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卫宁健康赵大平:医疗数字中台背后的“翻转模型” | 2020南湖HIT论坛

朱小兵 整理 HIT专家网官微 2022-11-03

导读

行业数字化建设模型变了,变得越来越需要遵循“翻转模型”。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要发生根本转变:首先考虑的是技术、服务、数据,然后再考虑在此之上的业务场景。

“2019年南湖HIT论坛,我讲过中台。一年来虽然关于中台有一些争议,但是卫宁健康对此坚定不移。”在10月24日举行的2020年南湖HIT论坛上,卫宁健康副总裁兼CTO赵大平表示,“这次还是想把中台背后的逻辑讲清楚,讲得透一点、实一点。”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视频回放

翻转模型:医疗数字中台的内涵
赵大平认为,医疗数字中台从内涵上明显区别于医疗信息集成平台。作为一种新的IT架构模式,中台正在逐步被医疗行业接受,但中台又不止是IT架构。
中台的出现,是因为行业数字化建设模型变了,变得越来越需要遵循以下“翻转模型”:
过去20年,医疗信息化历程基本是先有医疗行为、后有服务、再有技术平台的逻辑,循环往复,形成了很多个业务系统。回望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10年、20年前的技术都还在。因为总是往上叠加需求和系统,系统多了之后就需要集成。而业务部门会不断地提出新需求,因此这一信息化建设模型总是难以满足业务需求。
“现在,假设有一次重构的机会,是不是应该把技术平台做得再扎实一点,再去构成更多的服务,比如物联网的监控服务,以及很多可以替代人的服务?这是技术带来的好处。最后在需要人的时候,再去调用医生护士的资源,这样就可以更多地用技术主动去支撑医疗业务。”赵大平说,“这就意味着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要发生根本转变:首先考虑的是技术、服务、数据,然后再考虑在此之上的业务场景。”
当很多人在诟病中台的时候,赵大平在陈金雄主任的启发下,阅读了《创新者的处方》一书。书中提到创新的三个要素,给赵大平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要把复杂的技术“简化”。“中台就是要把一堆复杂的要素变成一层,既有技术又有业务。简化,不是减少。中台的微服务确实很多,如果把它简化,比如按规则排列,即使再多也没关系。因为计算机可以自动化,微服务成百上千都没问题,必定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手段,而不是用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计算机自动化处理能力。”赵大平说。
二是要能够让用户快速适应商业模式的变化。对医院信息科而言,需要考虑如何低成本、快速地交付IT项目。因此,在设计中台时也应该考虑信息科的需求,支持快速交付。
三是必须考虑生态。当前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就是通过很多连接,构建生态。
赵大平感到,当把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考虑软件系统设计,并且需要用一个词去描述的时候,“中台”是最合适不过的。
关于如何“简化”,赵大平进一步谈到2020年3月28日HIT专家网组织的关于“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专家在线论坛,业界反响很大。“薛万国主任提到核心业务最小集,包括患者管理、电子病历、计价收费等。为什么要做核心业务最小集?因为它需要共享、需要被频繁调用。业务中台就是干这件事的。薛万国主任也提出,临床数据中心(CDR)能不能跟医生工作站合在一起?因为临床需要快速的数据服务。数据中台就是干这件事的。”赵大平说。
赵大平强调,中台架构的本质就是解耦和复用。但中台不是一种替换手段,而是为系统提供升级的技术实现举措之一。中台必须支持用户现有的系统,又能支持未来的系统。这是对中台能力的基本要求,但实现起来不那么简单。
因此,中台抽象成技术、业务、数据三大部分:业务中台,解决业务的共性问题,将共性的业务下沉;数据中台,数据计算解决个性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技术中台,解决通用性的问题,很多新兴技术是通用的,必须把它们变得十分简洁,而且可以快速交付。
三个“中台”:医疗数字中台设计实践
如果说集成平台更多聚焦在技术层面,那么,中台更多关注业务的整体交付,不仅是IT,还有BT(业务技术),涉及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赵大平分别谈了三个中台——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的设计实践思考。
首先是业务中台的设计与实践。
业务中台是为了让业务系统解耦,进而有序化重构,涉及服务分工、服务解耦、服务拼装,这是一个拆解三部曲,是一个闭环过程。
服务拆解应基于什么原则?设计任何一个业务软件,第一要考虑业务流程,第二要考虑业务流程沉淀下来的数据。拆解服务就是把流程和数据拆开,也就是把业务和数据拆开。业务中台聚焦业务流程,沉淀共性业务服务,比如医嘱服务、计费服务等。
