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书摘 | 《语料库与话语研究》(二)


这个夏天,定位几本好书研读,静习之,深悟之。iResearch全新推出“学术书摘”栏目,为您呈上外语学术新著摘选,陪伴您在智慧的旅途。


本期精选《语料库与话语研究》一书中的部分内容,邀您共读!


新书推荐 | 《语料库与话语研究》(点击链接了解本书)


前篇回顾:学术书摘 | 《语料库与话语研究》(一)



作者:许家金

ISBN:978-7-5213-0888-4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定价:59.9元


内容简介


语料库研究与话语研究之间存在天然的亲和力和兼容性。两者都将语义研究作为重要目标。将语料库视角融入话语研究,一方面能为解释话语意义提供丰富的语言例证和强大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语料库研究中的词语共现、语言特征共现等创新思路也为话语研究增添了理论维度。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介绍语料库研究和话语研究的核心理念、研究议题等。第二章则以适合话语研究的语料库建设与加工、话语研究中通用和专用语料库工具的功能介绍为主。第三至七章通过不同的研究案例展示语料库研究与话语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成果。第八章对国际、国内语料库话语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从选题、理论和技术等方面,为本领域研究者提出了建议。


本书既有理论梳理,又有方法示范,兼有趋势探究与研究引领的特色,适合语料库语言学和话语研究等领域的硕博研究生、年轻教师以及研究者参考。


主要内容架构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话语研究的语料库方法

第三章 语料库与话语建构研究

第四章 语料库与立场评价研究

第五章 语料库与衔接连贯研究

第六章 语料库与语域变异研究

第七章 体裁短语学与词典研编

第八章 语料库话语研究展望


  

第一章    概述


话语的结构特征


话语的结构特征主要涉及话语成分的组织构成,其中包括小的语言单位如何组合成更大的话语单位,大的话语单位如何切分成小的语言单位以及各种语音、词汇、语法形式所起到的话语层面的前后关联效果。与这些相关的话题有:衔接连贯、韵律特征、会话结构、叙事结构、体裁特征、元话语等。


衔接连贯


衔接主要指话语中有助于意义传达的词汇语法手段。英语衔接研究最有影响的是Halliday & Hasan(1976),其中归纳了五种常见类型: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对于Halliday & Hasan(1976)有关衔接手段的概括和分类,后来有学者作了厘清和扩展(胡壮麟 1994;张德禄 2000,2001,2002)。但应该说,英语衔接手段在词汇语法层面大致离不开Halliday & Hasan(1976)五分法的框架。各种衔接手段的运用使得话语能够意义连贯。连贯是话语的核心概念之一。任何话语都应具备这一特性。我们将通过下面的段落简析英语中常见衔接手段的工作机制。


The optimist feels in the control of his own life. If things are going badly, he1 acts quickly, looking for solutions, forming a new plan of action, and reaching out for advice. 

The pessimist feels like a toy of fate and moves slowly

He2 doesn't seek advice, since he3 assumes nothing can be done.


上面段落中的两个主要名词之一optimist与其后的he1同指;另一个主要名词pessimist 与其后的He2和he3也具有同指关系。这样前后句子或小句间的名词和代词,一显一隐,相互照应,达到前后意义连贯的效果。

 

这一话语片段涉及的optimist和pessimist是一对相反概念,因此前半部分采用quickly,后半部分采用slowly,对两类人的行事方式进行描述。反义词在话语上起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再比如,上文中的looking for、forming、reaching out、seek这些近义词语和短语,相互呼应,也有助于话语前后的意义连贯。以上仅简单示意衔接和连贯的大致含义和效果。在话语实践中,连贯的实现可能会借助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包括语境特征等的协同作用。


韵律特征


在口头交流中,语调、节奏、重音、音高、时长、停顿等韵律特征可以对话语的组织及意义传达起到重要作用(Wennerstrom 2001)。比如语调可以起到实施特定言语行为的作用;重音可以突显话语的信息焦点;停顿可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并引导话语走向。除了像停顿这样的韵律特征通常单独使用外,多数韵律特征都是伴生语言资源。在口头话语中,韵律特征通常都是与词汇、语法,乃至体态、手势等非语言手段共同使用以完成话语功能。可以说韵律特征在口头话语中不可或缺。甚至在具有口头话语特征的网络及新媒体语言中,话语使用者会采用特殊的拼写(如全大写字母)、字符的重叠使用(如soooooooooo)、标点符号的异常使用(如。。。表示长停顿或无语)、笑脸符号或表情包等多种方式,起到类似口语中的重音、拖长、停顿等韵律效果。


