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反修:谈谈国内医疗大数据的几种行业形态
e医疗专栏作家:衡反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部主任
春节刚过,一条轰动国内外医疗大数据界的事件跃然而出:医药巨头罗氏19亿美元收购美国肿瘤大数据公司Flatiron Health。比起美国CVS公司690亿美元收购安泰保险、戴尔600亿美元收购EMC,这起收购算是小手笔。但相比之下,Flatiron初创时间不到3年,而且是专注于医疗数据分析的公司,19亿美元可谓是大收购,更是医疗大数据公司的一支兴奋剂。
罗氏这一收购,让国内的医疗大数据企业倍感春风拂面。在此,结合医院大数据的需求和几年对一些公司的接触,聊聊对国内医疗大数据业的几种形态。
目前看,国内医疗大数据公司所服务的客户主要是医院等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需求和痛点往往决定了医疗大数据公司的运营模式,也能反映其优势和短板。
从行业现状看,当前医院信息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数据分散,无法将患者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科室的医疗数据整合在一起,导致院方在使用相关数据时,需要手动整合,不仅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也容易产生错误;同时,由于收集数据时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往往含有“杂质”,这也导致医生在具体应用时,很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从而影响医疗决策。这两大问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数据的可信度低,无法做到可溯源,从而导致使用效果大打折扣。尽管数据现状如此,但数据就是黄金,即使有杂质,只要方法得当,还是能提炼出黄金的,因此还是吸引了众多淘金者。
目前的医疗大数据公司从出身看
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
传统的应用系统管理公司
不管是从事“第一代”HIS,还是“第二代”EMR一体化开发的企业,都有着丰富的数据开发经验和较为成熟的数据存储能力,对医院数据服务需求也相对熟悉,多数与医院也有合作的基础。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医疗数据在“量”之外,“质”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为人工智能发挥作用提供数据原料基础。这些公司专长于业务和传统技术,对新的大数据技术从过去的不接触、不过问,转为学习、掌握和发展。出身应为既有的长处,但也带来些思维限制,对新技术的掌握可以提高,但思维的跨域还有待时日提升。
前景可期,但需要突破!
第二类
传统的医疗科研公司
这类公司往往和医院有着长期的科研合作,凭借与医院科室主任、课题PI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往往能够获得一些临床数据,并依靠自身临床科研实力对数据做一定程度的分析,在寻找临床试验的目标患者、管理临床试验进程等方面为医院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但目前来看,此类公司在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上还不具备“大数据”量级。如果叫大数据公司,少许勉为其难。但也可能积水成渊,终成大器。
第三类
BAT等互联网巨头的医疗事业部
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行业巨头纷纷在医疗行业跑马圈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布局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技术研发能力强大,在医疗领域资源广泛,能够从临床、支付、管理、运营等多角度服务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阿里健康、腾讯觅影等企业在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未来也将成为中国医疗科技行业的重要力量。
第四类
专注于医疗大数据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这类企业成长于互联网时代,认准并专注于服务医疗机构,坚持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解决医院难题,正日益成为医疗大数据行业一支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总结起来,这种企业没有历史包袱,是打江山,而非守江山。大数据技术和思维均出身于互联网,但其短板正是缺乏医疗行业的积淀。好在互联网思维就是共享思维,如果共享技术、资源,以新的市场方式跨过医院数据围墙,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比如市场较为常见的几家公司,市场份额增长明显。他们通过与国内大型医院进行深度合作,积累了大量的医疗数据解析、学习和知识加工经验,甚至对标前文提到的Flatiron Health。是不是他们的目标也是Flatiron 呢?不得而知。据我了解这类公司投入大,收益尽管有,但还是靠投资过活。不得不担心是否能撑到罗氏们看过来呢?
2018年两会在即,新的卫健委刚刚成立,风口中的医疗大数据该怎么飞?我们拭目以待,无论出身如何,都乐观其展翅高飞。
-END-
文章来源:e医疗2018年第3期
点击链接查看作者往期精彩专栏内容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