数据中台聚焦数据标准。过去做系统堆迭的时候,很少考虑数据,所有数据平台都是后建的。业务服务、数据服务是协同配合完成前端服务的。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双向联动,共同支撑业务前台,二者动态平衡,形成闭环机制,提升复用性,支撑前台创新场景。
服务解耦,就是最大程度地将业务横向拆分。具体拆分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颗粒度如何把握?实践中通常有三种模式:
一是“接口式”平台。也即对现有系统保持不动,提供服务接口供外部调用。
二是面向“解耦”的平台。这是目前医疗信息集成平台最常见的方式,即把原来耦合的系统分开,分成一个一个应用系统,把公用服务提上去。这种模式,适用于不改变现有应用的情况。
三是中台模式。即全面重构系统,把每一业务系统的共同部分合并、拆解出来。按照中台模式对服务解耦之后,将产生大量的资源对象。要对其分门别类,形成中台的“能力地图”。借助FIHR模型对其分类,定义资源对象的原子操作,形成能力列表。
拆分和拼装应遵循如下原则:以业务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基石;高内聚、独立性、原子性;基础抽象、共性下沉。
接下来是服务拼装,降低层级耦合依赖,满足前台聚合服务交互。基于原子的业务进行业务聚合,敏捷快速支撑前台业务的灵活扩展。假设解耦出来1000个微服务,怎么调用?必须聚合。所以,把中间服务层分成两层,底下的原子服务很多,因为它是面向域的。跨域的怎么办?跨流程的怎么办?需要聚合层进行服务聚合,比如费用、临床的微服务。从一个服务拼装的实例可以看到,这就是“翻转模型”很典型的场景。
如果是集成平台方式,可能今天有一个系统集成,明天也有一个要集成,有很多的系统往上叠加。但是遇到一个需要重构的系统怎么办?所以,一定会反过来做,先把公共域抽取出来,在上面再去架构服务。这就是“翻转模型”,也就是中台模式。
赵大平继续以医院的支付场景为例:“不同的支付方式,需要一个个去做接口。比如自助机、HIS、支付宝、微信、银联,一个一个去接很复杂。如果反过来做,先做支付中台,再去实现支付应用的场景,就会变得简单。只要在中台调用支付这个公共服务,而不再是一个个去接。这是业务中台考虑的问题。”
其次是数据中台的设计与实践。
数据中台主要包括数据治理、数据标准、数据服务。
数据治理的流程在此不具体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资产化趋向。数据是没有业务属性的,打上标签以后的数据非常有价值。数据治理完成后必须有数据管控平台,包括所有的数据对象、管理规范和制度体系等。
数据标准设计方面,卫宁健康最近两三年一直在研究落地数据标准,包括国内国外的标准。数据标准应用必须自动化,通过云管平台自动分发到业务系统,形成一致性应用。
数据服务设计方面,一个场景是数据中台支撑触点智慧化服务,即所有业务过程都有数据服务支撑;另一个场景是对前端应用的支撑,比如有很多推荐的服务;第三个场景是标签,比如给患者的标签信息,是有目标、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是技术中台的设计与实践。
技术中台,为技术能力提供易用一致性,在此不细述。卫宁健康主要考虑云平台。因为要快,又要拆,拆完以后自然就是云化的架构,所以自然采用了云原生的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包括DevOps开发测试平台和面向云端交付的平台。技术中台可以屏蔽掉很多技术难度,是一个云端技术开发和运维管理平台。
把上述三个中台叠加在一起,通过“1+1+N+X”体系支撑卫宁健康的新一代产品WiNEX 6.0
实施建议:医院何时需要用到数字中台?
赵大平坦言,不是所有的应用实现都需要中台。选择中台要综合权衡三方面:
第一,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期望。是与现有系统共存、逐渐演进,还是一下子全部翻建?大多数医院不会选择全部翻建。建设中台,不仅要跟现有系统集成,而且也要支撑新系统,这是非常有挑战的地方。
第二,从技术应用上要兼顾四个要素。一是复杂性,如果应用不够复杂,比如单个应用,就不要去用这么复杂的架构。二是协同性,要能够支持不同厂家的应用系统,具有整合能力。三是创新性,中台更多针对快速变化的创新性应用开发,如果只是一个院内的小规模应用,不用考虑中台。四是云化,如果不考虑云化架构,也不一定需要中台。也就是“1+X”多应用的场景,才需要考虑中台,如果是“1+1”场景,选择集成平台就可以。
第三,从组织上要提供全面保障。两年来,卫宁健康在中台的设计实践和实施过程中投入了非常大的人力,包括组织保障体系,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方法。
总之,设计和落地中台的过程不是那么容易,但这恰恰也是企业要做的事。企业做这件事的好处是,可以应用推广,帮助用户一起前行,努力把整个HIT生态圈做得更好。
近期热文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长按二维码可申请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投稿:gong_chen@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