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3》扑街,绝不是导演一个人的锅

2018-02-28 铁锅 一点也不八卦的show一点

2月26日,《舌尖上的中国3》在舆论风暴中收官#分集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一直没写,结束了,回头一起来说说#

央视爸爸一定松了口气。

这大概是他们出品的,被打上【良心】【清流】等印记、被上万网友吹捧上天的综艺IP,第一次被口碑反噬。

这种多米诺式的体验非常刺激,当初自来水是怎么一传二二传三把口碑散开的,如今连正片都没看满一集的看客就可以三传四四传五地打上个一星,顺带骂两句不骂白不骂的街▼▼▼

当然,节目组的公关也没有让我们失望,持续发挥了做节目的水平。

他们把底线设置在了【绝对不承认错误】,在这条线上花样解释多番之后均不受用,便捂起了耳朵。

先关评论▼▼▼

后删稿▼▼▼

*瑟瑟发抖*

上周是《舌尖3》讨论度的巅峰时段。

各种常识性错误、刻意做作的故事、莫名其妙的植入、对文化糟粕的盲从…纪录片的雷区几乎全碰了一遍。

而作为美食纪录片,它最大的特点却是——

让人丧失食欲

…………

以前▼▼▼

现在▼▼▼

对,《舌尖3》不仅把食物拍得不好看,大多数时候,甚至你根本看不清食物。

拍个十大碗的故事,看到最后都不知道十大碗到底是哪十样……▼▼▼

厨师烧鱼摆拍了半天,还用了各种酷炫的慢动作▼▼▼

结果,鱼的成品图都没有!只能看见鱼翻滚的样子▼▼▼

说实话最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倒不是食物,是硬生生把一个因为qj被吊销医生执照的▼▼▼

包装成了【为爱放弃手术刀】的麻辣烫爱心大使▼▼▼

“为爱情总得牺牲点什么”▼▼▼

“小小的竹签,把每一天都有滋有味地穿在一起,串起了人与人的情谊。”▼▼▼

……………………

说真的知道他是强奸犯之后再看这张脸我都想吐▼▼▼

这位为爱放弃手术刀的麻辣烫爱心大使的岳父还出来挽尊哦▼▼▼

“年轻的时候,谁没有犯过错呢?

一旦吃亏,就知道什么碰不得,我理解女婿,浪子回头金不换。”

所以强奸是年轻时大家都会犯的错,被判刑是吃亏,服完刑出来就是浪子回头?就金不换了?

安妮为,饶是收官,《舌尖3》的最后两集水准依然与之前持平。

简言之——

该有的都有

植入啦。

一份“船歌鱼水饺”▼▼▼

播出之后立马放出宣传物料#你说说宣传这行竞争有多激烈#▼▼▼

食物质量堪忧啦。

还是这份“船歌鱼水饺”▼▼▼

分店曾多次被查出食材造假、抽检不合格▼▼▼

科学层面有BUG啦。

巧了,又是这份“船歌鱼水饺”▼▼▼

做个饺子,说必须得顺时针搅馅,逆时针会破坏蛋白质▼▼▼

首先,在我的认知里,食物的所有搅拌规则都是“从头到尾只顺着一个方向”,就别一会儿顺时针,一会儿逆时针就行了。因为往一个方向搅更省力,做出来的饺子馅也更紧致。

#对,我是个会包饺子的南方女孩#

“只能顺时针”拌听起来就很玄学。

其次,任何烹饪操作,包括加盐、加热都会对蛋白质造成破坏。

那怎么办呢?这么多年一点蛋白质都没成功摄入?我们是不是要完了?赶紧中药口红来一根?

蛋白质就是要经过彻底破坏才会被人体吸收利用——我猜这是九年义务教育里的内容。

一点都看不出表演痕迹的“食物背后的故事”啦。#终于不是水饺了#

歪果仁:???▼▼▼

结个婚,新郎新娘向厨师敬酒……▼▼▼

敬完酒两位还深深鞠上一躬,这位师傅满脸的不知所措哈哈哈哈▼▼▼

强行煽情结果被事实啪啪打脸啦。

第七集里,有一位农场主表示,自己是为了让孩子可以吃到干净的菜,才搞起了生态农业▼▼▼

父爱真是让人感动!

妻子就面相很苦地说了呀:做了农场以后就一直没钱装修房子▼▼▼

父爱真是让人感动!

