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吴亦凡大战事件背后,还有谁在乎真相呢?
从一群饭圈女孩对阵虎扑直男,到吴亦凡出面回击,演化到今天质疑抄袭和澄清,相信即使没听过说唱音乐、不知道吴亦凡是谁的路人们,也在这段时间有意无意的被塞了几口瓜。
7月30日,歌手吴亦凡在自己的微博上,贴出了之前公开回怼虎扑时承诺的DISS Track,号召大家抵制网络暴力,并表示争议无休止,自己到此为止,算是官方宣布结束与虎扑的口水之战。
微博一出,转发和讨论量迅速飙升,“吴亦凡 diss track”高居微博热搜榜前列,而紧接其后的热搜词汇就是“虎扑”。
距离7月25日,声势浩大并呈现全平台刷屏之势的“吴亦凡虎扑大战”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随着事件热点趋于和缓,我们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这一次著名的跨圈层文化碰撞。
从事件开始发生、缓慢发酵到多方入场后进行猛烈交战,再到最后的众说纷纭,我们可以看到整件事背后其实隐含着复杂的网络效应。
井水不犯河水的饭圈妹子和虎扑直男,是怎么杠上的?
7.25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虎扑用户和吴亦凡粉丝之间的水火不容。
作为《中国新说唱》这档选秀节目的导师,吴亦凡从节目开播之初就遭受质疑。不过真正出现危机的是,一位用户上传了据称是“吴亦凡bad girl三轨干声”的“无修音”音频,并引起了虎扑用户的群嘲。
7月24日,一位吴亦凡的粉丝在微博上汇总了虎扑站内她认为是在黑吴亦凡的帖子,并且号召粉丝团们举报这些帖子,维护偶像的个人声誉。
7月25日,虎扑步行街官方微博公开转发此条微博并配文“这将是一场战争,JRs准备好了吗,我好了skrskr ”。
随后,虎扑官微接连发布与吴亦凡相关的微博,大多都是其演唱的车祸现场或者别人diss他的一些信息汇总。此次撕逼事件由此在微博和虎扑两个平台上持续发酵。
7月25日下午,作为事件主人公的吴亦凡亲自下场,在微博上公开质疑虎扑抹黑并说会发布diss track后,这场事件才真正的进入白热化阶段。60多万的虎扑用户和3000多万的吴亦凡粉丝由此正式杠上了。
作为“直男论坛”的虎扑,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男性用户,他们日常信奉自嘲和diss文化,并对吴亦凡这样的流量明星是否真的有实力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同时,对于吴亦凡粉丝大举入侵,希望控制虎扑评论的行为,他们也本能的表示了反感,如果不加以回击,更是无法捍卫自己的尊严。
至于对战的另一边,梅格妮们(吴亦凡的粉丝称呼,意为每个你)很早就组成了一支庞大的粉丝团队,在吸引流量、控制评论以及引导舆论方面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面对虎扑对自家偶像的质疑,如果不果断采取行动进行洗白,这以后还如何在饭圈立足。
所以说,这场“战争”实际上就是两个粉丝社群之间的斗争,为了维护自身的价值理念而在网络上组织的大规模应援活动。
发达的网络使得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实时沟通,自家粉丝与敌方粉丝之间的互怼成为可能,而流量巨大的平台又为这种成体系的社群运动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平台。
在线联合和互动的方便快捷,让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只要有一个精准的用户平台,就会形成规模可观的社群化现象。
这种具有用户黏性的社群一旦形成,在网络社会化的作用下,便可以不断得到巩固和壮大。所谓的网络社会化,就是指一个社群在同化新成员时,会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他们,教育他们,向他们传达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新加入的人如果想要和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那就必须学习和接受这一套规章制度。在不知不觉中,这些新成员就成了社群标准的捍卫者和执行者。
这种网络的社群化以及社会化,会带来一个巨大的认知困境,那就是对于社群事物的盲目认同和狂热,而忽略了其存在的问题。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固有的观念不断加强,对于具有竞争关系的外部事物,敌对情绪也会越来越浓厚。
就拿饭圈来说,“偶像都是好的,偶像非常努力,偶像的缺点都是别人恶意抹黑的”,这些观念实际上就是社群化长期运营的结果,是一种自我暗示和增强。
当社群里的每一个人都这么说时,你自己是不是理性已经不重要了,你所要做的,就是跟随和执行,为自己的偶像和社群而斗争。
自嗨式开炮和群众围观
7.25事件中,有一段插曲非常有趣——
当吴亦凡数量巨大的粉丝想要攻陷虎扑时,却发现自己根本过不了虎扑那一套复杂的答题机制,发不了贴不说,连回帖的资格都没有。
淘宝网上甚至出现了价值9999999的虎扑步行街专业反击账号,当然,这应该也是虎扑用户的恶搞。
总之,三千多万人就这么被挡在了虎扑的城门之外,只能原地跺脚,大声痛骂,却始终没有杀入城门拼刺刀的机会。
反观虎扑站内,倒是齐刷刷一片讨伐吴亦凡的帖子。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用来形容这种情况怕是最合适不过了。
不过这倒是一点儿没有影响吃瓜群众的观战进度,在这一期间,微博、微信、新浪、搜狐、网易,几乎所有渠道都在报道这一事件,网络的开放性,让信息能在最快的速度传遍大街小巷。
梅格妮们的主战场在微博,虎扑用户的主战场在虎扑自家论坛以及相关应用之内,彼此虽然都想把对方给比下去,却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自high,丝毫影响不了敌方阵营,这又体现了互联网的封闭性的一面,通过一定的技术壁垒阻止别人进入。互联网的开放与封闭,在此刻表现地淋漓尽致。
其实,在互联网的庞大系统里,一直是开放与封闭相结合,表层网络和深层网络共生发展的状态。开放与封闭是网络发展过程中形影不离的两种特质,并行不悖。
表层网络,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到的那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开放的,任何人只要有计算设备,通过连接普通的网络就可以获得。
而深层网络,指的是没有添加索引,只能通过特定的浏览器访问的那部分内容。垃圾邮件、政府的数据库、医学图书馆等等都是深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的大部分也都比较枯燥。
不过,深层网络中还存在着一些异常黑暗的内容,我们通常会用“暗网”来进行指代。得益于深层网络所具有的封闭属性,暗网成了很多犯罪活动和交易的温床。
当然,网络终归只是一种工具,开放还是封闭,行善还是作恶,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事态走到今天,还有谁在乎真相呢?
