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娘炮”,你有什么资格?
最近,安徽卫视的一档大型户外真人秀节目《青春的征途》在网上火了,火的原因不是因为选手们咖位有多高(反而是一些仅有些许知名度的普通人),节目制作有多精良。而是因为这个节目在宣传片里直白且不加掩饰的对“娘炮”进行鄙夷和侮辱。↓
“娘炮之争”的前世今生
今年9月,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为《娘炮之风当休矣》的文章,而人民日报紧跟其后,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最后变成了新华社狠批娘炮、人民日报力挺娘炮,群众热情吃瓜。
争论在央视的“开学第一课”的节目播出后,也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关注。
这场由主流媒体带起来的“娘炮之争”,其实早可用新华社的一句话来回应:“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
谈及性别,简单来说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指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心理性别又叫性别认同,主要指人对自我性别的认定。而所谓的社会性别则是指人们所在的生存环境对性别的认定。
既然我们在概念上对各种性别的概念加以区分,每个个体当然可以有各不相同的选择,这也完全属于我们的个人选择。
当然有人可以不循规蹈矩,不恪守社会强加给性别的束缚,也有人可以谨守“社会小螺丝”的本分,死活无法接受男性的女性气质,或女性的男性气质。
各位肌肉直男们可以对自己身上的“男性特征”引以为傲:
【小兵张嘎扮演者谢孟伟发布单曲《我不是娘炮》】
但你确定需要通过辱骂跟自己不同的人来找回“男人的”自信嘛?
我们可能会以为,反对娘炮的论调只存在于异性恋群体中,但其实在性少数群体的社群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刻板印象。但我们并不会因为同属于少数群体,便对来源不同歧视区别对待,我们期待的仍然是包容。
正如冯唐在《三十六计》中提到:“有信仰自由,但是远离狭隘,不仅仅是屈尊而就的包容,而是对他人和异端和未知保有足够的尊敬和敬畏,不因为自己所长而贬低他人。”
爱奇艺上对《青春的征途》的简介是“6名不同背景的普通95后年轻人,将在90后队长的带领下去到宁夏沙漠、青海高原、海南深山、漠河雪林四个极端艰苦的地点完成特殊的工作。据悉6人每天要在野外徒步15到20公里。”出发点是好的——用野外艰难的生活唤起人的坚强意志。但是却走了一条企图用狭隘和单一的审美为攻击武器,向多元化宣战的路,成为众矢之的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细数《青春的征途》四大恶
1.鼓吹男性气质单一化。
这个世界之所以具有丰富性,就是因为人类存在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不仅仅体现在生理的体态肤色、五官组合上,还体现在心理的性取向与心理意识,社会角色与思维观念上,众多的不同构成了一个大同的社会。这种丰富性,正是由于社会允许个体发展道路的多样化而产生的。社会学领域对社会化有个定义: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的出一个逻辑自洽的观点:社会的丰富性是由于人类的多样化,而人类的多样化正是由于社会的丰富性所给予的多样社会化。
但是,这个循环链是脆弱的,一旦社会的丰富性受到外力的侵害,给予对生物人社会化的方向将会减少,而这种减少会反作用于社会,造成社会的单一化。
《青春的征途》将“男性的气质”狭隘地定义为“猛,硬,刚,狂”。再用“娘炮”一词攻击相对来说缺少这类气质的男人,认为他们不够“男人”,而这种女人样的男人是受到鄙视的。他们认为,男人就应该不修边幅,大大咧咧,皮糙肉厚,孔武有力。而那些注重外貌,心思细腻,动作“女气”,口齿伶俐的根本就不算男人。照他们的标准来看,中国起码得有七八九十千万的男人得加入女籍,不配为男。本来可以活得丰富多彩的男生们在这种束缚下,企图以“阉割自己”得到男性大门的入场券,终于在一众排挤中学会排挤别人。男性气质究竟是什么?我无法定义,我只知道这个世界如果只有一种气质的男人,只有“猛男”,那很无趣而且一点都不酷。
2.歧视女性。
“男人应该怎样”,明面里说的是男人,暗地里也给女性定下了规矩。男人要猛一点,女人就别猛了吧?男人要硬一点,女人就柔柔弱弱的就好了,男人要刚一点,你们低眉顺眼最好了,男人要狂一点,女人?你要谦恭。视频里大喊拒绝娘炮的女孩子们,你们难道不知道,这是在拒绝你自己?你可知道这是对自己的画地为牢啊。我们在反抗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桎梏,是为了打破男性与女性毫无道理的限制,允许(而非鼓励)二者的流动,让中间派、少数派活得更有尊严。
