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人家的事儿,少管! | 硬派历史

年讲欧洲团队 中信出版集团 2019-03-28

导读2019年,中美关系建交40周年。40年前,“建交”这一重大的大国关系调整,对于当时的中美两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风风雨雨的40年经验告诉我们,合作才是双方最好的选择。不过在这风云变幻的40年,人们发现两国在互惠互利中,也时有发生一些肉眼可见的争执。


建交是“国家队”间多次斡旋,求同存异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交理念的不同对国家间的关系具有很深的影响。今天我们看来,美国或者其他一些国家某些看似“闲的没事找茬”的国际行为,有点儿“来来来,我指导指导你们国家内政”的不尊重感,并不符合“互不干涉内政”理念。这些说来,也是有历史根源的。


从建国初期开始,中国就奉行“自力更生”“互不干涉内政”的国际外交理念。这一理念在政治学上叫“相互的不干涉主义”(mutual non-interventionism),然而这一理念并不为一些西方国家认同


1954年“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得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赞同,这在国际政治史上是一个大事件:由此二战后还蓬勃发生了一次民族独立浪潮。新中国联合其他新独立的国家,为这个“新兴第三世界”立下了一套国际政治规则,其中就包括“互不干涉内政”。


不过二战后的这次民族主义浪潮,实际上是世界历史中的最后一次了。那么起初,在那个帝国主宰的世界里,民族主义浪潮是怎么发芽的?那时,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如何激烈碰撞的?从什么时候起,世界上竟没有真正意义的帝国了?


这期的年讲欧洲,我们来聊聊最初的民族主义浪潮,它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民族主义民族国家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随后,在20世纪改变了世界。


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浪潮之前,整个欧洲由国王和皇帝们主宰着。经历了那次浪潮后,欧洲成为了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世界——


各国即使还保留着君主,也是把他们供起来、不给实权,美其名曰“国家象征”;每个民族国家有自己的主导民族、官方语言、国旗国歌、代表人民的代议制政府(议会)。



1

激烈的开场

那个杀了自己国王的国家


时间回到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走上了断头台。铡刀落下的那一刹那,法国人完全与旧世界决裂了:


我们杀了自己的国王,我们的国家不再需要国王。


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在断头台上被处死


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君主的恐慌,害怕自己会遭到同样的命运。法国革命遭到欧洲各国的围剿


法国革命者在判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死刑的时候,给他的罪名是“叛国罪”。很多人都记得,路易十六的先王路易十四曾理直气壮地说:“朕即国家。”那么国王叛国,不就成了国家背叛它自己吗?


法国革命者首先要推翻的观念,就是“国家是国王的”这一观念。新的国家应该是属于人民的。


“民族主义”理念从革命时代一路走来,演变出了许多种类,但是不变的是一条核心的理念:“权力来自人民”,权力要服务人民。


法国的革命法庭认为国王勾结外国君主,与法国人民做对,企图终结法国革命。这样一来,这位叛国者就不再是国王,而只是一个名叫“路易·卡佩”的死刑犯。


法国大革命力图把人民“对国王的爱”扭转为“对国家的爱”。当然,这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法国人分裂成了“patriots”(爱国者)和“loyalists”(保王派)两个阵营,爆发了惨烈的内战。


这个时候,敌视革命的英国、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等国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他们伺机而动,为法国保王派提供了许多援助。


这种「伸手别国内务」的做法,想必古今中西的老铁都已经很熟悉了,暂别法国大革命,我们说说“帝国主义”这事。




2

反方阵营:

帝国是什么?


“帝国”这样东西,几乎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早在公元前2000年,亚述帝国就已经在两河流域崛起了。


那么,什么样的国家能够称其为“帝国”呢?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帝国的吃瓜老百姓,你会拥有一个统治自己的人,一般叫“皇帝”。这个人可能不是你们本地人,可能听不懂你的语言,但他一定很强悍、很有钱、管理有方,或者因为你们本地的大佬们尊他为更大的大佬,于是他成为了你的统治者。


换句话说,“帝国”就是这种横跨广阔地域,统治着多样的地区和民族的国家。“帝国主义”则可以最粗浅地理解为帝国做出的“干涉主义”。


古往今来,帝国的本质就意味着对外扩张,意味着对外的干涉、占领、统治(可能会有压迫)。“帝国主义”这个具有负面色彩的术语,就是在19世纪欧洲,各个被“帝国”所压迫的民族、殖民地的反抗中产生的。


这就把我们带回了法国大革命的时代。在很多民族奋力实现人民权利的时候,帝国的干涉就显得尤其粗暴可恶了。



3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碰撞

波兰被瓜分,希腊获独立?


