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无界,见未来 | 第七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在线发布全球征稿
2020年6月19日,第七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7)在线发布征稿启事,正式面向全球发出邀请,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稿件。
所投稿件须针对2019年9月15日至2020年12月20日期间在全世界任何地区或线上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撰写评论,申请者年龄不限、身份和专业不限。其中,中文稿件字数为2500字,英文字数1500字。
征稿将于2020年12月20日截止。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主席 Henry Meyric Hughes 表示:“在这个特殊时期,全球众多艺术机构暂停开放或被迫关闭。因此,本届评论奖延长了征稿期限,并首次扩大了征稿范围,除了线下的当代艺术展览外,也可以针对线上的当代艺术展览进行评论。我们希望此举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评论家和作家进入艺术领域。”
本次国际艺术评论奖由5位专家组成国际评审团,包括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馆长雅拉·布勃诺娃(Iara Boubnova)、南澳大利亚艺术馆馆长瑞哈娜·达文波特(Rhana Devonport)、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丁宁(Ding Ning)、国际学术期刊 《Third Text》主编理查德·戴尔(Richard Dyer)、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视觉艺术主策展人姚嘉善(Pauline J. Yao)。
国际评审团将于征稿结束后展开严格的匿名评审,最终选出包括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在内的20位中、英文入围作者。其中,一等奖将获得80,000元人民币的奖金及一次上海或伦敦的短期驻留,二等奖将分别获得30,000元人民币的奖金。20篇入围作品(中文投稿及英文投稿各10篇)将以中英双语的形式结集刊登在2021年出版的《第七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年度展览评论》上。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合主席、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表示:“第七届国际艺术评论奖采取了线上发布,增加了对线上展览的评论,实现了线上投稿,未来或许还将开展线上评选。我们因势所迫从物理世界转战到“无界”的虚拟世界,而文字和艺术“无界、无限、无形”的力量将穿越时间和空间,穿过困顿和迷惘,陪伴我们度过艰难时刻。”
此外,IAAC自本届起开设了在线投稿系统。投稿者只需在IAAC官网(www.iaac-m21.com)投稿系统注册后,在线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稿件和图片即可。
第七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RCA)、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ECA)、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共同主办,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民生艺术基金会首席赞助。
第七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委
雅拉·布勃诺娃 | Iara Boubnova
雅拉·布勃诺娃,当代艺术项目策展人。雅拉在莫斯科出生并接受教育,现居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自2018年以来,她一直担任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馆长和威尼斯双年展保加利亚国家馆委员。她策划了多个国际和当地的艺术家个展、群展、活动及公共艺术项目,包括威尼斯双年展保加利亚国家馆(1999年)、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法兰克福Manifesta4(2002年)、莫斯科双年展(2005/2007年)、塞萨洛尼基第三届双年展(2011年),以及叶卡捷琳堡第二届乌拉尔工业双年展(2012年),并因此获得俄罗斯国家策展成就奖的创新奖。