但我作为体育场路第一时尚博主,越看这位父爱如山的农场主身上的衣服越眼熟▼▼▼

没钱装修房子,但是有钱买几千块的始祖鸟咯▼▼▼

《舌尖上的中国》拍成这个样子,不少人都把锅归咎于新来的总导演,刘鸿彦身上▼▼▼

前两季的总导演陈晓卿,大名鼎鼎了,他本来构思的第三季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

在全球的视野内寻找中国味道脉络,食物学本身就是人类学,食物的流变,人类的迁徙,因为香料衍生的战争,一个辣椒如何从海外传到中国,土豆如何拯救饥荒……立足中国当下,放眼全球古今。

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项目没能在2016年启动。8月,陈晓卿提出辞职,10月带着部分团队正式出走。

但鉴于前两季的火爆,《舌尖3》招商都已经招好了▼▼▼

于是,总导演换成了2017年4月才从新闻频道调入纪录频道的刘鸿彦。

业务不熟的新导演=质量断崖式下跌,这因果关系看起来非常合理,刘导每天都在收各种人参▼▼▼

当然,她肯定是有问题的。

刘鸿彦接受过好几次媒体的采访,她说话有个特色,你们感受一下——

这是一个年轻且国际化的创作团队,比如说有来自荷兰的摄影师和剪辑师,整个团队大概有将近200人的规模。

在短短10个月里,我们的足迹遍布了全国20多个省市区,拍摄地点多达115处,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400多种。

非常爱强调数字。

翻看一下她的履历,你会发现其中缘由▼▼▼

同时,很显然,她成绩不少,且都是大制造,并这并不代表她擅长美食纪录片。

甚至还有网友爆料她是个素食主义者,真假不知▼▼▼

但也不能说刘鸿彦就是个冷冰冰的导演。

之前两部作品的评价人数虽然少,但评分还是高的,在B站的播放量也还算不错▼▼▼

摘一段@儿响叮当在2015年对《中国人的活法》的短评:

这个系列花了几个月看完了,每看一集都有一种情绪在心里涌动,那种对纪录片的渴望,对表达的憧憬,希望自己也能拍出一样的好片子。

说实话我很惊奇央视会拍这样一个系列,一点也不端着,接着地气儿,普通人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编导的水平也很好,那种展现方式舒服自在,看得下去有的思考。时代需要记录。

是不是震惊了?《舌尖3》的导演还得到过这种评价。

当然,《中国人的活法》问题也是有的,而且这个问题对刘鸿彦来说非常有代表性,在《舌尖3》也得到了放大。

@Case:每个人都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但是导演从来不去正视那些活在困境中展现出这个社会问题的人。避而不谈。

被刻意塑造出来的英雄主义真正对其他人的生活有多少意义呢?

是的,接了地气,但还是省不了刻意塑造。

昨天有网友发现,《舌尖3》在豆瓣页面的“影人”栏目中,刘鸿彦消失了▼▼▼

点进“全部”才能发现她,在队伍末端▼▼▼

突然被拎上来打头的陈硕仪,被说成是在挡枪。

这我就不同意了。

装裹着被喷成筛子的中药口红的第四集,可就是出自这位来自湾湾的陈导之手啊▼▼▼

所以,《舌尖3》的扑街,绝不是刘鸿彦一个人的锅

看看其他几位分集导演。

沙洛,曾在央视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任纪录片编导。

以往作品如下▼▼▼

其中的《百年巨匠》,感受一下,相当高大上▼▼▼

骆永红,同样新闻纪录片导演出身▼▼▼

张木,参与制作过《感动中国》▼▼▼

总策划也是主文案,周塬▼▼▼

他是人文纪录片《海之南》的总导演。

《海之南》,海南省委宣传部做的▼▼▼

另一位文案,喻江,被称为央视才女。履历如下▼▼▼

我不去diss他们的成绩,但发现没,《舌尖3》就好像是这些作品杂糅之后的产物。

有“文学巨匠”的高高在上,更有《感动中国》的强行煽情,结果就是把《舌尖上的中国》拍成了《中国好舌尖》,用网友的话说就是:

仿佛隔着剪辑房,都能听到镜头后面的提问,“您最难忘的一幕是什么?”“您最感动的事儿是什么?”“您的心愿是什么?”

导演和文案不OK,那么,制片人能不能压住阵呢?

