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三味 | 探索文学研究新范式——读陈丽教授《空间》有感(文/季丹阳)

季丹阳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3-06-25

  栏目引言



“三味”者,何谓也?或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品类不同,却各有滋味;或曰“三余”之别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世光阴短,读书难忘;或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平淡生活,书添余香。本公众号现推出读者专栏“读书三味”,亦有此意,于繁杂中找真趣,于阅读中增智慧,于书写中得深味。祝大家都能体会到读书三味!



探索文学研究新范式

——读陈丽教授《空间》有感

宁波大学 季丹阳


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学界对于空间的兴趣日益高涨,使得空间研究逐渐走上了舞台中央,成为各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在文学研究领域,以空间作为主题的论文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空间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广大读者甚至部分学者可能仍对空间研究的诸多概念、研究方法感到陌生。而与空间相关的概念往往极为抽象,甚至晦涩难懂,使人常常望而却步。在此背景下,陈丽教授的《空间》一书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空间的相关概念、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交叉领域等,并结合具体文本给出了研究范例,内容丰富、详尽,极具可读性与启发性。另外,空间化的思维方式应当是每个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阅读此书同样可以拓展读者思维的边界,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学习、生活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陈丽《空间》

(2021年度《中华读书报》社科与纪实好书,

2021年度外研好书)

本书共有五个章节,借助詹明信的“认知图绘”作为思路,采取了宏观—微观的路径行文:先介绍概念,再结合具体文本讨论空间转向的影响及意义。第一章为概述,厘清了空间研究的起源、概念等内容。从古希腊时期到二十世纪,时间是学者们着重关注的维度,而空间始终被视为一种空洞的载体。二战后,后现代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学界开始出现了“空间转向”,从对时间的关注转向了对空间的思考。大卫·哈维、詹明信等知名学者都在空间领域提出了诸多创新性概念,例如哈维使用“时空压缩”一词,描述了世界收缩成“地球村”、各国在经济和生态上高度依赖的现象,指出了当代人在审美感受和时空表达方面面临诸多焦虑的成因。而多琳·马西提出的“全球地方感”概念更是突破性地打破了地方和全球的二元对立,认为地方是开放、动态的,全球化也不会带来地方性的消亡。詹明信的“超空间”概念则着重描述了空间感的非真实化,对人类主体性产生威胁。明晰这一系列概念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对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成因、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特征都有着较好的助益。


第二章的前半部分则选取空间研究领域的几位代表性学者作为分野,阐释了不同视角下的空间理论。例如,列斐伏尔和福柯率先关注空间的社会属性,关注社会生产、权力结构视域下的空间属性;詹明信着重提出空间化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将时间—空间关系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相对应;萨义德与霍米·巴巴则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空间进行研究,巴巴更是突破性地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即在不同文化群体碰撞时会产生含混、变动不居的混杂地带,开辟了空间研究的又一交叉领域,为空间化思维的创新性应用提供了极佳范例。


第二章的后半部分厘清了与空间研究相关的专业术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建构了理论框架、明晰空间研究对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为后文具体的文本分析奠定了基础。诚然,空间文学研究在学科名称、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工作仍不完善,容易对读者造成困扰。在阅读本书前,我常常难以区分空间文学批评与文学地理学之间的差异,直到在本书第二章中读到了对这两个术语的区分——“空间文学研究”和“文学地理学”是分别从文学与地理学的原有学科向同一片模糊地带延伸的新尝试。这片新兴的宝藏领域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学者、读者共同发掘。


第三、四章从波德莱尔、乔伊斯、伍尔夫、赫斯顿等作家的作品入手,通过不同视角对经典进行重读和再发现,发掘作品中的新内涵,同时也为空间文学研究提供了范例。第三章聚焦都市空间,采用空间研究方法中的“并置”法,以漫游者为线索,创新性地将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与乔伊斯的都柏林进行联结,探讨不同情境下的现代都市体验。在现代巴黎,拱门街成为最重要的空间表征之一,漫游者在拱门街上游荡,审视被资本改造的空间。乔伊斯的漫游者则更多地与民族性相关联,《尤利西斯》便是通过主角布鲁姆的漫游,在帝国殖民地图上绘制了属于爱尔兰人的家园地图,瓦解了殖民者的权威,建构了开放的家园概念。第四章将空间研究与女性主义理论相结合,通过《一间自己的房间》与《他们眼望上苍》,展现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女性的普遍生存空间诉求及其内部差异。在伍尔夫所处的时代,女性被排斥在各种空间之外,这种空间上的区隔对于女性成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她呼吁的“房间”既是女性生存必须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是女性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赫斯顿则在小说中建构了一个与之类似的阈限空间——门廊,它连接了家庭内部与户外公共空间,让女主人公珍妮在此空间内逐渐占据了与男性相平等的地位,实现了自我成长,并参与到空间生产当中。


本书的最后一章聚焦空间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独到的研究建议。例如,空间研究与叙事理论相结合,读者可以从诗歌语言、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入手进行思考;将空间作为意象,探讨其在文本中的内涵、表现意义、作用,或将文本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指涉空间相对比(如本书对《都柏林人》文学地图的研究)等。空间研究与现有理论的交叉领域也存在着极大研究潜力,如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的互动,探索不同语境、视角下的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阐释角度。


空间研究的知名学者韦格纳曾引用莎士比亚的名句——“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如今,曾长期被贬抑的空间也登上了研究的舞台,并逐步走向中心。阅读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把握这一研究动向,培养多元的思维方式,意义深远。


温馨提示


有意购买本书的读者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读书三味”栏目征稿说明


欢迎广大外语教师、硕博研究生读者撰文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广大外语读书人分享交流!


征稿范围:针对外研社近年来出版的外语学科类(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国内作者原创学术专著的读书心得。

语言:中文

字数:2000—4000字

投稿邮箱:research@fltrp.com


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稿,被选用后即在本公众号“读书三味”栏目发布,同时作者可获赠“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图书两部、便笺一册。


“读书三味”栏目文章


读书三味 | 语言的背后:民族、文学和语言(文/汪静静)

读书三味 |《中文小说英译研究》读书心得(文/张雅雯)

读书三味 | 绿色心声,不止于田园——读《田园诗》有感(文/慎丹丹)

读书三味 | 重新“认识你自己”——《身体》读后感(文/屈亚媛)

读书三味 | 一词一世界,一书多视野——《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书心得(文/樊永仙)

读书三味 | 《文化唯物主义》读书小记(文/蒲钰萨)

读书三味 | 《英汉语节奏类型对比研究》读后(文/徐盛桓)

读书三味 | 《译学方法论研究》读书小记(文/张雅雯)

读书三味 | 兼收并蓄不断进取——《英汉语音对比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徐常翠)

读书三味 | 《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读书小记(文/宋蓝蓝)

读书三味 | 性别研究的“大”与“小”(文/段颖杰)

读书三味 |《男性气质》读书小记(文/杨李)

读书三味 |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读书小记(文/蒲钰萨)


相关推荐


新书速递 | 《空间》(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热点聚焦 | 空间文学研究理论前沿

城市空间漫步 | 第一站:巴黎,去看看本雅明眼中的拱门街

城市空间漫步 | 第二站:伦敦,去泰晤士河堤岸散步

城市空间漫步 | 第三站:都柏林,走在奥康内尔大街上 

空间理论初探

如何开展空间文学批评?


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