雅拉是索菲亚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创始成员之一(1995年),并担任其主管至2018年。她也是中国香港MOCA、莫斯科当代艺术双年展、叶卡捷琳堡双年展、科索沃普里什伦Autostrada双年展的艺术顾问委员会成员。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2000年调至北京前,曾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1993年至1994年,获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资助,他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美术史论系开展博士后研究。1998年,他在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系做访问学者。丁宁曾获众多重要的学术资助和荣誉,包括希腊奥纳西斯基金会A1奖学金、德国ZKM奖学金、盖蒂研究所奖学金、欧洲美国艺术泰拉基金会杰出客座学者和讲师、美国哈佛大学伊·塔提别墅研究基金。他的著作包括《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艺术的深度》、《西方美术史》、《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视远惟明:感悟最美的艺术》等,此外他也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理查德·戴尔,国际学术期刊《Third Text》主编,也是《Ambit》文学杂志特约撰稿人。理查德·戴尔是一位广为人知的艺术评论家、评论家、诗人、小说家和实践派艺术家,其评论文章发表于《Third Text》、《Contemporary》、《Frieze》、《Flash Art》、《艺术评论》、《艺术新闻》(驻伦敦记者)、《独立报》、《卫报》、《标准晚报》、《Time Out》、《Citizen K》(驻伦敦记者)以及许多其他出版物和画册。他的近期出版物包括:关于英国艺术家沃尔夫·冯·伦基维茨(Wolfe von Lenkiewicz)的专著(Anomie出版公司,2016);《马格纳·菲吕霍尔门: Alpha Beta》(Magne Furuholmen:Alpha Beta,Forlaget出版社,奥斯陆,2013);《身份》一书中的“多元实践中的艺术家身份构造”章节,(Identities/Identiteetit,‘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rtistic Identity through Diverse Practice’,皇家学院出版社,2012);《本·特恩布尔:真理、正义和美国之路》(Ben Turnbull: Truth Justice and the American Way,The Peter Scott 画廊, 兰卡斯特大学,2012); 《人类的起源:沃尔夫·冯·伦基维茨》(The Descent of Man: Wolfe von Lenkiewicz,All Visual Arts,2009);《克莱门特·佩吉:荧幕记忆:在克莱门特·佩吉的水彩画中描绘失去的时间》(Clement Page: Screen Memories: Picturing Lost Time in the Watercolours of Clement Page,Kuckei + Kuckei出版社, 柏林, 2009);《需求的艺术:定制的颜色与材料:塞巴斯蒂安·德·加尼,抽象作品画册,2008-2009》(Art on Demand: Custom Colours and Materials: Sébastien de Ganay, Abstract Works Catalogue, 2008–2009,onestar出版社,2009);德国摄影师Matthias Schaller作品画册《对立面:固态的水,液态的石》(Controfacciata: Solid Water, Liquid Stone,本·布朗画廊,伦敦,2008);《基思·考垂文:解构现代主义的乌托邦》(Keith Coventry: Deconstructing the Modernist Utopia,Haunch of Venison出版社,苏黎世,2008);重要专著《在马克·弗朗西斯作品中实现(不)可见》(Making the (In)visible in the Work of Mark Francis,Lund Humphries出版社,2008);《绘画:关键的动词》(Painting: The Essential Verb,杰伍德基金会,当代画家奖,2008)。
此前的出版物包括《过渡性转换:打破托尼·贝文作品中的整合体》(Transitive Transduction: Breaking the Integument in the Work of Tony Bevan,本·布朗画廊,2006);《丹·海斯:科罗拉多印象》(Dan Hays: Impressions of Colorado,南安普顿市艺术画廊,2006);《丝娜·席迪拉:Saphir 》(Zineb Sedira:Saphir,Photographer's画廊,2006);以及第一本关于英国女性主义行为、影像艺术家蒂娜·基恩(Tina Keane)的专著《电子暗影:蒂娜·基恩的艺术》(Electronic Shadows: The Art of Tina Keane,Black Dog,2004)。他曾对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and George)、尼古拉斯-塞罗塔(Nicholas Serota)、尤安-乌格洛(Euan Uglow)、格雷戈里-克鲁森(Gregory Crewdson)、萨拉-卢卡斯(Sara Lucas)、安德烈-塞拉诺(Andres Serrano)、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an)、银卡-肖尼巴雷(Yinka Shonibare)、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拉基布-肖(Raqib Shaw)和乔治娜-斯塔尔(Georgina Starr,)等当代顶尖艺术家开展专访。2012年7月,他为苏黎世大学举行的第45届AICA大会发表了 "打破制作、观察和写作之间的界限 "(Breeching the Integument between Making, Looking and Writing)开幕主题演讲。
