一边拍摄贴在墙上的管理流程。


“从短期来看,这次活动只是让老板生意更好,让更多年轻人来打卡,但是后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或许是巨大的。我们也想升级改造,看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他说。


现在很多菜摊老板对网络化的买卖方式很陌生。他们还是保持着晚上十二点去批发市场进货,凌晨开始卖的传统模式。他觉得或许这次活动之后,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菜市场,而如果终端的买家有改变,他们上游的供货方也要提前学习和适应这种变化。改变或许在三五年后,但他们想趁早抓住时机。


无论如何,菜市场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市场里只有零星几人在挑菜,前一天的热闹已烟消云散。


方师傅正趴在摊位上午睡。“他太累了,我让他趁中午赶紧睡一会儿。”方师傅的侄女说。原来在活动最后一天结束后,市场管理层组织所有的菜摊老板和管理人员在市场二楼聚了餐,为了犒慰大家十多天的辛苦。大家拼了几张桌,点了外卖坐在一起吃。结束后一起拍了张合影,算是为整个活动画上句号。


但或许是“节后综合征”,或许是因为小雨,结束后第一天的市场里几乎没人。在方师傅的经验里,就算是寻常日子,早上逛市场的人也不该这么少。“你看,把我们的老顾客都赶没了。”方师傅笑着说。


每个摊位都没有剩余的Prada包装纸或手提袋。墙面上的印花海报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楼和二楼的楼梯连接处,露出了原本的白色瓷砖。


Prada曾存在于市场的唯一的迹象,就是部分墙体被Prada印花纸扯掉墙皮后残留着的发黄印迹。


撕掉Prada印花纸后的墙体





·    ·    ·    ·    ·


555 Project 是由三明治发起的在地观察计划,取上海三条小马路“乌鲁木齐中路-五原路-武康路”的名称首字谐音。在四年前书写《我们与我们的城市》,记录五原路这个自发形成的文艺美好街区的故事之后,我们希望可以再次回访这片街区,通过历史研究、采访写作、声音采集等方法去呈现这个街区里生动的故事,探索和发现一套全新的方法论去呈现和思考街区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启发更多人重拾自己对周边生活的感受力。

📖 阅读 555 Project 项目的其他文章:

01 街区现象研究
上海网红地理的“宇宙中心”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研究了400家店铺的数据,发现上海小马路的生活真相 
上海的小马路为什么会让生活“有点不一样”?

02 独立小店和空间
当菜场变得“网红”了之后,我和乌中市集摊主们聊了聊
真想念在果篓喝果汁的日子:在555街区来来去去的小店们
在上海乌鲁木齐路开寄存处的第一步:把存款用完

03 住在555的人

住在上海老洋房的二楼客厅,睡觉要先爬梯子

长乐路的“吉普赛女孩”,用1500元房租和3位九旬老人同住
廖信忠:住进武康路最便宜的花园洋房,偶尔去附近裁缝铺修裤脚

04 街区里的市井烟火气
五原路街头卖花的男子与他错过的三个机遇
每天在安福路遛五条狗的家政女工
建国西路上的南京汤包店,老板在上海卖了30年早点 



- 近期活动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