会话结构


会话结构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是话轮结构,它是Sacks et al.(1974)基于对口语会话中人们的互动方式概括出来的说话人话语轮次交替转换的机制。互动会话通常遵循14条原则,比如,说话人之间会轮换交替;大多数情况下,每次一人说话;同时多人说话的情形也时常发生,但一般持续时间很短等等。这些原则看似稀松平常,但却不可以轻易打破。后来很多类似的会话研究都会关注访谈或辩论双方是如何策略性地利用和破坏有关原则,获得话语控制权的。在Sacks等人开创的会话分析研究领域中,学者们致力于考察和探讨不同情境下的“话轮构建单位”(turn-construction unit)和“话轮分配单位”(turn-allocation unit)以及如何开启、索取、维持、接续和终结会话。比如Sinclair & Coulthard(1975)在研究课堂教学话语的基础上,概括出了IRF(Initiation-Response-Follow up,发话—回应—接续)会话结构模式(见表1.2),即发话人A提出某种想法观点,这一轮次称为“发话”,紧接着听话人B会有一个“回应”,通常A会再有一个接续轮次,对B的回应加以评价。这种结构在课堂会话中十分常见。不同场景的会话既遵守一般性的话轮转换原则,也存在特定的会话结构。


叙事结构


叙事是一种重要的话语类型,通俗来说,叙事即是“(讲)故事”。叙事在不同学科含义并不相同。语言学领域所谓的叙事可以是口语或书面语形式,可长可短,可以单独出现,也可能嵌套于会话等其他话语类型中。叙事话语形式多样,但也有结构上的规律。其中Labov & Waletzky(1967)概括的个人经历型口头叙事结构模型影响最大,见表1.3。



以下是作家王蒙在访谈节目《锵锵三人行》中的叙事片段。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段叙事也大致符合Labov和Waletzky提出的叙事结构。我们把这一小段叙事命名为《你以为你是谁》。


体裁特征


体裁(genre)一词原本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形式。在话语研究领域,体裁这一概念使用十分广泛,含义也比较丰富。从genre一词的词源来看,它表示“类型”。整个语言可以裁定成不同的话语类型,某话语大类也可裁定出子类,还可因场景和社会功能之不同,裁定出相应的话语类型。比如,有时体裁可以指口语体、书面语体,或者新闻、小说、学术这样的文体,有时也指法律文书、学术论文、求职信这样的话语类型,或者在学术话语内部,还可指论文摘要、引言、研究方法、讨论、结语以及致谢等微观话语类型,甚至有将体裁泛化的做法,即认为所有体现一定社会语用功能的话语类型都是体裁。这些不同的认识,对应于不同的体裁观,其中有专用英语/学术英语(ESP/EAP)研究传统、北美新修辞学派传统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传统(Hyon 1996)。北美新修辞研究传统主要关注英语母语中的修辞、作文法等。近年来Christine Tardy和Paul Kei Matsuda等北美学者则引领了二语写作领域的体裁研究。就体裁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基于语料库的体裁分析、语域变异和专用英语/学术英语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其中有关学术英语体裁风格的相关研究,突出反映了体裁的结构性特征。这方面的研究源自John Swales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后来在Swales(1990)中得以定型,其后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学术英语体裁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表1.5以学术论文摘要简述学术话语的体裁结构特征。



Swales等开创的体裁分析法旨在将话语功能与体裁结构关联起来,使我们能够了解特定体裁是话语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体。鉴于体裁研究的跨学科性,不同学者在各自研究视角下,常常还会采用register(语域)和style(语体、文体)等近义术语。本书如无特别说明,则将genre、register和style等同视之。在涉及具体研究时,有时为尊重原作者的使用习惯,会选择使用语域、语体或文体的表达。


元话语


Harris(1959:944)最早提出“元话语”(metadiscourse)这一概念。他指出在话语的核心内容(如We have found that这一英语结构后面引出的内容)之外(Harris 1959:946),还有一些对话语本身进行谈论的语言成分(There are also metadiscourse kernels which talk about the main material.)。这里的We have found that这一英语结构即是一个元话语的例子。Hyland(2005a:3)在有关元话语的专论中谈到,元话语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认识到,交际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或交易的达成,还包含个人特质、态度立场、认识理念等方面内容的表达。这些都在话语层面有相应体现。与其说元话语是主要话语内容之外的结构性成分,不如说元话语反映的是说话人/作者和听话人/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一思路下,Hyland(2005a:49)提出了书面语中元话语的人际模式,见表1.6。