《舌尖》第二季的总制片、第一季的执行制片是朱乐贤,他曾和陈晓卿合著过一部百姓的民生史与家国史的书,叫做《甲子》,对60年间中国社会生活进行了点滴记录▼▼▼

嗯,跟着陈晓卿一起走了。

之前的另一位总制片刘文,也就是纪录片频道总监,筹备过各色纪录片。

2014年,他被查有经济问题▼▼▼

嗯,被抓了。

所以,第三季的制片,依然是总导演刘鸿彦。

她在发布会上说过:“我们拥有中国最好的纪录片原创团队集群,中国最大的市场委托制作集群以及遍布全球的顶级国际合作网络集群。”

但不好意思,他们真的不懂吃。

总是被人拐着走,找的店也总是不太对。

拍个煎饼果子吧,被网友扒出这是小区附近最难吃的一家▼▼▼

拍的串串店,也被爆料竟然是人家要开分店,被圈内媒体人骗去拍的▼▼▼

这个也是熟人,那个也是熟人,结果不好吃就算了,还引发了这么多植入嫌疑。

前两季的美食顾问小宽在知乎上说:

我甚至可以想象这些充满热情的导演调研的过程,他们去到一处,与当地的政府或者熟人联系,寻找当地的老师傅或者所谓内行,走马观花。在自己没有足够经验和判断力的时候,非常容易被采访对象代跑,因为什么?因为他也不懂

同时,从筹备到开播,刘鸿彦团队其实只有10个月的时间,这对纪录片来说是相当紧促的。

大概就是因为没时间,后期制作从央视的控股公司▼▼▼

变成了苏州传视影视传媒制作,而合成,中视自己来▼▼▼

那这家苏州传视影视传媒是什么公司呢?

刚刚成立三年,业务重心,是影视剧和综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人怀念陈晓卿,纷纷跑去他的微博底下各种吐苦水▼▼▼

不过,第一季的功臣真的是他吗?

还真不是。

陈晓卿是出了名的爱吃,对吃研究得非常透彻。在自己的书《至味在人间》中,写个宵夜,也能写出情书般深情——

悄无声息,行驶在北京的冬夜里,搜索路边哪怕是仅有的一盏小饭馆的灯光。

进去哪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种温暖都能渗透到骨髓里。

节目《圆桌派》里,一提到吃,他就忍不住咽口水▼▼▼

是他萌发了做《舌尖》的想法,开始了这个IP。

但《舌尖1》的成功,更多的应该归功于任长箴

当时正值纪录片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家对其投入资金加大,《舌尖》也正式获批,陈晓卿成了《舌尖》的全权负责人。

任长箴就是陈晓卿从纪录频道之外请来导演之一▼▼▼

任长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CCTV-7军事农业频道工作学习。

《民间艺术采风》是她最早接触的电视栏目,在这期间,她看到了许许多多中国乡土的民俗文化。

随后,她在央视纪录片栏目《人物》工作过六年,2005年,她离开央视,一个人单打独斗,偶尔和央视或地方台合拍纪录片。

起初,任长箴只是《舌尖》的分集导演。

但当时作为纪录频道高层领导的陈晓卿很忙——他同时还负责了三个台里重点项目。于是,他将权力下放给了任长箴,将其提为另一位总导演。

而任长箴也非常认真,花了相当大的力气,集齐了一支比较庞大且真正专业的团队。

首先,她找来了台湾田野调查杂志《汉声》的前任编辑龚瑜当调研员,又通过龚瑜找来了几位专业的调研员。

他们从某宝上买了大批的地理杂志研读,并从中选题,这些杂志堆起来,差不多有三人高。

龚瑜本人,也是相当认真了▼▼▼

然后,任长箴找来了《人物》的编导张铭欢,作为第四集的导演。

这个人做事也是认真型,一样是找资料,有的导演交了3页,张铭欢却交了110页的文案。

对了,张铭欢还是第一季的执行总编导。

在研究CCTV-7农业频道的时候,任长箴又挖掘科技苑的主编杨晓清。杨晓清也是导演出生,曾经执导过科教片《水生世界》。

杨晓清又找来了自己以前的同事,也就是生物发酵专家马羽洁,帮忙给纪录片的部分模糊文案做分析。

在交流过程中,她们发现马羽洁见解独到,而马羽洁之前也担任过电视编导,于是——马羽洁成了第三集的导演。

还有其他的三位,分别是:

曾担任《天下女人》制片人、《人物》编导、《电影三十年》总编导的胡迎迎;曾担任《足下春秋》编导的刘艺乐;以及《甲子》编导的邬虹。

除此之外,因为原分集导演闫大众的摄影能力很强,任长箴将其改为了首席摄影师。

这才有了美食画面如此精致的《舌尖1》▼▼▼

这里忍不住实名diss一波《舌尖3》的摄影师。

拍得丑就算了,竟然连虚焦这种低级错误都避免不了▼▼▼

构图也是看得人一口血喷出▼▼▼

摄影师哪位?