7.25事件发生后,虎扑成了最大赢家。从虎扑站内来看,平时虎扑步行街的帖子是几十几百的回复,十几万的阅读量。但是吴亦凡的帖子,可以拿到上千的评论和最多一个小时超百万的阅读量。
从微博来看,虎扑步行街的微博,已经涨了几十万粉丝。更别提各个渠道的媒体传播、私人社交传播所带来的巨大曝光量。虎扑APP在App store的排名更是一路飙升,体育免费榜直接升到第1。
虎扑步行街微博
也正因此,很多人开始质疑此次事件是不是由虎扑官方一手策划,毕竟,真正让这场大战得以展开的是虎扑步行街官方微博的强势介入以及对于吴亦凡的疯狂diss。这种官方态度鲜明进行表态的事情很少发生,不禁让人怀疑虎扑最原始的动机是什么。
也有人认为,这次事件其实是多方联手策划,无论是《中国新说唱》、吴亦凡、虎扑还是专业的hip hop圈都在这次事件中得到了大面积曝光和关注,没有人受到损失。
毕竟,连吴亦凡都亲自下场回怼了,而一般偶像都不会采取这种很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操作。当然,认为这次事件纯粹是偶然,各方都是在无意中卷入的观点也有。
总的来说,就是各有各的分析,各有各的合理性。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大众情绪,借势营销,然后获得广泛关注。至于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到最后已经不重要了。全民参与,全民狂欢,这就够了,不是吗?
201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评为英语世界年度热词。
所谓的“后真相”,就是指随着权力以及技术的深度介入,相对于过去人们对真相和真理的孜孜追求,人们现在更倾向于把立场、情感和利益置于真相和真理之前。
人们想要的,是通过社交和媒体平台表达自我的观点,宣泄自身的情感。如果有人恰好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那就是属于自己的真理。如果出现了与自己立场和情绪截然相悖的证据,人们就会倾向于抵触和无视这些信息,或者对这些信息进行激烈的反驳。
就像吴亦凡在他的歌里唱到的:
事态走到今天,还有谁在乎真相呢?
我们可以看到,后真相时代,事实上是大范围信息传播以及个人观点固化的共生产物。
随着大数据以及算法的不断发展,这种对于信息的筛选和片面相信将会越来越严重。在算法推荐下,它们会被精确地分发到态度截然不同的目标群体中间。
反过来,借助技术的赋权,用户同样可以在庞大的信息流中准确地定位、抽取、吸收特定的内容。这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产生巨大的观念过滤效应。你所听到、看到和相信的,很可能就是一些被精心设计和筛选的情感替代品。
吴亦凡和虎扑的这次事件,后续还会如何发展我们无从知晓。但这次事件所呈现出来的网络效应,在以后大规模的网络事件中,一定还会再看到。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兼收并蓄、理性思考,或许才能让我们明智行动。
当网络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换一种角度,你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控制了。
今天的最后,推荐一本书——《网络心理学: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行为设计真相》。你需要知道,你有权知道,网络背后,他们做了什么。
相关书籍推荐
《网络心理学: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行为设计真相》
[爱尔兰] 玛丽·艾肯 著丨2018.7
购买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热门美剧《CSI:网络犯罪调查》高级顾问,玛丽•艾肯 重磅新作《网络心理学》。通过阅读本书,你就会明白,虚拟恋爱、网络霸凌、电子上瘾、极度自恋、网络焦虑……这些现象为什么越来越普遍地发生在我们身上,以及怎样才能在网络时代保持清醒,保护自己不被操控。
近期好文推荐
「力荐」《今日简史》,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会继续无意义的焦虑
「音乐」中国新说唱要凉凉?nonono,论创作,我只服他......
-End-
2018.8.1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微信公众号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