“娘炮误国论”的支持者们到底是在厌恶女性气质,还是厌恶女性气质出现在“尊贵”的男性身上?但不管是哪一种心理,都是极其狭隘又肤浅的。
西蒙娜·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其实男人何尝不是被塑造的呢?解放女人的同时也在解放男人,接受“娘炮”就是给予女性气质客观正面的评价,(虽然这种所谓的女性气质或许并不是女性天生的,但是在现实社会却是客观存在于大部分女性身上的)。或许总有一天,个性不再打上性别的标签,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性格。而《青春的征途》则让女生大声喊出刺耳的“拒绝娘炮”,无异于让女人痛骂自己,而女人们竟然还在沾沾自喜,这莫大的讽刺着实可悲。
3.企图定义男人的标准。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价值观——我觉得男人是怎么样的,女人是怎么样的。这无可厚非,因为这只是代表了你心中的价值取向。你觉得男生应该正义、仁爱抑或谦和,并且自己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这很好。但是总有一帮人闲的没事干,在办公室,在电脑前天天琢磨什么是男人,琢磨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标准就算了,竟然企图将这种标准强加给全体男性,就好像自己发现了宇宙公理迫不及待在《Nature》上发表一样,宇宙公理至少对人类有益,“男人公理”不仅无益而且有毒。微博上有个网友说的很好:
你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man,并在在网上对一些小鲜肉一顿狂喷,殊不知别人也可能觉得你很“娘”。在网上大喷娘炮的人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个抠脚大汉,可能抛妻弃子,可能买个菜都嫌塑料袋重。谁又能,又有资格定义男人,定义“娘炮”呢?《青春的征途》也不能,他们狂就狂在这里——不知天高地厚。
4.攻击“娘炮”制造爆点,吃相不雅。
《青春的征途》无非是某台《xx男子汉》的受众的又一次狂欢,安徽台是一个小台,影响较弱,于是在这种风口浪尖上以“拒绝娘炮”作为卖点,掀起波浪,赚足流量,无形收割了一波观众。但这种大发“娘炮财”的做法着实不雅,建议节目组请一个水平较高的公关公司,或许还能挽救挽救。
我们在批判娘炮的路上走得太偏了,完全忘了我们真正该教给下一代男性的究竟是什么。是肤浅于表面不拘小节的糙?还是空有一身肌肉的猛?还是想哭却不能哭的硬?都不是。男人们(当然不仅限于男人)从小被灌输的应该是责任,是担当,是包容,是相互尊重。阳刚的是男人,阴柔的也是男人,正是这世间百态,造就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马克思说过:“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多元审美,正是精神世界多元的一部分,可以有主流,但是主流不意味着扼杀“非主流”,亚文化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与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亚文化圈子,只要这个圈子不违法,那就没人有权力将其杀死。
最后我想问一下《青春的征途》节目组,娘炮有资格征途青春吗?
当有一天,当那些“爷们”的某些特质不符某些毫无道理的社会规范时,请记住:“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发声小组
我们是谁?
北京同志中心发声小组
•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消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与偏见。
—普及性少数群体的相关法律知识。
—保障性少数群体的权利及权益。
• 我们普及哪些方面?
—婚姻家庭:结婚与同居、财产处理、家庭暴力、领养与生育等。
—求职就业:就业歧视、职场性骚扰等。
—医疗与强制治疗:扭转治疗、伴侣签字问题、艾滋病、抑郁症等。
—跨性别:性别手术、身份证问题、荷尔蒙治疗等。
作者:晟涵、余子霄
编辑:囤囤
【文章精选】
【活动推荐】
【跨性别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