官方一直突出的,是荷兰人Benito Strangio▼▼▼

这位荷兰摄影师的履历看着相当丰富了,作品还入选过鹿特丹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

这次大概……水土不服?

目前已经有网友追到他另一部不知名的作品去骂了▼▼▼

安妮为,这样看下来,《舌尖1》的队伍,没人是为了钱来的。

“一个分集导演的酬劳是税前8万元,虽然在央视纪录频道而言,已经算是给出顶薪,但对于这群平均年龄超过35岁的中年人来说,只是一个最基本的收入,意味着他们要全力投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可以说,完全是那股热爱撑起了这档节目。

到了《舌尖2》,团队便经历了大换血任长箴离开,所有分集的导演也都换了。

陈晓卿一个人担起了总导演,并重新找分集导演。

总的来说,《舌尖2》的成绩也还算中规中矩,毕竟吃货陈晓卿,也是有实力摆在那的。

他就是拍普通人火的,最早拍摄的《远在北京的家》和《龙脊》,一个拍的是保姆,一个聚焦的是希望工程,评价都不低▼▼▼

而陈晓卿选的人,大部分也不差。

第一集的导演李勇,后来执导过《小海鲜》和《舌尖上的新年》▼▼▼

《小海鲜》的制片就是陈晓卿,画面也很OK▼▼▼

第五集的导演费牖明、刘硕也不错,这两年还算有点名气的《寻味顺德》就是他俩的作品▼▼▼

陈晓卿是总顾问,最近央视二套正在重播。

短短三集,但诚意满满▼▼▼#有同事就是看了这个片子请假3天去吃了顺德#

巧的是,《寻味顺德》和《舌尖3》都出现了一个【打拳】和【美食】交叉拍摄的桥段。

《舌尖3》是拍了一个老武术家过90大寿,徒弟摆宴的故事。

镜头一开始,一直在描绘张修林在武术上有多厉害,有很多徒弟▼▼▼

然后镜头一转,变成他的弟子们给他办酒席的场景▼▼▼

随后,用了很大篇幅讲武术家如何收徒、传承武术,并展现武术家的高超本领▼▼▼

最后,片段回到了宴席上,还来了一段爱的升华▼▼▼

但这其中,关于美食的东西,寥寥可数,更没能完整看清最后到底有哪些菜品。

《寻味顺德》的处理,明显就高级很多了。

一个会武术的厨师爸爸,一个对厨不感兴趣只想学武的女儿,以及一个学做菜的小徒弟。

片中有小徒弟苦练刀工并参加考核的片段▼▼▼

但更多地放在了这对父女的描绘上。

在家里,【厨艺】和【武术】是互相渗透的。

厨师爸爸,可以蒙着眼睛,在钉子撑起的气球上切菜▼▼▼

女儿有一项绝招,也是和气球有关:钢针穿透3毫米厚的玻璃,击破气球▼▼▼

毕竟是【吃】为主,所以父亲教女儿练武的片段其实不多,大部分还是放在【菜】上。

父亲会教女儿做拿手菜,女儿虽然对厨不感兴趣,但还是会做▼▼▼

不是武术大家,而是小家。

也没有仪式感,有的是平常人家的那份小心思。

而且,重点是,这个菜的烧法,完整且诱人▼▼▼

不过,即使有这样的分集导演撑住,《舌尖2》还是收到了不少差评——

和第一季终究是有距离

也有不少人称片子矫情,照着第一部在拍▼▼▼

确实,陈晓卿还是少了一点任长箴那样讲故事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任长箴本人很有想法,也很懂得把控故事。

拍摄《舌尖1》的时候,她坚持的理念就是:

