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民政:未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在官网等平台公开使用收款二维码,涉嫌违规公开募捐,给予警告行政处罚,责令其于60日内将违法募集财产11845.4元退还捐赠人。财务管理总体规范,未发现有分配获利、关联交易等明显违规行为。
支付宝公益:“困境少女卫生包”项目存在预算不合理、项目设计不科学的问题;预算比价流程过于简单、预算设计不严谨、预算披露不规范。卫生包物资采购缺乏科学指引,合理性存疑。项目下线处理,进行整改。网友:做假账、谎报物品价格,昧着良心将脏手伸向山区女童,打着捐赠旗号赚脏钱……,为困境期女童提供生理期物品,项目的发起人却是男性!
有没发现,长沙民政、支付宝公益的处理结果,与网友们的评判结果,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啊!
一方的处理结果,以客观事实、相关法律条款或平台规则为依据。另一方的评判结果,作秀、敛财、做假账、赚脏钱……罪名这么大,可是证据在哪儿呢?有谁出示过?还是说,舆论审判全凭强加罪名,说你敛财就是敛财,根本不需要出示什么证据,更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呢?这算不算针对公益的网络暴力、霸凌呢?
从2006年创办公益慈善论坛至今,作为公益领域的一名观察者,我也目睹不少公益事件,对舆论力量之强大也有深刻感受,但越来越多的却是深深的担忧。因为,当主观臆测不关心真相,非理性的质疑只顾宣泄情绪,失控的舆论变成暴风狂浪,全靠信任粘合的公益小船,瞬间被撕成碎片,是那么的脆弱不堪。如此这般,还会有多少人敢做公益呢?为了应对众多非必要、非正常的舆情压力,公益组织会浪费掉多少精力和资源?让舆论重压之下的公益组织顾虑重重,小心翼翼,不敢放开手脚做事,中国公益事业何日才能发展壮大呢?若公益一直被压制在小众范围,在舆论的苛责中艰难求生,我们何时能迎来人人可公益的时代?做公益有多难,真的是谁做谁知道,这是那些假装做公益,或从不做公益者很难想像和理解的。所以,在如此严苛甚至畸形的舆论环境下,那些还能长期坚持做公益者,无疑是最值得尊敬,也是最需要保护的!
因现代公益文化尚不成熟,加上缺乏了解和参与公益的机会,公众对公益或怀有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道德期待,或认知存在较多的误解与偏见,当原本弱势的公益组织及整个行业反复遭受舆论苛责,必会加剧不信任,导致公益生态进一步恶化,不利于公益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受传统、过时的观念影响,公益领域被视为净土,公益人被圣人化在很多人眼中,公益领域被视为不惹尘埃的人间净土,公益人是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圣人,无尘无瑕、不在乎虚名,无欲无求,一心利他济世,行事低调不为人知。在人们过于理想化、甚至反人性的期待下,公益人常被塑造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圣人”——不能犯任何错误,不能有任何道德污点,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不能高调地宣传自己,不能贪恋舒适富足的生活,只能崇尚节俭清贫,最好放弃高薪不拿一分钱工资,只喝白开不喝咖啡,出差只坐火车硬座不坐飞机,同时不穿名牌,不吃大餐……然后省下更多钱做公益(难道苦穷惨才像做公益的样子?),否则就是虚伪、作秀、贪婪……道德败坏,不可饶恕!于是,公益机构或公益人一旦置身舆论风暴中心,公益人的“光辉形象”便会瞬间崩塌,极易遭受口诛笔伐,辱骂围攻,如痛打落水狗一般,大有将犯错的公益人一棍子打死之势。如此,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公益人更高尚、更正义?公益人都是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大多来自各行各业,鲜有公益相关专业出身的,他们需要时间学习、积累经验,而且公益行业偏低的工资也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此公益组织犯错违规在所难免,犯了错之后受罚、改正就是了。公益组织正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逐步变得专业规范的。同时,公益组织要想健康发展,自然离不开公众的监督,但更需要有理有据的质疑和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胡乱质疑、乱泼脏水;有不同看法,友好讨论,求同存异即可。但若纵容非理性质疑,严厉苛责,动辄上纲上线,宣泄情绪,肆意抹黑,揪着错误不放,无视曾经或正在做的实事,无视受益群体或社会利益;就连小错也可能被曲解放大、无限联想,变成不可原谅的罪恶,成为公益组织的噩梦和致命的灾难!也因此,当下做公益最怕的就是各种道德绑架、断章取义与随意猜忌,而过大的压力、过高的期望,必然会压制人们从事公益的热情和积极性,甚至损害公益人的人格尊严及正常生存权益,让公益人寒心。2、因缺少了解和参与公益的机会,公众对公益的认知存在诸多误解与偏见为什么看见公益组织收费,就联想到敛财呢?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公益是有钱、有闲人士帮助穷人的好事,做公益的都是志愿者、慈善家,所以公益应该免费服务,收费就是把公益做成了生意,就是在敛财;或者觉得自己捐的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到穷人身上,公益组织收管理费用就是贪污,即便要收也是越低越好,最好“零管理费”……。
理想确实很美好,但如此一来,公益组织如何生存和发展呢?没有足够的管理费用,公益组织的场地租金、行政办公成本、水电费、物业费……怎么解决?不聘用全职员工,全部靠业余才有时间的志愿者如何完成专业要求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的公益项目?给不了体面的工资,公益组织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来保障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服务能力和工作成效?如果公益组织维持正常运转所需的合法权利、合理需求都不被接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同时,原本就存在于社会的各种偏见,也会被用于评判公益。比如有网友质疑西安市小蜜蜂公益基金会“困境少女卫生包”项目是为困境期女童提供生理期物品,项目的发起人却是男性;虽然基金会回应其理事长、秘书长均为女性,但这样的质疑简直莫名其妙,难道针对女性的公益项目只能由女性负责,男性不可以?明显是一种性别偏见,是对男性的歧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误解和偏见呢?因为大部分人对公益的了解多来自媒体报道,以及偶尔捐款做义工,真正接触公益组织并熟悉其运作方式,深入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并不多,对公益相关的概念、理念、方法、模式也所知有限。因此,公益组织要想改善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就需要有所作为,主动为公众创造体验和参与公益的机会和场景,比如举办开放日,帮助大家了解公益组织是怎么运转的,公益人日常在做什么工作,受益人的处境和需求到底是怎样的,公益组织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使用了什么方法,动用的哪些资源,为受益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等等;同时,也需要反复向公众普及公益相关的基础知识、理念、原则、方法,宣传相关的法律政策,努力消除认知误区,理性看待公益领域出现的问题等等。
