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护士去世背后:疫情的两种代价,你选择哪一种?

洪广玉 往事陈列馆 2022-04-13


23日晚,上海东方医院的一位护士因急性哮喘发作,去本院急诊求医,恰逢消杀停诊,保安尽职拦下,不得已要奔往10公里外的医院,终因病情耽搁而身死。


这一消息从昨夜开始刷屏,很多人惊讶于,为何西安发生类似事情以后还会发生?为什么上海这样“高水平”的城市也会掉坑?


我认为,这种惊讶是完全不必要的。我在此前谈西安疫情的文章《孕妇流产、心梗拒诊,防疫背后的“代价”是必然的吗?》,就说过两点:


1、管理不可能涵盖所有细节,要解决这类突发事件,必定依赖于防疫一线人员的“灵活处理”,但在防疫高压下,包括保安这样的一线人员,只敢、只能把人拒在门外,因为“防住病毒是第一责任”,这不是形式主义,也不能判断为没人性,这是极端高压下的正常行为。


2、其它城市吸取不了西安的教训,因为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是另外的人在一线操作,不可能设想到所有情景先演练一遍。(以下我的观点截图,表明我不是马后炮)

 


所以,我非常冷血地告诉大家,别惊讶!你必须承认这就是现实中可预见会发生却无法避免发生的情况。


有好心者也提出对细节改进的措施,比如医院消杀也要保障一定的急诊,医院有停诊一定要及时公告之类。细节改进当然有必要,但其实意义很有限,目前的措施都是管理方反复权衡后决出来的,改进的空间有限,它也不能解决根本矛盾。根本矛盾就是只有“防疫大于一切”的要求,就做不到所有特殊时刻的灵活处理。

 

所以,不要浪费时间谴责这谴责那了,最好连呼吁追责都不要,越追责后面的情况越糟糕。我前面的文章还羞答答地说“这些代价是必然的吗”,现在也不装了,直接问大家:疫情来了,这两种代价,你选择哪一种?

 

第一种代价是“防疫不高于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即认为还有其它事至少同等重要,所以不采用全面的封城、停工停业、长期限制出行的极端措施,按照一般的防疫措施即可,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奥密克戎的高传播能力,大概率是没法做到清零了,更有可能是全民缓慢地感染一遍,它的代价也很残酷,最终可能有上百万的老人、有基础疾病者死亡。

 

第二种代价就是“防疫高于一切”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的代价有部分我们已经看见了,就诊不及时而导致死亡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还有不少防疫累死、破产穷死的没有报道,另外还有很多隐性的代价:因为限制活动而导致的健康损失、亲情损失,因为收入下降导致的人均寿命损失等等。

 

有没有第三种情况?目前肯定是没有的,将来有没有更好的情况,付出更小的代价?比如国家卫健委的疫情应对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当出现病毒更弱、疫苗更好、医物更有效、国外疫情更轻时,中国的疫情就可以结束了。这是理想的预期,但它会不会出现,终究是个未知数。你要期待致死率和传播力同时下降的病毒株系,这似乎很难。


 

研究更好的疫苗、进一步推进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当然都可以减少第一种情况下的代价。但这种“以当下的代价换时间”的做法也相当于一种赌博,因为如果预期的条件没有出现,那么就可能会是既付出当下的代价,未来再承担第二种代价的一部分。

 

各人由于处境不同,做出什么选择并不奇怪,这不是谁更高尚更低下的问题。我有个表弟,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因为疫情的管制业务影响很大,前几天已经在朋友圈告示,如果再不解除管制,年底就要表演跳楼给大家看了(当然不是真要跳,是表明处境的严峻程度),我问他,“你想过没有,如果放开管制,可能最终会有上百万老人死亡”,他回答“老人死总比年轻人死好”。很残酷,但这就是一部分实情。

 

无论作何选择,都会有很多人付出代价,必然有各种极端事件,有人急,有人骂,会出现社会性的道德困境,这是能预想到的。

 

但是,理性一点,就得承认,当新冠来到人间,付出代价就是必然的。你不能明明支持“防疫高于一切”,却希望平时都被广泛抱怨的医院能制定一个万无一失、能应对各种情况的方案,希望基层保安就比全科医生还聪明伶俐,处理好各种特殊情况。这种心态是要不得的。

 

你愿意选择哪种方式,认识到它会付出什么代价,接受它,这是不做“巨婴”,形成良好社会共识的第一步。

 

 (最后说句唯一有用的话:如果家中有老人还没有打疫苗的,赶紧让他去打疫苗,99.9%以上的人都是可以打疫苗的,没有那么多禁忌症。)


 

 

  · 315晚会的“老坛酸菜”,为什么要捂大半年再曝光?

  · 丰县最新调查的价值:揭穿了“捡女人”的千古谎言

  · 孕妇流产、心梗拒诊,防疫背后的“代价”是必然的吗?

  · 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言语霸凌学生,反映了什么问题?

· 曾光罕见发言:新冠病人没有死,防疫人员累死了!不赞成!

· 西班牙污水,意大利血样,关于新冠源头的那些流言都有结果了吗?

· 如何中肯地评价胡锡进?

· 为什么有些谈论死亡的方式不合适?

· 根本不存在“假盐”,也不存在“假盐严重危害健康”

·【视频】“三聚氰胺事件”十年回顾:奶粉安全的代价

· 6年间数千人因“炸油条”被判刑,引陈君石院士关注

· 跨越30年的中国蜂蜜造假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