1791年5月,受到法国大革命感召的波兰颁布了一部新宪法。宪法赋予波兰资产阶级普选权,并且改革了国家机构,试图摆脱俄罗斯帝国的控制


1791年波兰国王和议会庆祝新宪法的场景。


因为就在此前,波兰国会被俄罗斯铁腕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玩弄于股掌之间。叶卡捷琳娜通过贿赂议员、收买贵族、煽动叛乱等方式,竟然掌控了波兰的立法机构20余年


1791年5月,宪法触碰了叶卡捷琳娜的禁脔。1792年,俄罗斯以“波兰受控于法国极端雅各宾主义”为借口,对波兰发动了入侵


最终,1795年,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


也是在革命时代,希腊人开始有了新的觉悟


自从1453年土耳其人灭掉拜占庭帝国开始,希腊人就开始接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三百多年来,他们在奥斯曼帝国内部享有相当的自治地位和商业特权。但是,随着欧洲的进步,奥斯曼帝国逐渐被衬托为一个老旧、落后、野蛮、充满压迫的帝国。希腊人开始寻求独立。


1803年一位希腊民族主义者在法国发表的研究中说:


(希腊)这个民族首次审视了自己的无知愚昧的惨状。……我们是古希腊人的后裔,我们必须尝试使自己再度与这个名字相称,否则我们就不配拥有这个名字。


这一次,反而是几个帝国主义势力帮助希腊人完成了梦想。


从19世纪20年代起,英国、法国、俄罗斯,或许是同情希腊民族主义对独立的渴望,或许出于削弱奥斯曼帝国、并扩展自身在巴尔干的影响力,开始军事干预希腊独立运动


特别是在奥斯曼帝国针对希腊人和巴尔干人实施了一系列屠杀事件后,几个国家的帝国主义干预便愈发果决。1830年希腊人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独立。


希腊民族革命者迎接拜伦。英国诗人拜伦是希腊民族独立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他代表英国贵族为希腊人带来了资金。


有人问,帝国与民族主义是势不两立的吗?并不是。


事实上,很多19世纪的欧洲民族主义运动,并不寻求把自己的同胞从一个大帝国中分裂出去。为自身权利呐喊的民族主义者很清楚,帝国的分裂对自己没有好处,所以他们往往希望的是帝国能给自己更公平的待遇,给自己应得的权利


说来简单,但是想象一下当年奥地利皇帝的立场:对,捷克人要求更多的权利,我如果给了你们,那么匈牙利人也要,威尼斯人也要,新兴资产阶级也要,女人也要,穷人也要……这样的话天下不就乱了套了!


之前的年讲曾简单提过1815—1848年的欧洲梅特涅体系,这个体系的一大特征是其保守性。具体说就是它寻求维护欧洲君主制度的稳定,防止革命。梅特涅体系和民族主义是不相容的。1815年之后,身为奥地利帝国首相的梅特涅,一心一意地死守着这一套原则。


但是民族主义的浪潮并没有停歇。同时代,美洲的独立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1816年,阿根廷独立;1819年,西蒙·玻利瓦尔领导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1822年,巴西独立;1825年,乌拉圭独立……


形势如此,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人如何坐得住呢。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民族主义组织,一个潮流是他们都冠以“青年”的名号:青年意大利、青年爱尔兰、青年奥地利、青年乌克兰、青年波西米亚等等。


此时民族主义运动的主流,寻求的并不是暴力反抗和完全独立于帝国。


比如青年爱尔兰,他们生活在大英帝国的统治之下,只是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政治自决。为本民族争取更多的权利,并非要把帝国视为必须打破的牢笼。但同时,很多民族主义组织都意识到,梅特涅体系对于他们的事业是最大的阻碍。


1848年席卷欧洲的大革命爆发,裹挟着民族主义诉求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诉求。革命造成了梅特涅体系的崩塌,梅特涅本人辞职离任1848年革命在很大意义上是一场宪政上的革命,即便民族主义的革命者,也要求通过新宪法保证各自民族的权益。