舆论环境的改善,任重道远,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唯有日拱一卒,方可功不唐捐。因此,对公益组织来说,最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尽快强大起来,不遗余力地追求专业有效、合规运营,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更规范、更透明,哪些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机遇,赢得社会的认可与长久信任,拥有足够的自信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1、专业有效: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所关注领域的社会问题或帮助社会问题的受害者摆脱困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是大多数公益组织的使命和愿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使命,创造多大的社会价值,主要取决于公益组织的专业能力,即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公益组织在开发设计公益项目之初,就需要通过调查走访、可行性评估,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自身能力范围内可以有效解决的目标受益群体真实需求,遵循受益人利益至上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置阶段性目标,制定完善的项目实施方案,包括具体可行的工作计划、尽可能详细精确项目预算、项目成效评估标准、项目财务管理制度、项目风险评估与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同时组建专业对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项目执行团队。最终,公益项目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就要看有没有切实改善受益群体的生存状况,受益群体离开外力支持后是否有能力独立生存,自主发展,项目执行过程中有没有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等。以“困境少女卫生包”项目为例,网友质疑项目设计不合理、价格虚高、护理液不适合女童使用,跟项目文案和预算提供的信息不充分不准确有很大关系,比如原本可以注明预算报价不一定是实际采购价格,也有必要说明为女童提供的护理液产品是否经过安全性验证,解释清楚不同平台的卫生巾预算为何不一致(不同的比价时间、品牌产品导致价格不同,且一为季度用量,一为月度用量)。对当事基金会来说,这是工作不够细致导致的失误,但从网友角度,却成了做假账、谎报物品价格,被认为是昧着良心将脏手伸向山区女童,打着捐赠旗号赚脏钱……,这样的大帽子压下来,后果显然是非常严重的。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在发布筹款项目时有必要站在公众角度,确定他们能否从中获取准确完整的信息,进而理解受益人是否得到了恰当有效的帮助;不能因为我们自己很清楚,就觉得受众也必定容易理解,所以没必要讲得太详细太全面。很多时候,真的是细节决定成败,而专业性,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2、合规运营:公益领域自然不是法外之地,公益组织必须重视合规建设,提高法律意识,认真学习、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公益事业捐赠法》《慈善法》等法律以及《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配套的政策法规,同时腾讯公益、淘宝公益等互联网筹款平台也都制定了自己的管理规范或行为规则。如果公益组织不了解、不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出现内部管理混乱,筹款活动不合规,财务披露不符合要求,进度反馈不及时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旦被举报或查处,不仅会被职能部门处罚,更会面临舆论危机,导致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受损。所以,小心驶得万年船,千万不能因为自己违规后没被政府查处就心存侥幸,一次又一次地违规,忘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古训。比如,根据《慈善法》规定,已经认定为慈善组织的社会组织,如需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募捐,必须取得公开募捐资格。“最美支教”龙晶睛所在的长沙市善吟共益助学服务中心,尚未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但却在其官网等平台公开使用收款二维码接收社会捐赠,因此违反了《慈善法》相关规定,最终被民政部门处罚。实际上,《慈善法》虽然禁止没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公开募捐,但鼓励其和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这也是目前公益领域流行的合作募捐模式的法律依据。综上,面对不时发生并引爆舆论的公益事件,因立场和角度的不同,知识结构与思维能力的差异,来自公众和公益组织的感受和反应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错位,导致不同价值观、新旧文化的冲突,甚至话语权的博弈。但无论如何,非理性的争吵,粗暴的攻击,怯懦的逃避,都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矛盾的缓和。既然公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各方皆可从中受益,为何不能互相理解和尊重,理性交流,从而消弭分歧,达成共识,呵护来之不易的信任,然后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破除障碍,一起共创美好未来呢?
作者:张以勋,在广州的青海人,中级社工,素食者,于2006年创办自媒体平台“公益慈善论坛”(公众号ID:loongzone2006),致力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常识普及。
— END —
做公益有多难?谁做谁知道!
“零管理费”?骗你的!
如何让捐赠人不再厌恶管理费用?有效和透明是关键!
真正专业的筹款人,都会遵守筹款伦理
从捐款中提成,为何是饮鸩止渴?公益筹款人到底需要怎样的激励?
99公益日筹款,民间拼不过官办,怎么办?
公益组织一定要了解的六个财务问题!
您的捐赠可以抵扣个税哦~只需四步,So 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