姚嘉善 | Pauline J. Yao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成员
甘智漪 | Gan Zhiyi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合主席。自2013年筹备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起,甘智漪一直致力于在民生美术馆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展示与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她策略性地将金融管理的理念和资源带入民营美术馆,努力使民生美术馆逐渐承担起艺术传播和教育的职能,主持并推出了一系列大型中外当代艺术展览和项目以及公共教育活动,包括“2015中法文化之春”重点项目《光!》(获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资助)、《真实的假像》(获文化部“2015年度优秀展览”入围奖)、“2017中法文化之春”开篇展《透明的声音》(获文化部“2017年度优秀展览”、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资助)、法国著名艺术家塞莱斯特个展《生声不息》(入围文化部“2017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创立“国际艺术评论奖”(获浦东文化发展基金连续资助)、“民生美术文献中心”(获上海自贸区专项发展资金资助)以及“核心筒空间计划”,品牌公教《上海制造》(获文化部“2017年度优秀公教”)、《美术馆众议院》等。
路易斯·毕格斯 | Lewis Biggs
路易斯·毕格斯教授是一位独立的策展人、评论家及文化顾问。他曾担任2013年日本爱知三年展联合策展人、2011年至2013年香港奥赛艺术基金会艺术顾问、2000年至2011年英国利物浦双年展总监,以及1990年至2000年利物浦泰特美术馆馆长。现任2014年英国Folkstone三年展策展人、《泰特现代艺术家》丛书总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际顾问及国际公共艺术奖组委会主席。
除此之外,他还曾任上海外滩美术馆国际顾问、利物浦艺术设计学院兼职教授(当代艺术研究)、格拉斯哥大学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同时,他亦是几个艺术机构理事会的活跃成员,包括约翰·莫尔利物浦展览基金会(绘画比赛)、曼彻斯特中国艺术中心、利物浦艺术与创新技术基金会(FACT)等。
胡安·克鲁兹教授现任爱丁堡艺术学院院长,同时亦是一位创作丰富、展览众多、涉及录像、表演、文本及现场创作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家。
他曾担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英国利物浦约翰·莫尔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将当前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机构(包括利物浦泰特美术馆、利物浦双年展等)的创新学术研究模式引入大学教育中。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他曾担任艺术文化协会全国巡展项目成员及伦敦视觉艺术顾问。
与此同时,他协助促成利物浦展览研究中心的建立,旨在推广各类重要展览,并以展览研究为主题,面向国际观众策办了一系列专业学术讲座。
他亦身兼利物浦泰特文化协会会员、约翰·莫尔利物浦展览基金会成员、利物浦双年展董事会成员及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协会(CHEAD)执行部门指派成员等职务。另外,在他的领导下,利物浦艺术设计学院成为欧洲博物馆联盟项目“艺术的用途”的学术支持单位之一。
凌敏 | Ling Min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IAAC官网了解更多投稿详情
① MAA × IAAC 系列
🔗 MAA × IAAC 系列 | 王欢、董宇翔🔗 MAA × IAAC 系列 | 张涵露、刘加强🔗 MAA × IAAC 系列 | 蒲英玮② IAAC 6 获奖文章
🔗 First Prize - 噢,漂亮的东西🔗 Second Prize - 召唤光州之魂——作为艺术场域的光州前军事医院🔗 Second Prize - 帝国遗产——论《踱步:七十年的走过》与其缄默🔗 Second Prize -库克船长的新衣③ IAAC 6 颁奖典礼回顾🔗 馆长致辞🔗 投稿情况及获奖文章点评🔗 艺术批评教育的角色定位
6月28日前到店享受9折优惠哦~
ARTsMALL 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小小一隅,简洁的空间结构配合理性的色调,与美术馆“知白守黑”的空间理念相呼应。而四周栽满了鲜花与绿植的宽阔露台打破了美术馆室内艺术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界限,正如同 ARTsMALL 所推崇的——“做艺术与生活在设计中的联接点”,也愿做各位看展时的小憩之地。