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抓住机遇,推进创新,全面提高高校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文/武世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Author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编者按:2023年3月25日至2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大道致远、知行合一”。会后,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组织论坛专栏,对论坛报告内容进行整理,以传递政策精神,传播创新理念,推动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武世兴,2023,抓住机遇,推进创新,全面提高高校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3-6。

蒋洪新、杨卓,2023,外语学科平台与跨领域建设[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7-10。


提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高等外语教育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从五个方面发力,全面提高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1)创新推动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2)在“四新”建设中推进外语教育创新;3)聚焦关键领域涉外人才培养;4)打造面向新时代的外语核心课程体系,探索建构中国自主外语教育知识体系;5)以数字化构建外语教育新形态。


关键词:教育强国;外语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DOI: 10.20083/j.cnki.fleic.2023.02.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而且是放在紧接“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进行部署,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引领(吴岩 2022),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中国式的教育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的新部署、新要求意义重大,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新定位、新期待、新创造,充分彰显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紧迫性。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和决定着我国教育发展的高度。高等教育怎样在教育强国、国家强国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这是每个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同仁应该回答的问题。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外语教育和涉外人才培养,对高等外语教育提出系列工作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外老教授们的回信中强调,要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强国建设,外语教育何为?如何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关键语言、国际组织、涉外人才、翻译人才?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 创新推动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在专业领域,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价值塑造是专业教育的应有之意。这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内涵,专业教师不是脱离专业讲思政,而是在专业教育里融入价值塑造。


课程思政不简单是课程的思政,也包括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激励等的一体化设计,是一种理念的融入,在理念指引下,把课程思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近几年,外语类专业主要从三个层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是分类推进。结合外语专业的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课程。二是细化指南。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研制大学外语和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目前已基本完成初稿。三是推进共享。推进外语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数字化转化和共享,利用示范项目和数字化资源,开展教师培训。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特别要注意破解“表面化”和“硬融入”问题。课程思政的主要做法是挖掘,是向内,不是向外,所以不能生拉硬拽。有些老师在授课中讲一段思政课,再讲专业课,这不是课程思政的正确做法。课程思政应该如盐化于水,润物无声,好的课程思政应该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感觉不到老师在讲思政的内容,但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从建设重点来看,要全面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建设。2022年,“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推出,助力培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优秀后备人才。“理解当代中国”是构建中国自主外语教育知识体系的奠基性工程。目前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新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这门课的建设,我们希望深入推进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2022年,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了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其中重点鼓励教授“理解当代中国”课程的教师参赛。各个学校积极参与,从专业和思政融合的角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2 在“四新”建设中推进外语教育创新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大学时明确提出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外语教育本质上属于人文社科教育,应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推动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总结以往“四新”建设,有以下四方面的实践经验。


一是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创新。实行有组织的外语人才培养,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支持建设一批:1)双语、多语人才新文科实验班(如山东大学,整合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东北亚学院、外国语学院力量,联合打造“法英双语卓越创新国际组织人才新文科实验班”);2)外语学院、其他专业学院联合培养项目(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翻译—工商管理、英语—国际政治、外交学—法语等双学士学位项目);3)关键语言特色学院(如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丝路学院’”建设);4)外语人才创新培养基地(中宣部正在探索国际传播创新基地建设,集科研、育人、实践于一体)。以上组织模式的创新,从国家需要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学科发展的小逻辑要服从国家发展的大逻辑。


二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制贯通,产学研一盘棋、大中小一体化、本硕博一贯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产业部门的参与,需要与相关机构或智库协同,如外语专业需要与外交、外事、外宣、外经贸等行业协同,开展学生实践、教师交流互聘。关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我们需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把产业部门、行业部门优质的教学资源(实践资源、师资资源等)充分引入到教学中,培养适应产业、行业需要的人才。关于学制贯通,我们需要探索创新,打通大中小学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非英语语种人才培养。比如,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学习了一种非英语语言,大学如何培养这些不是零起点的学生,是否还需要从零起点培养?这些都需要从培养机制上进行创新。


三是教学内容方法创新。以需求为导向,有组织地服务国家和区域、行业发展,提高外语学科专业建设贡献度。我们现在很注重专业本领的培养,但对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培养,在内容体系上需要创新。西方发达国家的外语教育培养的是他们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的外语教育也需要培养我们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四是理论实践创新。实行有组织的外语教育研究,发扬集体智慧,推进教育教学理论创新。布局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建设,其中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与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四川外国语大学“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构建外国语大学本科教育发展新格局”、大连外国语大学“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专业建设探索”等近百个外语类项目。通过这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总结梳理成功经验,实现理论创新,反过来指导外语教育实践。


