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云连接论”研究,助力虚拟教研室建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Author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云教研共同体(Cloud Teaching-Research Community,CTRC)是一种创新的教研组织形式,加强对其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以为全国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1期刊发“‘云连接论’研究”专栏,探讨“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建设这一话题。2022年6月24日晚,“《外语教育研究前沿》面对面”第七期活动特邀专栏作者北京体育大学孙曙光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虹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文娟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伶俐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邱琳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陈浩副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毕争博士分享“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并为对“虚拟教研室建设/云教研共同体建设”这一话题感兴趣的学者答疑解惑。活动通过“外研社•U讲堂社区”和“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公众号直播,吸引了超过2000人次观看。
毕争博士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毕争博士详细阐释了“云连接论”中认知连接形成的原则框架(包括总体原则和阶段性原则)及其应用。总体原则包括“知行合一”“产出导向”“系统计划”和“灵活调整”。“知行合一”指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先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再学习理论解决问题;“产出导向”包含两层含义:以产出为驱动,并且最终的学习结果是可见、可评的产品;“系统计划”指CTRC组织者要紧紧围绕CTRC的目标,精心设计系列活动;“灵活调整”意味着要根据学员需求灵活调整活动计划。
阶段性原则涉及准备活动、正式活动、后续活动三个阶段。指导准备活动的两个原则是“目标—任务—问题”一体化和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其中“目标—任务—问题”一体化指CTRC活动组织者要针对每次活动设定明确的目标,然后将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指每次活动从个人到小组,再到研究团队,最后到全体成员,参与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大。指导正式活动的两个原则是旧知新展和自由同步参与,其中旧知新展指活动要能够拓展学员原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自由同步参与指全体成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同时参与研讨活动。指导后续活动的两个原则是温故知新和反思交流,其中温故知新指对正式活动所获进行复习巩固,提出新问题或质疑;反思交流指要求学员撰写反思日志,记录自己的收获、问题和建议,相互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
毕争博士最后指出,这些原则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但对原则的应用具有情境性和多样性,呼吁全国不同的虚拟教研室或云教研共同体共同尝试应用这些原则,在使用过程中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共同优化云教研共同体和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孙曙光副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孙曙光副教授回顾了共同体中成员与促研员建立社会连接的过程。孙曙光副教授首先指出,社会连接是人际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是人与人之间不断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由双方的互动行为创造性地塑造出来,但是,线上社会连接面临建立难、激活难、维持难、转化难等挑战。
孙曙光副教授分享的研究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历时一年半,以云教研共同体一名成员的反思日志、访谈、微信聊天记录等文件资料为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成员与促研员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客气的“学员—专家”关系,到互惠的“学员—专家+”关系,再到信任的“亦师亦友”关系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变”与“不变”的复杂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垂直”逐步向“水平”转变;与此同时,二者之间“学员—专家”的垂直关系一直未变,最后发展成为多重关系叠加的复杂关系。
孙曙光副教授最后指出,该研究是了解社会连接变化过程的探索性研究,未来可进一步关注成员间的社会连接,以及促研团队采用何种手段促进促研员与成员及成员之间各个阶段的连接。
张文娟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张文娟副教授以一位教师学习者为个案,对云教研共同体中情感连接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进行叙事探究。“情感连接假设”认为情感连接是认知和社会连接的结果,也是认知和社会连接的润滑剂;共同体成员之间、成员与教研活动、成员与共同体的情感连接越紧密,学习成效越好。基于此,张文娟副教授首先指出,CTRC的情感连接至少包括:1)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如对同伴帮助的感激);2)成员对教研活动的情感连接(如对研讨问题的好奇、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3)成员对共同体的情感连接(如归属感、认同感)。
张文娟副教授分享的研究采用叙事探究方法,采集的文本包括利用“记忆重构”收集的情感事件、共同体学习期间的23篇反思日志、两次半结构式访谈资料,通过确认关键事件、提取本土概念、寻找核心概念、与合作研究者和参与者进行意义协商分析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学习者的情感叙事体现了CTRC中情感连接的社会性,反映了需求与满足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主体需求被满足时,连接感产生,主客体间呈现连接状态;随着需求层次的提升,满足感带来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和持久,主客体间的情感连接也越来越牢固和持久。CTRC学员经历了安全感、自尊感、求知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与满足,情感连接呈现出三个层级。
张文娟副教授最后提出,共同体情感连接的着力点为回应学员阶段性、层级性需求,帮助学员在云平台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以学员的认知满足感为近期目标,以帮助学员在职业领域中自我实现为长远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安全需求、求知需求和成长需求,使学员获得自尊感、获得感和信念感。
邱琳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邱琳副教授以“我”为研究对象,探究新手促研员在实践中角色发展的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角色变化的原因。
基于“云连接论”的理论内涵,邱琳副教授分享的研究对促研员角色发展提出三个推断:1)连接维度的拓展能提升促研员的角色完整度;2)连接强度的递增能促进促研员的角色投入与担当;3)连接互惠性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促研员成长型角色定位。通过“我”的自我反思日志、微信聊天记录、电话回溯性文档数据,来验证“云连接论”视角下的角色发展推断。研究结果表明,“我”经历了被动的工具人、现实的调适者、理想的专业人三种角色。
新手促研员的角色具有发展性,角色变化的过程和自我与共同体之间的连接关系密切相关。在“促研员—学员”连接样态中,认知、社会和情感三个维度之间发生拓展性互动,相互促进;三个维度内部的连接强度递增,出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互惠向度从单向、双向到互补和循环。促研员融入连接关系的维度、强度和向度越充分,促研员角色就发挥得越充分、越全面。
邱琳副教授最后指出,新手促研员角色具有发展性,逐步向理想角色靠拢;促研员的角色发展与“促研员—学员”连接样态紧密相关,专家角色是必需的,但却不够,促研员还需要在人际关联和情感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促研员与学员的连接互补使双方实现互赢,从根本上推动了学术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在问答与交流环节,张伶俐教授、陈浩副教授、张虹教授等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口头或书面回答。关于“虚拟教研室建设/云教研共同体建设”这一话题的问答精华将于下周公布。敬请期待!
张伶俐教授
陈浩副教授
张虹教授
点击以下链接,阅读“‘云连接论’研究”专栏:
文秋芳、毕争,2022,云教研共同体中认知连接形成的原则和应用[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4-12。(点击阅读全文)
孙曙光、张虹,2022,云教研共同体成员与促研员社会连接建立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13-20。(点击阅读全文)
张文娟、张伶俐,2022,云教研共同体情感连接形成的叙事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21-28。(点击阅读全文)
邱琳、陈浩,2022,云教研共同体中促研员角色变化的自我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29-35。(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热点聚焦 | 虚拟教研室建设理论与实践——POA云教研共同体研究
期刊好文 | 云教研共同体中认知连接形成的原则和应用(文/文秋芳、毕争)
期刊好文 | 云教研共同体成员与促研员社会连接建立研究(文/孙曙光、张虹)
期刊好文 | 云教研共同体情感连接形成的叙事研究(文/张文娟、张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