1848年柏林革命者在市区建起街垒。他们使用的旗帜后来成了德国的国旗


当时美国一位驻维也纳的外交官说,此时的“各国君主如同吃了官司了欠债人一样,忙不迭地给予自己臣民拖欠多时的宪法”。


多国的新宪法赋予新兴的资产阶级选举权和自由权,也赋予国内少数族裔一些自由权。比如奥匈帝国,1848年它虽然施行了宪法改革,但是改革并不彻底,并且之后发生了贵族势力的反扑,民族和帝国的冲突仍在继续。


1848年匈牙利也发生了从奥匈帝国分裂出去的民族独立起义,起义者中就有我们熟知的诗人裴多菲。这场运动被奥匈帝国官方和俄罗斯帝国联合剿灭。


奥匈帝国在一战后的最终解体,在多大程度上是这种冲突导致的?目前史学界依然众说纷纭。从往昔帝国土地上独立出来的民族国家,捷克、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洛伐克、意大利,他们是这场民族主义运动的产物,他们肯定觉得独立是最好的结果。



4

不能应对的,将会倾覆:

一败涂地的奥斯曼帝国


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在民族问题上一败涂地。奥斯曼帝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地域广袤的多民族、多宗教帝国,并且对少数族裔相对宽容。


比如信仰东正教的巴尔干诸民族、信仰基督教的黎巴嫩人和亚美尼亚人、还有犹太人。他们在帝国中虽然不像穆斯林那样可以从军、当官、得到帝国赐予的土地,但他们可以自由地从事各种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行当,也可以自由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


然而法国大革命改变了一切。大革命为人们谋划了美好的愿景,人人平等、民主选举、政教分离。相比之下,奥斯曼帝国的少数民族拥有的那点“宽容”就相形见绌了。


在赋予信仰基督教的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方面,比任何欧洲大国都要迟缓。


帝国在1839年的“坦志麦特”改革和1876年宪法中一再承诺赋予所有帝国臣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但是整个19世纪,承诺始终没有兑现。于是,国内各民族的民族主义便愈演愈烈。


奥斯曼帝国糟糕的少数民族政策,最终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屠杀之一:这就是打压亚美尼亚民族主义的亚美尼亚大屠杀。


屠杀首先发生于1894—1896年,然后是整个一战期间。据估计有150万亚美尼亚人死于屠杀。


如果说,史学界不确定民族独立运动是否导致了奥匈帝国的解体,那么所有人都十分确定,奥斯曼帝国就是这么解体的。


严重的民族问题造成奥斯曼帝国内部离心,国际上离德。国内的民族主义运动烽烟四起,这也给足了俄罗斯等国干涉土耳其内政的借口。


比如帝国内部的巴尔干民族主义。整个19世纪期间,扩张中的俄罗斯帝国为了削弱奥斯曼帝国,把巴尔干民族主义运动当作自己的工具。


1877—1878年俄罗斯-土耳其战争中,俄罗斯的军队在巴尔干民族起义的配合下,横穿巴尔干,兵锋直抵伊斯坦布尔城下,迫使奥斯曼帝国签署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1878年巴尔干国家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独立,而奥匈帝国获得了属于奥斯曼的领土波斯尼亚驻军的权利——这为几十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导火索。



历史学者认为,到了20世纪初,欧洲的帝国之间民族主义运动之间的利益冲突变得愈发难以调和,这是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点燃一战战火的巴尔干,是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三者冲突的焦点,也是好几个巴尔干民族互相争夺的站场。


1908年,奥匈帝国完全吞并波斯尼亚;1914年,保加利亚民族主义者、“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暗杀了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扰动了欧洲错综复杂的同盟和敌对关系,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最终结果上讲,是帝国的失败。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无一幸存。


一战之后,世界上再无帝国。在欧洲之外,留给民族主义的敌人是欧洲的殖民统治。




硬派历史 · 年讲欧洲

往期回顾:


2019,我们给你剧透好了...

今天是国家公祭日,中国人须记住的一天

欧洲权力瓜分图鉴

这书收到50封书评,小编看哭了...

81岁活得像18岁,“女人 活得洒脱点儿”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挖到的最值钱宝贝

[重磅]这书不安利,我们还做什么公众号

拿破仑:彪悍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

路易十四的最后一场床戏


更多往期内容,请点击菜单栏

【阿信宝藏】-【年讲欧洲专栏】查看哦~


-End-

编辑:YQ  责编:Yoyo

2019.1.3

更多经典书单和深度好文

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公众号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