3 聚焦关键领域涉外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当前,我们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一大批会讲、讲好、讲懂中国故事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这其中,高等外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准确把握“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担当,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力培养爱中国、懂外国的外语人才和懂外语、精专业的各类人才,为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作出贡献。


我们要整体谋划关键领域涉外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研制加强关键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的工作方案,包括外语教育、国际传播、涉外法治、国际组织、国际贸易等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推进涉外人才分类培养,强化对关键领域涉外人才,如国际组织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


关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教育部正在组织各地申报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申报要求各个学校对标行业要求来进行人才培养。比如涉外法治中的国际商法,要求学校根据该行业所需的人才来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并决定是否要加入外语专业、其他法学专业、大学外语教师等师资力量。国际组织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遵循以上思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在试点阶段,班级规模不一定很大,可能是从全校遴选一些未来志愿从事这项工作、外语和专业皆优的学生进行培养,配备相应的师资团队。学生在培养期间就可以参与到相关工作实践中,毕业之后就能立即从事该项工作。文科教育通过这个改革可实现强突破,学生在本科4年或者本科+硕士研究生7年的培养后就可以立即在相关行业就业,发挥作用。


4 打造面向新时代的外语核心课程体系

2022年,基础学科已经启动了“101计划”,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8个学科领域。“101计划”的基本内容是通过打造核心课程,把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核心课程建设中推进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和核心师资团队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在一些关键领域或地方高校启动系列“101计划”,主动对接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强化应用型发展,在相对应的有关专业领域,构建高水平外语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力服务支撑行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通过课程改革小切口来解决人才培养的大问题,实现高教改革的大突破。


关于外语类专业改革,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启动了文科10个专业类教学要点的研制,下一步会启动包括外语类专业在内所有文科专业类教学要点的研制,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经验以及最新科技发展及时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要点研制工作坚持目标导向,以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体现时代要求,对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梳理细化本专业类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关于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一方面,需要将公共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公共外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与基础阶段外语教育脱节的现象,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最大区别是高等教育划分专业。因此,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要探索如何与专业教育和学生特征结合,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探索构建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公共外语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公共外语教育也要结合第二、第三外语进行改革,面向国家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提升学生的多语能力,培养复合型后备人才。


5 以数字化构建外语教育新形态

高等教育数字化不是一般的策略问题,是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实现从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切口和创新性路径。高等教育数字化事关在新一轮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中,我们能否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享有话语权、拥有影响力;中国高等教育能否实现从全面并跑到战略领跑的重大突破;中国高等教育能否真正适应普及化阶段需求,解决好身子已经进入普及化、思想还在大众化、习惯还是精英化的重大问题。


数字化时代为我国高等教育,包括外语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差距之一是发达国家师生比比较高。但数字化为优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特别适合我国的国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探索了一些高效的教学方式,如:跨校、跨区域在线教学,一门课多个学校多个班的“1+M+N”协同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大规模慕课,小规模定制课堂的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


我们应该全面梳理和总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经验,以数字化构建外语教育新形态。一方面,用数字学习资源赋能学习新形态,用好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和多语种数据平台等学习资源,积极探索外语学习新形态、新方法。另一方面,用数字教学资源创新教研新形态,构建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虚拟教研体系,覆盖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朝鲜语等多个语种。目前教育部组织建设了27个外语虚拟教研室,14个“理解当代中国”虚拟教研室,也在鼓励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创新教研形态。


党的二十大为高等教育提出新的使命任务与新的发展要求,外语教育应抓住机遇,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全面提高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本文发表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年第2期第3—6页。由于篇幅所限,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省略。


作者简介

武世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提示】在线阅读与下载

1)在期刊官网

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e3KdcOOmYTq8yXG8oB2CRL2MwU0Fxn5R4lzZdPZl_TjQ3NYI6NavtK-cXy37iUiHiSwDW9kZMLwosxkQJccd4ikEbBSHuiDNKiSu9VTnyBfQaXkRryufyg==&uniplatform=NZKPT(复制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相关阅读

期刊好文 | 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分类与论文撰写(文/文秋芳)

期刊好文 | 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从教学研究到论文的转化(文/邱琳)

期刊好文 | 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评析:以英语演讲为例(文/孙旻)

期刊好文 | 外语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概念、内涵、定位与内容(文/郭英剑)

期刊好文 | 高校日语与区域国别的学科融合发展路径思考(文/武萌、周异夫)

期刊好文|诊断性语言测评在教学中的应用:评教互动研究框架(文/金艳、余国兴)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2023年重点选题方向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年第2期目录及提要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年第1期目录及提要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总目次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度期刊好文汇总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诚征投稿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知网下载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