以上介绍了元话语的人际模式特征。事实上,话语是形义兼具的概念。在理论上很难将其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分开讨论。然而,在话语特征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在考察衔接手段、韵律特征、学术论文体裁特征、元话语标记等话题时,可以从具体语言形式入手,进而解读其话语特征。而在讨论下面一些话语研究选题中,则常常从语义或功能入手去观察话语特征。为行文方便,本书将后一类话语特征统称为话语的语义特征。


话语的语义特征


这里所谈的话语语义特征,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话语的语用(pragmatics)特征,而非语义学(semantics)层面的特征。因此这里介绍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言者含义(speaker meaning)或言外隐含意义(implicated meaning)。虽说语用意义存在于言外,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借助语境推测得知。

话语的语义特征经常涉及的话题有:话语的主观评价维度(包括情态、语气、立场、言据性等子话题)以及话语中信息显隐与接续维度(包括主题、话题、话题链、焦点、前景化等子话题)。


上述两大维度的讨论常见于各类功能语言学论述之中。譬如,对于话语的主观评价维度,Halliday(1973,1985 a)就提出过系统解决方案。其系统功能语法三大元功能中,与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并列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主要针对的就是情态、语气、极性等主观性语言维度。后来,Martin等人对Halliday的人际功能进行了扩展和细化,从而提出“评价理论”(The Appraisal Theory)(Martin 2000;Martin & White 2005;Martin & Rose 2003)。该理论将主观评价维度分为介入(engagement)、态度(attitude)和级差(graduation)三大子系统,其下又分为若干次系统,见表1.7。评价理论的这一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不同体裁的评价分析之中。



其他一些学者,由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特定的研究目的,也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分析理论。例如,Biber & Finegan(1988,1989)引入“立场”概念,并在Biber et al.(1999:966-986)作了更为系统的表述。他们将命题意义之外的主观评价概括为“认识型立场”(epistemic stance)、“态度型立场”(attitudinal stance)和“言谈方式立场”(style of speaking stance)(Biber et al. 1999:972-975)。若与Martin等人的评价理论体系进行对比,可以看出Biber等人的三分法与“介入”“态度”“级差”较为接近。只是Biber等人的体系更为概括,在体系的层级方面也未再作细分。作为语法描写的一个重要部分,Biber等人的立场体系虽然收录在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一书中,但该理论体系从产生到其后的进一步应用,都具有很强的语域变异倾向。他们所概括的立场类型是基于Tannen(1982)、Halliday(1985b)、Chafe & Tannen(1987)等人对口语和书面语差异的研究得出的语域区别性特征。Biber et al.(1999:979-986)在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中提出立场分类体系后,围绕口语、小说、新闻和学术四种语域类型,对立场副词、状语从句、立场名词等分别作了量化描述。后期,Biber(2006)还专门就大学语境中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等语料进行了认识型立场、态度型立场和言谈方式型立场的对比分析。概言之,Biber的立场理论源自语域变异研究,最终也服务于语域变异研究。另外,由于Biber旨在运用语料库方法开展立场研究,在他的相关论述中,他着重强调了立场与显性词汇语法手段之间的对应关系。


Hyland(1999,2005b)对立场也有过系统论述和实证研究,他的研究焦点在于学术论述中的人际互动模式。综合Hyland(1998)有关学术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Hyland(2005a)有关学术交流中的元话语以及Hyland(2005b)中的立场与介入研究,可以看出,Hyland所讨论的立场与介入大体是其元话语体系中互动交流和交际引导的另外一种表述。他的元话语观似乎偏重结构性特征,而立场研究则更偏向于从人际功能出发去研究话语互动。


另一个有关评价研究的理论性探讨来自Hunston。她提出“事态评价”(status)(Hunston 1989:106)、“价值评价”(value)(Hunston 1989:172)、“关联评价”(relevance)(Hunston 1989:236)三项评价功能,旨在考察话语中对相关命题的评价性表述。其中事态评价主要传递确定性(certainty),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评价体系中的介入和认识情态有相通之处;价值评价涉及好恶和善恶,与态度、义务情态类似。事态评价通常具有名词性,价值具有述谓性(Hunston 1989:199)。例如在The hypothesis is supported by the data.这句话中,hypothesis表达的是事态,而support表达的是价值判断。至于关联评价则更具话语组织功能。例如:


(1) The electric dichroism of chromatin yields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wo structural features. 

