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三味 | “一花一世界”:《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读书心得(文/黄婷)

黄婷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3-06-25


栏目引言

“三味”者,何谓也?或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品类不同,却各有滋味;或曰“三余”之别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世光阴短,读书难忘;或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平淡生活,书添余香。本公众号现推出读者专栏“读书三味”,亦有此意,于繁杂中找真趣,于阅读中增智慧,于书写中得深味。祝大家都能体会到读书三味!

“一花一世界”:《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读后感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婷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外语教材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教育实践中随手可得,但异文化、源文化和世界文化却足以完全承载于教材体系之中,有着“管中窥豹”之效。感谢外研社举办的“第93期我来读文献”活动,让我得以在学友的陪伴和讨论中细读《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这本书,从而对外语教材文化呈现的研究全貌有一个概览性的认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掌握多种语言的丹麦学者Risager结合自身的语言学习经验认为,目标语的世界地位和历史因素影响着教材话语的文化呈现(Px)。基于此,Risager以宏观的视角,探讨外语教材中的文化、社会和世界表征(P7),这是本书的研究目标。为达成该目标,作者分别从国别、公民教育、文化、后殖民和跨国研究这五种视角,探究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丹麦语与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教材中的文化呈现。全书采用后现代主义视角,重点研究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从主题分析、跨文化分析及赋权分析等维度分别对六本外语教材进行文化阐释,从而在文化衍推中获得对不同外语教材文化呈现的思辨性对比。本书为大多数仅掌握两到三门语言的读者提供了学习多语种外语教材的文化宏观对比的难得机会。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逻辑严密 概念新颖

该书总体逻辑清晰、严密,其研究思路对科研入门级学者而言,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在展开研究之前,作者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自身所在国家的教材出版发行情况、发行国语言的国际地位等各种信息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由于本书采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因此研究者的情况及局限性在书中亦有说明,这种严谨性的表达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阅读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研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此外,书中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作者认为教材中的知识受到情感的渲染(P3),由事实性知识、认识性知识及常识所构成。认识性知识是指如南北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样的概念性知识;常识性知识是指不言而喻的隐性知识,通过这些隐性知识,一些历史事件会被美饰。这一“知识”概念的界定和分类,有助于培养读者对教材知识的批判性认识,因为在以往的教育认知体系中,人们通常将教材知识视为客观的、经过反复检验的、揭示世界真理的知识,而本书提供了看待教材知识的其他视角。不仅如此,书中提到的“日常民族主义”(P68)也颠覆了人们对于世界组成形式的默会知识:人们通常认为,世界由不同的国家割裂,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语言、信仰和文化,这种看似是常识性的知识早已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从未想过世界是否并非割裂,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该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拓宽读者的研究视野,助力研究者进行教材文化的文本实践。同时,这些概念在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大背景下有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引发读者对西方中心主义下的现有世界格局体系的知识渗透进行进一步的批判和思考。


而书中提及的“语文化”(linguaculture)概念也颇为有趣(P147),本书作者不仅关涉语言与文化的相关性,还对语言与文化的解耦饶有兴味,因此自创了一个“语文化”这样极具创新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打破了我对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的固有认知。该概念认为,当一个主体成为跨国移动者时,“语文化”将被呈现。在这个意义上,“语文化”可被视作源文化与目标文化的中介文化。我认为,该概念不仅对外语教材跨国文化领域有一定应用价值,也可以应用在社会语言学的方言与普通话研究当中,很是值得继续挖掘,令人耳目一新。


教材对比 开拓视野

不同视角的多语种教材的对比,为读者打开了世界教材知识体系的认知窗口:由于教材是一种商业资源,为扩大发行出版范围,所有语种的教材会自行对政治事件等敏感性议题进行规避。在国别研究中,本书提及的英语教材和德语教材都具有日常民族主义色彩,教材中的国别呈现是碎片化的,且对国别身份等议题采取了回避的处理方式;在公民教育研究中,本书提及的英语教材与丹麦语教材都忽略了社会的多元文化及多元信仰等特性;在文化研究中,本书提及的英语教材及法语教材都收录了各族群的声音,但却无视社会冲突事件的存在;在后殖民研究中,本书提及的英语教材几乎完全没有涉及后殖民的历史知识,而西班牙语教材虽对此有所提及,但并未细谈;在跨国研究中,本书提及的英语教材并未将英语视为世界语,落入日常民族主义窠臼,而在世界语教材中,国界的概念并未凸显。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对比阅读,读者能够更为深刻地意识到教材文化的呈现受政策、出版视角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呈现局限,值得中国读者对本国教材,尤其是中英教材文化对比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见微知著 常看常新

“一花一世界”,外语教材为学习者呈现出不同的世界文化,而《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这本书则通过理论及现有研究的梳理为研究者呈现出教材文化研究的全景式概览。Risager作为一名长期耕耘于教材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为读者们展现出宽广的、深厚的学术研究基底,对Kramsch、Byram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旁征博引,能使读者迅速掌握教材文化研究发展的脉络,对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目。我在初读此书时,通常会结合本书的参考文献对兴趣点或者不熟悉的知识体系进行查阅,初步掌握了国际学界关于教材文化研究的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是一本颇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成果。作者并不单纯满足于如何进行不同语种的教材文化对比研究,还在每章结束之前对每本所研究的教材的知识建构进行建议和评价,对于我国外语教材内容文化的编写、评估、研究及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相信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我将会不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接受历久弥新的知识洗礼。


“读书三味”栏目征稿说明

欢迎广大外语教师、硕博研究生读者撰文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广大外语读书人分享交流!


征稿范围:针对外研社近年来出版的外语学科类(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学术专著的读书心得。

语言:中文

字数:2000—4000字

投稿邮箱:research@fltrp.com


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稿,被选用后即在本公众号“读书三味”栏目发布,同时作者可获赠“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图书两部、便笺一册。


“读书三味”栏目文章

读书三味 | 语言的背后:民族、文学和语言(文/汪静静)

读书三味 |《中文小说英译研究》读书心得(文/张雅雯)

读书三味 | 绿色心声,不止于田园——读《田园诗》有感(文/慎丹丹)

读书三味 | 重新“认识你自己”——《身体》读后感(文/屈亚媛)

读书三味 | 一词一世界,一书多视野——《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书心得(文/樊永仙)

读书三味 | 《文化唯物主义》读书小记(文/蒲钰萨)

读书三味 | 《英汉语节奏类型对比研究》读后(文/徐盛桓)

读书三味 | 《译学方法论研究》读书小记(文/张雅雯)

读书三味 | 兼收并蓄不断进取——《英汉语音对比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徐常翠)

读书三味 | 《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读书小记(文/宋蓝蓝)

读书三味 | 性别研究的“大”与“小”(文/段颖杰)

读书三味 |《男性气质》读书小记(文/杨李)

读书三味 |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读书小记(文/蒲钰萨)

读书三味 | 探索文学研究新范式——读陈丽教授《空间》有感(文/季丹阳)

读书三味 | 永无止境的改写——读《改写》有感(文/曾光)


相关推荐

“外语教材研究丛书”新书出版

新书速递 | 《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外语教材研究丛书)

第93期我来读文献 | 《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第一阶段线上论坛答疑活动干货汇总

第93期我来读文献 | 《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第二阶段线上答疑干货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