要煽情,但不是假煽情。

什么样的故事在她看来是好的?她说就是人之常情的故事▼▼▼

所以,在《舌尖1》她自己拍摄的第一集里,也可以清楚看见这种取向。

这一集其实故事蛮多的,但不让人反感。

要达到真正的煽情,抓的,就是普通人生活中有质感的细节和语言。

采松茸的女孩卓玛简简单单的一句:“妈妈就是不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光顾着找松茸,我就是担心她头晕倒在山上,毕竟她岁数大了”,配合妈妈找松茸的画面,就很动人▼▼▼

类似的场景,在《舌尖1》其他几集,也有体现。

有大清早就骑着个破旧的三轮车赶去县城卖馍馍对着镜头说“58了,我要好好干”的爷爷▼▼▼

也有老伴去世,自己坚持在香港大澳岛上孤独地做虾酱的婆婆▼▼▼

当时这一集的导演张铭欢本来没打算要拍这个婆婆,但聊天时,对方突然哭了起来,她想到了去世不久的丈夫,夫妻俩做了一辈子的虾酱。

张铭欢被打动了:“当时我就想,这故事我一定得拍,可能这虾酱不是特别吸引人,但这里有人的情感以及时间的味道。”

除此之外,大家会注意到,每个分集最后,都会有出场人物的笑脸镜头。那是任长箴给分集导演的规定动作,但她并不是想故意卖什么情怀:

“我就是对劳动者表达致敬,没别的。”

话说这个也一直延续到了《舌尖3》。

明明都是在片尾放人民的笑脸,却再没有温度了▼▼▼

说到底,《舌尖3》扑街的锅,是上上下下整个团队的。

一环扣一环,才出现了这样的作品。

任长箴个性很直,说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人有个特点,举一的能力没有,反三的能力特强。模仿仅仅停留在范例本身,并没有领悟到模仿的精髓,比如讲故事的方法,故事的并置结构等等。

用这句话来形容《舌尖3》,或许再合适不过了。


胃口很小的撰写 | 何晓婷

最爱蛋包饭的编辑 | 林鸟鸟

【你可能对这些也感兴趣】

凤囚凰 | 洗稿 | 范思哲之死 | 石原里美 | 欢乐喜剧人 | 柳云龙 | 黑镜 | 恋爱先生 | 孙淳 | 张一山 | 凌潇肃 | 三个院子 | 宋丹丹 | 邹市明 | 黄晓明 | 王嘉尔 | 刘昊然 | 解忧杂货店 | 李小璐 | 风筝 | 刘国梁 | 吴奇隆 | GAI | 芳华何洁离至爱梵高|袁立 | 壹号皇庭 | 寻梦环游记 | 张靓颖 | 文淇 | 机智的监狱生活 | 林更新 | 海上牧云记 | 张嘉译 | 至暗时刻 | 刘亦菲 | 国家宝藏 | 张靓颖 | 周一围 夸时代 | 林峯 | 万茜 | 冯远征 | 你好旧时光 | 张学友 | 郝蕾 | 汪峰偷拍 | 周杰伦小仙女 | 将军在上 | 港男 | 李钟硕 | 张翰 | 亲爱的客栈 | 赵丽颖 | 吴彦祖 | 陈小春父子 | jony j | 张韶涵 | 薛之谦 | 诺兰吹 | 潘玮柏 | 吴昕 | 权利的游戏 | 汪明荃 | 狗善郑爽赵薇枣庄劳伦斯 | 罗子君 | 河神 | 男色时代 | 陈俊生 | 醉玲珑 | 中国有嘻哈 | 2017快男 | 悟空传 | 极限挑战 | 哀乐女子天团杨天真 | 吴秀波 | 易烊千玺 | 吴亦凡 | 窦骁 | 金曲奖 | 黄晓明 | 沈腾 | 三流之路 | 姜思达 | 马薇薇 | 郭敬明 |  神奇女侠 印小天 | 越狱 | 李沁 | 田馥甄 | 陈赫 | 陈羽凡 | 黄磊 | 花少 | 谢耳朵 | 段奕宏 | 董子健 | 林奕含 | 周杰伦 | 卓伟 | 赖雨濛 | 视觉中国 | 周冬雨 | 刘奕君 | 陈道明 | 鹿晗 | 许亚军 | 李佳航 | 靳东 | 井柏然 | 蔡明 | 刘翔 | 高晓松 |杨丽萍 | 泷泽秀明 | 春夏 | 林俊杰 | 迪玛希 | 四重奏 | 明道 | 最强大脑 | 刘诗诗 | 陈伟霆 | 周迅 | 梁博 | 柏原崇 唐嫣 | 冯绍峰 | 陈冠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