(2) First, the average orientation…can be estimated from…

(3) Second, the relaxation rate…can be measured…

(4) These two parameters taken together form an exacting criterion for the structural state of chromatin.(Hunston 1989:239)


在上述话语片段中,第(4)句话所起的评价功能即是关联。它将前文(2)(3)两句加以总结概述,使前后呼应。Hunston围绕事态、价值、关联开展的评价研究与Hyland的元话语研究有一点明显的区别,前者更多关注话语核心元素所表达出的评价功能,而后者关注的主要是话语核心成分之外的评注性要素。


Hunston评价三分法中,事态评价在后续研究中探讨得最多,并且跟语料库理念,特别是短语学和局部语法分析方法结合比较充分。例如,


There is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the position and momentum of the electron are dened all along.(Hunston 2011:26)


该例中, 粗体的interpretation(解释)与后文the position and momentum of the electron are defined all along(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同时得以确定)这一命题在话语层面形成照应。解释是对其后命题的预示,也是对该命题的判断及评价。该句中的interpretation所发挥的评价功能即是事态。interpretation也被称为事态名词(status noun)。在此基础上,Hunston将评价分析跟语法构型(grammar pattern)和短语联系起来,并通过语料库手段辅助评价分析,如以事态名词、名词+that小句、it v-link ADJ作为“探针”(probe)(Hunston 2002:62),可以获得大量评价表述,并可就某个特定的构型进行所谓局部语法的描述,同时揭示其局部功能。与此相关的研究还包括“抽象名词”(abstract noun)、“概念名词”(conceptual noun)、“壳名词”(shell noun),如problem、idea、fact等名词(Schmid 2000);“泛指名词”(general noun),如time、people、world、thing等(Mahlberg 2005);“标识名词”(signalling noun),如attitude、process、reason、result等(Flowerdew 2003;Flowerdew & Forest 2015)。


有关主题、话题、话题链、焦点、前景化等子话题的研究较多反映在Halliday(1985 a)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美国西海岸功能语言学(Givón 1984;Hopper & Thompson 1984;Li & Thompson 1989;Givón 1990;Bybee & Hopper 2001)以及语言观相近的认知语言学(Langacker 2008)研究中。这一研究取向与句法研究关系紧密,注重语法成分或结构的话语组织或语用功能,例如张克定(2001,2007,2011,2012)对(方位)倒装构式、句首空间附加语、主位化评述结构在话语组织和评价方面的探讨。然而总体来说,这一研究传统只有少数研究成果(苗兴伟、秦洪武 2010;王义娜、李银美 2016)。目前少有研究基于大规模语料开展实证量化分析。


概言之,本节介绍的话语评价特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直接或间接受到Halliday功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人际功能相关论述的影响。这在Biber、Martin、Hunston、Hyland的文献中都有提及。另外,Biber的立场观和语域变异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语言学的影响。Biber的相关研究关注评价性语言和语域变异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注重将具有主观性特色的评价研究操作化,从而可以更好地借助语料库方法开展实证研究。


正如话语结构特征与语义特征不能截然分开一样,话语的语义特征及其社会属性也是紧密关联的。仅以上文探讨的立场研究为例,Hyland(2005b:173)就指出,学者们在产出文本时,不单是产出一种外在产品,同时也建构和协商社会关系。Hyland & Guinda(2012)汇集了有关立场的语言和社会视角的很多重要研究成果。


*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相关阅读

学术书摘 |《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一)

学术书摘 |《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二)

学术书摘 | 《跨文化能力研究》(导论 上)

学术书摘 | 《跨文化能力研究》(导论下及各章简介)

学术书摘 | 《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案例分析》

学术书摘丨《中文小说英译研究》(一)

学术书摘丨《中文小说英译研究》(二)

学术书摘 | 《作者》(一)

学术书摘 | 《作者》(二)

学术书摘 | 《民族》(一)

学术书摘 | 《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一)

学术书摘 | 《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二)

学术书摘 | 《语料库与话语研究》(一)


猜你喜欢


新书推荐 | 《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新书推荐 | 《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新书推荐 | 《语料库与话语研究》(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新书速递 | 《生态女性主义》(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新书速递 | 《作者》刁克利 著,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新书推荐 | 《中文小说英译研究》(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新书推荐 | 《跨文化能力研究》(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新书速递 | 《民族》(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